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合成人類胚胎引發倫理問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87.shtm......閱讀全文
世界首個合成人類胚胎引發倫理爭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07.shtm
世界首個合成人類胚胎引發倫理問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87.shtm
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研究惹爭議:當科學撞上倫理
對于人類胚胎研究,爭議一直存在。 4月22日,自然網站的一篇報道稱:中山大學的黃軍就團隊完成了全球首次在人類胚胎上進行的基因修改實驗,他們利用基因編程技術CRISPR/Cas9,修改了β珠蛋白基因,而該基因突變會導致地中海貧血。論文發表在國內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 這項研究因首次對人類胚胎
中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再引倫理爭議
中國科研人員對人類胚胎基因進行編輯的研究再次在國際上引發關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學科研人員的類似研究在國際上掀起巨大波瀾。 這一次,處在輿論漩渦中心的是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組進行了修改,目的是使其能夠抵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4月6日,該
人類胚胎基因改造應讓倫理、監管及公眾參與進來
8月3日,美國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胚胎細胞和基因治療中心主任Shoukhrat Mitalipov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精準且高效地修飾了人類胚胎細胞的一個基因缺陷,相關研究以“修復人類胚胎中一個致病的基因突變”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研究團隊陣容主要有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
英國批準人類胚胎干細胞試驗-曾長期遭倫理挑戰
英國藥品監管部門22日批準一家生物科技企業開展人類胚胎干細胞試驗。 英國藥品監管部門22日批準一家生物科技企業開展人類胚胎干細胞試驗。這是歐洲首次批準人類胚胎干細胞臨床試驗。 英國開綠燈 總部設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先進細胞技術公司22日宣布,獲得英國藥品與保健品管理局
從小鼠到人類,胚胎模型的構建引起的倫理問題思考
·有些人認為胚胎從精卵結合之時起就具有完全道德地位,而有些人則認為胚胎僅是在發育過程中道德地位不斷提高。·目前構建的胚胎模型還不是“真正”胚胎,而只是模擬胚胎發育的某些方面。只要不將人類胚胎模型植入子宮進行孕育,就不必擔憂克隆問題。這些研究能夠增進對人類發展和發育障礙的理解,有利于科技發展和人類生命
突破倫理成像限制,迄今最高分辨率人類胚胎發育圖面世
美國研究人員使用熒光染料和激光顯微鏡這兩種常見的實驗室工具,實時拍攝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人類胚胎發育圖像。發表在最近《細胞》雜志上的這一成果,使研究人員能在不對胚胎進行基因改造的情況下研究其發育最初幾天的關鍵事件,而此前由于倫理問題,限制了某些成像技術在人類胚胎中的使用。 使用熒光染料SPY65
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倫理上可接受”
?? 7月17日電, 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近日發布報告說,在充分考慮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的條件下,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倫理上可接受”。 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是一家獨立機構,著重關注生物與醫學技術進步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困境。協會發布
美恢復人類胚胎組織研究
落基山實驗室的科學家已經重啟一項被停止獲取人類胚胎組織的指令擾亂的HIV研究。 美國政府領先的醫學研究機構正在悄悄擴展和恢復依靠人類胚胎組織的研究,即便唐納德·特朗普政府在一項影響深遠的審查中仔細考慮了這項爭議性工作的未來。 【《科學》相關文章】 本月初,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
媒體評論:新技術用于人類須經倫理把關
有些技術看上去很不錯,使用起來還是要考慮一下究竟能帶來什么。像親子鑒定這種與大眾倫理相關的技術,應該在應用上嚴格一點為好。?據《東方早報》報道,臺灣有一男子的母親被醫生登記錯了血型,結果當這個男子出生以后,頗有醫學常識的父親看到孩子的血型,知道自己與孩子的母親生不出這個血型的孩子,就一直不認為這個孩
綜述:給人類基因編輯劃出倫理“紅線”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掀起的熱潮正在席卷全球,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基因編輯應該向何處發展?是否應該暫緩甚至禁止?是否會導致“定制嬰兒”?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于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熱潮
美編輯人類胚胎研究遭質疑
《自然》雜志不久前刊登了美國科學家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研究論文,引起全世界廣泛關注。但近日,由一些著名干細胞科學家和遺傳學家組成的科學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文章,對該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變異基因可能并沒有真正得到修復。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生物學家舒克拉特·
美編輯人類胚胎研究遭質疑
《自然》雜志不久前刊登了美國科學家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研究論文,引起全世界廣泛關注。但近日,由一些著名干細胞科學家和遺傳學家組成的科學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文章,對該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變異基因可能并沒有真正得到修復。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生物學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次被解析
一枚受精卵長成一個嬰兒,需在發育的第7天左右著床才能存活,這期間的人胚胎細胞無法獲取,難以解析。22日,《自然》雜志登載了我國北京大學湯富酬與北醫三院喬杰聯合團隊研究的最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展現了“黑盒子”中的乾坤。 “臨床上,著床失敗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
