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微型機器人用電子“大腦”自主行走
據發表在21日的《科學·機器人》雜志的論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00到250微米大小的太陽能機器人上安裝了比螞蟻頭還小的電子“大腦”,這樣它們就可以在不受外部控制的情況下自主行走。 這項創新為新一代微型設備奠定了基礎,這些設備可以跟蹤細菌、嗅出化學物質、摧毀污染物、進行顯微手術并清除動脈中的斑塊。 這種新型機器人的“大腦”是一個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時鐘電路,它包含1000個晶體管,外加二極管、電阻器和電容器陣列。集成CMOS電路產生一個信號,該信號產生一系列相移的方波頻率,進而設定機器人的步態。機器人腿是鉑基制動器,電路和支腿都由光伏供電。 新型機器人的大小僅為搭載在機載CMOS電子設備上的大型機器人的萬分之一,并且可以每秒10微米以上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員之前已經開發出了可以爬行、游泳、行走和折疊自己的微型機器人,但總是有連接在一起的“線”。為了產生運動,這根電線被用來提供電流,或者必須讓激......閱讀全文
智能微型機器人用電子“大腦”自主行走
據發表在21日的《科學·機器人》雜志的論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00到250微米大小的太陽能機器人上安裝了比螞蟻頭還小的電子“大腦”,這樣它們就可以在不受外部控制的情況下自主行走。 這項創新為新一代微型設備奠定了基礎,這些設備可以跟蹤細菌、嗅出化學物質、摧毀污染物、進行顯微手術并清除動脈
新型軟體機器人在顱骨內監控大腦活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708.shtm
天津大學發布“最強大腦”隧道巡檢機器人
? 天津大學21日在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發布隧道智能巡檢機器人,這臺搭載了“最強大腦”的智能機器人基于區塊鏈技術開發,可成為守護中國數萬公里交通隧道的“安全衛士”。 目前,中國隧道總里程位居世界第一。隧道已經構建了一張客貨交通的“超級通道網”,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一款功能強大的隧道智能巡檢機器人對
未來機器人大腦將獲取互聯網知識自我學習
研究人員在對機器人大腦學習方法進行測試。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期在美國伯克利召開的“2014年度機器人技術:科學與系統大會”上,美國科學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認為,未來“機器人大腦”將能夠從互聯網上獲取海量信息,然后教會機器人其所知道的所有知識和所擁有的所有技能。目前,“機器人大腦”正在從互聯網
你聽過大腦控制的假肢機器人嗎?益處vs風險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大腦控制機器人進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目前我們需要采取行動制定指導方針來確保直接性的大腦—機器互作的有益性和安全性。當我們考慮到這個新興領域的倫理性時,責任、義務、隱私和安全性或許就是最關鍵的。 如果半自動的機器人沒有可靠的控制或覆蓋
多功能電子皮膚或讓機器人擁有觸覺
為機器人穿上一層智能電子皮膚,也許它們可以像人一樣感知環境,在更多的場景里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疆域。3月28日,記者從東南大學獲悉,該校團隊近日研發出一款可以感知溫度、壓力、濕度等環境信息,同時具備可拉伸、自愈合、抗菌性等特性的全屬性凝膠電子皮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
光敏電子皮膚讓機器人擁有“火眼金睛”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科學家找到一種新方法,可以將由砷化鎵制成的微型半導體打印到柔性塑料表面,所得設備的性能可與目前市場上最好的傳統光電探測器媲美,且能承受數百次彎曲,因此可用作未來機器人的智能電子皮膚,讓其“看到”人類視覺范圍以外的光。相關研究刊發于最近的《先進材料技術》雜志。 研究人員稱,此前他
生物醫學新突破-電子皮膚讓機器人有“感覺”
中新網2月11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電子皮膚,這種薄薄的半透明材質宛如人類皮膚,能夠偵測到溫度、壓力、濕度和氣流,使得生物醫學又往前邁進一步。 據一篇發表于《科學先端》期刊的研究顯示,這種新材質能制造出較優質的義肢、改良未來機器人安全性,且有助
過度使用電子設備不利于兒童大腦發育
據報道,大量研究表明,兒童及青少年過度使用電子設備會容易誘發心理疾病,同時也會降低他們的幸福感。而且,兒童處于大腦發育階段,更易受到傷害。 科學家稱,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過度使用會讓兩歲兒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每天盯著屏幕一小時就足以讓孩子產生焦慮或抑郁情緒,并可能會讓他們的好奇心弱化,任務完成
