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簡介
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某些臨床已明確診斷的疾病伴有的、以廣泛血管內凝血和出血傾向為特征的中間發病環節或并發癥。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凝血物質進入血循環,引起血管內微血栓形成,同時或繼發纖溶亢進,從而出現器官功能障礙、出血、貧血甚至休克的病理過程,主要特征為凝血功能失常。......閱讀全文
關于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簡介
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某些臨床已明確診斷的疾病伴有的、以廣泛血管內凝血和出血傾向為特征的中間發病環節或并發癥。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凝血物質進入血循環,
關于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病理病因分析
產科DIC多發生于產科嚴重的并發癥和合并癥,常見的病癥見于: 1.感染性流產 在非法墮胎和妊娠中期宮腔內注射藥物時,感染引致細菌和細菌毒素入血,發生絨毛膜炎、羊膜炎以致敗血癥,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聚集,組織壞死釋放凝血活酶。 2.過期流產胎死宮內 Pritchard(1959)報道,胎
關于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疾病診斷
1.重癥病毒性肝炎 重癥肝炎在臨床與實驗室檢查上與DIC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出血傾向、腎臟損害、肝臟損害、神志意識改變、凝血因子水平低下及血小板減少等。而重癥肝炎又是否發生了DIC并發癥,在治療方案的制定及預后的評估上均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兩者的鑒別要點,見表3。 2.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關于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其他輔助檢查
1.纖維蛋白肽(FP)A/B在凝血酶作用下最早從纖維蛋白原釋放出來,可作為凝血亢進的早期指標。放免法測定,正常人FDA含量<9g/L,DIC早期升高達10~100倍,FPB<2,DIC增高。FPB β15~42,41~42肽段是纖溶亢進靈敏指標。 2.D-二聚體是膠聯蛋白在纖溶酶作用下,所產生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介紹
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某些臨床已明確診斷的疾病伴有的、以廣泛血管內凝血和出血傾向為特征的中間發病環節或并發癥。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凝血物質進入血循環,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預防
產科DIC應以預防為主,應提高高危妊娠,分娩的認識和處理,防止DIC的發生,產科DIC的特點是發病急,一旦發生DIC應積極結束分娩,去除子宮內容物,阻斷外源性凝血物質,病情可迅速好轉,自然緩解,必要時不失時機的使用抗凝劑防止DIC的發展。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檢查
1.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計數迅速下降至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癥狀
1.出血 產科DIC以子宮出血最常見,而且常誤認為是子宮收縮不良的產后出血,延誤搶救時間,子宮出血的特征是陰道持續流血不停,出血量多少不一,無血凝塊,嚴重可伴有皮膚出血斑,牙齦出血,咯血,嘔血,尿血,以及注射針眼和手術切口出血,滲血。 2.循環障礙 由于微循環血栓形成,靜脈回流量急劇減少,加之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病因
感染性流產(25%): 在非法墮胎和妊娠中期宮腔內注射藥物時,感染引致細菌和細菌毒素入血,發生絨毛膜炎,羊膜炎以致敗血癥,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聚集,組織壞死釋放凝血活酶。[1] 過期流產胎死宮內(25%): Pritchard(1959)報道,胎死宮內4周以上約有25%的孕婦發生低纖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病機制
1.首先是大量組織因子進入血循環,啟動外源性凝血途經,如手術中的嚴重創傷,胎盤早剝,胎死宮內等,這些情況下均有大量組織因子(也就是凝血因子Ⅲ,或稱組織凝血活酶(tissue thromboplastin,TTP)釋放入血,與血漿中的Ca2 ,和凝血因子Ⅶ形成復合物,啟動外源性凝血系統,認為此時凝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鑒別診斷
1.重癥病毒性肝炎 重癥肝炎在臨床與實驗室檢查上與DIC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出血傾向,腎臟損害,肝臟損害,神志意識改變,凝血因子水平低下及血小板減少等,而重癥肝炎又是否發生了DIC并發癥,在治療方案的制定。 2.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 本病臨床及實驗室檢查與DIC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出血
關于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并發癥的介紹
1.休克 急性DIC能導致休克,休克的程度與出血量不成比例。由于微血栓阻塞微循環毛細血管網的通路,組織灌流量停止,組織細胞壞死可導致休克。也可出現微循環和體循環分流現象。雖然微循環被血凝塊所阻,血液可不經毛細血管經動靜脈短路回歸靜脈,臨床表現可有正常的動脈壓。實際已有組織細胞灌流量不足,所以休克
關于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1.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計數迅速下降至<100×109/L,病情加重隨之下降可達50×109/L。血小板下降示血凝因子消耗的簡便方法,血小板計數<150×109/L為血小板計數少,不能除外DIC。 2.血纖維蛋白原測定 DIC的過程,是血漿維蛋白原經內外促凝物質的作用轉變為纖維蛋白,血液不斷發生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并發癥
