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副傷寒桿菌的臨床表現介紹
副傷寒的潛伏期較傷 寒短,一般為8~10天,有時可短至3~6天。副傷寒甲、乙的癥狀與傷寒類似,但副傷寒丙的癥狀較特殊。 (一)副傷寒甲、乙起病徐緩,但驟起者不少見,尤以副傷寒乙為多。開始時可先有急性胃腸炎癥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約2~3天后癥狀減輕,繼而體溫升高,傷寒樣癥狀出現。發熱常于3~4天內達高峰,波動較大,極少稽留。熱程較傷寒短,毒血癥狀較輕,但腸道癥狀則較顯著。皮疹出現較早,且數量多,直徑大。復發與再燃多見,而腸出血、腸穿孔少見。 (二)副傷寒丙臨床癥狀復雜,常見有以下三種類型: 1.傷寒型癥狀與副傷寒甲、乙大致相似,但較易出現肝功異常。 2.胃腸炎型以胃腸炎癥狀為主,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病程短。 3.膿毒血癥型常見于體弱兒童和慢性消耗疾病患者。發病急、寒戰、高熱、熱型不規型,熱程1~3周不等。常有皮疹、肝脾腫大、并可出現黃疸。半數以上病人可出現胸膜炎、膿胸、關節及骨的局限性膿腫、腦膜......閱讀全文
關于副傷寒桿菌的臨床表現介紹
副傷寒的潛伏期較傷 寒短,一般為8~10天,有時可短至3~6天。副傷寒甲、乙的癥狀與傷寒類似,但副傷寒丙的癥狀較特殊。 (一)副傷寒甲、乙起病徐緩,但驟起者不少見,尤以副傷寒乙為多。開始時可先有急性胃腸炎癥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約2~3天后癥狀減輕,繼而體溫升高,傷寒樣癥狀出現。發熱常于3
關于副傷寒的臨床表現介紹
(一)、多發群體 男女老幼均可發病。兒童的發病率較高。成年人的副傷寒以副傷寒甲多見。 (二)、疾病癥狀 潛伏期8~10天,少數可為3~16天。 1.副傷寒甲及副傷寒乙:與傷寒的表現極為類似。但病情相對較輕,病程也較短。其臨床經過可分為初期、極期、緩解期和恢復期。可有如下表現:①持續高熱,
副傷寒桿菌的基本介紹
副傷寒(paratyphoidfever)是由副傷寒桿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較低。副傷寒丙尚可表現為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 副傷寒的病原體有3種,副傷寒甲桿菌、副傷寒乙桿菌及副傷寒丙桿菌。各種副傷寒桿菌均有“O”和“H”抗原,在自然條件
副傷寒的臨床表現
(一)、多發群體 男女老幼均可發病。兒童的發病率較高。成年人的副傷寒以副傷寒甲多見。 (二)、疾病癥狀 潛伏期8~10天,少數可為3~16天。 1.副傷寒甲及副傷寒乙:與傷寒的表現極為類似。但病情相對較輕,病程也較短。其臨床經過可分為初期、極期、緩解期和恢復期。可有如下表現:①持續高熱,
關于副傷寒的疾病治療介紹
藥物治療 1.氟喹諾酮類 抗菌譜廣,殺菌作用強,口服吸收完全,體內分布廣,膽汁濃度高,副作用少,不易產生耐藥,用作首選。氧氟沙星300mg,每日2~3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時1次靜脈滴注;也可選用環丙沙星等。療程為2周。兒童及孕婦慎用或忌用。 2.頭孢菌素類 以第二、三代頭孢菌素
關于副傷寒的發病機制介紹
副傷寒桿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殺死則進入小腸,經腸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及腸系膜淋巴結中繁殖,再經門靜脈或胸導管進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癥。如機體免疫力弱,則細菌隨血流擴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結等組織大量繁殖,至潛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癥,開始出現發熱、皮疹及肝脾腫大等
關于副傷寒的鑒別診斷介紹
1.病毒感染 此類患者起病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癥狀,常無緩脈、脾大或玫瑰疹,副傷寒的病原與血清學檢查均為陰性,常在1~2周內自愈。 2.斑疹傷寒 流行性斑疹傷寒多見于冬春,地方性斑疹傷寒多見夏秋。一般起病較急,脈搏較速,多有明顯頭痛。第5~6病日出現皮疹,數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外斐反應陽性。
關于副傷寒的預防方法介紹
預防方法 1、管理傳染源 及時發現、早期診斷、隔離并治療患者和帶菌者,隔離期應自發病日起至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體溫恢復正常后15日為止,或停藥后連續大便培養2次(每周1次)陰性方可出院。對帶菌者應徹底治療。連續大便培養4次陰性可恢復與食品、兒童有關的工作。 2、切斷傳播途徑 搞好“三管一滅
關于副傷寒的輔助檢查的介紹
1.血常規 白細胞偏低或正常,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對診斷及觀察病情都有價值,其消長與病情相一致。血小板也可減少。 2.尿常規 極期可出現尿蛋白及管型。 3.糞便常規 在腸出血時有血便或潛血試驗陽性。少數患者當病變侵及結腸時可有黏液便甚至膿血便。 4.血培養 病程第1周陽性率最
