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細菌噬菌體的簡介
噬菌體(bacteriophage, phage)是感染細菌、真菌、藻類 、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病毒的總稱,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稱為噬菌體。二十世紀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賀菌中首先發現 [3] 。作為病毒的一種,噬菌體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個體微小;不具有完整細胞結構;只含有單一核酸。可視為一種“捕食”細菌的生物。噬菌體基因組含有許多個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體都是細菌細胞中利用細菌的核糖體、蛋白質合成時所需的各種因子、各種氨基酸和能量產生系統來實現其自身的生長和增殖。一旦離開了宿主細胞,噬菌體既不能生長,也不能復制 。 噬菌體是病毒的一種,其特別之處是專以細菌為宿主,較為人知的噬菌體是以大腸桿菌為寄主的T2噬菌體。跟別的病毒一樣,噬菌體只是一團由蛋白質外殼包裹的遺傳物質,大部分噬菌體還長有“尾巴”,用來將遺傳物質注入宿主體內。噬菌體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物體,而且經常都伴隨著細菌。通常在一些充滿細菌群落的地方,如:泥土、動......閱讀全文
關于細菌噬菌體的簡介
噬菌體(bacteriophage, phage)是感染細菌、真菌、藻類 、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病毒的總稱,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稱為噬菌體。二十世紀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賀菌中首先發現 [3] 。作為病毒的一種,噬菌體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個體微小;不具有完整細胞結構;只含有單一核酸。可視為
關于細菌噬菌體的基本信息介紹
噬菌體(phage)是侵襲細菌的病毒,也是賦予宿主菌生物學性狀的遺傳物質。噬菌體必須在活菌內寄生,有嚴格的宿主特異性,其取決于噬菌體吸附器官和受體菌表面受體的分子結構和互補性。噬菌體是病毒中最為普遍和分布最廣的群體。通常在一些充滿細菌群落的地方,如:泥土、動物的腸道里,都可以找到噬菌體。
細菌噬菌體細菌防御方法
細菌防御噬菌體的主要方法是合成能夠降解外來DNA的酶。這些酶被稱為限制性內切酶,它們能夠剪切噬菌體注入細菌細胞的病毒DNA。細菌還含有另一個防御系統,這一系統利用CRISPR序列來保留其過去曾經遇到過的病毒的基因組片段,從而使得它們能夠通過RNA干擾的方式來阻斷病毒的復制。這種遺傳系統為細菌提供
關于溫和性噬菌體的簡介
溫和性噬菌體即溶源性噬菌體:吸附并侵入細胞后,不進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細胞裂解的噬菌體,如大腸桿菌λ噬菌體等。噬菌體感染細胞后,將其核酸整合(附著)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隨宿主DNA的復制而進行同步復制,在一般情況下,不引起宿主細胞裂解。此時細胞中找不到形態上可見的噬菌體,這種噬菌體稱為溫和性
關于細菌感染的簡介
細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環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和其他代謝產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上以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遷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傷口或體內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上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煩躁、四肢厥冷及紫紺、脈細速、呼吸增
關于細菌素的簡介
細菌素是由細菌或古細菌基因編碼,核糖體合成的一類殺菌蛋白或多肽,細菌素的生產菌對自身分泌的細菌素具有免疫力。細菌素是存在于細菌生活的天然環境中的一類抗菌物質,早期的研究認為細菌素只對同種或具有近緣關系的細菌起作用,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一種細菌素也可能對其他多種細菌起到抑殺作用。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噬菌體是寄生在細菌細胞中的病毒.一個典型的噬菌體的生活周期,可以分為3個階段感染階段,增殖階段和成熟階段.有關的主要內容在課本上已經介紹過了,這里再稍加詳述如下.感染階段 噬菌體侵染寄主細胞的第一步是"吸附",即噬菌體的尾部附著在細菌的細胞壁上,然后進行"侵入.先通過溶菌酶的作用在細菌的細胞壁上
簡述細菌噬菌體的應用
作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試驗工具 噬菌體是遺傳調控、復制、轉錄與翻譯等方面的生物學基礎研究和基因工程中的重要材料或工具。遺傳學中的轉導作用就是以噬菌體作為媒介,在2株細菌間傳遞遺傳物質。 用于細菌的鑒定和分型 噬菌體只能侵染相應的細菌,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可用于細菌鑒定。同時,噬菌體具有型的特異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這種說法有點偏頗。1、當噬菌體的DNA用32磷標記后,它吸附到大腸桿菌表面,然后把DNA注入到大腸桿菌里面,利用其中的原料復制子代的DNA。離心后,較輕的噬菌體懸浮在上清液中,大腸桿菌及一些較重的顆粒沉淀在底部,由于噬菌體中含有32磷的DNA都注入到大腸桿菌里面,所以上清液放射性很低,底部的沉淀物放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原理:噬菌體T2有一個蛋白質的外殼,DNA裹在其中。當噬菌體T2感染大腸桿菌時,它的尾部吸附在菌體上。然后,菌體內形成大量噬菌體,菌體裂解后,釋放出幾十個乃至幾百個與原來感染細菌一樣的噬菌體T2。材料:大腸桿菌,LB培養基,恒溫箱,T2噬菌體過程:第一階段(感染階段 ) 噬菌體侵染寄主細胞的第一步是