人類胚胎干細胞的歷史
胚胎干細胞是指胚胎中一些具有發育成各種組織和器官能力的細胞,在醫學上具有巨大應用前景。但過去培育人類胚胎干細胞時往往還要用到一些源于動物的材料,比如源于豬的酶和源于牛的血清等。這樣得到的胚胎干細胞純度不高,如果用于醫療存在一些風險。
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意義
早在1970年Martin Evans首次從小鼠胚囊中分離出小鼠胚胎干細胞,小鼠胚胎干細胞就可以成功地在體外進行培養。人的胚胎干細胞的體外培養在1998年由美國科學家培養成功。 研究證實:分離的小鼠胚胎干細胞在體外可以分化成各種細胞,包括神經細胞,造血干細胞(血細胞的前體)和心肌細胞。令人驚奇
世界胚胎學家日,探秘國內最大人類胚胎庫
為什么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為什么人的腦子里藏著那么多想法?在成為人之前我們是什么樣子的……如果你能把自己的血管全部舒展開,長度可以環繞地球兩周半。如果把你體內所有細胞中的DNA拉直后連接在一起,可以從地球到冥王星來回7趟。你的身體大概包括40至60萬億個細胞。這些都是不為人知的人體冷知識,但這一切都
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聚焦倫理爭議
隨著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普及,對于人類基因改造的倫理道德爭議愈加激烈。1日至3日,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在華盛頓召開,相關的科學和醫學進展以及倫理和監管問題成為研討焦點,分歧各方將借此機會展開充分辯論。 據《自然》雜志網站報道,此次峰會由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
瑞士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盡管對人類胚胎基因組進行編輯在過去一年中引發了激烈爭議,但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報道稱,瑞士科學家Fredrik Lanner已經在全球首次對健康人的胚胎進行了編輯。Lanner希望通過利用CRISPR-Cas9技術找到新的不孕不育和流產療法。 他將使胚胎中的基因失去活性,以了解它們在早期發育
首次揭示人類胚胎的遺傳啟動
最近,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首次定位了在人類受精卵最初幾天里處于活性狀態的所有基因。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對于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提供了一個深入的了解,科學家們也希望,這一研究結果將有助于尋找新的治療方法,來
干細胞模型再現人類胚胎早期發育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志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科學家用人多能干細胞建立了一個模型,可用來研究人類胚胎植入子宮的過程。人胚狀體(blastoid)是模擬早期人類胚胎的結構,在研究中能準確再現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關鍵階段,包括黏附在體外子宮細胞上。該模型或有助于推進我們對人
NIH拓寬人類胚胎干細胞定義
包含早期胚胎直到并包括胚泡期 據《科學家》雜志報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日前決定稍微放松人類胚胎干細胞組成的定義。當前,NIH將人類胚胎干細胞定義成“源自人類胚胎胚泡期內細胞群”。這一定義將被修改成包含早期胚胎直到并包括胚泡期。 這一改變主要是為了響應麻省先進細胞技術公司(ACT
人類胚胎體外發育首次突破10天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兩個研究小組分別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和《自然—細胞生物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將人類胚胎體外發育的時間提高到10天以上。這兩項研究不僅突破了此前難以超越的7天之限,還將曾經遙不可及的“14天規則”一下拉近到了眼前。問世30余年的人類胚胎研究“14天規則”或因此面臨修訂。 美國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在爭議中前行
近日,美國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成為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科技新聞。此前,中國科學家已開展了類似研究,英國也在這方面表現出積極態度。這些進展表明,盡管存在巨大的倫理爭議,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仍在繼續前行。 基因編輯是指在特定基因中插入、刪除或更換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近年來,在有著“基因
病毒進化竟是人類胚胎發育關鍵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635.shtm
挑戰人類生殖:-用干細胞制造胚胎
自去年10月開始,分子生物學家Katsuhiko Hayashi就陸陸續續收到了許多夫妻的郵件,這些夫妻大多人到中年,仍然在為了一件事情焦急:要一個孩子。其中有一位英國的更年期婦女,希望到他位于日本京都大學的實驗室,在他的幫助下懷上孩子,她寫道:“這是我唯一的愿望。” 這些請求開始于H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納入管理規范
5月12日,國際干細胞研究學會(ISSCR)對干細胞領域的研究指南進行了更新并引起科學界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研究指南涵蓋所有關于人類胚胎的研究,包括對人類胚胎基因進行修改。 近幾年,人類胚胎干細胞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等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為科學家理解人類生物學和人類疾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干細胞模型再現人類胚胎早期發育
據英國《自然》雜志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科學家用人多能干細胞建立了一個模型,可用來研究人類胚胎植入子宮的過程。人胚狀體(blastoid)是模擬早期人類胚胎的結構,在研究中能準確再現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關鍵階段,包括黏附在體外子宮細胞上。該模型或有助于推進我們對人類發育早期階段的認識,以及開發不孕不
Nature頭條-|-日本批準人類動物胚胎實驗
在東京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領導團隊的Hiromitsu Nakauchi計劃在小鼠和大鼠胚胎中培養人類細胞,然后將這些胚胎移植到替代動物體內。 Nakauchi的最終目標是生產具有人體細胞的器官,最終可以移植到人體中。 直到今年3月,日本明確禁止超過14天的含有人體細胞的動物胚胎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