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樣丘疹病的治療
一般不需治療。尚無證據證明治療能防止繼發性淋巴瘤的發展。但如患者有癥狀,可適當治療。如強效皮質類固醇激素;PUVA系統性或局部治療。局部應用卡莫司汀(卡氮芥),可抑制損害而無骨髓抑制。甲氨蝶呤(MTX),可使90%的患者癥狀顯著好轉。......閱讀全文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治療
一般不需治療。尚無證據證明治療能防止繼發性淋巴瘤的發展。但如患者有癥狀,可適當治療。如強效皮質類固醇激素;PUVA系統性或局部治療。局部應用卡莫司汀(卡氮芥),可抑制損害而無骨髓抑制。甲氨蝶呤(MTX),可使90%的患者癥狀顯著好轉。
治療淋巴瘤樣丘疹病的簡介
一般不需治療。尚無證據證明治療能防止繼發性淋巴瘤的發展。但如患者有癥狀,可適當治療。如強效皮質類固醇激素;PUVA系統性或局部治療。局部應用卡莫司汀(卡氮芥),可抑制損害而無骨髓抑制。甲氨蝶呤(MTX),可使90%的患者癥狀顯著好轉。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診斷及治療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組織病理特征性,免疫組化檢查即可診斷。 治療 一般不需治療。尚無證據證明治療能防止繼發性淋巴瘤的發展。但如患者有癥狀,可適當治療。如強效皮質類固醇激素;PUVA系統性或局部治療。局部應用卡莫司汀(卡氮芥),可抑制損害而無骨髓抑制。甲氨蝶呤(MTX),可使90%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輔助檢查
主要依靠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本病有診斷和分型價值。病理學表現分為A、B、C型。此三型可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或出現于疾病的不同時期,有個別皮損可兼具三型特點。 1、A型(組織細胞型) 真皮內浸潤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間變性大細胞混合較多小淋巴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組成,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診斷價值
1.組織病理:組織學上對本病有診斷價值,真皮呈楔形,斑片狀或血管周圍浸潤,較大損害浸潤可占據整個真皮,浸潤可累及表皮伴炎癥細胞親表皮性,損害進展時,可發生表皮壞死及糜爛,真皮血管可見纖維蛋白沉積,偶可見淋巴細胞性血管炎,真皮浸潤細胞由淋巴細胞,嗜酸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和較大的單核細胞構成,可見非典
關于淋巴瘤樣丘疹病的簡介
淋巴瘤樣丘疹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自愈性、丘疹壞死或丘疹結節性皮膚病。基本損害是丘疹和小結節,臨床與急性痘瘡樣糠疹類似,但組織學上有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特點,10%~20%的患者可先后或同時發生另一種淋巴瘤。最新的WHO-EORTC分類認為本病是一種低級別的皮膚T細胞淋巴瘤。在新的WHO造血與淋巴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輔助檢查
主要依靠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本病有診斷和分型價值。病理學表現分為A、B、C型。此三型可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或出現于疾病的不同時期,有個別皮損可兼具三型特點。 1、A型(組織細胞型) 真皮內浸潤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間變性大細胞混合較多小淋巴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組成,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診斷價值
1.組織病理:組織學上對本病有診斷價值,真皮呈楔形,斑片狀或血管周圍浸潤,較大損害浸潤可占據整個真皮,浸潤可累及表皮伴炎癥細胞親表皮性,損害進展時,可發生表皮壞死及糜爛,真皮血管可見纖維蛋白沉積,偶可見淋巴細胞性血管炎,真皮浸潤細胞由淋巴細胞,嗜酸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和較大的單核細胞構成,可見非典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臨床表現
常見于20~40歲的成年人。原發皮損為紅色丘疹,直徑可達約1cm,可進展為丘疹水皰性、丘疹膿皰性或出血性,數日數周后,表面壞死。典型損害可在8周內自愈。大多數慢性經過,不經治療,新的損害不斷出現,因而不同時期的皮損可同時存在。損害治愈后遺留痘瘡樣、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性瘢痕。自覺癥狀輕微,病程3個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臨床表現
