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發病機制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均為繼發性,多由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擴散所致,創傷性、血源性及醫源性較少見。 常見的牙源性感染有: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主要引起咬肌間隙、翼下頜間隙、咽旁間隙和口底多間隙感染)、根尖周炎及牙槽膿腫(上前牙根尖周炎或牙槽膿腫可引起眶下間隙;上下頜后牙區根尖周炎或牙槽膿腫可引起顳下間隙、頰間隙、咬肌間隙、翼下頜間隙、口底多間隙感染) 常見的腺源性感染有:頜面部淋巴結炎(主要引起頦下間隙、頰間隙、下頜下間隙感染)、化膿性頜下腺炎(主要引起下頜下間隙、口底多間隙感染)、舌下腺炎(主要引起舌下間隙感染)、化膿性腮腺炎(主要引起咬肌間隙、咽旁間隙感染)、扁桃體炎(主要引起咽旁間隙、口底多間隙感染)。 繼發與創傷、面部癤癰、口腔潰瘍、醫源性感染和血源性感染者較少見。其中常見醫源性感染有: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時消毒不嚴可引起翼下頜間隙感染;卵圓孔、圓孔阻滯麻醉時消毒不嚴可引起顳下間隙感染。......閱讀全文
簡述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發病機制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均為繼發性,多由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擴散所致,創傷性、血源性及醫源性較少見。 常見的牙源性感染有: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主要引起咬肌間隙、翼下頜間隙、咽旁間隙和口底多間隙感染)、根尖周炎及牙槽膿腫(上前牙根尖周炎或牙槽膿腫可引起眶下間隙;上下頜后牙區根尖周炎或牙槽膿腫可引起顳下間
簡述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并發癥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常見的并發癥有敗血癥、膿毒血癥、酸中毒、心肌炎、心力衰竭、顱內感染、中毒性休克、肺膿腫、心包炎和縱隔膿腫。頜面部存著數十個潛在的生理間隙,由于各間隙的解剖特點不一,故其發生并發癥的概率也各異。如面部各間隙由于面部靜脈通常無靜脈瓣,直接或間接的與顱內海綿竇相通,而且靜脈走行于面部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簡介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亦稱頜面部間隙感染,是指口腔、顏面部、頜周組織及頸上深部化膿性炎癥的總稱。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均為繼發性感染,常見的感染來源包括牙源性感染和腺源性感染,創傷性、血源性及醫源性導致的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較為少見。在臨床上,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可以局限在某一個間隙內,也可能同時累及相鄰的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方面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潔,減少局部活動,避免不良刺激,特別對面部癤或癰不能擠壓,以防止炎癥擴散。當感染較重并有明顯膿腫形成,或全身抗生素控制感染無效伴全身中毒癥狀時需要膿腫切開引流術進行治療。膿腫切開引流的目的在于: ①使膿液、壞死感染物迅速排出,減少毒素吸收; ②減輕局部腫脹、疼痛及
預防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簡介
疾病預防: 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保持口腔的衛生,定期進行口腔體檢。對齲病、牙周病應及早治療,以預防和減少口腔頜面部牙源性感染的發生。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預后介紹
