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鼠疫桿菌檢測的介紹
鼠疫桿菌的檢驗必須嚴格執行烈性菌管理規則,注意防止氣溶膠感染或防蚤叮咬。動物實驗應有防護設備,實驗用過培養物及器材應及時消毒。取檢材涂片,用甲醇或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5~10分鐘,然后進行革氏或美蘭染色,鏡檢觀察鼠疫桿菌的形態特征。將檢材劃線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上,龍膽紫血瓊脂平板及厚金格爾(hottinger)瓊脂平板上。28℃孵育48小時后觀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鏡檢。必要時,接種厚金格爾斜面和肉湯,作噬菌體裂解、凝集或沉淀試驗等進一步鑒定。確診第一例鼠疫報告時,須作豚鼠皮下或擦皮接種試驗。......閱讀全文
關于鼠疫桿菌檢測的介紹
鼠疫桿菌的檢驗必須嚴格執行烈性菌管理規則,注意防止氣溶膠感染或防蚤叮咬。動物實驗應有防護設備,實驗用過培養物及器材應及時消毒。取檢材涂片,用甲醇或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5~10分鐘,然后進行革氏或美蘭染色,鏡檢觀察鼠疫桿菌的形態特征。將檢材劃線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上,龍膽紫血瓊脂平板及厚金格爾(hot
關于鼠疫桿菌的基本介紹
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是一種桿菌,屬于耶爾森氏菌屬,同時是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的病媒。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感染腺鼠疫75%會死亡,感染肺鼠疫的近100%會死亡,在人類歷史上造成了嚴重的傷亡。滅鼠、蚤等,搞好環境衛生,可預防感染鼠疫桿菌。 鼠疫桿菌(Yersinia p
關于鼠疫桿菌的特征介紹
鼠疫桿菌為短小的革蘭氏陰性球桿菌,新分離株以美蘭或姬姆薩染色,顯示兩端濃染,有莢膜(或稱封套)。在病灶標本中及初代培養時,呈卵圓形。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呈短鏈排列。需氧及兼性厭氧菌,最適溫度為27-28℃,初次分離需在培養基中加入動物血液,亞硫酸鈉等以促進生長,在血平板上,28℃培養48小時后,長
關于鼠疫桿菌的原成份介紹
(一)莢膜FI(Fraction I)抗原 在莢膜中存在兩種抗原成份,一種是多糖蛋白質(F~I),另一種為蛋白質。只在37℃培養時產生,有抗御吞噬作用。 (二)毒力V/W(Virulcnce)抗原 在細菌表面,V抗原是蛋白質,有保護作用;W抗原為脂蛋白,不能使豚鼠獲得保護力,V/W抗原結合物有
關于鼠疫桿菌引發的癥狀介紹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也叫做黑死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癥等。遠在2000年前即有記載。世界上曾發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從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死亡近1億人;第二次發生在14世紀,波及歐、亞、非;第三次是18世紀
關于鼠疫桿菌的研究過程介紹
黑死病14世紀在歐洲奪去上千萬人生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將近三分之一。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脫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質分析方法確認,鼠疫桿菌是這場瘟疫以及之后400年間多場瘟疫的罪魁禍首。 黑死病死者樣本中發現鼠疫桿菌特有基團 麻風病等傳染病致人死亡后,即使過去多年,研究人員仍可從死者遺骸中
關于鼠疫桿菌的檢查方法介紹
1、標本 因鼠疫傳染性極強,采集標本時必須嚴格無菌操作。根據病型采取淋巴結穿刺液、腫脹部位組織液、膿汁,血液和痰等。人和動物尸體可取肝、脾、肺、病變淋巴結以及心血等。陳舊尸體取骨髓。將采集標本送至有嚴密防護措施的專門實驗室進行檢查,禁止在一般實驗室進行操作。 2、直接涂片鏡檢 除血液標本外
關于鼠疫桿菌的致病性介紹
該病為多途徑傳染,靠莢膜,多種毒性抗原,內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質酸酶,溶纖維蛋白酶等致病。 按傳播方式不同分為: 1.鼠間的鼠疫 一般在人間發生流行之前發生。通過鼠蚤吸血傳播。 2.人間的鼠疫 人被感染的鼠蚤叮咬而傳染。也可因宰殺感染后的動物,由破損創口侵入,或因吸入含本菌的氣溶膠感染。臨床
鼠疫桿菌介紹(二)
? (二)免疫性 人體對鼠疫桿菌無天然免疫力,容易感染。患過鼠疫病愈者可獲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 三、微生物學檢驗 鼠疫桿菌的檢驗必須嚴格執行烈性菌管理規則,注意防止氣溶膠感染或防蚤叮咬。動物實驗應有防護設備,實驗用過培養物及器材應及時消毒。 取檢材涂片,用甲醇或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5
