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edy病的病理檢查
肌肉活檢對確診Kennedy病(SMA)具有重要意義。其病理表現特征是具有失神經和神經再支配現象。各型SMA亦有不同的肌肉病理特點: (1)SMA-Ⅰ型 本型肌肉病理特征是存在著大群分布的圓形萎縮肌纖維,常累及整個肌束;亦見肥大纖維散在分布于萎縮纖維之中。兩型肌纖維均可受累,并呈不完全性同型肌群化。 (2)SMA-Ⅱ型 肌活檢病理形態類似SMA-Ⅰ,但大群萎縮肌纖維不那么常見,而同型肌群化現象更為突出。 (3)SMA-Ⅲ型 本型在肌肉病理上可有多種表現。某些病例僅顯示輕微變化,如小群同型肌群化,少量萎縮纖維等,其形態大致正常。多數嚴重病例,肌活檢表現與病期相關。兒童早期以萎縮小纖維為主,可見同型肌群化。病程后期,以同型肌群化為主要特征,合并成群或成束小點狀萎縮肌纖維。本型肌纖維肥大改變十分突出,直徑可達100~150μm。常合并繼發性肌原損害,包括肌纖維撕裂、中央核改變、NADH染色見蟲蝕樣及指紋狀纖維、少量壞死......閱讀全文
Kennedy病的病因
Kennedy病Ⅰ~Ⅲ型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嬰兒期最常見的致死性遺傳病。第Ⅳ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顯性和X連鎖隱性等不同遺傳方式。
Kennedy病的診斷
根據Kennedy病僅累及下運動神經元,四肢呈進行性弛緩性癱瘓,近端重于遠端,下肢重于上肢等臨床表現,結合頸椎或腰椎影像學未見與臨床相一致的表現,以及肌電圖、肌肉病理檢查等特點,一般不難做出診斷。 如有陽性家族史則更支持診斷。基因檢測可為確立診斷提供可靠的證據。依據臨床特點、發病年齡、預后和遺
Kennedy病的治療
目前尚無治療Kennedy病的特效方法。支持和對癥治療是Kennedy病的主要療法。應加強營養,注意提高機體抵抗力,積極預防呼吸道感染。可配合理療、針灸、按摩以及被動運動等方法,進行運動功能鍛煉并防止肢體攣縮。近年來,國外曾有應用神經干細胞治療Kennedy病(SMA)的動物實驗報道,根據他們的
Kennedy病的概述
Kennedy病(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系指一類由于以脊髓前角細胞為主的變性導致肌無力和肌萎縮的疾病。首先由Werdnig(1891)和Hoffmann(1893)報道,故又稱Werdnig-Hoffmann病。根據起病年齡和病變程度可將本病分為4型:Ⅰ~Ⅲ型稱
Kennedy病的預防
防止患兒出生是預防Kennedy病的最有效方法。新近國內有學者聯合應用PCR-SSCP、PCR-限制性酶切及連鎖分析法進行Kennedy病(SMA)的產前基因診斷,其準確率和成功率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Kennedy病的發病機制
Kennedy病(SMA)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一直是神經病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近幾年來在SMA基因定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1995年,不同研究小組分別報道了3個SMA候選基因。法國Lefebvre等在5q13.1區域發現了運動神經元生存(survival motor neuron,SMN)基因
Kennedy病的輔助檢查
CT肌肉掃描 此有助于Kennedy病(SMA)與各型肌營養不良的鑒別。SMA呈現不完整輪廓的彌散性低密度改變,肌組織反射喪失;而肌營養不良則表現大量低密度損害,全部肌肉均受累。一般假性肥大在SMA患者中很少見。 電生理檢查 EMG可反映4種主要類型Kennedy病(SMA)的嚴重程度和進
Kennedy病的病理檢查
肌肉活檢對確診Kennedy病(SMA)具有重要意義。其病理表現特征是具有失神經和神經再支配現象。各型SMA亦有不同的肌肉病理特點: (1)SMA-Ⅰ型 本型肌肉病理特征是存在著大群分布的圓形萎縮肌纖維,常累及整個肌束;亦見肥大纖維散在分布于萎縮纖維之中。兩型肌纖維均可受累,并呈不完全性同型
Kennedy病的鑒別診斷
一般在Kennedy病早期或不典型病例,應注意與下列疾病鑒別: 新生兒型重癥肌無力 其母均為重癥肌無力患者,此與母親血液中抗Ach受體抗體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有關。一般于出生后即表現吸吮困難、哭聲無力、四肢運動減少等癥狀。多數患兒于2~6周內癥狀逐漸好轉,且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有效。 先天
Kennedy病的并發癥
