尿崩癥(DI)是由于患兒完全或部分喪失尿液濃縮功能,主要表現為多飲、多尿、和排出稀釋性尿。造成尿崩癥的原因很多,其中較多見的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又名精氨酸加壓素,AVP)分泌或釋放不足引起者,稱中樞性尿崩癥。......閱讀全文
尿崩癥(DI)是由于患兒完全或部分喪失尿液濃縮功能,主要表現為多飲、多尿、和排出稀釋性尿。造成尿崩癥的原因很多,其中較多見的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又名精氨酸加壓素,AVP)分泌或釋放不足引起者,稱中樞性尿崩癥。
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煩渴、多飲、多尿為主要癥狀。飲水多(可大于3000ml/m2),尿量可達4~10L,甚至更多,尿比重低且固定。夜尿增多,可出現遺尿。嬰幼兒煩渴時哭鬧不安,不肯吃奶,飲水后安靜,由于喂水不足可發生便秘,低熱、脫水甚至休克,嚴重脫水可致腦損傷及智力缺陷,兒童由于煩渴、多飲、多
1、尿液檢查 每日尿量可達4—10/L,色淡,尿比重小于1.005,尿滲透壓可低于200mmol/L,尿蛋白、尿糖及有形成分均為陰性。 2、血生化檢查 血鈉、甲、氯、鈣、鎂、磷等一般正常,肌酐、尿素氮正常,血滲透壓正常或偏高,無條件查血漿滲透壓的可以公式推算:滲透壓=2×(血鈉+血鉀)+血
尿崩癥是指大量稀釋性體液從體內排出,這種過量攝水和低滲性多尿的狀態,可能是由于正常的生理刺激不能引起抗利尿激素(ADH)釋放所致(中樞性或神經性),或腎臟對抗利尿激素不起反應即腎性尿崩癥。 腎性尿崩是指后者。即在血漿ADH正常或增高的情況下,腎臟不能濃縮尿液而持續排出稀釋尿的病理狀態。
垂體轉移腫瘤(PM)指惡性腫瘤轉移至垂體區域,如垂體前葉、垂體后葉、垂體硬膜、蛛網膜、鞍膈等。PM發病率較低,在腦轉移腫瘤中占0.14%~28.1%,由于目前對本病認識不足,漏診率仍較高。本組分析了本院2010年至2011年期間以中樞性尿崩癥(CDI)就診的PM共3例,明確PM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COPD),是一種破壞性的肺部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氣流受限通常呈進行性發展并與肺對有害顆粒或氣體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COPD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COPD雖然是氣道的疾病,但對全身的系統影響也不容忽視。
一例2型糖尿病合并淋巴細胞性垂體炎致中樞性尿崩癥病例分析淋巴細胞性垂體炎(lymphocytichypophysifis,LH)是一種少見的自身免疫性內分泌疾病,以垂體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臨床可以多飲、多尿為首發和主要癥狀,當合并糖尿病時極易被漏診。以下報告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LH致中樞性尿崩癥
周期性麻痹也稱為周期性癱瘓,是以周期性發作的遲緩性癱瘓為特點的肌肉疾病,多伴有鉀離子代謝異常,以低鉀性周期性麻痹最常見。按發作時血清鉀含量的變化可分為低鉀型、正鉀型和高鉀型三種。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系指發病機制尚不明了和具有遺傳性者;繼發性則是繼發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鉀改變而致病
1.原發性先天性和家族性。 2.繼發性 (1)多種慢性腎病(多囊腎、髓質囊性病、慢性間質性疾病、嚴重腎功能衰竭)。 (2)阻塞性尿路病,梗阻被解除后。 (3)單側腎動脈狹窄。 (4)腎移植術后。 (5)急性腎小管壞死。 (6)低鉀(包括原發性醛固酮癥)。 (7)慢性高鈣血癥(包括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肝臟為相對特異性免疫病理損傷器官的一類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S)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以及這三種疾病中任何兩者之間的重疊綜合征,常同時合并肝外免疫性疾病。其診斷主要依據特異性生化異常,自身抗體及干組織特征。隨著認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