鼠疫桿菌的相關信息介紹
鼠疫的病原菌。純培養中大多數分散存在,在宿主體液中可成雙排列。在新分離菌株及動物體液中呈兩極濃染。在慢性病灶、陳舊培養物或3~4%食鹽瓊脂培養基中呈明顯多形態,可見大小不一的球形、桿形、酵母形和啞鈴形等。在宿主體內形成類似莢膜的表面粘液層,具有抗吞噬作用。生長溫度以25~30℃最佳。適宜pH為6
關于鼠疫桿菌的防治原則和診斷檢查介紹
一、防治原則 預防鼠疫的基本原則: 1.嚴格控制傳染源,隔離可疑病人或病人,嚴格執行檢疫制度; 2.切斷傳播途徑,滅鼠、滅蚤; 3.提高人群免疫力(預防接種鼠疫無毒活疫苗)和個人防護。 高效價鼠免疫血清在治療上有效,可與抗生素并用。 二、診斷檢查 診斷:取決于病人有接觸史及肺部受累
關于鼠疫桿菌的最新進展介紹
黑死病曾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而黑死病的罪魁禍首是鼠疫桿菌。最近,研究者從倫敦公墓四具死于黑死病的中世紀古尸牙齒中,提取出鼠疫桿菌,重建了病菌的DNA,從而對這個歷史上可怕的疾病的真實面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0] 2014年7月,在倫敦的一處專門埋葬瘟疫病人的公墓里,研究者們找到了
鼠疫桿菌(一)
? 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屬于耶爾森氏菌屬(Yersina)。是引起烈性傳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也是帝國主義使用的致死性細菌戰劑。 一、生物學特性 鼠疫桿菌為短小的革蘭氏陽性球桿菌,新分離株以美蘭或姬姆薩染色,顯示兩端濃染,有莢膜(或稱封套)。在病灶標本中及初代培
分子變化鑄成“殺手”鼠疫桿菌
科學家一直試圖弄清楚,著名的“殺手”細菌——鼠疫桿菌是怎樣一步步“煉”成的?《自然—通訊》雜志近日公開的一項遺傳學研究顯示,能造成鼠疫的細菌鼠疫桿菌,首先形成可以造成致命肺病的能力,然后才形成其高度傳染的性質。而決定二者之間轉變的是相對簡單的分子變化,說明其他呼吸道病原體也可以通過一個相似的路徑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基本介紹
敗血型鼠疫又稱暴發型鼠疫,是鼠疫桿菌引發的疾病。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
關于加德納桿菌的檢測方法介紹
標本的收集與處理來自感染婦女的宮頸、尿道或陰道標本,或者可能與上述婦女接觸的男性尿道標本。用2支藻酸鈣或棉拭子采集分泌物,其中1支拭子直接用于分離培養,另1支用于涂片。 顯微鏡檢查 ①濕片法:可見大量脫落上皮細胞內粘附許多細小桿菌或球桿菌,使上皮細胞呈諾齒狀而不清晰這種細胞稱線索細胞或克魯細
鼠疫桿菌(YP)核酸檢測試劑盒說明書
技術原理:DNA的半保留復制是生物進化和傳代的重要途徑。雙鏈DNA在多種酶的作用下可以變性解鏈成單鏈,在DNA聚合酶與啟動子的參與下,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復制成同樣的兩分子挎貝。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實驗中發現,DNA在高溫時也可以發生變性解鏈,當溫度降低后又可以復性成為雙鏈。因此,通過溫度變化控制DNA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鑒別診斷介紹
(一)腺鼠疫 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急性淋巴結炎此病有明顯的外傷,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癥狀輕。 2.絲蟲病的淋巴結腫 本病急性期,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癥狀輕微,晚上血片檢查可找到微絲蚴。 3.免熱病 由免熱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癥狀輕,腺腫境界明顯,可移動,皮色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監測方案介紹
衛生部印發《全國鼠疫監測方案》,以通過主動監測,系統收集人間和動物間鼠疫的相關信息,盡早發現疫情,及時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與流行,掌握疫情的動態和趨勢,為鼠疫的預測預警和制定防治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該方案包括監測目的,人間鼠疫監測,動物鼠疫監測,監測系統的組成與職責,資料收集、分析、反
關于大腸桿菌的檢測方法介紹
食品中的大腸桿菌進行快速準確的檢測已成為了人們經常關注的問題。下面闡述食品中的大腸桿菌檢測的方法及分析 [2] 。 發酵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在44.5℃下的培養基上進行大腸桿菌的培養,該培養基含有熒光底物,需要培養24h。然后對熒光底物進行釋放,需要采用葡萄糖醛酸進行,讓培養基能夠在紫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診斷依據介紹
