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蛋白質折疊的研究概況
在生物體內,生物信息的流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存儲于DNA序列中的遺傳信息通過轉錄和翻譯傳入蛋白質的一級序列中,這是一維信息之間的傳遞,三聯子密碼介導了這一傳遞過程;第二部分是肽鏈經過疏水塌縮、空間盤曲、側鏈聚集等折疊過程形成蛋白質的天然構象,同時獲得生物活性,從而將生命信息表達出來;而蛋白質作為生命信息的表達載體,它折疊所形成的特定空間結構是其具有生物學功能的基礎,也就是說,這個一維信息向三維信息的轉化過程是表現生命活力所必需的。 自從20世紀60年代,Anfinsen基于還原變性的牛胰RNase在不需其他任何物質幫助下,僅通過去除變性劑和還原劑就使其恢復天然結構的實驗結果,提出了“多肽鏈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了形成其熱力學上穩定的天然構象所必需的全部信息”的“自組裝學說”以來,隨著對蛋白質折疊研究的廣泛開展,人們對蛋白質折疊理論有了進一步的補充和擴展。Anfinsen的“自組裝熱力學假說”得到了許多體外實驗的證明,的......閱讀全文
關于蛋白質折疊的研究概況
在生物體內,生物信息的流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存儲于DNA序列中的遺傳信息通過轉錄和翻譯傳入蛋白質的一級序列中,這是一維信息之間的傳遞,三聯子密碼介導了這一傳遞過程;第二部分是肽鏈經過疏水塌縮、空間盤曲、側鏈聚集等折疊過程形成蛋白質的天然構象,同時獲得生物活性,從而將生命信息表達出來;而
關于蛋白質折疊的基本介紹
蛋白質折疊(Protein folding)是蛋白質獲得其功能性結構和構象的過程。通過這一物理過程,蛋白質從無規則卷曲折疊成特定的功能性三維結構。在從mRNA序列翻譯成線性的肽鏈時,蛋白質都是以去折疊多肽或無規則卷曲的形式存在。 結構決定功能,僅僅知道基因組序列并不能使我們充分了解蛋白質的功能
關于蛋白質折疊的意義介紹
蛋白質折疊機制的闡明將揭示生命體內的第二套遺傳密碼,這是它的理論意義。蛋白質折疊的研究,比較狹義的定義就是研究蛋白質特定三維空間結構形成的規律、穩定性和與其生物活性的關系。在概念上有熱力學的問題和動力學的問題;蛋白質在體外折疊和在細胞內折疊的問題;有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的問題。這里最根本的科學問題
關于蛋白質折疊病的介紹
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序列不發生改變,只是其結構或者說構象有所改變也能引起疾病,稱為“構象病”,或稱“折疊病”。 瘋牛病由Prion蛋白質的感染引起,這種蛋白質也可以感染人而引起神經系統疾病。在正常機體中,Prion是正常神經活動所需要的蛋白質,而致病Prion與正常Prion的一級結構完全相同,
關于蛋白質折疊的粘合機制的介紹
該模型認為蛋白質的折疊起始于伸展肽鏈上的幾個位點,在這些位點上生成不穩定的二級結構單元或者疏水簇,主要依靠局部序列的進程或中程(3-4個殘基)相互作用來維系。它們以非特異性布朗運動的方式擴散、碰撞、相互黏附,導致大的結構生成并因此而增加了穩定性。進一步的碰撞形成具有疏水核心和二級結構的類熔球態中
蛋白質折疊的過程
主要結構蛋白質的主要結構及其線性氨基酸序列決定了其天然構象。特定氨基酸殘基及其在多肽鏈中的位置是決定因素,蛋白質的某些部分緊密折疊在一起并形成其三維構象。氨基酸組成不如序列重要。然而,折疊的基本事實仍然是,每種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都包含指定天然結構和達到該狀態的途徑的信息。這并不是說幾乎相同的氨基酸序
關于蛋白質折疊的格點模型的介紹
格點模型(也簡稱HP模型),最早是由Dill等人1989年提出的。格點模型可分為二維模型和三維模型兩類。二維格點模型就是在平面空間中產生正交的單位長度的網格,每個氨基酸分子按在序列中排序的先后順序依次放置到這些網格交叉點上,在序列中相鄰的氨基酸分子放置在格點中時也必須相鄰,即相鄰氨基酸分子在格點
植物蛋白質氧化折疊研究中進展
二硫鍵的形成對于真核生物的分泌蛋白和質膜蛋白在內質網中的折疊十分重要。在動物和酵母中,內質網氧化還原蛋白oxidoreductin-1 (Ero1) 是二硫鍵的主要供體,將二硫鍵通過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PDI)傳遞給底物蛋白。前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東平研究
關于蛋白質二級結構的β折疊的介紹
β折疊是指多肽鏈以肽單元為單位,以Cα為旋轉點形成伸展的鋸齒狀折疊構象,又稱3片層(3-strand)結構,具有下列特征。 (1)肽鏈折疊成伸展的鋸齒狀,肽單元間的夾角為110°,氨基酸殘基的R側鏈分布在片層的上下。 (2)兩條以上肽鏈(或同一條多肽鏈的不同部分)平行排列,相鄰肽鏈之間的肽鍵
蛋白質折疊的主要結構
蛋白質的主要結構及其線性氨基酸序列決定了其天然構象。特定氨基酸殘基及其在多肽鏈中的位置是決定因素,蛋白質的某些部分緊密折疊在一起并形成其三維構象。氨基酸組成不如序列重要。然而,折疊的基本事實仍然是,每種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都包含指定天然結構和達到該狀態的途徑的信息。這并不是說幾乎相同的氨基酸序列總是相
什么是蛋白質折疊?
