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出征!武大先后選派近200人次參與中國南北極科考
武漢大學17日舉行出征儀式,為即將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的楊元德、丁曦、陳亮宇3名隊員送行。據悉,楊元德長期從事衛星測高和重力領域研究,先后3次到達南極冰蓋最高點;丁曦、陳亮宇分別從事極地環境動態研究、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高精度處理研究,均是首次執行南極科考任務。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張小紅介紹,此次南極科考,武大隊員將主要執行中山站冰川變化監測、中山站國產高分載荷航空驗證、南大洋地球物理觀測、南極海平面變化監測等考察任務。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龔健雅表示,當前,中國南極科考進入航空航天時代,可以借助武漢大學航空航天測繪遙感的學科優勢,提升極區空-天-地-海立體化觀測能力,加深對極地冰雪環境與全球變化的認知。從1984年首次中國南極考察至今,武漢大學先后選派近200人次參加了中國38次南極科學考察和16次北極科學考察,繪制了中國第一張南極地形圖,命名了第一個中國南極地名,參與了每一個中國......閱讀全文
性騷擾困擾南極科考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近日發布報告稱,該國南極科考基地長期存在性騷擾問題。該報告還發現,在南極工作的人很大程度上不相信雇主會認真對待騷擾投訴、保護受害者或懲罰肇事者,而且有些群體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據《科學》報道,報告援引一項2021年的調查顯示,總體而言,72%的女性調查者表
“雪龍”號完成南極科考回國
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長江口水域。 此次為“雪龍”號第三十三次赴南極執行科考與運輸補給任務,歷時161天,總航程約3.5萬海里。“雪龍”號順利完成“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劃,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
東南大學舉行第39次南極科考隊員出征儀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93.shtm 10月24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東南大學隊員出征儀式在該校舉行。東南大學教師張侃健、葛健兩人即將代表東南大學奔赴南極執行本次科考任務。同日,由東南大學研發的新一代無人值守能源
再次出征!武大先后選派近200人次參與中國南北極科考
武漢大學17日舉行出征儀式,為即將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的楊元德、丁曦、陳亮宇3名隊員送行。據悉,楊元德長期從事衛星測高和重力領域研究,先后3次到達南極冰蓋最高點;丁曦、陳亮宇分別從事極地環境動態研究、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高精度處理研究,均是首次執行南極科考任務。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
“雪龍”號今日啟航赴南極科考
? ? 10月31日10時許,“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它將緊跟本月26日出征的“雪龍2”號的腳步,共同譜寫我國第三次“雙龍探極”的新篇章。從上海邊檢了解到,為助力中國極地科考事業,上海邊檢總站外高橋邊檢站科學優化勤務模式,實行“窗口前置+一站
90后研究生南極科考:我給南極“做CT”
行程數萬公里,帶著1.5噸器械,到達南極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侖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艱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礎的科研工作。 與許多在校學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堅實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蓋200米以下,他在給南極“做CT”。 立志:半年的考察用3年準備 7月18日,潘曜從南極回國后的第一個
英南極新科考站投入使用
哈雷六號 圖片來源:BAS 英國日前宣布第一座可在冰面上移動滑行的未來南極科考站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與之前慘遭冰雪破壞的科考站相比,新的科考站有望戰勝極地地區凜冽的冰雪。 據英國南極考察局(BAS)介紹,哈雷六號南極科考站是第6個建在布倫特冰架上的科考站——布倫特冰架是南極地區的一塊浮冰
李航:南極科考的700個日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36.shtm 冰雪覆蓋、極端寒冷——在南極這片人跡罕至的冰封大陸上,充滿了未知和神秘。 對“90后”博士李航來說,南極卻像是“世界盡頭的家”。從2014年到2020年,他參加了中國第31次
四項任務完成,第39次南極科考東南大學隊員凱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05.shtm4月3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員乘坐“雪龍號”返回上海,東南大學教師張侃健、葛健圓滿完成科考任務回國。2022年10月26日,“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位于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