局限的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在有效抗感染治療下一般能夠控制。如感染發展至膿腫階段,在局部膿腫切開引流和全身應用抗菌藥物治療下感染一般能夠得到控制。如感染病原菌毒力較強或患者自身抵抗力較差時感染可能難以控制,出現嚴重的局部和全身癥狀,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及昏迷等癥狀。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疾病介紹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亦稱頜面部間隙感染,是指口腔、顏面部、頜周組織及頸上深部化膿性炎癥的總稱。口腔、顏面部、頸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結構如皮下組織、咀嚼肌、唾液腺、骨骼等,均有致密的筋膜包裹。在這些解剖結構的筋膜之間有數量不等而又彼此相連的疏松結締組織或者脂肪組織充填,并有血管、神經、淋巴組織、唾液腺導
概述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臨床表現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常出現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張口受限、呼吸困難等)和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等典型表現,淺層間隙化膿性感染可捫及波動感,深層間隙感染局部有凹陷性水腫和明顯壓痛。由于感染部位和范圍不同,其表現的臨床癥狀亦有差異。 咬肌間隙感染:咬肌間隙感染的典型癥狀是以下頜支及下頜角為中心的咬肌區
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疾病鑒別介紹
1.接觸性皮炎:有接觸史,紅斑與接觸的致敏物一致,過緣清楚,瘙癢明顯,一般無發燒等全身癥狀。 2.血管性水腫:血管性水理腫僅有水腫,無紅斑,不化膿,無全身癥狀,消退快。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病理生理介紹
感染早期可見肌肉及筋膜內高度充血和炎癥性水腫,并見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伴隨著炎癥的進行,組織溶解壞死,間隙內以化膿性滲出物和壞死物質充填,形成膿腫。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全身癥狀介紹
局限的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且機體抵抗力較強者,全身癥狀可不明顯。嚴重口腔頜面部感染,尤其是體弱病員可出現明顯的全身癥狀。典型變性表現有:寒戰、體溫升高、乏力、食欲減退、呼吸和脈搏增快、尿量減少等,化驗檢查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白細胞比例上升或有核左移等。如全身反應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還可能出現全身代謝紊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檢查診斷介紹
根據發病因素、臨床癥狀和體征,大多能作出正確診斷。如診斷及時,治療得當,對縮短病程、防止感染擴散和惡化均有重要意義。炎癥初期感染區局部會出現紅、腫、熱、痛等表現,在炎癥局限形成膿腫以后,波動感又是診斷膿腫的重要特征。深部膿腫一般難查到波動感,但壓痛點比較清楚,同時常伴有凹陷性水腫。對深部膿腫,為
關于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的全身治療介紹
全身治療方面根據局部及全身癥狀,選擇適當足量的抗生素,抗生素選擇可參考病原菌藥敏試驗的結果。原則上一種抗生素可以控制的感染,就不任意采用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可用窄譜抗菌藥的病例不適用廣譜抗菌藥。如一種抗生素無法控制感染,可根據藥物作用機制、作用環節的異同選擇抗菌藥物聯合應用。臨床上上用的抗菌藥物包
重癥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伴下唇組織壞死缺損病例報告
?口腔頜面部感染臨床常見的感染途徑為牙源性或腺源性,損傷性、醫源性、血源性較為少見。文獻報道,超過半數的頸深部及縱膈感染為牙源性,早期均以牙痛為主要癥狀。頜面部感染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球菌感染,因血供豐富,頜面部感染后出現組織大面積缺損致畸較少見。本病例中肺炎克雷伯桿菌為該次培養出唯一細菌
簡述口腔頜面部郎格漢斯細胞病的發病機制
朗格漢斯細胞病主要為組織樣細胞(histiocyte-like cell),即朗格漢斯細胞的增殖,同時伴有不同數量的嗜酸性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多核巨細胞,并可同時伴有區域性壞死及出血。 免疫組化研究指出,朗格漢斯細胞對S-100蛋白染色呈陽性,也能與花生凝結素(peanut aggluti
