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小兒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發病機制
1.弗里德里希共濟失調(Friedreichs ataxia) 弗里德里希共濟失調首先由Friedreich于1863年報告,是遺傳性共濟失調中研究較深入的類型。多數病例尤其是典型病例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少數病例似屬顯性遺傳,或為散發。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亦未發現特異性的生化異常。病變主要累及脊髓后索和側索中的脊髓小腦后束和錐體束,脊髓小腦前束病變較輕。病理改變主要為神經纖維脫髓鞘及軸索破裂,Clark柱細胞消失,膠質增生。后根也有類似病變。小腦損害相對較輕微或為正常。多數病例伴有心肌纖維的彌漫性變性和結締組織增生。 2.遺傳學 Friedreich共濟失調的基因(X25)定位于第9號染色體的9q,編碼一個高度保守的蛋白,frataxin。95%以上的Friedreich共濟失調病人是X25基因第一個內含子的GAA三聯子的重復擴增的純合子。少數Friedreich共濟失調病人是一個GAA內含子擴增和截斷(truncatin......閱讀全文
概述小兒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發病機制
1.弗里德里希共濟失調(Friedreichs ataxia) 弗里德里希共濟失調首先由Friedreich于1863年報告,是遺傳性共濟失調中研究較深入的類型。多數病例尤其是典型病例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少數病例似屬顯性遺傳,或為散發。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亦未發現特異性的生化異常。病變主要累及脊
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發病機制
三核甘酸動態突變 小腦性共濟失調病理改變主要表現小腦、脊髓和腦干變性,故又稱為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SCA),根據臨床特點和基因定位分為SCA1~21種亞型,屬于三核甘酸動態突變。三核甘酸動態突變:是由于DNA中的堿基重復單位拷貝數不穩定擴增而導致。正常情況下重復單位拷貝數有一定限制,而在動態突
概述小兒低鈉血癥的發病機制
低鈉血癥指血清鈉濃度<130mmol/L,一般是由于原發性鈉缺乏導致機體內鈉的消耗或機體內水過多或者兩個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原發性鈉缺乏與腎臟不能較好調節鈉的代謝有關。腎性鈉丟失即是由于鈉調節過程中腎臟存在內在缺陷所致。早產兒由于腎臟對鈉重吸收的功能還不成熟,鈉易于從尿液丟失。即使在血清鈉濃
概述小兒白塞病的發病機制
BD發病機制涉及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1.細胞免疫 (1)活化的T細胞出現在患者的局部組織和周圍血中,其中CD4和CD8均有增多,γδT細胞也增多。各個患者T細胞受體TCRβ株升高不一致,即TCRVβ呈多態性,說明T細胞升高是由多種不同抗原促發的。由于周圍血中IL-2和IFNβ是增高的,Th
概述小兒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的發病機制
膜收縮蛋白基因異常(主要是αHE突變)導致膜收縮蛋白以二聚體代替了正常的四聚體,從而使細胞膜穩定性下降。αLELY等位基因表達產生的α鏈缺乏與β鏈結合的能力,但對正常膜收縮蛋白的生成無明顯影響;如果同時存在α鏈基因突變,則可出現明顯的橢圓形紅細胞改變。這些膜蛋白異常主要通過影響膜骨架水平方向相互
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發病原因
小腦性共濟失調 (cerebellar ataxia,CA)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近年來部分亞型基因已被克隆和測序,顯示致病基因三核苷酸(如CAG)重復序列動態突變,拷貝數逐代增加為致病原因。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具有遺傳異質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擴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復編碼多聚
關于小兒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簡介
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一組以共濟失調為主要表現,有家族性傾向的神經系統變性病的總稱。多數病因不明。病變主要累及脊髓、小腦和腦干,故也被稱為脊髓-小腦-腦干變性。其他部位如脊神經、腦神經、基底節、丘腦及大腦皮質均可受累。還常伴有其他系統異常,如骨骼、眼球、心臟、內分泌及皮膚等。由于各種局灶性變性損害程度
小兒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癥狀體征