連線中科院科考人員桑鵬:此次南極科考不同以往
? ? ? ? ? ?科研人員桑鵬在南極開展科考工作。受訪者供圖 “雙龍奔騰探南極,雪地科考豎紅旗。”近日,中科院精密測量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踏上南極科考征途,參與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12月13日,《中國科學報》記者連線正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執行科考任務的實驗師桑鵬,獲知現場
東南極冰蓋由內向外加速流動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22日測量的冰流速顯示,距離中山站344公里處的東南極冰蓋近14年來以平均每年22米的速度移動。結合其他數據,這說明東南極冰蓋從內陸向邊緣的冰流速逐漸增加。 南極冰蓋是直接覆蓋在南極大陸上的冰體,分為東南極冰蓋和西南極冰蓋。測量南極冰蓋的變化情況,對于認識南極環境
南極也出現聚集性疫情,中國科考隊已禁止串門
南極再次出現新冠疫情!據英國媒體1月1日報道,比利時南極“伊麗莎白公主極地站”出現聚集性疫情,25名工作人員中的16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1月3日,極目新聞記者聯系上正身處南極的中國第38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得知,中國科考隊一直遵循嚴格的防疫措施,在此之前就已禁止去其他國家站點“串門”,隊員們目前一切正
張青松:我的四次南極科考
中國是南極考察的后來者。從1882年至1883年第一次國際極地年算起,至今,國外開展極地考察已近140年的歷史。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與兩次國際極地年(1882 年至1883年、1932年至1933年)和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年至1958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國際極地科學考察活動之外。1980
我國第38次南極科考圓滿完成
今天(4月26日)“雪龍”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志著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圓滿完成。 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由“雪龍”船和“雪龍2”船共同執行考察任務,“雪龍2”船于2022年4月20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行程3.1萬余海里,“雪龍”船于2022年4月26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行程3.
韓國建成第二座南極科考站
綜合外媒報道,11日,韓國政府宣布,韓國第二座南極科考站張保皋科學基地正式建成。這使韓國成為世界上第10個在南極擁有1座以上考察站的國家。 韓國海洋水產部消息稱,12日,張保皋科學基地將舉行一個約有300人參加的建成儀式,慶祝基地的完工。來自美國、新西蘭和意大利的科考站的代表將參加此次儀式
中國將在南極新建兩座科考站
中國展現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隊將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資補給后乘坐“雪龍”號離開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開始穿越“咆哮的西風帶”,挺進南極大陸。科考隊和經過大修、重新煥發青春的“雪龍”號可謂重任在肩,不僅將首次執行環南極航行任務,而且開展我國第四座南極科考站——泰山站建設工
讓更多人認識南極——李航
冰雪覆蓋、極端寒冷——在南極這片人跡罕至的冰封大陸上,充滿了未知和神秘。 對“90后”博士李航來說,南極卻像是“世界盡頭的家”。從2014年到2020年,他參加了中國第31次、32次和36次南極科學考察,科考累計時間達700天。工作之余,他行走在廣袤無垠的冰原上,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深邃絢爛的星空和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完成南極科考
近期,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完成對南極半島的科學考察,取得預期成效。 針對三極(北極、南極和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考慮其對全球變化和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意義,地球大數據專項設立了時空三極環境項目,從地球大數據視角,首次將三極作為一個整體,開展系統性、
在南極科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近日,在距離祖國一萬多公里的南極中山站,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全榮輝順利完成全部科考任務,結束一年多的南極生活,啟程回國。? ? 我國在南極科考已經取得豐碩成果,這背后離不開那些辛苦付出的科考隊員。在南極科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1月5日,記者連線全榮輝,聽他講述真實的南極科考生活。“修理設備成
我國將新建1至2個南極科考站