對第一例病人及時發現與確診,對本病的控制與預防極為重要。 (一)流行病學資料 當地曾有鼠間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區史;有接觸可疑動物或類似患者。 (二)臨床資料 根據各型臨床特點。 (三)實驗室診斷是確定本病最重要依據。對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細菌學檢查,對疑似鼠疫尸體,應爭取病解或穿刺取材進行細菌
關于大腸桿菌的發酵法檢測介紹
這種方法主要是在44.5℃下的培養基上進行大腸桿菌的培養,該培養基含有熒光底物,需要培養 24 h。然后對熒光底物進行釋放,需要采用葡萄糖醛酸進行,讓培養基能夠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發出熒光。采用這樣的方式方法,還可以進行統計學估計原來樣品中的菌落。主要步驟包括發酵、分離培養、二次發酵、顯微鏡觀察等。
關于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方法介紹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檢測有許多方法,如活組織鏡檢、幽門螺旋桿菌的分離培養、快速尿素酶試驗、尿素呼氣試驗、尿氨排出試驗、血清學試驗以及多聚酶鏈反應等。不同醫院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數醫院采用的方法都是特異、快速的,有些是無創傷的。專家們告誡患者,如感覺胃部不適,應該去作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檢查,以便及早用
關于鼠疫耶爾森菌的致病物質的介紹
鼠疫耶爾森菌毒力很強,少數幾個細菌即可使人致病。動物試驗結果表明,鼠毒素可阻斷動物的腎上腺能神經,引起全身外周血管及淋巴管內皮細胞損傷,出現炎癥、壞死、出血,導致血液濃縮和致死性休克,以及肝、腎、心肌纖維損害等。1微克鼠毒素即可致鼠死亡。對人的損傷機制尚不清楚。F1抗原、V/W抗原,外膜蛋白以及
關于麻風桿菌的介紹
麻風分枝桿菌(M.le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 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布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估計約有50萬例病人。1981衛
關于鼠疫耶爾森菌的預后和預防介紹
預后:尚無資料。 預防:預防措施包括土埋病死動物,噴殺疫區跳蚤,提醒人們不要進入疫區。確診患者應立即以“緊急疫情”向衛生防疫機構報告。對可疑病人應立即隔離,對接觸了病人的任何人員,尤其是面對面接觸過患此病伴咳嗽患者的人員,應給予預防性治療,即用四環素口服,每天2g,用藥5~10 天。病人隔離應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流行病學介紹
(一)傳染源 鼠疫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間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間流行。鼠間鼠疫傳染源(儲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貓、豹等,其中黃鼠屬和旱獺屬最重要。家鼠中的黃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間鼠疫重要傳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為傳染源,以肺型鼠疫最為重要。敗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傳染性。腺鼠疫僅在膿腫
關于C13—幽門螺桿菌呼吸檢測的介紹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能生長在強酸環境下的胃部疾病重大致病細菌,會通過多種途徑傳播,一旦感染,如果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慢性淺表性胃炎,黏膜炎癥浸潤現象,還會出現黏膜上皮增生、腺體萎縮和腸化生,最終可致癌變
關于傷寒桿菌的檢測方法和流行特點介紹
檢測方法 細菌培養和血清學反應是診斷傷寒桿菌的傳統方法,但敏感性低且費時。近年來出現的免疫學檢測方法和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且操作簡單、快速。 流行特點 病人和帶菌者是傷寒的傳染源。病菌隨糞便和尿排出體外,通過污染飲水和食物,經口感染。蒼蠅在本病的傳播上起媒介作用。病人
關于大腸桿菌的免疫磁珠法檢測介紹
該分離技術的主要原理是以磁珠為載體和抗體,進行抗體和磁珠的結合,然后通過磁力技術完成力學的移動,進而分離大腸桿菌。與其他分離細菌的方式相比,這樣的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優點,該技術可以提升樣本中病原性弧菌的檢測成功率,并且免疫磁珠技術可以于不同菌種中對不同的微生物進行處理,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檢測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