不同類型Kennedy病(SMA)的癥狀體征可以是本病表現,也可以看作本病并發癥(參見上述臨床表現)。另外,應注意繼發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瘡等。
Kennedy病的電生理檢查
EMG可反映4種主要類型Kennedy病(SMA)的嚴重程度和進展情況。但其異常改變相似,包括纖顫電位和復合運動單位動作電位(MUAPs)的波幅和時限增加以及干擾相減少。在SMA-Ⅲ、Ⅳ型病例中,有時可見神經源性和肌源性電位,混雜存在于同一肌肉。在CPK水平增高者肌源性MUAPs可更明顯。某些S
Kennedy病的臨床表現
SMA-Ⅰ型 亦稱Werdnig-Hoffmann病。約1/3病例在宮內發病,其母親可注意到胎動變弱。半數在出生1個月內起病,幾乎所有病例均在5個月內發病。發病率約為1/10000出生嬰兒,男女發病相等。多于出生后不久即表現肌張力低下,肌無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為主,軀干肌亦無力。患兒吸吮及吞咽
Kennedy病的流行病學
SMAⅠ~Ⅲ型稱為兒童型SMA,其群體發病率為1/6000~1/10000。 SMA-Ⅰ型約l/3病例在宮內發病,其母親可注意到胎動變弱。半數在出生1個月內起病,幾乎所有病例均在5個月內發病。發病率約為1/10000出生嬰兒,男女發病相等。SMA-Ⅱ型發病較SMA-Ⅰ型稍遲,通常于1歲內起病,
Kennedy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 Kennedy病Ⅰ~Ⅲ型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嬰兒期最常見的致死性遺傳病。第Ⅳ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顯性和X連鎖隱性等不同遺傳方式。 發病機制 Kennedy病(SMA)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一直是神經病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近幾年來在SMA基因定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1995年,不同
Kennedy病的實驗室檢查
血清CPK SMA-Ⅰ型血清CPK均為正常。Ⅱ型偶見增高,其CPK同工酶MB常有升高。Ⅲ型CPK水平常增高,有時可達到正常值10倍以上,且同工酶變化以MM為主;一般CPK常隨著肌肉損害的發展而增加,至晚期肌肉嚴重萎縮時,CPK水平才開始下降。 基因診斷 對于兒童型Kennedy病(SMA)
Kennedy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根據Kennedy病僅累及下運動神經元,四肢呈進行性弛緩性癱瘓,近端重于遠端,下肢重于上肢等臨床表現,結合頸椎或腰椎影像學未見與臨床相一致的表現,以及肌電圖、肌肉病理檢查等特點,一般不難做出診斷。 如有陽性家族史則更支持診斷。基因檢測可為確立診斷提供可靠的證據。依據臨床特點、發病年齡、
Kennedy病的鑒別診斷及治療
鑒別診斷 一般在Kennedy病早期或不典型病例,應注意與下列疾病鑒別: 新生兒型重癥肌無力 其母均為重癥肌無力患者,此與母親血液中抗Ach受體抗體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有關。一般于出生后即表現吸吮困難、哭聲無力、四肢運動減少等癥狀。多數患兒于2~6周內癥狀逐漸好轉,且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有
Kennedy病的流行病學及病因
流行病學 SMAⅠ~Ⅲ型稱為兒童型SMA,其群體發病率為1/6000~1/10000。 SMA-Ⅰ型約l/3病例在宮內發病,其母親可注意到胎動變弱。半數在出生1個月內起病,幾乎所有病例均在5個月內發病。發病率約為1/10000出生嬰兒,男女發病相等。SMA-Ⅱ型發病較SMA-Ⅰ型稍遲,通常于
Kennedy病的電生理檢查及病理檢查
電生理檢查 EMG可反映4種主要類型Kennedy病(SMA)的嚴重程度和進展情況。但其異常改變相似,包括纖顫電位和復合運動單位動作電位(MUAPs)的波幅和時限增加以及干擾相減少。在SMA-Ⅲ、Ⅳ型病例中,有時可見神經源性和肌源性電位,混雜存在于同一肌肉。在CPK水平增高者肌源性MUAPs可
Kennedy病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