記者日前從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獲悉:我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已完成新的南極科考站選址調研和南大洋科考等任務,目前已經在返程回國的途中,預計4月回到上海。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中國第29次南極考察隊領隊曲探宙表示,為南極科考站選址調研和南大洋科考,是第29次南極科考的兩項主要任務,“
中國“極限建造”技術打造巴西南極科考站
中國企業首次為其他國家打造的南極科考站——巴西費拉茲司令南極科學考察站(簡稱費拉茲站)預計將于明年3月在南極喬治王島落成。在氣候環境“極端”的南極,中國企業要靠哪些“極限建造”技術才能讓科考站屹立在南極風雪中? ——全裝配式施工 搭積木般建房 南極,地球上最后一塊凈土。在南極建造科考站,就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啟程回國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度夏隊員及中山站第27次越冬隊員于當地時間3月6日17時(北京時間6日20時)乘坐“雪龍”號科考船啟程回國。 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李院生表示,經過隊員們4個多月的努力,科考隊的主要工作已經完成,順利返航。 返航途中,“雪龍”號將第四次穿越西風帶。這也是本次航
兔年元宵節,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吃上了湯圓
南極廣袤無垠的白色大地上,閃爍著中國科考人員堅守蒼涼、迎春奮戰的身影。2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中國科學報》記者連線正在南極中山站考察的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隊員桑鵬,獲悉元宵佳節當天,科考人員團聚在冰天雪地的中山站,共度了一個艱苦而溫馨的元宵佳節。在后方的及時保供下,隊員們吃上了香糯的湯圓。中國第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開展走航生態調查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雪龍”號11月5日電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5日航行在西太平洋上。當天,大洋隊科考隊員開展了以“雪龍”號為依托的走航海洋生態調查。 在“雪龍”號生物實驗室里,科考隊員利用走航自動表層水系統獲取海水,過濾收集水體中的微微型(小于3微米)浮游生物和葉綠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將鉆探最古老冰芯
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李院生11月2日在“雪龍”號表示,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南極完成120米的深冰芯導向孔的鉆探工作,為下一步鉆探最古老冰芯做準備。 在“雪龍”號停靠天津期間,李院生接受采訪時介紹,此次南極科考計劃完成120米導向孔的鉆探和導向套筒的安裝,
中國南極科考站地區最新系列衛星影像圖發布
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監制、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研制、最新的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地區系列衛星影像圖,9月28日在2013年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正式發布。 據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程曉教授介紹,此次發布是中國南極中山站和昆侖站的衛星影
巴西南極科考站-沒中國“極限建造”技術真不行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中國企業首次為其他國家打造的南極科考站——巴西費拉茲司令南極科學考察站(簡稱費拉茲站)預計將于明年3月在南極喬治王島落成。在氣候環境“極端”的南極,中國企業要靠哪些“極限建造”技術才能讓科考站屹立在南極風雪中? 【全裝配式施工搭積木般建房】 南極,地球上最后一
中國南極科考隊昆侖隊成功抵達冰穹A地區
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昆侖隊16名隊員2日成功穿越南極內陸冰蓋“大鍋底”,進入冰蓋最高處的冰穹A地區。 當地時間早上8時(北京時間上午11時),昆侖隊5輛雪地車從距離中山站990公里處的營地出發,不久即來到總體地形像一口鍋一樣的長距離大起伏路段,科考隊員們稱其為“大鍋底”。 這段路程起伏
巴西新建南極科考船-擬于2025年投入使用
為了推進南極科考行動,日前,巴西海軍正式簽署造船合同,一艘新的南極科考支持船將正式投入建造。該科考船的建造地點位于巴西東南部的圣埃斯皮里圖州。船只設計長度為93.9米,寬度為18.5米,最大吃水深度6米,可承載90余名船員。 為對南極地區進行更詳細的研究,巴西這艘新的南極科考支持船將提升硬件設施
我國科學家將出征南極為新科考站選址
極地考察船“雪龍”號9月底剛從北極回國,今天(10月25日)青島籍16名科研專家再次出征,陸續到廣州匯合,于11月5日參加我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據了解,這些科研專家分別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極科考有一項特殊的任務:為中國第四個南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