美國航天局電子鼻可測大腦癌細胞
??????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美國航天局用來監測國際空間站和航天飛機內某種氣體成分的電子鼻,還可以用來檢測大腦癌細胞。?????? 據美國媒體日前報道,這種名為“Enose”的電子鼻是由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研發的,設計目的是用它探測航天飛機和國際空間站出現的微量的氨滲漏問題。一個由神經外科、癌
以色列利用電子芯片替換受損大腦部位引爭議
終結者:現實生活中的“半機械生物技術”或許沒有那么可怕,研究人員們表示這類技術有朝一日將有望應用于人體,幫助人類克服帕金森病等一系列腦部受損導致的病患 北京時間1月20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由于一項驚人但同時充滿爭議的研究突破,損傷的大腦部分將可以用電子芯片代替。在科幻作品中
MRI和電子顯微鏡:為大腦迷宮繪圖
為大腦迷宮繪圖連接組研究旨在闡明大腦不同部分如何共同發揮作用 只研究大腦某一部分的時代正在逝去。 從腦皮層80 個點映射出來的和大腦中轉站———丘腦的連接圖。圖片來源:艾倫腦科學研究所 一個吃飽了昏昏欲睡的新生兒被裹進毯子里,躺在一個看上去像茶盤、每端都系著頭盔的東西上。一旦嬰兒入
向人腦學習,研發神經機器人
? 伴隨著多學科的發展,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也廣闊起來,其中就包括生物學與醫學涉及的神經學領域。 在剛剛結束的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Alois C.Knoll就做了一場關于神經機器人的演講。他不僅回顧了歷史,更暢想了未來。 模擬人類神經系統 今年5月,德國科學家們研
耶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電子煙有害大腦發育
棉花糖味、水果味、焦糖布丁味……這不是在說真正的食物,而是如今電子煙的不同“口味”。 美國西雅圖要和這些電子煙說“再見”,當地政府計劃禁止電子煙。因為,這些口味誘人的電子煙,可能會使青少年吸電子煙的數量激增。這一禁令可以幫助正在走上“歧途”的青少年。圖片來源于網絡 生產調味電子煙的公司現在必
研究表明,放下電子設備吧,它會讓你的大腦走神
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一貫低估自己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獨自思考的享受程度。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日本京都大學的畑野雅博士說:“人類有一種驚人的能力,能讓自己沉浸在自己的思維中。”“我們的研究表明,人們很難理解思考有多
JAMA子刊:電子產品對兒童大腦也有影響
如今,豐富的電子產品和精彩的多媒體內容吸引了許多兒童。不過,許多家長也擔心孩子的眼睛。其實,根據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電子產品不僅會影響兒童的視力,也會影響兒童的大腦。 近日,一項發表在《JAMA Pediatrics》上的研究表明,屏幕使用時間越長的兒童,其大腦白質束的完整性越低,而這一腦
上海交大學生-用人腦意念-控制活體蟑螂
科幻電影《阿凡達》虛構了利用“腦—腦接口”技術實現異體生物控制的科學夢想,日前,這一想法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生機電及生物機器人實驗室得以實現。 據報道,該研究建立起了人腦與蟑螂大腦的功能性“腦—腦接口”,把人腦信號發送到了蟑螂大腦,實現了人腦對蟑螂
2014RoboGame機器人大賽-廚師機器人和助殘機器人各顯神通
清炒蝦仁、烤羊肉串、做漢堡包、導盲、幫助漸凍癥患者吃飯……9月27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的2014RoboGame機器人大賽上,來自不同院系的36支隊伍帶著自己的機器人寶貝,逐一展示絕活。 本屆大賽分為廚師機器人和助殘機器人。廚師機器人比賽,要求參賽機器人能夠真實地完成一項或多項廚師的工作
外媒盤點五角大樓實驗室成果:人造血液、有觸覺的假肢
?????? 西班牙《趣味》月刊4月號文章稱,互聯網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DARPA)的昔日成果,現在它又憑借救援機器人、人造血液和類人假體等新成果再次給人們帶來驚喜。未來機器人??????? 在人們對于機器人搶占人類就業崗位感到越來越擔心的時候,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
“章魚機器人”:開啟全球軟體機器人新時代
美國科學家攜手研制出了一款外表酷似章魚的“章魚機器人(Octobot)”,這款濕軟的機器人“身高”不足2厘米,是第一款全部由柔性零件組成的全自動、自帶燃料、“自給自足”的機器人。據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報道,研究人員稱,“章魚機器人”正在軟體機器人的海洋中翻起朵朵浪花。 制造出柔性零件是關鍵