發病機制 Kennedy病(SMA)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一直是神經病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近幾年來在SMA基因定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1995年,不同研究小組分別報道了3個SMA候選基因。法國Lefebvre等在5q13.1區域發現了運動神經元生存(survival motor neuron,
Kennedy病的臨床表現及并發癥
臨床表現 SMA-Ⅰ型 亦稱Werdnig-Hoffmann病。約1/3病例在宮內發病,其母親可注意到胎動變弱。半數在出生1個月內起病,幾乎所有病例均在5個月內發病。發病率約為1/10000出生嬰兒,男女發病相等。多于出生后不久即表現肌張力低下,肌無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為主,軀干肌亦無力。患
Kennedy病的并發癥及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清CPK SMA-Ⅰ型血清CPK均為正常。Ⅱ型偶見增高,其CPK同工酶MB常有升高。Ⅲ型CPK水平常增高,有時可達到正常值10倍以上,且同工酶變化以MM為主;一般CPK常隨著肌肉損害的發展而增加,至晚期肌肉嚴重萎縮時,CPK水平才開始下降。 基因診斷 對于兒童型Kenned
治療肯尼迪氏癥的相關介紹
肯尼迪氏癥隨著發病機制的探索,人們總結了一系列用于治療Kennedy病的方法。亮丙瑞林是高活性的促黃體生成釋放激素(LH2RH)的衍生物,能抑制垂體生成和釋放促性腺激素,還進一步抑制卵巢和睪丸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從而降低雌二醇和睪酮的生成,它對Kennedy病的有效性在動物實驗中已經得到驗證,并
肯尼迪氏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肯尼迪氏癥脊髓延髓肌肉萎縮癥(spinalandbulbarmuscularatrophy,SBMA)Kennedy病(Kennedy,1968),也被稱為肯尼迪氏癥,是一種少見的X連鎖隱性遺傳性運動神經元變性疾病。發病率約為1/50000。在芬蘭的西部及日本的一些地區較常見。此病罕見卻致命,全
診斷肯尼迪氏癥的基本介紹
肯尼迪病是X性連鎖隱性遺傳病,是雄激素受體基因第1外顯子突變。診斷的金標準是基因檢測。雄激素受體基因1號外顯子CAG重復數測定。正常人的重復數為9~37,而Kennedy病患者則為38~ 72。CAG的重復數與起病年齡和病情輕重之間具有相關性,重復數越多,發病年齡越早,病情越重。對病人的女性后
關于脊髓延髓肌萎縮癥的病因分析
脊髓延髓肌萎縮癥(SBMA),別稱為X-連鎖脊髓延髓肌萎縮癥,又稱Kennedy病(肯尼迪氏癥),是一種遲發的X-連鎖隱性遺傳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脊髓延髓肌萎縮癥是一種X連鎖隱性遺傳病,是由染色體Xq11-12上的雄激素受體(AR)基因的1號外顯子中的CAG三聯體重復(40~62個)的不穩定擴增
關于脊髓延髓肌萎縮癥的基本介紹
脊髓延髓肌萎縮癥(SBMA),別稱為X-連鎖脊髓延髓肌萎縮癥,又稱Kennedy病(肯尼迪氏癥),是一種遲發的X-連鎖隱性遺傳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累及下運動神經元、感覺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本病主要影響男性,女性突變攜帶者臨床癥狀較輕,多見于30~60歲。本病在中國尚缺乏流行病數據,美國、芬蘭西
鞍結節腦膜瘤的診斷
鞍結節腦膜瘤由于缺乏特異性的癥狀及體征故不易早期發現,因此凡發現成年人有進行性視力減退單或雙顳側偏盲,伴有頭痛,眼底有原發性視神經萎縮或Foster-Kennedy綜合征者,即應考慮鞍結節腦膜瘤的可能性確診主要靠影像檢查。CT、MRI的普及為此病診斷提供了簡單易行、安全可靠的診斷手段。在無上述檢
鞍結節腦膜瘤的診斷
鞍結節腦膜瘤由于缺乏特異性的癥狀及體征故不易早期發現,因此凡發現成年人有進行性視力減退單或雙顳側偏盲,伴有頭痛,眼底有原發性視神經萎縮或Foster-Kennedy綜合征者,即應考慮鞍結節腦膜瘤的可能性確診主要靠影像檢查。CT、MRI的普及為此病診斷提供了簡單易行、安全可靠的診斷手段。在無上述檢
Cell子刊揭示一大波衰老基因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長生不老的追求。現在科學家們正在逐步揭開衰老的秘密,在分子水平上尋找延緩衰老和治療衰老相關疾病的線索。 Buck衰老研究所和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經過十年努力,最終鑒定了238個與衰老有關基因。研究表明,去除這些基因可以延長釀酒酵母的復制壽命。相關論文發表在十月八日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