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染色體的發展歷史
染色體(chromosome)來自希臘語χρ?μα(色度,“顏色”)和σ?μα(體細胞,“體”),描述了它們對特定染料的強染色。染色體由德國科學家von Waldeyer-Hartz創造,取代了發現細胞分裂的德國生物學家Walther Flemming提出的染色質(chromatin)。 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Fleming·w)把細胞核中的絲狀和粒狀的物質,用染料染紅,觀察發現這些物質平時散漫地分布在細胞核中,當細胞分裂時,散漫的染色物體便濃縮,形成一定數目和一定形狀的條狀物,到分裂完成時,條狀物又疏松為散漫狀。 1888年正式被命名為染色體。 1902年美國生物學家沃爾特·薩頓和鮑維里通過觀察發現細胞的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與基因具有明顯的平行關系,并推測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1928年摩爾根通過果蠅雜交實驗證實了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從而獲得了生理醫學諾貝爾獎。 1953年4月《自然》雜志刊登了美國的沃森和英國......閱讀全文
簡述染色體的發展歷史
染色體(chromosome)來自希臘語χρ?μα(色度,“顏色”)和σ?μα(體細胞,“體”),描述了它們對特定染料的強染色。染色體由德國科學家von Waldeyer-Hartz創造,取代了發現細胞分裂的德國生物學家Walther Flemming提出的染色質(chromatin)。 18
關于染色體的發展歷史介紹
染色體(chromosome)來自希臘語 χρ?μα(色度,“顏色”)和 σ?μα(體細胞,“體”),描述了它們對特定染料的強染色。染色體由德國科學家 von Waldeyer-Hartz 創造,取代了發現細胞分裂的德國生物學家 Walther Flemming 提出的染色質(chromatin
關于染色體分析的歷史發展介紹
1879年,由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altherFlemming,1843~1905年)經過實驗發現。 1883年美國學者提出了遺傳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學說。 1888年正式被命名為染色體。 1902年,美國生物學家薩頓和鮑維里通過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時又發現染色體是成對的,并推測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簡述杜冷丁發展歷史
杜冷丁(Dolantin),是一種抗痙攣的止痛藥,在1939年時由赫希斯特研發的,專門用于傷口止痛。1940年初,化學家赫希斯特成功地把這種藥的效力提升了20倍。長效的μ阿片受體激動劑為“美沙酮”(Polamidon)。(在1944年,德國大約生產了650噸止痛藥用于戰爭。)
簡述葡聚糖的歷史發展
葡聚糖以β-葡聚糖最具生理活性。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Pillemer博士首次發現并報道酵母細胞壁有一種物質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之后,經過圖倫大學Diluzio博士進一步研究發現,酵母細胞壁中提高免疫力物質是一種多糖——β-葡聚糖,并從面包酵母中分離出這種物質。 β-葡聚糖活性結構是由葡萄糖單
簡述極譜儀的歷史發展
捷克化學家海洛夫斯基領導開發出第一代極譜儀以來已近百年,在我國第一代極譜儀為1883出生于50年代,這種連續快速滴汞的儀器至今仍用于教育與演示極譜分析基本原理。以 單滴汞電極為工作電極,在汞滴產生后期最后2秒完成一次掃描的極譜分析方法(簡稱單掃極譜法) 稱之為近代極譜,在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仿制國
簡述固定化酶的發展歷史
固定化酶的研究始于1910年,正式研究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已在全世界普遍開展。酶的固定化(Immobilization of enzymes)是用固體材料將酶束縛或限制于一定區域內,仍能進行其特有的催化反應、并可回收及重復利用的一類技術。與游離酶相比,固定化酶在保持其高效專一及溫和的酶催
簡述胸苷激酶的發展歷史
1951年發現,胸苷(Thd) 與DNA合成的關聯; 1956年的報告指出,Thd參與DNA合成前,必須磷酸化; 1958-60年,TK1被分離和部分的純化以后,Thd磷酸化由該酶催化的事實也得到證實。; 1960s,研究發現,TK以多種同工酶形式存在于各種不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中。這兩種同
