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頂刊eLife宣布“不拒稿”?沒那么簡單
近日,國際著名生物學綜合期刊eLife的一個“改革”,引發了科研界和期刊界的廣泛關注。 10月20日,中科院一區、國際著名生物學綜合期刊eLife宣布:從2023年1月31日起,所有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章,eLife都不會作出“接受/拒絕”的決定,而是直接發布在其網站上。 盡管Science專門發文,稱這一做法是“顛覆性”的。不過,這一決定仍然讓很多科研人員產生了疑惑: “eLife難道要變成帶點評的預印本arXiv網站嗎?” “發表在eLife上的論文單位還認嗎?” “是不是什么水平的文章都可以發表了?eLife的文章還靠譜嗎?” eLife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改革”?對科研人員投稿和期刊評審有著什么樣的影響?作者,而非編輯,成為論文是否發布的“決策者” eLife將這一模式稱為“eLife assessment”,即所有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都將在eLife網站上發布為“已評審預印本”,并附有eLife評估......閱讀全文
一區頂刊eLife宣布“不拒稿”?沒那么簡單
近日,國際著名生物學綜合期刊eLife的一個“改革”,引發了科研界和期刊界的廣泛關注。 10月20日,中科院一區、國際著名生物學綜合期刊eLife宣布:從2023年1月31日起,所有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章,eLife都不會作出“接受/拒絕”的決定,而是直接發布在其網站上。 盡管Science專門
PNAS前主編創辦生物學領域新期刊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11月1日剛剛卸任的主編Randy Schekman目前正在籌辦一份生物學領域開放獲取新期刊——eLife,該期刊將于明年面世。 為了避免許多專業期刊由非一線科學家掌舵并且因一個審稿人的意見導致拒稿的情況,Schekman計劃eLife將由活躍在實驗室一線的科
35歲轉行做科研,他把兩度被拒稿的成果送上頂刊
從27歲成為臺積電的基層工程師,到32歲成為最年輕的項目主管經理,再到35歲出國做博士后,直至37歲出站后成為香港大學最年長的助理教授,沒有“人才帽子”的馮憲平如今已是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就在不久前,50歲的他帶領研究團隊歷時4年半做出的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Nature)。他們提出了一
eLife:lncRNA調控癌癥關鍵基因
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一種長非編碼RNA(lncRNA)是癌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基因開關。這項研究于四月二十九日發表在eLife雜志上,為相關癌癥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研究人員將這種lncRNA命名為PACER(p50-associated COX-2 extragenic
eLife剖析關鍵的馬達蛋白
有絲分裂紡錘體是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核心分子機器,日前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解析了該機器中一個關鍵組分的晶體結構。現在,人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干涉,阻斷癌癥中不受控制的細胞分裂。 “驅動蛋白5有著出人意料的結構,這一結構為多種癌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機遇,”領導這項研究的助理教授Jawdat A
elife:“左撇子”是怎么造成的?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試圖解釋為什么人們存在不同的用手習慣(即左撇子或右撇子),然而,幾十年來的主流觀點是這種差異的形成根源在于大腦的不同。 不過,最新的研究揭示大腦可能不是唯一的決定右手習慣的原因,脊椎神經可能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來自德國Ruhr大學的生物心理學家們發現胚胎在子宮中發育的過程中就
elife:心臟再生領域新突破
冠心病成為致命性疾病的原因之一是心臟組織中會積聚液體并形成疤痕,從而阻止心臟的正常收縮以及心臟向身體提供新鮮血液的能力。如果疤痕產生的過多,則會導致心力衰竭的發生。 對此,來自CHLA Saban研究所的研究員Michael Harrison博士希望通過對斑馬魚的研究來找到心臟再生的秘密。
Elife:切斷祖細胞的“退路”
細胞分化是一項基礎的生命活動,其逆向過程——去分化可能啟動腫瘤的發生。日前Duke-NUS的研究團隊發現,染色質重塑因子和轉錄因子組成的蛋白復合體,可以抑制神經祖細胞的去分化過程,防止腦部腫瘤的發生。這項研究發表在elife雜志上,該雜志是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前主編Randy S
eLIFE:干細胞的保護神
當機體發生感染時,血液中的干細胞會立即采取行動,增殖并分化為成熟的免疫細胞,與疾病展開斗爭。但反復感染和慢性炎癥會使這些干細胞耗竭,從而引起嚴重的血液疾病,例如癌癥。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一種RNA分子能夠在炎癥中為干細胞提供保護。 MicroRNA-146a是炎癥中的一個關鍵負調節子。加州理
elife:膝蓋促進骨骼生長的機制
最近,來自紀念斯隆-凱瑟琳癌癥中心的研究者們揭示了膝關節信號調控發育早期或受損傷之后骨骼生長的機制,相關結果發表在《elife》雜志上。 作者稱骨骼的生長不僅僅受到骨骼本身的調控,其兩端的關節中的細胞也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細胞提供的信號能夠促進骨骼的生長以及成熟。對這些信號交流的深入了解
eLife:wtf!基因在搞什么鬼?
