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硅基量子位處理器首次實現完全控制
荷蘭科學家首次實現了由6個硅基量子比特組成的完全可互操作的量子陣列。而且,他們借助新的芯片設計方法、自動化校準程序,以及量子比特初始化和讀出方法,能以較低錯誤率操作這些量子比特,有望催生硅基可擴展量子計算機。相關研究刊發于今天出版的《自然》雜志。 量子比特是量子計算機的基本計算單位,目前有幾種材料可用來制造量子比特,如超導回路、硅等,但哪種材料最適合建造大型量子計算機仍然未知。科學家們迄今只實現了較小規模硅量子芯片(由3個硅量子比特組成)高質量操作。在最新研究中,由利文·范德西彭教授領導的QuTech研究人員制造出了上述低錯誤率6硅基量子比特芯片。QuTech是由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TNO)組成的先進量子計算研究中心。 為制造出這些量子比特,研究人員首先將單個電子置于一個由6個間隔90納米的“量子點”組成的線性陣列中。量子點陣列在硅芯片內制造,硅芯片的結構與晶體管非常相似。他們用自旋來定義量子比特,自......閱讀全文
六硅基量子位處理器首次實現完全控制
荷蘭科學家首次實現了由6個硅基量子比特組成的完全可互操作的量子陣列。而且,他們借助新的芯片設計方法、自動化校準程序,以及量子比特初始化和讀出方法,能以較低錯誤率操作這些量子比特,有望催生硅基可擴展量子計算機。相關研究刊發于今天出版的《自然》雜志。 量子比特是量子計算機的基本計算單位,目前有幾種
硅基三量子位系統內糾錯首次演示
科技日報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劉霞)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撰文指出,他們首次在基于硅的三量子位量子計算系統內演示了糾錯,朝著大規模量子計算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實現實用型量子計算機奠定了基礎。量子計算機在原理上擁有超快的并行計算能力,有望在密碼破譯、材料設計、藥物分析等領域,提
新型量子位穩定性提高10倍-開發更可靠硅基量子計算機
綴飾量子位示意圖 物理組織網近日載文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科學家最新開發出一種新的量子位,其量子疊加態穩定性比此前提高了10倍,有助于開發更可靠的硅基量子計算機。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 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和能力有賴于量子系統對疊加在一起的多個量子進行同時處
光基量子處理器實現突破-量子計算技術躍升新階段
一個科學家小組創建了一種可重新編程的光基量子處理器,減少了光損耗,推動了量子計算和安全通信的進步。科學家們創造出了一種可重新編程的光基處理器,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他們認為這種處理器將開創量子計算和通信的新時代。這些新興領域中在原子水平上運行的技術已經為藥物發現和其他小規模應用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未來,
半導體所硅基光學矩陣處理器研究取得突破
數字信號處理中的大多數算法均可轉化為矩陣運算,光信號由于本征的并行和高帶寬特性,非常適合進行矩陣運算。因此,為電學數字信號處理器嵌入光學運算內核是非常有前景的高性能數字信號處理方案。自從美國Stanford大學的J. W.?Goodman教授于1978年提出基于自由空間光學的光學矩
澳制成首個基于硅的可工作量子位
?????????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基于硅材料內的單個原子,制成了首個可工作的量子位。這一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未來研發超強大的量子計算機鋪平了道路。相關論文刊發在同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中外學者“超快操控”硅基自旋量子比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郭國平教授、李海歐研究員近期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實現了硅基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操控,其自旋翻轉速率超過540兆赫,是目前國際上已報道的最高值。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硅基半導體自旋量子比特是量子計算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其具有長量
中外學者“超快操控”硅基自旋量子比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郭國平教授、李海歐研究員近期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實現了硅基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操控,其自旋翻轉速率超過540兆赫,是目前國際上已報道的最高值。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硅基半導體自旋量子比特是量子計算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其具有長量
硅基量子芯片自旋軌道耦合強度實現高效調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郭國平教授、李海歐教授等人與中科院物理所張建軍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胡學東教授以及本源量子計算有限公司合作,在硅基鍺空穴量子點中實現了自旋軌道耦合強度的高效調控,為該體系實現自旋軌道開關以及提升自旋量子比特的品質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
