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致病性
艱難梭菌是一種厭氧生長的革蘭陽性梭狀產毒芽孢桿菌,為人類腸道中的正常菌群,抗生素的應用可導致該菌過度生長。自1978年開始,艱難梭菌被認為與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關,曰前認為25%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由艱難梭菌引發。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在全球范圍內,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發生率不斷升高,近年來出現暴發流行,其流行菌株發生基因變異,產生毒素的能力增加,患者病死率及病情復發率升高,已引起醫學界的重視。 艱難梭菌可產生兩種毒素:腸毒素和細胞毒素。腸毒素能趨化中性粒細胞浸潤回腸腸壁,釋放細胞因子,導致腸道大量失水和出血性壞死。細胞毒素能解聚肌動蛋白,損壞細胞骨架,導致局部腸壁細胞壞死,有直接損傷腸壁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大多數為無癥狀攜帶者。長期服用抗生素可引起內源性感染。若易感人群較多,也可引起外源性感染。耐藥艱難梭菌能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假膜性結腸炎等疾病。 艱難梭菌感染引起腸炎,主要是結腸段的腸炎。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尤其......閱讀全文
概述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致病性
艱難梭菌是一種厭氧生長的革蘭陽性梭狀產毒芽孢桿菌,為人類腸道中的正常菌群,抗生素的應用可導致該菌過度生長。自1978年開始,艱難梭菌被認為與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關,曰前認為25%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由艱難梭菌引發。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在全球范圍內,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發生率不斷升高,近年來出現
關于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介紹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對氧極為敏感,分離培養較困難.故命名為艱難梭菌。艱難梭菌屬厭氧性細菌。厭氧性細菌是指那些在無氧條件下要比在有氧環境中生長好的細菌,而人的腸道正好是一個相對無氧的環境。 艱難梭菌為革蘭陽性粗大桿菌,有鞭毛,卵圓形芽胞位于次極端。芽胞在外環境可
簡述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培養特性
嚴格厭氧.在厭氧血瓊脂平板上35℃培養48 h.形成直徑為3-5 mm、圓形、白色或淡黃色、邊緣不整齊、表面粗糙、不溶血的菌落。在CCFA(環絲氨酸、頭孢甲氧霉素、果糖和卵黃瓊脂)平板上產生較大、表面粗糙、邊緣不整齊的黃色菌落。在紫外線照射下見黃綠色熒光。
簡述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是先停用相關抗生素,給予液體和補充電解質等支持治療。治療方法包括應用抗艱難梭菌的抗生素、免疫調節治療及用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 艱難梭菌的大多數菌株在體外對許多抗生素敏感,包括青霉素、四環素和喹喏酮類。但對由該菌引起的腸道病通常仍采用口服萬古霉素或滅滴靈治療。對于不能耐受口服抗生素治療的
關于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形態特點介紹
一、形態染色 革蘭陽性粗長桿菌.大小為(1.3-1.6)μm ×(3.6-6.4)μm.培養2日后易轉為革蘭陰性:芽胞卵圓形.位于菌體的次極端。 二、鑒別要點 1.本菌特征:革蘭陽性粗大桿菌.芽胞卵圓形,位于菌體的次極端。菌落黃色、粗糙.不產生脂酶和卵磷脂酶.不凝固和不消化牛奶。 2.與
關于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分布范圍介紹
艱難梭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環境中,如土壤、干草、沙、一些大型動物(牛、驢和馬)的糞便,及狗、貓、嚙齒動物和人的糞便,除此之外還大量存在于水和動物的腸道中嬰兒的糞便中常含有艱難梭菌,為新生兒腸道中正常菌群,大約50%12月齡嬰兒的腸道中有艱難梭菌,2歲以上兒童的帶菌率大約為3%,但此菌在健康成人中出現
關于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診斷方法介紹
1、毒素檢測: 組織細胞毒素檢測被認為是診斷的金標準,需時48小時,敏感性高,且能檢測毒素。 2、細菌培養: 用環絲氨酸頭孢西丁果糖瓊脂培養基進行厭氧培養,需時72小時,靈敏度高且可獲得菌株,不能檢測毒素。 3、谷氨酸脫氫酶檢測: 谷氨酸脫氫酶是艱難梭菌與梭菌屬其他細菌共同的非毒素蛋白
關于艱難梭狀芽胞桿菌的防治措施介紹
