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醫學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像是Science這樣的頂級期刊近年來也增加了Science轉化醫學這一子刊,希望能通過更多這方面的研究新成果,來促進轉化醫學的研究分享與進步,近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特以“淺析轉化醫學與醫學實踐”為題,從醫學發展進程、基礎醫學與醫學各學科發展之間的關系闡述了轉化醫學產生的必然性,并介紹了我國轉化醫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1977 年,Engel等人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的文章, 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的醫學模式,這種模式下醫學被定義為處理健康相關問題的科學, 以治療和預防疾病、提高人體自身素質為目的。隨著醫學的發展,人類對疾病和健康危險因素的認識不斷深入。目前定義的危害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遺傳、生物、心理、生活方式、醫療系統(醫療事故、院內感染等)、環境、社會等, 交織形成了復雜的健康多因素模式網絡。......閱讀全文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關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2017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 此次,一共有186個項目通過驗收,56個項目驗收結果為“優秀”,包括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藥性形成、傳播與控制的基礎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曹雪濤“免疫識別
近日,科技部網站發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5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中提到,178個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將于今年8月底實施期滿,進行結題驗收。通知全文如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5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
科技部關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2013年立項183個項目后三年預算安排初步方案的公示 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預算管理部門的綜合審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3年立項的183個項目前兩年預算方案初步確定(見附件)。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2016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200號各有關項目依托部門: 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含
共批準94個立項項目 據科技部網站消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1年度項目申報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的需求和專家評審結果,經研究,決定批
近日,科技部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的1個項目、2015年立項的151個項目的結題驗收。結果顯示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等152個項目自立項實施以來,總體執行情況較好,達到了預期目標,科技部予以通過驗收。其中,“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
科技部消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07年度立項項目前兩年經費預算和2004年度立項項目后三年經費預算,經過預算評估和審核程序,初步方案已經確定。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財教[2006]159號)的規定,現予公布,公開征求意見。 社會各界
2019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結題驗收項目清單#aabb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border:1px solid #666666}項目編號項目名稱項目首席科學家項目第一承擔單位項目依托部門2015CB150100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
在一切美好沒有來臨之前,心靈首先美好起來了;在一切平靜沒有來臨之前,心靈首先平靜下來了。經歷了三次政治和社會的大震蕩,三次改變研究方向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夔先生,對世事變遷和人生境遇始終淡然置之、不喜不悲,以哲人的睿智和科學家創新求變的精神探求世界的客觀規律和科學真理,走過了七十五年的生命歷程。王先生
日前,科技部在其官方網站上正式公布了973計劃新一屆專家顧問組的詳細名單。組長為周光召,成員姓名和所屬機構如下: 周光召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林 泉 科學技術部 陳佳洱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
高分辨分離分析及代謝組學組(1808組)是在許國旺研究員領導下的、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最具綜合實力的課題組之一,其前身是國家色譜研究分析中心氣相色譜組,2001年更名為高分辨分離分析及代謝組學組。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色譜理論及應用基礎研究,優勢研究領域為應用色譜及相關技術進行石油、化工、食品、
9月11日,2018年拉斯克獎獲獎者新鮮出爐。拉斯克獎是生物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包括基礎醫學研究、臨床醫學研究及特殊成就這三個獎項。今年的基礎醫學研究獎授予發現并解開組蛋白與基因調控關系的C. David Allis 和 Michael Grunstein;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是發明了當下醫
“我們無法忍受人類仍舊對大腦如何工作知之甚少。”20多年前,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諾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曾如此抱怨。時至今日,人類大腦對于科學家而言,仍然還是一個尚未打開的“黑箱子”。 為揭開大腦謎團,腦科學研究成為各國科技發展的“兵家必爭之地”,我國也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上升為國
9月23日,教育部網站“重要文件”一欄公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提出相關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著力加強醫學學科建設,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加大醫學及相關學科建設布局和支持力度,并將推進“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到2021年建設60
免疫學領域發表論文最多的10個國家(美國未列出)SCI論文的時間序列分布(2000~2009年)。 免疫學科16個研究方向中國論文產出能力與學術影響力的世界排名變化。 201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度授予3位免疫學家,展示了免疫學科在科學前沿的重要位置。 中國免疫學
楊寶峰在美國大學訪問 2009年12月,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回國十幾年來,一次次的突破,讓他不斷地為藥理學研究寫下新的歷史。 他領導的課題組首次發現微小核苷酸和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關系;首次發現心臟M3受體和心律失常的關系;首次發現抗心律失常中藥作用較弱的原因是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136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本年度生物領域獲獎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諾獎風向標”榜單揭曉 4名科學家榮獲2018拉斯克獎 拉斯克獎是全球最為著名的醫學類獎項之一,也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這是因為在諸多拉斯克獎得主中,已有8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被人稱之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的“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簡稱“吳楊獎”)今天(11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舉行頒獎典禮,13位為中國醫學、藥學、衛生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獲獎,致辭的有吳楊獎名譽主席、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吳楊獎共同主席、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醫院協
“過去10年間,我國的糖尿病患者數量翻了五倍,發病率和絕對病人數居世界第一,已達1.14億。”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肖瑞平長期從事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基礎和轉化研究,談起這些,她充滿憂慮。 長江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肖瑞平擁有醫學和生物學的交叉學科背
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三屆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大會于5月11日~14日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來自中、美、日、韓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80余位科研人員參會。 此次會議主題涵蓋遺傳進化、發育機制、信號轉導、生理與代謝、干細胞研究和神經生物學等領域,并設立中國會議專場。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
來自清華大學,艾滋病研究中心的長江特聘教授張林琦是著名旅美中國學者、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艾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首席華裔科學家,近期其研究組在《JBC》雜志上發表文章,解析了對于一種新發現,能中和高達90%的艾滋病病毒菌株的抗體,出現耐藥性病毒菌株的作用機理,指出了其中V5區的一個單殘基在其中扮演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為了救人,李連達主動向醫院提出,要利用業余時間來研究中藥注射劑。 沒有實驗設備,沒有實驗室,沒有可供試驗的動物……這一切都難不倒李連達。他四處找人,借來有關實驗設備,然后騎著自行車買來幾只兔子做試驗。 醫院里有人向領導打“小報告”,說李連達膽大妄為,居然敢殺兔子,而且還不止一只。還有
據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報道,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前主席約翰·伯杰龍發起一項大規模的破譯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目標是花費約10年時間將人體所有蛋白質歸類并描繪出它們的特性,并揭示它們在細胞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每種蛋白質與其他哪些蛋白質存在相互作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就已經啟動了基因組計劃
中美多位科學家5月19日在北京出席第四屆轉化醫學研究國際論壇,共同探討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基因治療以及轉化醫學在腫瘤防治中的應用與前景等。 腫瘤已成為目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中國,腫瘤已是城鄉居民的首位致死因素。腫瘤不僅治療費用高,而且治療效果不好,給患者、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2017年11月13日,安捷倫科技在北京舉行“安捷倫思想領袖獎”頒獎典禮,將該獎項授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蔣建東,為他在天然產物誘導腫瘤細胞分化領域的研究提供支持,這是第36次頒發安捷倫思想領袖獎,也是第4次中國學者獲獎。同時舉行了安捷倫2017年癌癥代謝及精準醫學研討會,邀請中國醫學科
2019年即將過去,至此年末,生物谷對本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熱點人物及事件進行簡要梳理,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屠呦呦、袁隆平先生共獲“共和國勛章”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共和國勛章”,并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