光子處理器“點亮”量子計算
科技日報北京6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志1日報告的一臺量子光子處理器,僅需36微秒即可完成超級計算機需耗時超過9000年才能完成的一項任務。該系統相對過去展示的光子設備有所改進,可能代表了向創造量子計算機邁進的關鍵一步。 量子設備的一個關鍵目標是超越經典系統,建立“量子優越性”,但
硅基膠體量子點片上發光研究新進展
PbS膠體量子點(CQDs)由于具有帶隙寬、可調諧及溶液可加工性強等優點,廣泛應用于氣體傳感、太陽能電池、紅外成像、光電探測及片上光源的集成光子器件中。然而,PbS CQDs普遍存在發射效率低和輻射方向性差的問題,因而科學家嘗試利用半導體等離子體納米晶或全介質納米諧振腔來增強PbS CQDs的近
我國實現硅基半導體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操控
中新社合肥1月13日電 (張俊 張夢怡)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獲悉,該科研團隊實現硅基半導體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操控,其自旋翻轉速率超過540MHz,是目前國際上已報道的最高值。研究成果1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量子計算在原理上可通過特定算法,在一些具有重
研究實現硅基量子芯片自旋軌道耦合強度高效調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硅基半導體量子芯片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郭國平教授、李海歐教授等人與中科院物理所張建軍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胡學東教授以及本源量子計算有限公司合作,在硅基鍺空穴量子點中實現了自旋軌道耦合強度的高效調控,為該體系實現自旋軌道開關以及提升自旋量子比特的品質
中科院實現硅基異質集成的片上量子點發光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硅光課題組研究員武愛民團隊/龔謙團隊與浙江大學副教授金毅課題組合作,在硅基襯底上研制出超小尺寸的包含InAs量子點的納米共振結構,基于準BIC原理實現了O波段的片上發光。7月28日,相關研究成果以Heterogeneously integrated quan
美國研發首個邏輯量子處理器
美國哈佛大學科研團隊首次創建了可編程邏輯量子處理器,能夠編碼多達48個邏輯量子位,并執行數百個邏輯門操作,在尋求穩定、可擴展的量子計算方面實現了一個關鍵里程碑。該系統是在糾錯量子計算機上大規模算法執行的首次演示,預示著早期容錯或可靠不間斷的量子計算的出現。這項工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這一突
中國科研團隊實現硅基半導體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操控
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獲悉,該科研團隊實現硅基半導體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操控,其自旋翻轉速率超過540MHz,是目前國際上已報道的最高值。研究成果1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量子計算在原理上可通過特定算法,在一些具有重大社會和經濟價值的問題方面獲得比經典計
新型超導雙量子比特處理器問世
俄羅斯國家研究型技術大學和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成功使用新型超導fluxonium量子比特實現了雙量子比特操作。其設計并制造的處理器,單量子比特操控精度達99.97%,雙量子比特操控精度最高達99.22%。近日發表在《npj量子信息》上的該成果將量子計算機的創建離現實更進一步。 在過去十年中,
七個物理量子位組成的邏輯量子位實現
荷蘭量子計算公司QuTech的研究人員與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荷蘭國家應用科學院(TNO)合作,在量子糾錯方面達到了一個新里程碑。他們將編碼量子數據的高保真操作與可擴展的方案集成在一起,實現了重復數據穩定。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物理學》12月刊上。 物理量子位容易出錯,這些誤差有多種來源,包括
硅量子計算機保真度獲重大突破
英國《自然》雜志19日連發三篇論文,來自三個團隊的科學家們在開發容錯量子計算機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驗證了硅雙量子位門保真度,超越了容錯計算機的閾值(99%)。研究結果證實,硅材料中強大、可靠的量子計算正在成為現實。研究還表明,硅量子計算機與超導和離子阱一樣,是實現大規模量子計算機研發的有前途的候選
中國科大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導模量子集成芯片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任希鋒研究組與浙江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導模量子集成芯片,實現單光子態和量子糾纏態在偏振、路徑、波導模式等不同自由度之間的相干轉換,其干涉可見度均超過90%,為集成量子光學芯片上光子多個自由度的操縱和轉換提供重要實驗依據。研究成果6月20日
量子糾錯里程碑-七個物理量子位組成的邏輯量子位實現
荷蘭量子計算公司QuTech的研究人員與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荷蘭國家應用科學院(TNO)合作,在量子糾錯方面達到了一個新里程碑。他們將編碼量子數據的高保真操作與可擴展的方案集成在一起,實現了重復數據穩定。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物理學》12月刊上。 物理量子位容易出錯,這些誤差有多種來源,包括
什么是硅基負極材料?