wtf基因是自私基因,意味著該基因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生存和傳播。具體講到wtf4,它是減數分裂驅趕(meiotic drive genes)自私基因。它干擾減數分裂(細胞分裂形式之一,生產被稱為配子的性細胞,如卵子和精子)過程。 配子只含有一半染色體(且不重復),產生配子的細胞則含有全部染色體
eLife:wtf!基因在搞什么鬼?
Stowers醫學研究所和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鑒定了一種前所未聞的遺傳生存策略,簡直就像江湖小說。 wtf基因是自私基因,意味著該基因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生存和傳播。具體講到wtf4,它是減數分裂驅趕(meiotic drive genes)自私基因。它干擾
elife:基因檢測可用于預測壽命
最近科學家表示,通過觀察DNA,他們可以預測一個人是否能夠比平均壽命更長或更短。該團隊分析了影響壽命的遺傳變異的綜合影響,并進一步進行評分。 他們認為,排名前10%的人可能比那些得分最低的人壽命長5年。研究結果還揭示了疾病的新見解以及與衰老有關的生物學機制。(圖片來源:CC0 Public D
eLife:魚兒為什么不會曬傷?
隨著夏天的到來,人們也開始盡情地享受陽光和沙灘。在沙灘上,我們經常能見到那些正在享受日光浴的人們。不過,考慮到黑色素瘤的病例在過去20年明顯上升,與陽光親密接觸的代價似乎有點大。 然而,你是否想過,許多動物的一生都在戶外度過,而它們又是如何避免陽光的傷害的呢?俄勒岡州立大學(OSU)的研究人員
eLife解答達爾文的“謎中之謎”
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將發酵茶葉和啤酒的兩種酵母進行雜交,為人們揭示了雜交不育背后的分子機制。研究顯示,酵母雜交之后迅速出現了多種生殖屏障,幫助劃清種屬之間的界限。這項研究使用了非洲人釀造啤酒的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及其
eLife:運動如何提高記憶力?
眾所周知,體育鍛煉對大腦有好處,但是如何做到的呢?近期,科學家們發現,脂肪酸的代謝可產生一種化學物質,增強一種大腦生長因子的表達。 定期體育鍛煉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苗條的體格,而且還能增強思維,甚至可以抵消抑郁癥或阿爾茨海默氏病,相關閱讀:蘇國輝、徐愛民教授PNAS:運動為何能夠抗抑郁。最近在《
eLife:濕疹讓你遠離皮膚癌
倫敦國王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皮膚缺陷引起的濕疹可以減少患皮膚癌的風險。研究顯示,濕疹引起的免疫應答可以促進潛在的癌細胞脫落,從而阻止皮膚腫瘤的形成。 一些科學家認為,過敏性疾病能夠影響個體對癌癥易感性,不過這一觀點一直存在著不小的爭議。此前曾有研究指出,濕疹與皮膚癌風險降低有關,但人們很難
elife:病毒DNA在感染中的作用
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一種先前未知的機制,即控制感染細菌的病毒是否會迅速殺死宿主或保持潛伏在細胞內。研究人員表示,eLife雜志報道的這一發現也可能適用于感染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病毒。 “我第一次發現DNA如何被包裝在病毒體內的機制決定了感染過程,”伊利諾伊大學病理學家教授Alex Evilevitc
elife:病毒DNA在感染中的作用
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一種先前未知的機制,即控制感染細菌的病毒是否會迅速殺死宿主或保持潛伏在細胞內。研究人員表示,eLife雜志報道的這一發現也可能適用于感染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病毒。 “我第一次發現DNA如何被包裝在病毒體內的機制決定了感染過程,”伊利諾伊大學病理學家教授Alex Evilevitc
《eLife》對帕金森病理論提出質疑
手腳不停顫抖、肌肉虛弱、動作緩慢……這些都是帕金森癥狀。全世界有超過600萬人患有帕金森。研究人員發現,患者腦內多巴胺生產神經元逐漸消亡,由此產生的神經遞質缺陷導致運動機能和認知能力障礙。 疑點:蛋白質纖維導致帕金森? 目前,普遍認為α-突觸核蛋白是帕金森的觸發因素之一。這種蛋白一旦聚集、形
eLife:新研究揭示記憶存儲的奧秘