常見于20~40歲的成年人。原發皮損為紅色丘疹,直徑可達約1cm,可進展為丘疹水皰性、丘疹膿皰性或出血性,數日數周后,表面壞死。典型損害可在8周內自愈。大多數慢性經過,不經治療,新的損害不斷出現,因而不同時期的皮損可同時存在。損害治愈后遺留痘瘡樣、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性瘢痕。自覺癥狀輕微,病程3個
D型淋巴瘤樣丘疹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25 歲,全身泛發丘疹伴瘙癢 1 個月余, 加重10 天,患者在1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全身泛發綠 豆至黃豆大小的鮮紅色丘疹,伴有輕度瘙癢,部分丘 疹頂端出現壞死,其上可見烏黑色痂,丘疹此消彼 長,消退后留有色素沉著,部分有萎縮性瘢痕,無其 他不適( 圖 1) 。期間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輔助檢查及診斷
輔助檢查 主要依靠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本病有診斷和分型價值。病理學表現分為A、B、C型。此三型可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或出現于疾病的不同時期,有個別皮損可兼具三型特點。 1、A型(組織細胞型) 真皮內浸潤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間變性大細胞混合較多小淋巴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
關于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輔助檢查介紹
主要依靠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本病有診斷和分型價值。病理學表現分為A、B、C型。此三型可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或出現于疾病的不同時期,有個別皮損可兼具三型特點。 1.A型(組織細胞型) 真皮內浸潤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間變性大細胞混合較多小淋巴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組成,
關于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診斷預防介紹
1、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組織病理特征性,免疫組化檢查即可診斷。 2、預后 典型損害可在8周內自愈。大多數傾向慢性,不經治療,新的損害不斷出現,因而不同時期的皮損可同時存在。損害治愈后遺留痘瘡樣、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性瘢痕。自覺癥狀輕微,病程3個月~40年。
簡述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臨床表現
常見于20~40歲的成年人。原發皮損為紅色丘疹,直徑可達約1cm,可進展為丘疹水皰性、丘疹膿皰性或出血性,數日數周后,表面壞死。典型損害可在8周內自愈。大多數慢性經過,不經治療,新的損害不斷出現,因而不同時期的皮損可同時存在。損害治愈后遺留痘瘡樣、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性瘢痕。自覺癥狀輕微,病程3個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輔助檢查及診斷
輔助檢查 主要依靠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本病有診斷和分型價值。病理學表現分為A、B、C型。此三型可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或出現于疾病的不同時期,有個別皮損可兼具三型特點。 1、A型(組織細胞型) 真皮內浸潤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間變性大細胞混合較多小淋巴細胞、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因 病因不明,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臨床表現 常見于20~40歲的成年人。原發皮損為紅色丘疹,直徑可達約1cm,可進展為丘疹水皰性、丘疹膿皰性或出血性,數日數周后,表面壞死。典型損害可在8周內自愈。大多數慢性經過,不經治療,新的損害不斷出現,因而不同時期的皮損可同時存在。損害治愈后遺留痘瘡
淋巴瘤樣丘疹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價值