1.休克 急性DIC能導致休克,休克的程度與出血量不成比例,由于微血栓阻塞微循環毛細血管網的通路,組織灌流量停止,組織細胞壞死可導致休克,也可出現微循環和體循環分流現象,雖然微循環被血凝塊所阻,血液可不經毛細血管經動靜脈短路回歸靜脈,臨床表現可有正常的動脈壓,實際已有組織細胞灌流量不足,所以休克
簡述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癥狀體征
1.出血 產科DIC以子宮出血最常見,而且常誤認為是子宮收縮不良的產后出血,延誤搶救時間。子宮出血的特征是陰道持續流血不停,出血量多少不一,無血凝塊。嚴重可伴有皮膚出血斑、牙齦出血、咯血、嘔血、尿血,以及注射針眼和手術切口出血、滲血。 2.循環障礙 由于微循環血栓形成,靜脈回流量急劇減少,加之
治療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相關介紹
1.去除病因 積極治療原發病,阻斷內、外源性促凝物質的來源,是預防和終止DIC的關鍵。例如積極有效的控制感染,盡早娩出胎兒、胎盤和清除子宮內容物,抗休克,甚至切除子宮。產科胎盤早剝、胎死宮內、感染性流產、出血性休克等易誘發DIC,故在積極預防原發病的基礎上,須加深對易發病的認識。與此同時應注意防
概述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病機制
1.首先是大量組織因子進入血循環,啟動外源性凝血途經,如手術中的嚴重創傷、胎盤早剝、胎死宮內等,這些情況下均有大量組織因子(也就是凝血因子Ⅲ,或稱組織凝血活酶(tissue thromboplastin,TTP)釋放入血,與血漿中的Ca2 。和凝血因子Ⅶ形成復合物,啟動外源性凝血系統。目前認為此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癥狀及檢查
癥狀 1.出血 產科DIC以子宮出血最常見,而且常誤認為是子宮收縮不良的產后出血,延誤搶救時間,子宮出血的特征是陰道持續流血不停,出血量多少不一,無血凝塊,嚴重可伴有皮膚出血斑,牙齦出血,咯血,嘔血,尿血,以及注射針眼和手術切口出血,滲血。 2.循環障礙 由于微循環血栓形成,靜脈回流量急劇減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檢查及鑒別診斷
檢查 1.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計數迅速下降至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 感染性流產(25%): 在非法墮胎和妊娠中期宮腔內注射藥物時,感染引致細菌和細菌毒素入血,發生絨毛膜炎,羊膜炎以致敗血癥,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聚集,組織壞死釋放凝血活酶。[1] 過期流產胎死宮內(25%): Pritchard(1959)報道,胎死宮內4周以上約有25%的孕婦
簡述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預防護理
產科DIC應以預防為主,應提高高危妊娠、分娩的認識和處理,防止DIC的發生。產科DIC的特點是發病急,一旦發生DIC應積極結束分娩,去除子宮內容物,阻斷外源性凝血物質,病情可迅速好轉,自然緩解。必要時不失時機的使用抗凝劑防止DIC的發展。
關于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簡介
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中間過程,其特征為血管內凝血被激活,微循環血栓形成,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導致繼發性纖溶酶大量生成,臨床出現出血、臟器功能障礙、微血管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并發癥及癥狀
并發癥 1.休克 急性DIC能導致休克,休克的程度與出血量不成比例,由于微血栓阻塞微循環毛細血管網的通路,組織灌流量停止,組織細胞壞死可導致休克,也可出現微循環和體循環分流現象,雖然微循環被血凝塊所阻,血液可不經毛細血管經動靜脈短路回歸靜脈,臨床表現可有正常的動脈壓,實際已有組織細胞灌流量不足
老年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簡介
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中間過程,其特征為血管內凝血被激活,微循環血栓形成,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導致繼發性纖溶酶大量生成,臨床出現出血、臟器功能障礙、微血管病性
小兒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簡介
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是一種復雜的病理生理現象,以彌散性微血管內血栓形成,造成微循環障礙,致使多種組織與器官功能紊亂、消耗性凝血障礙及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而發生休克和出血傾向為主要特點。
關于產科DIC的病因分析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多發生于產科嚴重的并發癥和合并癥,常見的病癥見于: 感染性流產 在非法墮胎和妊娠中期宮腔內注射藥物時,感染引致細菌和細菌毒素入血,發生絨毛膜炎、羊膜炎以致敗血癥,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聚集,組織壞死釋放凝血活酶。 過期流產胎死宮內 Pritchard(1959)報
關于小兒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檢查介紹
有下列3項以上實驗室異常: (1)血小板計數
關于產科DIC的輔助檢查介紹
1.纖維蛋白肽(FP)A/B在凝血酶作用下最早從纖維蛋白原釋放出來,可作為凝血亢進的早期指標。放免法測定,正常人FDA含量
關于產科DIC的鑒別診斷介紹
1、重癥病毒性肝炎 重癥肝炎在臨床與實驗室檢查上與DIC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出血傾向、腎臟損害、肝臟損害、神志意識改變、凝血因子水平低下及血小板減少等。而重癥肝炎又是否發生了DIC并發癥,在治療方案的制定及預后的評估上均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 本病臨床及實驗
關于產科DIC的肝素治療介紹
肝素是常用而有效的抗凝劑,作用是阻斷凝血過程,防止血小板凝血因子消耗,但對已形成的微血栓無效。 (1)適應證:診斷明確的DIC,病因不能迅速控制時,應立即使用肝素,越早越好,應用在血液呈高凝狀態,有下列癥狀結合化驗室檢查,在癥狀出現10min,1h內用肝素效應最好。 ①血小板下降1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