更高的正極比容量、更高的負極比容量和更高的電池電壓(以及更少的輔助組元),是高能量密度電池的理論實現路徑。正極材料的比容量相對更低,性能提升對電池(單體)作用顯著;負極比容量提升對于電池能量密度提升仍有相當程度作用。硅材料的理論比容量遠高于(約10倍)已逼近性能極限的石墨,有望成為高能量密度鋰電池的
中國科大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導模量子集成光學芯片
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任希鋒研究組與浙江大學教授戴道鋅合作,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導膜量子集成芯片。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
硅基智能創始人司馬華鵬:從碳基到硅基,文明交替的奇點已至
硅基智能創始人司馬華鵬認為,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正處在從碳基文明向硅基文明轉變的關鍵時期。這一轉變不僅標志著技術的迭代,更意味著生命深層的進化。在AI時代,算力、電力和財力成為了新的生產資料,而傳統的食物、能源和土地已不再是關鍵。司馬華鵬將“硅基”概念類比為漫威作品中的振金,認為它將在能源、
多處理器分布式量子計算實現
繼加拿大Xanadu量子技術公司開發出全球首臺可擴展光量子計算機原型后,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又展示了一項關于分布式量子計算的重要突破,使得量子計算更加接近于大規模的實際應用。他們通過使用光子網絡接口成功地將兩個獨立的量子處理器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全連接的量子計算機。該研究成果5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
量子處理器上首次造出任意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74.shtm 科技日報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劉霞)據《自然》網站9日報道,美國Quantinum量子計算公司研究人員稱,他們首次在量子處理器上“制造出”了任意子(Anyons),這一成果有望
量子處理器上首次造出任意子
據《自然》網站9日報道,美國Quantinum量子計算公司研究人員稱,他們首次在量子處理器上“制造出”了任意子(Anyons),這一成果有望促進容錯量子計算機的研發。相關報告已經提交論文預印本網站。 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通常根據其攜帶的自旋分為兩類:自旋為整數的玻色子(如光子)和自旋為半整數
硅基負極材料的性能特點
更高的正極比容量、更高的負極比容量和更高的電池電壓(以及更少的輔助組元),是高能量密度電池的理論實現路徑。正極材料的比容量相對更低,性能提升對電池(單體)作用顯著;負極比容量提升對于電池能量密度提升仍有相當程度作用。硅材料的理論比容量遠高于(約10倍)已逼近性能極限的石墨,有望成為高能量密度鋰電池的
碳納米管將取代硅成為處理器芯片材料
至少過去的五十年時間我們全部的計算機、游戲機、智能手機、汽車、媒體播放器甚至是鬧鐘的處理器核心都是由硅組成的。但是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現在認為硅晶體處理器即將達到它們的極限。IBM公司的科學家們似乎已經找到了一種真實的方式拋開硅晶體而轉向碳納米管。 碳納米管未來將取代硅成為處理
6位量子領域頂尖國際學者獲“墨子量子獎”
9月20日晚,2020年度和2021年度“墨子量子獎”頒獎典禮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六位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領域的頂尖國際學者獲獎。 為了推動量子信息科技的科學研究特別是第二次量子革命的發展,中國民間企業家捐資人民幣一億元,于2018年成立了“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基金會設立“墨子量子獎”,通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