副傷寒的介紹
副傷寒是由副傷寒甲、乙、丙三種沙門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甲、乙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病情更輕、病程較短,副傷寒丙的臨床表現較為特殊,可表現為輕型傷寒、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1]
關于醋酸鈣不動桿菌的臨床表現介紹
一、肺部感染就感染來源而言,既有外源性感染,又有內源性感染。口咽部菌體的吸入,很可能是內源性感染的主要發病機制。常有發熱、咳嗽、胸痛、氣急及血性痰等表現。肺部可有細濕啰音。肺部影像常呈支氣管肺炎的特點,亦可為大葉性或片狀浸潤陰影,偶有肺膿腫及滲出性胸膜炎表現。 二、傷口及皮膚感染手術切口、燒傷
關于腸桿菌科細菌感染的臨床表現介紹
(一)呼吸道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炎起病急,常有寒戰、高熱、胸痛、痰液粘稠而不易咳出,痰呈磚紅色或深棕色(25~50%),部分病人有呼吸困難及紫紺,16~50%的病人有肺膿腫形成。預后較差,病死率約50%,發生廣泛肺壞疽者則預后更差。 肺炎克雷伯菌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在痰標本所
副傷寒的疾病預后介紹
大多預后良好。預后與病人的情況,年齡,有無并發癥,治療早晚,治療方法,過去曾否接受預防注射以及病原菌的毒力等有關。老年人,嬰幼兒預后較差,明顯貧血,營養不良者預后也較差。并發腸穿孔,腸出血,心肌炎,嚴重毒血癥等病死率較高。
副傷寒的疾病護理介紹
(一)、護理方法 注意皮膚及口腔的護理,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大便等變化。 (二)、注意事項 1.高熱 適當應用物理降溫,慎用解熱鎮痛類發汗退熱藥,以免虛脫。 2.便秘 用開塞露或用生理鹽水低壓灌腸,禁用瀉劑和高壓灌腸。 3.腹瀉 可用收斂藥,忌用鴉片制劑。 4.腹脹 可用
肺炎桿菌的臨床表現介紹
該病臨床表現有如下特點: (1)起病急驟,迅速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 (2)有咳嗽,年長兒有大量粘稠血性痰(呈磚紅色膠凍樣、粘稠、不臭),但嬰幼兒少見。由于氣道被粘液梗阻,肺部體征較少或完全缺乏。 (3)病情發展迅速、極為嚴重,常呈中毒性休克狀態,如面色發灰、四肢發涼、嗜睡、昏迷甚至死
關于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作用規格介紹
1、作用與用途-預防用生物制劑 接種本疫苗后,可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可預防傷寒及副傷寒甲、副傷寒乙。 2、規格? 每瓶5ml。每1次人用劑量0.2~1.0ml(根據年齡及注射針次不同)含傷寒沙門菌3.0×107~1.5×108,副傷寒甲型沙門菌、副傷寒乙型沙門菌各為1.5×107~7.5×
副傷寒的病理生理相關介紹
副傷寒甲、乙的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主要為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炎性增生反應,此病變鏡檢的最顯著特征是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可見吞噬了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稱為“傷寒細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則稱為“傷寒結節”。 主要病變部位在回腸
關于麻風桿菌的介紹
麻風分枝桿菌(M.le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 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估計約有50萬例病人。1981衛
鮑曼不動桿菌的臨床表現介紹
肺部感染 就感染來源而言,既有外源性感染,又有內源性感染。口咽部菌體的吸入,很可能是內源性感染的主要發病機制。常有發熱、咳嗽、胸痛、氣急及血性痰等表現。肺部可有細濕啰音。肺部影像常呈支氣管肺炎的特點,亦可為大葉性或片狀浸潤陰影,偶有肺膿腫及滲出性胸膜炎表現。 傷口及皮膚感染 手術切口、燒傷
關于桿菌肽及短桿菌肽的介紹
分別由苔蘚樣桿菌及短芽孢桿菌分離得到,均是由肽鏈連結的氨基酸組成。兩種抗生素對大部分革蘭氏陽性細菌有高度抗菌活性。金黃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對其很敏感,對 B組鏈球菌常耐藥。桿菌肽對致病性奈瑟爾氏球菌敏感,短桿菌肽則稍弱。對革蘭氏陰性桿菌則完全無效。 桿菌肽的作用機理主要是抑制細菌細胞壁的
關于鼠疫桿菌檢測的介紹