1.弗里德里希共濟失調 本病多在5~18歲發病,少數可遲至30歲發病。隱性遺傳者起病較顯性遺傳者早。同胞的發病年齡相近。男女大致相等。隱匿性起病,病程呈緩慢進行性發展。早期表現為步態不穩,步態蹣跚,站立時身體搖晃,寬基底步態,閉目難立征陽性,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消失。隨病情進展出現雙手笨拙,意向性
概述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的發病機制
果糖廣泛存在于各種水果和蔬菜中含量最高者可達干重的40%并常被用作食品中的添加劑,因此人體自日常飲食中攝入的果糖量較大。果糖進入人體后大部分在肝臟中進行代謝僅小量由腎小管和小腸代謝果糖作為人體攝入的另一種單糖其體內代謝過程為:首先在肝腎及腸黏膜果糖激酶的催化下,轉變為1-磷酸果糖;后者在果糖-1
概述小兒葉酸缺乏病的發病機制
葉酸是一組由蝶酸與谷氨酸結合而成,化學名稱為蝶酰谷氨酸(pteroylglutamic acid)的一類化合物的統稱。食物中多以多谷氨酸葉酸的形式存在,在腸道經葉酸結合酶水解為單谷氨酸葉酸而被腸黏膜吸收,經甲基化和還原作用,形成甲基四氫葉酸等多種活性形式發揮生理作用。肝臟是葉酸的主要儲存部位,占
概述小兒腸旋轉不良的發病機制
旋轉不良的解剖異常主要還是根據頭側段和尾側段來分型,固定異常通常只發生于盲結腸部。 1、完全不旋轉: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是中腸完全不旋轉。正常情況下,十二指腸旋轉至SMA后方,屈氏韌帶恰位于中線左側胃竇水平。如果中腸不旋轉,十二指腸長度變短,外觀呈螺旋狀,完全位于中線右側,導致十二指腸不全梗阻。而
概述小兒中毒型痢疾的發病機制
人體受痢疾桿菌感染后,在細菌及其內毒素的作用下,機體發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稱應激反應或超敏感反應),大致過程如下:細菌及其內毒素→激動內臟自主神經節前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乙酰膽堿及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副交感M受體及交感性α受體興奮→微血管舒縮紊亂→全身急性微循環障礙。微循環指
概述小兒尿路感染的發病機制
主要通過上行和血行感染,鄰近器官感染的直接侵犯少見。正常泌尿道通過以下機制有抗感染作用:①定期排尿將細菌沖洗出尿道;②尿中有IgA、溶菌酶、有機酸等抗菌物質;③泌尿道黏膜產生的分泌型IgA及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細胞分泌的黏附分子(mucin),可有效減少細菌的黏附。所以只有在誘因存在,才為易發尿感的
小兒常染色體顯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的發病機制
MJD基因位于染色體14q32.1,是三核苷酸(CAG)重復序列擴展性疾病。正常人CAG為13~36個拷貝,本病含有一個正常的等位基因和一個帶有68~79個CAG拷貝的擴展等位基因。Zhou等的研究顯示,正常中國人CAG的重復數目為14~40,MJD病人為72~86,正常人和病人之間數目未見交叉
關于小兒遺傳性共濟失調的診斷介紹
需與以下疾病鑒別: ①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Ⅰ型即腓骨肌萎縮癥; ②后顱窩腫瘤; ③Arnold-Chiari畸形; ④先天性代謝異常,如無β脂蛋白血癥、Refsum病、Wilson病等; ⑤慢性肝病; ⑥囊性纖維化等。 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主要與Friedreich共濟失調鑒別。
小兒遺傳性共濟失調的輔助檢查介紹
包括特征性的心電圖改變和向心室性肥厚或不常見的不對稱性間隔肥厚的心動超聲證據。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正常及感覺神經動作電位缺失或顯著下降是Friedreich共濟失調與Charcot-Marie-Tooth病的區別要點。其他常見的異常為視覺誘發電位的波幅下降,鎖骨上(體感誘發電位)降低,或缺如以及感覺
關于小兒遺傳性共濟失調的預后介紹
Friedreich共濟失調是由于GAA內含子擴增使frataxin轉錄受干擾而引起frataxin缺陷。作為擴增的后果,一條DNA鏈具有長段的嘌呤,另外的DNA鏈具有長段的嘧啶;這些具有異常的螺旋結構的核苷酸序列能抑制轉錄。重復越多抑制frataxin轉錄越明顯,發病就越早,癥狀亦更嚴重。
小兒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病理病因分析
1863年描述的Friedreich共濟失調(FRDA)是一種最常見的早發型常染色體隱性共濟失調。最基本的臨床表現為青少年起病(青春期到25歲之間),進行性步態和肢體共濟失調、腱反射缺失、跖反射伸性反應。其他常見特征為構音障礙、皮質脊髓束性笨拙、腿部本體感覺功能缺失、脊柱側凸和心臟病。25歲以前
簡述小兒遺傳性慢性進行性腎炎的發病機制
遺傳性慢性進行性腎炎是一種以血尿、進行性腎臟損害為主要表現的腎小球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病,可伴有眼、耳等腎外表現。電鏡下,基底膜表現為彌漫性厚薄不均,可有分層現象,此為特征性的病理改變。 然而在發病機制方面,從Ⅳ型膠原編碼基因上單個或多個堿基突變,直至BM上的相應