簡述氯化聚乙烯的發展歷史
20世紀60年代,德國Hoechst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并實現工業化生產。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制氯化聚乙烯。最早是由安徽省化工研究院研制成功“水相懸浮法合成CPE技術”,并先后在安徽蕪湖、江蘇太倉、山東濰坊建成了500~1000t/a 不同規模的生產裝置。
簡述溶膠凝膠法的發展歷史
1846年法國化學家J.J.Ebelmen用SiCl4與乙醇混合后生成四乙氧基硅烷(TEOS),發現在濕空氣中發生水解并形成了凝膠。 20世紀30年代W.Geffcken證實用金屬醇鹽的水解和凝膠化可以制備氧化物薄膜。 1971年德國H.Dislich報道了通過金屬醇鹽水解制備了SiO2-B
簡述液相色譜發展歷史
液相色譜法開始階段是用大直徑的玻璃管柱在室溫和常壓下用液位差輸送流動相,稱為經典液相色譜法,此方法柱效低、時間長(常有幾個小時)。高效液相色譜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經典液相色譜法的基礎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氣相色譜理論而
簡述經顱超聲多普勒的發展歷史
1918發現超聲波,50年代涉足醫學領域; 1965宮崎測定頸部血管的血流速度; 1966拉什莫爾建立脈沖多普勒儀,可定位; 1982挪威人Aaslid脈沖低頻超聲+適當顱窗,建立了經顱多普勒(TCD),如今已發展 到第四代,可進行微栓子監測。
簡述生物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公元1680年,一個在荷蘭德夫特的市政廳門房干了幾十年門衛工作的半老頭子,卻被當時歐洲乃至世界科技界頗具權威的英國皇家學會吸收為正式會員;接著,英國女王親筆給他寫來了賀信。一時,他從一個最普通、最平凡的人霎時間變成了震驚世界的名人。他的主要業績,就是經過自己幾十年堅韌不拔的努力和探索,發明了世界
簡述鹽酸哌替啶的發展歷史
杜冷丁(Dolantin),是一種抗痙攣的止痛藥,在1939年時由赫希斯特研發的,專門用于傷口止痛。1940年初,化學家赫希斯特成功地把這種藥的效力提升了20倍。長效的μ阿片受體激動劑為“美沙酮”(Polamidon)。(在1944年,德國大約生產了650噸止痛藥用于戰爭。)
簡述曲尼司特的發展歷史
1976年由日本岐阜藥科大學的江田昭英和Kissei制藥有限公司聯合研制; 1982年在日本上市; 國內1984年由中國藥科大學制藥有限公司研制,1988年獲得生產批文; 2006年中國藥科大學制藥有限公司申請、SFDA批準曲尼司特膠囊劑(曲可伸)用于治療特應性皮炎和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
簡述高效液相色譜儀的發展歷史
1960年代,由于氣相色譜對高沸點有機物分析的局限性,為了分離蛋白質、核酸等不易氣化的大分子物質,氣相色譜的理論和方法被重新引入經典液相色譜。1960年代末科克蘭(Kirkland)、哈伯、荷瓦斯(Horvath)、莆黑斯、里普斯克等人開發了世界上第一臺高效液相色譜儀,開啟了高效液相色譜的時代。
簡述細胞色素P450的發展歷史
1958年,這些細胞色素在肝臟細胞微粒體中被發現。這個細胞色素家族的成員在進化路途中(從細菌到人類)的所有生物體中都存在。在原核生物中,CYP的功能具有可塑性,而真核生物中它們的功能是不同的,哺乳動物CYP是膜的組分,參與生物合成和許多生理有效物質的代謝,除了在骨骼肌和成熟紅血球之外所有的器官和
簡述核磁共振技術的發展歷史
核磁共振技術的歷史 1930年代,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發現在磁場中的原子核會沿磁場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無線電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發生翻轉。這是人類關于原子核與磁場以及外加射頻場相互作用的最早認識。由于這項研究,拉比于194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6年兩位美國科
簡述超聲波變幅桿的發展歷史
上世紀40年代發明的縱振指數型變幅桿,是為了高強大功率超聲波的應用。 50年代原蘇聯學者提出懸鏈線型變幅桿和多級組合變幅桿。 60年代提出了描述變幅桿形狀因數的概念,并發展了一種應力沿桿件均勻分布的高斯型變幅桿,獲得了高位移振幅。森榮司提出振動方向變換器,開辟了用變幅桿件功率合成方法獲得高強
簡述手持氣象站的發展歷史和功能
功能 手持氣象站應具有氣象數據實時采集氣象數據的基本功能。對于采集到的數據要有實時顯示功能。同時還要具有數據存儲,和數據查詢功能。高端的手持氣象站還具有數據曲線和遠程數據傳輸功能。配合計算機,可組建網絡分布式氣象監測服務系統。 發展歷史 早期的手持氣象站功能比較單一,由風輪采集數據,LCD
簡述心梗后綜合癥的發展歷史