美國TSRI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新研究,進一步了解了大腦如何儲存記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eLife上。該研究首次證明相同的腦部區域既可以激活一種學習行為也可以抑制相同的行為。 “我們從記憶中學習到將環境與行為關聯在一起,因此在一種特定情境下我們的行為也會按照特定的方式來進行,
eLife:危險時的“第六感”
來自法國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大腦在處理社會環境中的危險信號時所使用的資源要多于良性信號。這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elife上,最新研究或可幫助解釋人在面對危險時所產生的“第六感”。這是首次發現大腦中存在特定區域參與這一現象。人類大腦能夠通過這些區域快速自動感知危險信號,在200毫秒內作出反應。 更
eLife:量化細胞分裂的基本需求
理解一個生物學過程,就需要分析與之有關的基因和蛋白。然而,定量關鍵結構中的某一蛋白組分并不容易。幸運的是,葡萄牙IGC(Instituto Gulbenkian de Ciência)的科學家們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通過熒光技術對人類細胞的著絲粒進行研究,發現著絲粒形成需要大約400個 CENP-
eLife解答有絲分裂半世紀謎題
在細胞進行有絲分裂時胞吞作用(endocytosis)會被關閉,為何會出現這一現象呢?這一問題困擾科學家們達半世紀之久。 現在,Warwick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他們首次描述了肌動蛋白actin的新功能,并且指出在細胞有絲分裂時,網格蛋白依賴的胞吞作用無法獲得所需的肌動蛋
eLife:細菌如何鉆入細胞并殺死它們
最近,一個科學家小組揭示了某些有害細菌如何鉆入我們的細胞并殺死它們。他們的研究表明,細菌“納米鉆(nanodrills)”如何將自身聚集在我們細胞的外表面,并首次展示了它們如何在細胞外膜上鉆孔。這項研究發表在2014年12月2日的《eLife》雜志,支持開發新藥來靶定這一與嚴重疾病相關的機制。該
eLife:“通讀”終止密碼子非常普遍
基因意味著開放性閱讀框。在翻譯特定基因的mRNA轉錄本時,從起始密碼子AUG開始,以三個堿基為單位進行,直到核糖體遇到終止密碼子,才完成蛋白質的延伸。以上這些都是生物教科書里的規則。 不過,人們常說“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核糖體也不例外。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些“通讀”(Read-throu
創立143年,這本頂刊僅撤稿99篇
3月30日,《科學》(Science)發生今年首次撤稿。這篇論文由美國、日本、以色列的14位科學家于2012年3月30日發表,他們測出了當時最短的146Sm半衰期,并討論了此測量結果對太陽系中146Sm-142Nd年代學的意義。在發表的第11年,該論文作者主動寫信給《科學》雜志,表明:由于所分析的S
eLIFE:病毒調控N端規則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周溪課題組在病毒調控宿主N端規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細胞內蛋白質“壽命”(half-life)存在較大差異。一般來講,負責細胞必要結構的蛋白比較長壽,而負責信號調控的蛋白壽命往往較短。20世紀8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Alexander Varshavsky總結
eLife:癌基因總閘與超強抗癌小鼠
將一個與不同類型癌癥相關的調節區域移除,小鼠對腫瘤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抵抗力! 我們每個細胞內都有接近2萬個基因,這些基因是維系我們身體和生存的說明書。在細胞生命周期的某個時間點上,只有部分基因需要保持活躍,每個基因的活性一直處于動態的調節狀態,使細胞響應環境變化。 增強子是控制基因活性的分子
elife:為什么人類的皮膚不會滲漏
皮膚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之一就是保護血液以及汗液避免隨意流出。要知道,我們每天將有5億表皮細胞死亡,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的表皮細胞每隔兩到四周就會完全更新一次,但從不會發生滲漏的現象。如今,科學家們似乎找到了其背后的分子機制,即一類"十四面體"的結構的獨特排列,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