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的高強度自然源氮氧化物排放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36.shtm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長聘副教授林金泰課題組利用完全自主研發的星基氮氧化物(NOx)排放快速精細反演算法,首次發現青藏高原湖泊的高強度自然源氮氧化物的排放。該研究結果顯示,青藏高原135個遠離人為活動的大湖自然微生物源氮氧化物排放總量與諸多大型城市的人為排放量相當。在此之前,尚未有如此高強度內陸水體自然源氮氧化物排放的報道。相關成果以《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高強度自然源氮氧化物排放》()為題,于2023年6月1日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林金泰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其博士研究生孔浩為第一作者。 氮氧化物包括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是一種重要的大氣污染物,是PM2.5和臭氧的主要前體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著嚴重危害。大氣中的氮氧化物主要......閱讀全文
青藏高原湖泊的高強度自然源氮氧化物排放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36.shtm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長聘副教授林金泰課題組利用完全自主研發的星基氮氧化物(NOx)排放快速精細反演算法,首次發現青藏高原湖泊的高強度自然源氮氧化物的排放。該研究
趙林:青藏高原上的凍土追夢人
神秘的青藏高原,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想。而在研究員趙林眼里,那里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一座蘊含著無盡謎題的科學寶藏。趙林,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研究所研究員,藏北高原冰凍圈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26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趙林選擇了凍土研究這樣一個具有十足誘惑力和挑戰性的課題。盡管工作環境
新研究:東亞氣溶膠污染與發達國家消費有關聯
一個由中國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團隊5日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網絡版發表報告說,東亞許多國家的污染物氣溶膠對氣候產生影響的現象,與發達國家的消費行為存在很大關系,因為國際貿易將這種影響從產品凈消費國轉移到了凈生產國。 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對全球貿易體系下,
14日直播|丁林院士: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3758.shtm 直播時間:2023年2月14日(周二)20:00——20:45 直播地址: (直播間鏈接) 中國科學報微博 (直播間鏈接) 科學網微博
金泰涂層測厚儀的原理與使用注意事項
金泰涂層測厚儀的原理與使用注意事項?我們在化工、電子、電力、金屬等行業操作中,為了實現對各類材料的保護或裝飾作用,通常要采用噴涂、有色金屬覆蓋以及磷化、陽極氧化處理等方法,這樣,便出現了涂層、鍍層、敷層、貼層或化學生成膜等概念,我們稱之為“全覆層”。 ? ?全覆層的厚度測量已成為金屬加工業用戶進行
青藏高原北部生長造就東亞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青藏高原北部地貌(左凌仁攝)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變對東亞的氣候和生物多樣性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東亞新生代氣候和生物演變的研究,就離不開討論青藏高原的生長。前人的研究表明東亞夏季風和印度夏季風、以及亞洲冬季風都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變密切相關。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差異化的,不同地塊的隆升對氣候
兩用型金泰涂層測厚儀的操作方法
對材料表面保護、裝飾形成的覆蓋層,如涂層、鍍層、敷層、貼層、化學生成膜等,在有關國家和國際標準中稱為覆層(coating)。覆層厚度測量已成為加工工業、表面工程質量檢測的重要一環,是產品達到優等質量標準的必備手段。為使產品國際化,我國出口商品和涉外項目中,對覆層厚度有了明確的要求。隨著技術的日益進步
丁林團隊揭秘青藏高原的“長高史”和背后的動力學機制
當前,我國正在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雖然科學考察已經取得了不少新發現,但是人們對這片雪域高原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時至今日,作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仍然沒有定論,科學家為此已經爭論了近百年。”8月1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丁林院士指出。 丁林團隊
《自然》研究揭示國際貿易相關PM2.5健康影響
3月30日,由清華大學地學系張強課題組、環境學院賀克斌課題組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林金泰課題組領導的國際團隊,在《自然》發表了題為《全球大氣污染輸送和國際貿易的跨界健康影響》的文章,該成果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貿易活動中隱含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響。 據估計,與PM2.5相關的室外空氣污染導致全
青藏高原隆升及氣候變化促進“中國林蛙復合體”的形成
物種形成是生物進化的重要標志,是生物學領域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影響生物成種的因素很多,例如地質事件以及環境變化均會造成物種的隔離,進而促進物種形成和分化;相反,雜交帶來的基因流則促進種群之間的相互融合。此外,生物對于不同環境的適應造成的生態位分化,也會起到隔離的作用,限制雜交的頻率和范圍。
研究揭示國際貿易轉移了氣溶膠污染對氣候影響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林金泰及同事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東亞產生的氣溶膠對環境的影響大多是受發達國家消費驅動的,而非來自東亞國家自身。這一研究表明,國際貿易將氣溶膠排放的氣候影響,即輻射強迫,從凈消費國轉移到了凈生產國。相關研究9月5日在線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 與溫室氣體不同,因工業生產或化石燃
西城、朝陽新增感染者軌跡通報 涉北大人民醫院、潞河醫院
10月16日16時至10月17日16時,西城區新增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名;10月16日15時至10月17日15時,朝陽區新增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名。感染者活動軌跡今日通報。據北京西城通報,10月16日16時至10月17日16時,西城區新增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名,已轉運至定點醫院進行治療。感染者現住西
“青藏高原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研討會召開
10月21日,“青藏高原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專項實施方案研討會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研究骨干40多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研究人員分別來自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研討會由青藏高原
金泰科儀教您如何正確使用紅外測溫儀它的工作原理
金泰科儀教您如何正確使用紅外測溫儀,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紅外測溫儀的技術是一種被動紅外夜視技術,原理是基于自然界中一切溫度高于零度(-273℃)的物體,每時每刻都在輻射出紅外線,同時這種紅外線輻射都載有物體的熱特征信息,這就為利用紅外技術判別各種被測目標的溫度高低和熱分布場提供了客觀的基