蛋白質折疊是物理過程,通過該蛋白鏈獲得其天然?的三維結構中,構象即通常生物功能,以迅速和可再現的方式。這是一個物理過程,多肽從一個隨機的線圈中折疊成其特征和功能性三維結構。當從mRNA序列翻譯成氨基酸的線性鏈時,每種蛋白質都以未折疊的多肽或無規卷曲的形式存在。該多肽缺乏任何穩定的(持久的)三維結構。
蛋白質的新生肽鏈的折疊
近年來,對蛋白質的新生肽鏈在體內的折疊研究已成為一個熱點,發現了許多幫助肽鏈折疊的蛋白質,其中有些有利于二硫鍵的交換和配對(二硫鍵異構酶)與脯氨酰參與的肽鍵的異構化(肽基脯氨酰異構酶),還有一大類被稱為蛋白質伴侶。后者的主要特點是能和疏水性的肽段結合,一方面避免肽鏈因疏水作用而聚集,另一方面幫助新生
簡述蛋白質折疊的生長模型
根據這種模型,肽鏈中的某一區域可以形成“折疊晶核”,以它們為核心,整個肽鏈繼續折疊進而獲得天然構象。所謂“晶核”實際上是由一些特殊的氨基酸殘基形成的類似于天然態相互作用的網絡結構,這些殘基間不是以非特異的疏水作用維系的,而是由特異的相互作用使這些殘基形成了緊密堆積。晶核的形成是折疊起始階段限速步
展望蛋白質折疊的未來前景
包涵體復性 ▲利用DNA重組技術可以將外源基因導入宿主細胞。但重組基因的表達產物往往形成無活性的、不溶解的包涵體。折疊機制的闡明對包涵體的復性會有重要幫助。 蛋白質 ▲DNA重組和多肽合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設計較長的多肽鏈。但由于我們無法了解這一多肽將折疊為何種構象,從而無
蛋白質折疊的驅動力
折疊是一種自發過程,主要由疏水相互作用,分子內氫鍵的形成,范德華力引導,并且與構象熵相反。折疊的過程通常始于共翻譯,使N末端的蛋白質的開始而折疊C-末端的蛋白質的部分仍然被合成由核糖體; 但是,蛋白質分子在生物合成過程中或之后可能會自發折疊。這些大分子可能被視為“自身折疊”,其過程還取決于溶劑(水或
蛋白質在缺氧時折疊
蛋白質通常由成百上千個獨立的部分組成,即氨基酸。它們像鏈條上的鏈環一樣連接在一起。然而,蛋白質分子不能像長絲一樣來回擺動。因此,每一件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折疊起來。對于從細胞外釋放或運輸到細胞內儲存的蛋白質,這種折疊發生在細胞的一個特定位置:內質網(ER)。這里,在蛋白質折疊過程中相互
研究揭示蛋白質氧化折疊在干細胞衰老中的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線粒體是細胞活性氧的主要來源。然而,內質網中蛋白質二硫鍵形成過程會產生副產物H2O2。據估算,它約占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產生總活性氧的25%。可見,內質網來源的活性氧不容忽視。 8月3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磊/王志珍課題組和動物研究所劉光慧課題組合作,在《歐洲分子生物
蛋白質折疊的框架模型的介紹
框架模型[4] 假設蛋白質的局部構象依賴于局部的氨基酸序列。在多肽鏈折疊過程的起始階段,先迅速形成不穩定的二級結構單元; 稱為“flickering cluster”,隨后這些二級結構靠近接觸,從而形成穩定的二級結構框架;最后,二級結構框架相互拼接,肽鏈逐漸緊縮,形成了蛋白質的三級結構。這個模型
蛋白質折疊的分子伴侶的介紹
1978 年,Laskey 在進行組蛋白和DNA 在體外生理離子強度實驗時發現,必須要有一種細胞核內的酸性蛋白———核質素(nucleoplasmin) 存在時,二者才能組裝成核小體,否則就發生沉淀。據此Laskey 稱它為“分子伴侶”。分子伴侶是指能夠結合和穩定另外一種蛋白質的不穩定構象,并能
上海藥物所蛋白質折疊計算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在生物體系中,蛋白質通過折疊成特定的三維結構發揮功能。這種折疊過程可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如配體結合、聚合狀態等。充分理解蛋白質折疊過程對于藥物分子設計、蛋白質突變所導致致病機理的預測、深入了解細胞功能以及進化都至關重要。大規模計算機模擬有潛力從原子水平捕捉整個蛋白系統的動態過程,但是
概述蛋白質復性的折疊機制