關于插入型λ類噬菌體載體的簡介
外源的DNA克隆到插入型的λ載體分子上,會使噬菌體的某種生物功能喪失效力,即所謂的插入失活效應。插入型的λ載體又可以分為免疫功能失活的(inactivatiortofimmunityfunction)和大腸桿菌β-半乳糖苷酶失活的(inactlvatlonofE.coliβ-galactosid
關于替換型λ類噬菌體載體的簡介
替換型載體又叫做取代型載體(substitutionvector),是一類在λ噬菌體基礎上改建的、在其中央部分有一個可以被外源插入的DNA分子所取代的DNA片段的克隆載體。 λNM781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這個替換型載體中,可取代的EcoRI片段,編碼有一個supE基因(大腸桿菌突變體tRN
細菌防御噬菌體的主要方法
細菌防御噬菌體的主要方法是合成能夠降解外來DNA的酶。這些酶被稱為限制性內切酶,它們能夠剪切噬菌體注入細菌細胞的病毒DNA。細菌還含有另一個防御系統,這一系統利用CRISPR序列來保留其過去曾經遇到過的病毒的基因組片段,從而使得它們能夠通過RNA干擾的方式來阻斷病毒的復制。這種遺傳系統為細菌提供了一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大致分為四步。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乎沒有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簡述細菌噬菌體繁殖特點
1.毒性噬菌體 指在宿主菌體內復制增殖,產生許多子代噬菌體,并最終裂解細菌。毒性噬菌體的增殖方式是復制,其增殖過程經歷吸附穿入、生物合成和成熟釋放3個階段。 進入菌細胞內的噬菌體核酸首先經早期轉錄產生早期蛋白質,并復制子代核酸,再進行晚期轉錄產生噬菌體的結構蛋白。子代噬菌體達到一定數量時,由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步驟
有四個步驟,分別是:1、培養用p32和s35 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 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 、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幾
烈性噬菌體的簡介
噬菌體的繁殖一般分為5個階段,即吸附、侵入、增殖(復制與生物合成)、成熟(裝配)和裂解(釋放)。凡在短時間內能連續完成以上5個階段而實現其增殖的噬菌體,稱為烈性噬菌體(virulent phage),反之則稱為溫和噬菌體(temperate phage)。
關于厭氧性細菌的簡介
厭氧性細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及動物的體內。無芽胞厭氧菌主要存在于人體及動物體內,特別是腸道、口腔、上呼吸道和泌尿道等處,與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共同構成機體的正常菌群。在正常菌群中厭氧菌通常占有絕對的優勢。正常情況下,菌群保護相對平衡,如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等,發生菌群失調,或機體
關于細菌溶解產物膠囊的簡介
細菌溶解產物膠囊為下列8種細菌的凍干溶解物: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雙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臭鼻克雷白菌、金葡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卡他奈瑟菌。臨床用于免疫治療。可預防呼吸道的反復感染及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可作為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療的合并用藥。
關于細菌性疾病的簡介
細菌性疾病由細菌所引起的傳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細菌的分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表型分類法,即根據細菌的形態、生化反應和血清反應等表型為主要依據。另一種是用核酸研究進行分類,即通過分析細菌DNA的堿基組成、基因組的大小和DNA的同源性等而進行分類。后一種分類法的科學性很強,使一些細菌重新歸屬或更換名稱。
關于多藥耐藥細菌的簡介
多藥耐藥細菌是指有多藥耐藥性的病原菌,也可以翻譯成多藥耐藥性、多重耐藥性,其定義為一種微生物對三類(比如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β-內酰胺類)或三類以上不同機制抗菌藥物同時耐藥,而不是同一類三種。P-resisitence為泛耐菌株,對幾乎所有類抗菌藥物耐藥,如泛耐不動桿菌,對氨基糖苷類、青霉素
關于反硝化細菌的簡介
反硝化細菌,是指一類能將硝態氮(NO-3N)還原為氣態氮(N2)的細菌群,已知的有10科、50個屬以上的種類具有反硝化作用。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反硝化細菌是假單胞菌屬;其次是產堿桿菌屬。 在土壤氧氣不足時,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并進一步把亞硝酸鹽還原為氨及游離氮的細菌。能將硝酸鹽還原,并產生分子
關于化膿性細菌的簡介
化膿性細菌 (pyogenic bactcria)是能引起化膿性炎癥的細菌的統稱,常引起皮膚、皮下軟組織、深部組織的化膿性感染乃至內臟器官的膿腫。化膿性細菌是一類能夠感染人體并引起化膿性炎癥的細菌。對人體有致病性,常引起皮膚、皮下軟組織、深部組織的化膿性感染乃至內臟器官的膿腫,化膿性細菌也能引起
細菌和噬菌體的遺傳分析-3
方法: 蘇氨酸 亮氨酸 疊氮化鈉 噬菌體 乳糖 半乳糖 鏈霉素 Hfr:thr+ leu+ azir tonr lac+ gal+ st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