鼠疫桿菌的檢驗必須嚴格執行烈性菌管理規則,注意防止氣溶膠感染或防蚤叮咬。動物實驗應有防護設備,實驗用過培養物及器材應及時消毒。取檢材涂片,用甲醇或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5~10分鐘,然后進行革氏或美蘭染色,鏡檢觀察鼠疫桿菌的形態特征。將檢材劃線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上,龍膽紫血瓊脂平板及厚金格爾(hot
關于桿菌肽中毒的介紹
桿菌肽對革蘭陰性菌有殺菌作用。由于本藥有嚴重的腎毒性,不作全身用藥,僅局部應用。口服本藥后吸收不明顯;局部應用,如灌注入腹腔的用藥量較大時,可有微量吸收,有引起腎毒性的可能。局部應用有過敏反應發生的可能:皮膚局部瘙癢、皮疹、紅腫,或其他刺激癥狀,偶有局部用藥引起嚴重全身過敏反應的報道。可對癥治療
關于鼠疫桿菌的特征介紹
鼠疫桿菌為短小的革蘭氏陰性球桿菌,新分離株以美蘭或姬姆薩染色,顯示兩端濃染,有莢膜(或稱封套)。在病灶標本中及初代培養時,呈卵圓形。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呈短鏈排列。需氧及兼性厭氧菌,最適溫度為27-28℃,初次分離需在培養基中加入動物血液,亞硫酸鈉等以促進生長,在血平板上,28℃培養48小時后,長
關于芽孢桿菌的相關介紹
芽孢桿菌屬(Bacillus),細菌的一屬,能形成芽孢(內生孢子)。它們對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強,分布廣,存在于土壤、水、空氣以及動物腸道等處。 芽孢桿菌屬細菌較大(4~10μm),革蘭氏陽性、是嚴格需氧或兼性厭氧的有莢膜的桿菌。該屬細菌的重要特性是能夠產生對不利條件具有特殊抵抗力的芽孢。芽孢桿
關于鼠疫桿菌的基本介紹
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是一種桿菌,屬于耶爾森氏菌屬,同時是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的病媒。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感染腺鼠疫75%會死亡,感染肺鼠疫的近100%會死亡,在人類歷史上造成了嚴重的傷亡。滅鼠、蚤等,搞好環境衛生,可預防感染鼠疫桿菌。 鼠疫桿菌(Yersinia p
關于加德納桿菌的基本介紹
加德納菌( Gardneralla vaginalis, Gv)是一類革蘭染色陰性或陽性的短桿菌,厭氧,嗜血,培養困難。Gv是1953年leopold分離出來,1955年證明與女性陰道病有關。Gv是女性細菌性陰道病(bacterialvaginosis,BV )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可經性接觸傳播
副傷寒桿菌的流行病學和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介紹
[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菌者。傳播方式與傷寒大致相同,但以食物傳播較為常見,因副傷寒桿菌可在食物中較長時間存在。 我國副傷寒的發病率較傷寒為低。成年人中以副傷寒甲為多,兒童易患副傷寒乙,但可因地區、年代等而不同。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副傷寒甲、乙的發病機理與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
副傷寒的發病原因分析
副傷寒是由副傷寒甲、乙、丙三種沙門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甲、乙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病情更輕、病程較短,副傷寒丙的臨床表現較為特殊,可表現為輕型傷寒、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 副傷寒主要通過污染的食物傳播。副傷寒桿菌感染后是否發病與細菌數量、毒力、機體免疫力等因素有關。如胃酸過低、重度營
關于傷寒副傷寒甲乙聯合疫苗的禁忌和注意事項介紹
一、禁忌? 1.發熱、患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及活動性結核者。 2.妊娠期、月經期及哺乳期婦女。 3.有過敏史者。 二、注意事項? 1.用前搖勻。疫苗曾經凍結、有異物、有搖不散的凝塊或疫苗瓶有裂紋者,均不得使用。 2.應備有腎上腺素等藥物,以備偶有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時急
副傷寒的病理生理
副傷寒甲、乙的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主要為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炎性增生反應,此病變鏡檢的最顯著特征是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內可見吞噬了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稱為“傷寒細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則稱為“傷寒結節”。 主要病變部位在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