為了有的放矢地開發輔助蛋白質復性的技術,研究工作者紛紛開展了對蛋白質折疊機制的探討。有兩種不同的假設:一種假設認為,肽鏈中的局部肽段先形成一些構象單元,如α螺旋、β折疊、β轉角等二級結構,然后再由二級結構單元的組合、排列,形成蛋白質三級結構;另一種假設認為,首先是由肽鏈內部的疏水相互作用導致一個
關于復制酶的概況
是從感染RNA型噬菌體或癌病毒的細胞分離出來的。 (一)一種依賴于RNA的RNA聚合酶。以RNA為模板,由RNA聚合酶催化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 (二)在DNA復制時與新生DNA鏈延長有關的酶。原核細胞復制酶包括DNA聚合酶I,Ⅱ和DNA聚合酶III全酶。DNA聚合酶III全酶
青島能源所在細胞內蛋白質折疊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蛋白質發揮功能的“原位”環境是細胞,因此在細胞內開展蛋白質的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對蛋白質功能的解析至關重要。細胞內大分子的濃度可以達到300-450g/L,擁擠的細胞環境可能會影響蛋白質的折疊,進而影響其功能。但是細胞環境如何影響蛋白質折疊過程目前并不很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
蛋白質折疊的拼版模型的介紹
此模型[9]的中心思想就是多肽鏈可以沿多條不同的途徑進行折疊,在沿每條途徑折疊的過程中都是天然結構越來越多,最終都能形成天然構象,而且沿每條途徑的折疊速度都較快,與單一途徑折疊方式相比,多肽鏈速度較快,另一方面,外界生理生化環境的微小變化或突變等因素可能會給單一折疊途徑造成較大的影響,而對具有多
關于折疊酶的作用簡介
目前研究最為廣泛的是脂肪酶特異折疊酶(lipase specific foldase,LIFs),此類酶多存在于革蘭氏陰性菌中輔助相應的脂肪酶進行二級結構的折疊,通過降低折疊過程中的能障與構象改變為靶蛋白的正確折疊提供必要的空間立體信息而幫助其活性構象的形成。研究證明,脂肪酶在無LIFs存在下可
關于折疊酶的結構介紹
LIFs的結構由三部分組成N-末端跨膜疏水結構域,中間一段富含脯氨酸和丙氨酸的高度可變的中間鉸鏈區與C-末端催化結構域。LIFs通過N-末端的疏水跨膜結構域錨定在內膜上,使Q-末端的活性結構域游離于周質中。N-末端的疏水跨膜結構域對其折疊活性沒有影響,主要是負責將LIFs錨定在內膜上,防止其與脂
關于基因表達的折疊的介紹
剛從mRNA序列翻譯過來的蛋白質都是未折疊或無規卷曲的多肽,沒有任何的三維結構。氨基酸彼此相互作用使得多肽從無規卷曲折疊成其特征性和功能性三維結構。氨基酸序列決定l了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且正確的三維結構對于功能至關重要,盡管功能蛋白的某些部分可能仍未展開。伴侶蛋白的酶有助于新形成的蛋白質獲得折疊,
JBC:分子伴侶幫助蛋白質折疊的分子機理
分子伴侶是一種協助蛋白質進行折疊的分子助手,其中一種伴侶分子是所謂的熱激蛋白60(Hsp60),這種蛋白可以在線粒體中形成一種類似于“桶狀”的結構,從而便于蛋白折疊過程的發生,近日刊登于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弗萊堡大學的研究
鱟的研究概況及資源保護
一、 鱟的研究概況(一)、鱟的種屬與地理分布1、鱟的種屬鱟(hou)是棲生于海洋中的一種無脊椎動物,在動物學分類學上,鱟屬節肢動物門(Arfhropoda)、肢口綱(Merostomate)、劍尾目(Xiphosura)、鱟科(Patypleidae)。目前,世界上現存的鱟為三屬四種,北美洲東岸海域
溶菌酶醫學應用研究概況
【摘要】目的 介紹溶菌酶醫學應用的研究概況。 方法綜述近年來國內外相關報道,介紹溶菌酶的藥物劑型、與醫學應用相關的ZL以及在 疾病診療中的應用。結果 溶菌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腫瘤、增強免疫力等作用,尤其是與傳統藥物相比具有無毒副作用和無耐藥 性的優勢。 結論 溶菌酶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