自帶“大腦”-首只無線飛行機器昆蟲問世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第一只無線飛行機器昆蟲振翅起飛了!美國科學家首次讓其研制出的“機器蠅”(RoboFly)獨立振翅飛行,這或許只是微型機器人的一次小振動,卻是整個機器人領域的一個大飛躍。 “機器蠅”由華盛頓大學科研團隊研制,其體重與牙簽相當。該團隊稱,現有的飛行機器昆蟲仍然需要一根電
嵌入式技術在生活中的幾大應用行業
如今,隨著IT行業的火熱,嵌入式成了IT行業熱門之一,嵌入式技術執行專用功能并被內部計算機控制的設備或者系統。嵌入式系統不能使用通用型計算機,而且運行的是固化的軟件,用術語表示就是固件(firmware),終端用戶很難或者不可能改變固件。在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嵌入式應用行業是比較廣泛的,嵌入
納米機器人:于細微處見神奇
納米機器人構造 (示意圖) 納米機器人是根據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為設計原型,設計制造可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也稱分子機器人;而納米機器人的研發已成為當今科技的前沿熱點。 目前,不少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略或者計劃,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機器人這種新科技的戰略高地。《
繪制小鼠的電子游戲大腦記憶地圖揭示如何儲存有形記憶
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心理學研究所的Thomas Hainmüller博士和Marlene Bartos教授建立了一個新模型來解釋大腦如何儲存有形記憶。該模型的開發基于小鼠在虛擬現實環境尋找地點以獲得獎勵的實驗。《Nature》報道了這項研究。 電子游戲世界
我國首套柔性OLED機器人成功應用
隨著智能手機、曲面電視等智能電子設備趨向更加輕薄的OLED顯示屏,全球的顯示器生產廠家紛紛加大研發力度,加緊布局“下一代屏幕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日前,由新松機器人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套柔性OLED機器人在國內某知名企業成功應用,這是國產機器人首次突破國外技術壁壘,進入高端柔性屏幕生產線,實現搬運柔
微創顱腦手術用可展開電極問世
據最新一期《科學·機器人》雜志報道,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能插入人類頭骨的微創電極。這種新穎的電極可通過頭骨上的一個小孔,插入一個較大的皮質電極陣列,將其部署在頭骨和大腦表面之間約1毫米的空間內,而不會損害大腦。這種電極有螺旋狀的“手臂”,每只“手臂”可在高度敏感的腦組織上展開。這是
石墨烯傳感器助力“意念控制”機器人
戴上專門的電子頭帶,用人的意念控制機器人,這聽起來似乎只是科幻小說中存在的情節。但現在,發表在美國化學會《ACS應用納米材料》上的研究向實現這一目標邁出了一步。通過設計一種不依賴于黏性導電凝膠的特殊3D圖案結構,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團隊創造出了可測量大腦電活動的“干式”傳感器,在不平整的頭部曲線
蜈蚣機器人來了
很多人看到巨大的蜈蚣會嚇得發抖,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生物物理學家Daniel Goldman實驗室卻研究出了這些無脊椎動物如何擅長在人腳、沙土、巖石甚至水中歡快地奔走。在最近一次學術會議上,他們報告稱已經研發了一種蜈蚣機器人,有望在田間穿行以清除雜草。 蜈蚣身長腿多,能進行各種運動。這種節肢動
喬紅院士:類腦智能機器人研發前景廣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199.shtm 傳統機器人。 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類腦智能機器人。以上圖片均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鐘汕林提供2022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
喬紅院士:類腦智能機器人研發前景廣闊
2022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強調:“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機器人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其應用領域包括工業制造、智慧農業、航空航天、深海探索、醫療衛生、國防安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