臨床表現 常見于20~40歲的成年人。原發皮損為紅色丘疹,直徑可達約1cm,可進展為丘疹水皰性、丘疹膿皰性或出血性,數日數周后,表面壞死。典型損害可在8周內自愈。大多數慢性經過,不經治療,新的損害不斷出現,因而不同時期的皮損可同時存在。損害治愈后遺留痘瘡樣、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性瘢痕。自覺癥狀輕
鮑溫樣丘疹病的檢查
病理變化:典型Bowen病的表現為表皮細胞結構混亂,有很多核大,深染,成堆的異形的鱗狀上皮細胞,亦有角化不良,多核的及異形核分裂像的角質形成細胞,極少數病人同時或同一損害中見有鮑溫樣丘疹及尖銳濕疣兩種病理改變共存的現象。
鮑溫樣丘疹病的介紹
本癥首先由Lloyd于1970年所描述,他稱之為多中心性色素性鮑溫病,以后相繼有可逆性女陰異型、生殖器多中心鮑溫病、伴原位變化的色素陰莖丘疹等名稱,公認以鮑溫樣丘疹病較為簡練。本癥特點為在生殖器部位發生多發性斑丘疹,良性經過,可自行消退,而病理組織呈原位癌樣改變。
鮑溫樣丘疹病的診斷鑒別
本癥呈良性多形性改變,故常誤診為扁平苔蘚,銀屑病,環狀肉芽腫,色素性乳頭瘤,脂溢角化癥,尖銳濕疣等,但有特殊的原位鱗癌的組織像,可資鑒別。 與Bowen病區別之點是本病發病年齡輕,皮損多發,有色素沉著傾向,而Bowen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皮損常在龜頭,為單個大斑塊,斑塊緩慢地離心性增大并有浸潤。
鮑溫樣丘疹病的常見癥狀
發病年齡為1~64歲,多好發于21~30歲之間,皮損為多個或單個色素性丘疹,其大小不等,直徑2~10mm,為肉色或紅褐色,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境界清楚,丘疹表面可光亮呈天鵝絨外觀,或輕度角化呈疣狀,皮損散在分布或群集排列成線狀或環狀,甚至可融合成斑塊,皮損好發于腹股溝,外生殖器及肛周的皮膚
膠樣粟丘疹的鑒別診斷及治療
鑒別診斷 1、粟丘疹 丘疹呈白色,以針尖挑破后可擠出珍珠樣小粒。真皮上層可見表皮囊腫。 2、扁平苔蘚 丘疹呈紅色或紫紅色,不透明,疹內無膠樣物質,好發于前臂屈側,劇癢。基底細胞液化變性,表皮與真皮間細胞呈帶狀浸潤,無膠樣物質。 3、皮膚淀粉樣變 皮疹淡褐色、圓形或半球狀隆起,小腿伸側多見,
鮑溫樣丘疹病的常見癥狀及檢查
常見癥狀 發病年齡為1~64歲,多好發于21~30歲之間,皮損為多個或單個色素性丘疹,其大小不等,直徑2~10mm,為肉色或紅褐色,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境界清楚,丘疹表面可光亮呈天鵝絨外觀,或輕度角化呈疣狀,皮損散在分布或群集排列成線狀或環狀,甚至可融合成斑塊,皮損好發于腹股溝,外生殖器
鮑溫樣丘疹病的檢查及鑒別診斷
檢查 病理變化:典型Bowen病的表現為表皮細胞結構混亂,有很多核大,深染,成堆的異形的鱗狀上皮細胞,亦有角化不良,多核的及異形核分裂像的角質形成細胞,極少數病人同時或同一損害中見有鮑溫樣丘疹及尖銳濕疣兩種病理改變共存的現象。 診斷鑒別 本癥呈良性多形性改變,故常誤診為扁平苔蘚,銀屑病,環
鮑溫樣丘疹病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一)發病原因 本病電鏡檢查發現其皮損的表皮角質形成細胞中有病毒顆粒。 (二)發病機制 Gross等利用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發現病損組織切片中有HPV結構抗原,同時采用核酸雜交技術分型,發現有HPV-16型相關序列。
膠樣粟丘疹的介紹
膠樣粟丘疹又稱膠樣假性粟丘疹或皮膚膠樣變性。表現為淡黃色或棕黃色的多發、質韌、孤立的半透明丘疹,亦有報道皮損呈藍色,好發于面、耳、頸和手背等日光暴露部位,偶見于非曝光部位,如腰部。本病分為幼年型膠樣粟丘疹(JCM)、成人型膠樣粟丘疹(ACM)、結節性膠樣變性及色素性膠樣粟丘疹(PCM)。膠樣粟丘
膠樣粟丘疹的診斷
多見暴露部位,尤其是眼瞼及其周圍、頰和額部、鼻部、手背、成人也可見于陰囊。皮損為1~2mm大小的白色或黃白色皮內小囊腫,表面光滑,常多發性,皮疹用針挑破后可擠出粘性膠樣物質。常對稱分布。相互不融合。無自覺癥狀。兒童型于成年后可消退。注意與粟丘疹、扁平苔蘚和皮膚淀粉樣變相鑒別,粟丘疹為白色丘疹,用
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治療男性生殖器鮑恩樣丘疹病...
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治療男性生殖器鮑恩樣丘疹病病例報告病歷介紹患者男,56歲。陰莖部位出現紅斑3年糜爛1年。3年前無明顯誘因冠狀溝右側出現 蠶豆大小的紅斑,無自覺癥狀。在當地醫院考慮為包皮龜頭炎、梅毒、軟組織感染等疾病,并進行診斷性治療均無效。2年前行包皮環切,但術后皮損未消退。1年來皮損逐漸增大,
淋巴瘤樣肉芽腫病的簡介
淋巴瘤樣肉芽腫病于1972年由Liebouw首先報告,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系統性疾病,表現為壞死性肉芽腫和血管炎,病死率高,可達60%,通常在出現癥狀后14個月內死于泛發性肺部疾病和繼發性感染。 最初認為本病是一種良性或淋巴瘤前期病損,擔近年的研究表明,其病變組織中的異型淋巴細胞表達T細胞分化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