1895年Dressler曾注意到本病。1983年Welinl等制訂了本病診斷標準。1976年我國開始有報道。也有將Dressler綜合征和Welin L綜合征,簡稱為PMIS。 PMIS發病率一般占AMI1%~4%。多數發生在AMI后2~8周,少數患者可以在1周發生。該癥的發生似乎與心肌梗死
染色體分析的歷史分析
1879年,由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altherFlemming,1843~1905年)經過實驗發現。 1883年美國學者提出了遺傳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學說。 1888年正式被命名為染色體。 1902年,美國生物學家薩頓和鮑維里通過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時又發現染色體是成對的,并推測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染色體分析的歷史簡介
1879年,由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altherFlemming,1843~1905年)經過實驗發現。 1883年美國學者提出了遺傳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學說。 1888年正式被命名為染色體。 1902年,美國生物學家薩頓和鮑維里通過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時又發現染色體是成對的,并推測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簡述先天紅血球生成卟啉癥的發展歷史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個認識到卟啉癥的人,當時,他把這種疾病看作一種血液病或肺病。直到1871年,德國偉大的生物化學家菲利克斯·霍珀-塞勒才發現了卟啉色素同卟啉癥之間的因果關系。1889年,B.J.斯托克維斯將一系列的臨床癥狀統稱為“卟啉癥”,從此這種怪病的名稱得以確立。
簡述線粒體神經胃腸型腦肌病的發展歷史
線粒體神經胃腸腦肌病是一種罕見的以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害為主要表現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線粒體疾病。 1976年由Okamura等首先報道; 1994年Hirano等將該病命名為“線粒體神經胃腸腦肌病”; 1998年Hirano等確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22q13.32; 1999年Nis
簡述原子熒光光譜法的發展歷史
1964年,Winefordner等首先提出用原子熒光光譜(AFS) 作為分析方法的概念。1969年,Holak研究出氫化物氣體分離技術并用于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砷。1974年,Tsujiu等將原子熒光光譜和氫化物氣體分離技術相結合,提出了氣體分離-非色散原子熒光光譜測定砷的方法,這種聯合技術也是
簡述Barts胎兒水腫綜合征的發展歷史
HbBart's水腫胎兒綜合征系a一地中海貧血最嚴重的類型,自1960年發現以來,迄今已有100余例報道。國內1964年首先報告一,HbBart's水腫胎兒綜合征,1981年廣西系統報道5例,1987年黃有文等報告12例。此病多見于妊娠36一46周,平均34弱,死驗、早產或出生后
簡述氟代脫氧葡萄糖的歷史發展
二十世紀70年代,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的Tatsuo Ido首先完成了18F-FDG的合成。1976年8月,賓夕法尼亞大學的Abass Alavi首次將這種化合物施用于兩名正常的人類志愿者的身上。其采用普通核素掃描儀(非PET掃
簡述帕利珠單抗的發展歷史和市場評價
MedImmune和雅培公司合作開發的帕利珠單抗(Palivizumab、Synagis)是唯一一個呼吸道合胞病毒治療藥物,2008年銷售額超過12億美元,成功躋身“重磅炸彈”藥物之列,2009年銷售額則達到了13.5億美元。該藥1998年獲得FDA批準用于預防不足35周早產兒的先天性心臟病或肺
簡述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系統的發展歷史
微生物學創始人巴斯德最早采用無細胞體系研究酵母酒精發酵中起作用的酶系問題。20世紀50年代生物學家首次采用兔網織紅細胞裂解物(rabbitreticulocytelysate)制備的無細胞系統實現了蛋白質的體外合成 [1]。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學者Spirin等人通過在無細胞體系中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