艱難梭菌感染防治措施:醫院中一旦出現艱難梭菌感染暴發,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1)限制抗生素使用,選用甲硝唑、萬古霉素,并配合微生態制劑(如“貝飛達”等)調節腸道菌群; 2)減少患者腸道污染,采用肥皂水洗手,采取隔離措施,使用手套,避免有暴露可能的醫療操作等; 3)環境表面消毒,采用次氯酸鹽(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概述
過去,由于在本病患者的糞便和假膜中發現凝固酶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曾一度認為本病系廣譜抗生素所造成的腸道菌群失調,是金葡萄性腸炎的一種類型。目前認為,假膜性小腸結腸炎與金葡萄性腸道感染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而在假膜性腸炎中,金葡萄僅是一種伴隨菌,并不起致病作用。近年來,一些學者從本病患者的大便中分離
關于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概述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發病初期,假膜形成前,隱窩表淺上皮首先發生腫脹、變性,少數細胞脫落,間質水腫、嗜酸性液體滲出,可見輕度中性粒細胞浸潤和血管擴張,可有微血栓形成。若病變繼續進展,使更多的上皮細胞變性脫落,其基底膜破壞,病變間質向腸腔滲出纖維素,嗜酸性液體和炎細胞連同脫落的上皮細胞、黏液和壞死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的診斷、治療及預防(一)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感染(CDI)是醫院內胃腸疾病感染的主要原因,給醫療衛生保健系統帶來沉重的負擔。CDI患者的典型表現是住院天數的延長,同時也是大型醫院出現流行爆發性疾病的常見原因。本指南提出了診斷意見和?CDI?患者的處理方法,同時,在預防、控制流行爆發疾病上,對之前初版的指南進行了補充。新型的分子
艱難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的診斷、治療及預防(二)
4. 無需重復檢測。(強推薦,中等質量證據)5. 無需治療性檢查。(強推薦,中等質量證據)若干研究表明,檢測陰性后重復試驗的陽性率小于樣本的?5%,另外,重復試驗會增加假陽性率的可能。當要求重復實驗時,臨床醫生應該與實驗人員交換意見,解釋臨床基本原理。沒有跡象表明,重復試驗能提高敏感性,或是提高陰性
關于梭狀芽胞桿菌的簡介
梭狀芽孢桿菌是一大群革蘭陽性、厭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桿菌的總稱 。梭狀芽孢桿菌屬是厭氧芽孢桿菌的唯一菌屬,現有157個種。該菌芽孢圓形或卵圓形,直徑比菌體寬。梭狀芽孢桿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人和動物腸道以及腐敗物中,多數不致病,只有少數細菌致病,致病菌株一般均能產生外毒素和侵襲性酶。臨床常見的致病菌
關于梭狀芽胞桿菌性肌壞死的概述
主要致病菌是梭狀芽胞桿菌為革蘭氏染色陽性厭氧桿菌,有許多種,但往往以產氣莢膜菌、惡性水腫桿菌和腐敗菌為主要,其次為產芽胞桿菌和溶組織桿菌等,通常是兩種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故以前稱為氣性壞疽,目前稱為梭狀芽胞桿菌性肌壞死較為適當。
關于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概述介紹
過去,由于在本病患者的糞便和假膜中發現凝固酶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曾一度認為本病系廣譜抗生素所造成的腸道菌群失調,是金葡萄性腸炎的一種類型。目前認為,假膜性小腸結腸炎與金葡萄性腸道感染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而在假膜性腸炎中,金葡萄僅是一種伴隨菌,并不起致病作用。近年來,一些學者從本病患者的大便中分離
概述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治療原則
1、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極為重要。一旦確診,應立即停用原抗生素。 2、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支持療法:注意休息。輸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糾正低蛋白血癥。近年來,發現對外霉素所致的水瀉,可通過口服葡萄糖鹽水來補充氯化鈉的丟失,同時糾正酸中毒。 3.扶植
如何預防梭狀芽胞桿菌感染?
注意食品衛生:選擇新鮮、干凈、無異味的食品,避免食用過期或變質的食品。在烹飪前,應徹底清洗食材,尤其是肉類和海鮮等易受污染的食品。 避免生食:生食食品中可能存在梭狀芽胞桿菌,因此應盡量避免食用生肉、生蛋、生海鮮等食品。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觸食品前后、上廁所后等情況下。使用肥皂和
簡述梭狀芽胞桿菌的形態特征
梭狀芽孢桿菌是一大群厭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桿菌的總稱,只有少數種可在大氣條件下生長,但在大氣中不形成芽孢。 梭狀芽孢桿菌革蘭氏染色均為陽性,芽孢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大于菌體,位于菌體中央、極端或次極端,使菌體膨大呈梭狀,形態屬于桿菌,故稱其為梭狀芽孢桿菌。