概述小兒過敏性哮喘的發病機制
小兒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癥的上、下呼吸道的免疫學和病理學改變分別是發生在鼻黏膜和支氣管黏膜的過敏性炎癥。鼻黏膜和支氣管黏膜的炎癥在發病誘因、遺傳學改變、局部的病理學改變、機體免疫功能異常和發病機制等方面均非常相似。如鼻黏膜過敏性炎癥和哮喘的支氣管炎癥通常由相同過敏原引起,其發病機制均與Ⅰ型變態反應
概述小兒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病機制
腹膜具有很強的再生和修復能力。腹腔手術后腹內臟器和腹膜的粘連是機體對抗外來刺激的生物性保護機制,它能使腹腔炎癥局限,促進創口愈合。另一方面,腹膜粘連也帶來連性腸梗阻的危害。 腹膜受到任何刺激引起損傷后,最初為漿液性滲出,包含纖維蛋白及纖維素沉著,它是由于刺激間皮細胞及深層的肥大細胞,間皮細
概述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病機制
Hp的確切致病機制尚不清楚,除了細菌的毒力因素外,宿主的免疫反應,環境的影響,也起著一定的作用。近年的研究發現Hp的致病機制有賴于細菌的毒力(定植)因素和致病因素,Hp的螺旋形和能動性,具有適應性酶和蛋白以及黏附于細胞和黏膜的能力,使其能在胃腔內生存其分泌的毒素和誘導的炎性介質,直接破壞胃黏膜屏
概述小兒神經源性膀胱的發病機制
1.逼尿肌反射亢進合并尿道括約肌協同失調 這類病變的共同特點是:有逼尿肌反射亢進的表現,排尿時可有逼尿肌收縮,但尿道括約肌[內和(或)外]不能協調性的松弛,甚至反而加強收縮。見于骶髓上神經病變患者。可有3種情況: (1)逼尿肌反射亢進合并尿道外括約肌協同失調。 (2)逼尿肌反射亢進合并尿道內
概述小兒腎母細胞瘤的發病機制
腎母細胞瘤起源于胚胎,在腎臟實質中發展,長大過程中形態畸變(distortion),侵犯周圍的腎臟組織。小兒的腎臟腫瘤幾乎都屬這一類。來源于原始間胚葉,故病理切片可見多種未分化組織。有時腫瘤突破被膜、侵入橫膈、腎上腺及結腸等組織。在10%~45%手術標本中可見腎靜脈中有腫瘤組織。 1.病理改變
概述小兒橫紋肌肉瘤的發病機制
1.分期 IRS的橫紋肌肉瘤分級主要是根據臨床,尤其是術前和術中的情況,而腫瘤生物學特征并沒能予以反映,因此稱其為外科病理分期也不為過。但IRS的臨床分級仍被廣泛認可(表1)。 IRS中,20%的患者屬于Ⅰ級,21%屬于Ⅱ級,45%屬于Ⅲ級,14%屬于Ⅳ級。比較IRSⅡ,Ⅲ級的病人數量有增加,
概述小兒煙酸缺乏病的發病機制
尼克酸或尼克酰胺又名煙酸或煙酰胺,尼克酸是兩個輔酶即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輔酶Ⅰ、NAD)和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輔酶Ⅱ、NADP)的前體。尼克酸被組織吸收后,組成細胞內重要的輔酶NAD和NADP,二者參與體內很多氧化還原反應,包括葡萄糖酵解,丙酮酸鹽代謝,戊糖的生物合成和脂肪、氨基酸、蛋白
關于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發病原因分析
小腦性共濟失調 (cerebellar ataxia,CA)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近年來部分亞型基因已被克隆和測序,顯示致病基因三核苷酸(如CAG)重復序列動態突變,拷貝數逐代增加為致病原因。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具有遺傳異質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擴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復編碼
簡述小兒遺傳性共濟失調的并發癥
可出現視神經萎縮,智力低下,弓形足,脊柱后凸或側凸,心肌病,可發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糖尿病,伴有白內障,藍鞏膜,反復呼吸道感染,并發惡性腫瘤。橄欖橋小腦萎縮可出現帕金森綜合征,出現吞咽困難,晚期可有錐體束損害表現,尿失禁及視力障礙。
弗里德賴希共濟失調的發病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擴展的GAA重復是通過抑制 X25基因的表達從而致病的,這種功能喪失(loss -of-function)機制正好與該疾病的隱性遺傳性質相一致。雖然frataxin蛋白已被定位于線粒體上,但其確切功能還不清楚,通過對酵母frataxin homologue 1(YFHl)的基因敲除
概述小兒炎癥性腸病的發病機制
(1)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有大量證據表明IBD有一定的遺傳易感性。流行病學研究發現IBD患者親屬發病率高于人群,CD高出30倍,UC高15倍。單卵雙生報道134例中16%有一、二級直系親屬患有。IBD這種家族聚集現象提示與遺傳有關。但這種遺傳不符合簡單的盂德爾遺傳規律。UC及CD的單卵雙生子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