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給生命科學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平臺
“我們已向國際空間站發送樣本并成功開展太空實驗,研究發現,在太空中生產類器官穩定可靠、質量高而且可標準化。”在11月18日至20日召開的2022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上,蘇黎世大學太空中心重力生物學首席科學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科拉·泰爾介紹。 實現這一點有賴于太空特殊的環境。科拉·泰爾稱,當前在地球上生產類器官尤其是高質量的類器官很復雜且非常困難,而借助太空微重力環境可生產高質量的類器官。 與會科學家表示,空間環境給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臺。專家介紹,空間有著微重力、強輻射、高真空等不同于地球的特殊環境,借助這種環境條件,許多在地球上無法解決的難題能在太空找到答案。國際宇航科學院生命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理工大學醫工融合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鄧玉林稱:“此前,夢天實驗艙搭載微生物檢測和培養的儀器進入太空,未來將用于生物醫藥、微生物檢測等領域的研究。” 有不少科學家通過在地球上模擬太空環境開展生命科學......閱讀全文
空間搭載:“泛舟”太空的微型生命科學實驗室
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搭載的多項科學載荷中,有這樣一個生命“小立方”,在軌期間它自動化實施了多種細胞在軌共培養和分析,進行了一次對中國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意義深遠的探索實踐。 5月3日,這個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鄧玉林教授團隊完全自主研制的“空間微流控芯片生物培養與分析載荷”,完成全部實驗任務,
太空給生命科學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平臺
“我們已向國際空間站發送樣本并成功開展太空實驗,研究發現,在太空中生產類器官穩定可靠、質量高而且可標準化。”在11月18日至20日召開的2022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上,蘇黎世大學太空中心重力生物學首席科學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科拉·泰爾介紹。 實現這一點有賴于太空特殊的環境。科拉
空間搭載:“泛舟”太空的微型生命科學實驗室
發射場載荷裝配 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搭載的多項科學載荷中,有這樣一個生命“小立方”,在軌期間它自動化實施了多種細胞在軌共培養和分析,進行了一次對中國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意義深遠的探索實踐。 5月3日,這個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鄧玉林教授團隊完全自主研制的“空間微流控芯片生物培養與分析載荷”,完
中科院2個生命科學“小立方”搭乘飛船進入太空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由該院牽頭負責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研制、昵稱為生命科學“小立方”的2項科學實驗的樣品及實驗單元——“空間輻射計量及生物損傷評估技術”和“空間微重力環境調控植物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分子網絡研究”,搭乘29日夜間成功發射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前往中國空間站開
太空旅行破壞紅細胞造成“太空貧血”
加拿大渥太華醫院研究所領導的一項世界首創研究揭示了太空旅行是如何導致紅細胞計數下降的,也就是所謂的“太空貧血”。該研究顯示,宇航員在太空中身體破壞的紅細胞數量比在地球上正常情況下多54%。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1月14日《自然—醫學》。 自從第一次太空任務以來,宇航員
太空旅行破壞紅細胞造成“太空貧血”
加拿大渥太華醫院研究所領導的一項世界首創研究揭示了太空旅行是如何導致紅細胞計數下降的,也就是所謂的“太空貧血”。該研究顯示,宇航員在太空中身體破壞的紅細胞數量比在地球上正常情況下多54%。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1月14日《自然—醫學》。 自從第一次太空任務以來,宇航員
建造6人“太空豪宅”!他們讓中國天宮閃耀太空
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30日7時33分,翹首以盼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進入中國空間站。至此,我國首次實現中國空間站6個艙段組合體結構和6名航天員在軌駐留,空間站組合體達到最大規模,航天員生活空間超過100立
科學衛星閃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復雜的太空“變形”!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日9時32分,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夢天實驗艙整個轉位過程分成5個階段,包括轉位準備、兩艙分離、艙體轉位、側向捕獲以及轉位后的狀態恢復。此次實施的轉位任務,是從天和核心艙的前向對接口轉位至側向停泊口,空間站在太空里要完成一套復雜的“變形”。 在轉位任務開始前,夢
“太空種子”發芽了
5月7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以下簡稱蘭州牧藥所)獲悉,其提供的中天系列苜蓿和燕麥種子材料,在搭乘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球后,已在蘭州牧藥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創新團隊實驗室成功發芽。據悉,其提供的中天系列苜蓿和燕麥等5份牧草種子材料在天宮空間站的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裝置中
移居太空的代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07.shtm ??? ???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希望能在幾年之內讓宇航員重返月球,他們正在大力投資“阿爾忒彌斯”(Artemis)登月計劃來實現這一目標。而更加宏
植物太空也生根
圖片來源:NASA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太空上缺少重力并不會影響實驗植物生根。 2010年,研究者們將擬南芥兩種特殊菌株的種子放在培養皿中,并將其放到了國際空間站。在空間站中,宇航員對植物進行了生長實驗——第一步是詳細觀察根部生長。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們在根部生長的前15
日本科學家利用太空精子成功培育太空鼠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山梨大學特任副教授若山清香利用長期保存于國際空間站(ISS)的精子,成功培育出“太空鼠”。據悉,為調查宇宙放射線給哺乳類的生殖細胞帶來的影響,日本山梨大學于2014年5月在地面上回收了在國際空間站“希望”號太空艙保存了9個月的老鼠精子,并進行實驗。 若山清香對外宣布,世界上
上海都市菜園首播種太空蔬菜-吃太空菜安全嗎?