青藏高原所改進模型減小青藏高原蒸發預估誤差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286.shtml 蒸散發是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中碳循環和水熱循環的關鍵過程,深刻影響青藏高原地區的天氣、氣候和及亞洲季風系統演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屬于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淺層土壤水狀況反映了
TCCI研究員郁金泰團隊揭示老年癡呆、失眠、抑郁預防新方法
近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研究員郁金泰團隊聯合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市立醫院教授譚蘭團隊在BMC Medicine上發表了題為“ Time spent in outdoor ligh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dementia:
青藏高原所基于遙感地溫得到青藏高原氣溫遞減率
氣溫遞減率是高山地區最常用的氣溫插值參數。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氣溫遞減率具有很強的空間異質性和季節變化,但稀疏分布的氣象站點難以提供準確可靠的溫度遞減率參數。雖然利用遙感地表溫度估算氣溫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尚無研究定量評價利用遙感地溫數據估算氣溫遞減率的可行性及精度。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
空氣污染可加速認知功能下降及癡呆發生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郁金泰聯合國際國內多位知名學者,對三種常見空氣污染物,包括細顆粒物(PM2.5)、地面臭氧及二氧化氮不同時間窗口暴露濃度的風險效應進行估算,揭示了長期暴露于PM2.5顯著加速認知功能惡化,空氣污染高暴露居民腦內或可過早發生阿爾茨海默病(AD)病理改變,從而導致認知
空氣污染或增加孕早期流產風險
空氣質量不佳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母親暴露于污染空氣中,會增加分娩的風險,并可能影響母親在懷孕期間甚至一生的健康。然而,對于妊娠早期流產與空氣污染之間的關系,人們知之甚少。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立強和合作者通過分析近10年間逾25萬名北京孕婦的臨床記錄,發現空氣污染暴露與孕
遇見科學,遇見青藏高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40.shtm走進找不到北的古地磁小屋、破解青藏高原“巖石密碼”、穿越跨越百萬年的化石長廊......5月14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公眾科學開放日在北京、拉薩和青藏高原所
北京大學JBC新文章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PACSIN1作為一種重要的Tau結合伴侶通過促進微管動力學調控了軸突延伸和分支。相關論文發表在11月16日的《生物化學雜志》(JBC)上。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陳建國(Jianguo Chen)教授和滕俊琳(Junlin Teng
青藏高原所發現森林更新可以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脈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為亞洲多條大河(雅魯藏布江、長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于地處偏遠、難以到達,高原地區的冰川觀測資料不僅少,而且時間也很短。數據匱乏限制了人們對長時間尺度上(幾十-幾百年)冰川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認識。 在青藏高原南緣喜馬拉
無人船無人機加持 再探“地球第三極”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稱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6月17日,江湖源綜合科考隊從拉薩啟程,標志著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活動正式啟動。這是時隔40余年后,我國再次對青藏高原進行大規模綜合性科考。 18日,江湖源綜合科考協調組組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電話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物候變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為第一署名單位的通訊論文No evidence of continuously advanced green-up d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decade。論文
青藏高原所揭示種間關系調控青藏高原樹線的上升速率
樹線作為直立樹木分布的海拔上限或緯度北界,被視為森林生態系統響應全球變化的敏感生態指標。國際上普遍認為,樹線上樹木的生長主要受生長季低溫限制,學者們以此為基礎提出生長受限假說來解釋樹線形成機制。基于生長受限假說,氣候變暖將導致高山樹線向更高海拔遷移。然而,全球樹線調查數據顯示,過去100年來約5
青藏高原所揭示降水和溫度對青藏高原返青期的交互影響
理解青藏高原返青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研究目標,同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上世紀80和90年代加劇變暖導致高原返青期提前達15-18天,約為同期北半球平均的3倍。近十余年高原繼續快速升溫,區域平均返青期卻并未呈現明顯變化趨勢,較早研究推測西南地區春季降水減少引起水分不足,導致返青期
守護青藏高原這片“凈土”
新春佳節,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統與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里,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儀器設備與實驗試劑之間,副研究員董慧科正小心翼翼地在一堆沙石碎粒里尋找一些東西,連眼都不敢眨。 “我在找青藏高原上粒徑范圍為10微米到5毫米的微塑料顆粒。”趁著喘息的空當,董慧科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道。
科學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看點
壯美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世界最后一方凈土,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和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 時隔四十余年,我國17日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性科考。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將兵分四路,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第一次是‘
海拔6500米珠峰檢出有機氯農藥
海拔6500米檢出有機氯農藥 “黑腳印”踏上珠峰冰川 ??? 青藏高原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區鮮有人類足跡,科考隊員以能在這里采樣研究而欣喜,探險者也以能將足跡留在這里為榮。然而,最近一項研究表明,有機氯農藥的“黑腳印”也踏上了珠穆朗瑪地區東絨布冰川海拔高達6500米以上的地區。?北京大學環境學院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萬噸
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聯合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和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氣候暖濕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萬噸的增長速率持續增強。這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