關于梭狀芽胞桿菌的危害介紹
一些菌種如腐化梭菌分解蛋白質和氨基酸,產生H2S、硫醇、甲基吲哚(糞臭素)等具有惡臭味的腐敗產物,在乳中生長時可使乳中酪蛋白完全胨化,在熟肉上生長使肉變黑,在罐頭中生長時,因產氣使罐頭發生膨脹。肉毒梭菌在食品中增殖時可產生肉毒毒素,當人們食入含有該毒素的食品時,可發生毒素型食物中毒,早期癥狀為全
概述梭狀芽胞桿菌性肌壞死的治療方案
1.立即給予抗生素,如大劑量青霉素1000萬U/d和甲硝唑0.5g,2/d,靜脈滴注,或選用氯霉素、氯林可霉素和第3代頭孢菌素等。 2.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必要時多次少量輸新鮮血,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3.手術治療 (1)診斷確定后,應立即進行急診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不可用止血帶。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治療原則
1.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極為重要。一旦確診,應立即停用原抗生素。 2.支持療法:注意休息。輸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糾正低蛋白血癥。近年來,發現對外霉素所致的水瀉,可通過口服葡萄糖鹽水來補充氯化鈉的丟失,同時糾正酸中毒。 3.扶植腸道正常菌群抑制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生長:通常
關于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簡介
疾病名稱: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 其他名稱:假膜性腸炎,手術后腸炎,抗生素腸炎 疾病編碼:ICD-9:008.416 ICD-10:A04.701 所屬部位:腹部, 所屬科室:普通外科,腹部外科,消化內科
關于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簡介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又稱假膜性腸炎,主要見于用阿莫西林、克林霉素或第 2、第 3代頭孢菌素治療之后。感染可無明顯危害 ,僅伴有輕度腹瀉 ,有些患者未經治療可自行痊愈。有的也可表現出嚴重臨床癥狀 ,伴有發熱、大量腹瀉 ,結果導致體重降低 ,形成偽膜性結腸炎。特別危險的是發生中毒性巨結腸或敗血癥。
梭狀芽胞桿菌性肌壞死的相關介紹
氣性壞疽的病變是由于各種氣性壞疽桿菌侵入傷口后引起的廣泛性的肌肉壞死的一種迅速發展的嚴重性感染。各種氣性壞疽桿菌侵入傷口后引起的廣泛性的肌肉壞死的一種迅速發展的嚴重性感染。伴隨著肌肉廣泛性壞死,可有氣體或無氣體產生,伴隨著嚴重的毒血癥,通常發生于開放性骨折、深層肌肉廣泛性挫傷,傷口內有死腔和異物
梭狀芽胞桿菌性肌壞死的癥狀體征
創口突然發生劇烈脹痛,創口周圍突然腫脹或傷后早期出現毒血癥癥狀,如高熱、神志不清、煩躁、水腫、水皰、組織間氣腫、皮膚變色(呈蒼白、暗紅或紫黑色)、組織壞死及創口內大量尸臭味的漿液樣血性分泌物、高熱、神志不清、衰竭、黃疸等嚴重毒血癥表現。
關于非梭狀芽胞桿菌肌壞死的簡介
化膿性肌炎或肌肉壞死大多由厭氧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引起,但也可由消化鏈球菌引起,前者稱為梭菌性肌壞死,后者則稱為非梭狀芽孢桿菌肌壞死。局部病灶表現為肌肉內蜂窩織炎和肌肉間隙內蜂窩織炎,故又稱厭氧鏈球菌性肌炎。該病變較為局限壞死肌肉與尚有生機的肌肉常混合存在。徹底清除壞死組織,敞開傷口充分引流,是
關于梭狀芽胞桿菌傷口感染的簡介
梭狀芽胞桿菌傷口感染可表現為局灶性蜂窩織炎,局部或擴散性肌炎,或最為嚴重的進行性肌壞死(氣性壞疽)。感染可在受傷后數小時或數日后發生,常發生于嚴重擠壓傷或穿透傷后組織壞死的肢體,類似的擴散性肌炎或肌壞死癥也可發生于手術傷口,特別是有閉塞性血管病的患者。
分析梭狀芽胞桿菌傷口感染的病因
梭狀芽胞桿菌感染是梭狀芽胞桿菌侵入機體后,在體內生長、繁殖,致機體的正常功能、代謝、組織結構受到破壞,引起組織損傷性病變的病理反應。可在受傷后數小時或數日后發生。本菌屬細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常存在于土壤、人和動物腸道以及腐敗物中。多為腐物寄生菌,少數為致病菌,能分泌外毒素和侵襲性酶類,引起人和動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臨床表現
發病特點:發病急驟,一般發生在腹部大手術后并應用抗生素的患者。最早可出現在開始用藥后數小時至兩天之內。最晚可于停藥后3周內發病。一般在用藥4~6天出現。 腹痛、腹瀉:腹痛、腹瀉是主要癥狀,有時腹痛很劇烈,似急腹癥,惡心、腹脹、腹瀉。腹瀉可分兩型:一為大量綠色水樣便,可類似霍亂。另一型為黃綠色黏
關于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醫技檢查
1、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的糞便檢查:糞便在顯微鏡下見膿細胞和白細胞增多,隱血試驗呈陽性。糞便涂片做革蘭染色,可發現陽性球菌大量增多,而陰性桿菌減少。必要時做重復涂片檢查以觀察球、桿菌的比例變化。如有條件,可用雙酶梭狀芽胞桿菌抗霉素中和法測定糞便中有無難辨梭狀芽胞桿菌霉素的存在。不含細胞的糞便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