都市菜園首次播種太空蔬菜 今秋游客就能觀賞到各種太空植物 上海首個對外開放的航天蔬菜育種基地都市菜園,日前撒下了第一批太空蔬菜種子,今年秋天,游客就能近距離觀賞到各種太空瓜果。 把“會飛的農場”帶到中國土地上,是我國農業科學家的創造。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及美國的科學家開始將植物種子
國家航天局:將培育太空旅游等太空經濟新業態
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發布第五部航天白皮書——《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系統介紹了2016年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重大工程和科學應用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介紹了未來5年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政策與措施、國際交流與合作。國家航天局介紹,未來五年將培育壯大
生命科學簡介
生命科學是系統地闡述與生命特性有關的重大課題的科學。支配著無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學定律同樣也適用于生命世界,無須賦予生活物質一種神秘的活力。對于生命科學的深入了解,無疑也能促進物理、化學等人類其它知識領域的發展。比如生命科學中一個世紀性的難題是“智力從何而來?”我們對單一神經元的活動了如指掌,但對數以
“太空抽屜”里面有什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57.shtm 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全面建成,工程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作為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平臺,建成后的中國空間站成為國家太空實驗室,三艙部署的多個實驗柜可開展上千項科
太空旅行加快骨骼老化
人類有一天會飛往火星嗎?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圍繞這個任務展開討論,但這項任務能否實現不僅取決于技術。“如果人類一次性在太空中呆3年,我們還需要關注相關的健康風險。”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FAU)的Anna-Maria Liphardt博士說,“這同樣適用在太空中執行不超過6個月任務的宇航員
中國演繹太空生命傳奇
在太空中綻放的花朵嫦娥四號搭載的微型生物圈載荷手繪圖搭載探空火箭進入太空的兩只小狗“小豹”和“珊珊”(來自網絡) 對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大自然無疑是格外眷顧的,慷慨地賜予了適宜的陽光、水、空氣和溫度等,孕育出原始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歷程,形成了復雜多樣、五彩斑斕生物圈,其中就包括屬于靈長類的我們人
太空中如何喝豆漿?
從外表上看,“太空豆漿”更像是一袋全密封的蔬菜水果泥。與用黃豆直接加水打磨后形成的豆漿不同,“太空豆漿”無須粉碎,它是在地面生產的脫渣豆漿粉。這種豆漿粉可以用飲水機流出的適溫凈水直接沖飲,不存在加熱問題。 屈指算來,神舟十三號的3位航天員即將圓滿完成任務,返回地面。對李工來說,他既期待著航天員
美國擬建設太空巨型太陽能站-從太空獲得能量束
??????? 美國海軍工程師最新公布一項未來派計劃——從太空獲得能量束,他們認為,大型太空太陽能模塊可發送太陽能至地面,這項基本方案可為軍事設施甚至城市提供能量。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航天器工程師保羅·杰斐博士現已建造和測試了兩種模塊類型,用于捕捉并傳輸太陽能。這一方案使用“三明治”模塊,
代表委員談太空探索: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獻智慧
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里有不少科學家,在他們看來,中國可以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去月球背面: 為深空探測打下基礎 “太空探索無止境,地球可能不會去‘流浪’,但人類一定會走向深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孟
太空路權:未來太空交通國際治理體系的核心問題
日前,2022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在京召開,會議主題為“同一個太空,同一個家園”,聚焦“和平、合作”與“科學、科創、科普”。大會邀請了科學家、宇航員、企業家、金融家、教育家,探討“空間技術和平應用與轉化、科技創新與發展、科學普及、人才交流與培養”等話題
生命科學大會開幕:我國生命科學處在突破的前夜
我相信,這次匯聚,將成為國際生命科學領域一次令人難忘的盛會。1日,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在致辭中這樣說道,生命科學,正引領世界科學發展的新潮流。 這是在中國舉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生命科學領域學術盛會。10位諾獎得主、4位世界糧食獎得主
美投資二維宇宙飛船清理太空垃圾-助力未來太空探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投資研發二維宇宙飛船,這種航天器使用特殊的二維薄膜材料制成,可以包裹住太空垃圾并使其離開軌道。 二維宇宙飛船的推進劑以液體形式儲存在兩片薄膜之間寬度為10微米的縫隙中。一個大小為1平方米的二維宇宙飛船重量約為35克,因此這種宇宙飛船將大大降低太空發射的
什么是生命科學?
生物學(Biology)(簡稱生物或生命科學)是探索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研究對象是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其目的在于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和醫學等實踐服務。
Science:DNA上的“太空漫步”
科學家們對細菌的一種限制性內切酶進行研究,揭示了解旋酶沿DNA做長距離移動的機制,展示了這種酶對ATP能源的高效利用,相關論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解旋酶helicase是一類分布廣泛的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在基因組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人類中的一些癌癥
NASA發布“日照地球”太空照片
9月14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日前發布了國際空間站宇航員5月份太空行走時拍攝的照片。在照片中,陽光明亮,國際空間站的一部分和地球地平線都清晰可見。
我國首次實驗成功“太空種菜”
從楊利偉到景海鵬、劉旺和劉洋,在我國當前的載人航天活動中,航天員在太空中呼吸的氧氣、喝的水、吃的食物都需要從地面帶上天,航天員的排泄物則需裝在特殊的袋子里帶回地球。 而在今后,這樣的情況或將完全不同。通過建立一個受控生態生保系統,航天員在太空中所需要的氧氣、水和食物均能在系統內部得以再生利
“神八”太空之旅收獲“果實”
不到1毫米長的線蟲,嫩綠的水稻幼苗,大小只有針尖1%的鏈霉菌,浸泡在溶液中的蛋白質晶體……去年11月,在跟隨神舟八號在太空中飛行了16天半后,它們全部順利返回地面,馬不停蹄地進入實驗室接受科學家的全面“體檢”,看看它們到底從太空帶回了什么驚喜。 “現在半年過去了,中方科學家參與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