簡述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性胃炎的發病機制
1、發病部位 化膿性損害以胃遠端1/2為常見,亦可遍及全胃,但很少超過幽門或賁門 病變部位主要在黏膜下層,并向黏膜及漿膜側擴散,有時可出現穿孔。 2、病理改變 根據病變范圍有彌漫型和局限型兩種。 (1) 彌漫型:臨床多見。胃壁暗紅色,呈彌漫性增厚,擠壓胃壁時可見膿液流出。但很少超過賁門或
簡述口腔頜面部腫瘤的臨床表現
口腔癌按其發生部位可分為齦癌、唇癌、頰癌、舌癌、口底癌、腭癌、上頜竇癌等。一般認為口腔前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高,口腔后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低。 口腔癌常表現為潰瘍型、浸潤型和乳頭型三種。初起時常為局部潰瘍、硬結或小結節。一般無明顯的自發性疼痛,隨著癌腫迅速生長并向周圍及深層組織浸潤,可出現疼痛。硬
簡述急性蜂窩織炎的鑒別診斷
1.丹毒 溶血性鏈球菌侵入皮膚及網狀淋巴管引起的感染。局部表現為絳紅色斑塊,指壓后退色,皮膚輕度水腫,邊緣稍隆起,界線清楚。感染蔓延迅速,但不化膿,很少有組織壞死,易反復發作。下肢反復發作者,可有皮下淋巴管阻塞。 2.壞死性筋膜炎 常為需氧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發病急,全身癥狀重,而局部癥狀
蜂窩織炎的病因
病原菌主要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以由厭氧性或腐敗性細菌由外界侵入皮下組織所致。也可由其他局部化膿性感染直接擴散而來,或由淋巴或血行感染所引起。
蜂窩織炎的檢查
本病病理變化,真皮及皮下組織有廣泛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改變,有中性白細胞、淋巴細胞浸潤,血管及淋巴管擴張,有時可見血管栓塞。毛囊、皮脂腺、汗腺被破壞,晚期可見由纖維母細胞、組織細胞及巨細胞形成的肉芽腫。
蜂窩織炎的癥狀
初起時為境界不明顯的彌漫浸潤性斑塊,以后發炎的癥狀迅速擴展和加重,局部紅、腫、熱、痛,有顯著的指壓性水腫,有壓痛。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腫硬的斑塊,以后軟化形成膿腫,潰破后排出膿液及壞死組織。急性病人都有高燒、寒戰、頭痛、全身不適等。有的病人常伴有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壞疽、轉移性膿腫或嚴重的敗血癥。蜂
簡述皮下急性蜂窩織炎的局部處理
一般性蜂窩織炎的早期,可用金黃散、玉露散等敷貼;但其病變進展時,或是上述其他各型皮下蜂窩織炎,都應及時切開引流,以緩解皮下炎癥擴展和減少皮膚壞死。切開可作多個較小的切口,用藥液濕紗條引流。同時要改善病人全身狀態,例如:高熱時行頭頸部冷敷;不能正常進飲食時,輸液維持體液平衡和營養;呼吸急促時給氧或
簡述皮下急性蜂窩織炎的病理生理
病理改變是急性化膿性炎癥。特點是病變擴展較快,因為病菌有毒性強的溶血素、透明質酸酶、鏈激酶等,加以受侵組織的質地較疏松。病變側的淋巴結常也受感染;且常有明顯的毒血癥,或更有菌血癥。本病是皮膚、粘膜受傷或有其他病變以后,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受病菌感染所致。病菌多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有的是金黃葡萄球菌,
關于口腔頜面部腫瘤的簡介
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以癌為常見,肉瘤較少。癌腫中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腺性上皮癌,還有基底細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 口腔癌大部分發生于暴露部位,且常有癌前病變過程,這對口腔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有利條件。所謂癌前病變是一種可能演變為癌的病理變化,如白斑、皸裂、色素斑、慢性潰瘍等
治療口腔頜面部感染的概述
口腔頜面部感染的治療要從全身和局部兩個方面考慮,但對輕度感染,僅用局部治療即可治愈。 1、口腔頜面部感染局部治療:注意局部清潔,減少活動和不良刺激。炎癥早期可外敷藥物、針灸、封閉和理療,有消炎、消腫、解毒、止痛的作用。常用外敷藥有金黃散、六合丹,敷于患處皮膚表面,可使炎癥消散或局限。 2、口
關于口腔頜面部感染的簡介
口腔頜面部感染 [1] 是一種口腔科常見病。口腔頜面部感染既有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等感染的共同性,又因口腔頜面部的解剖生理特點,使感染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其特殊性。感染(infection)是指由各種生物性因子,在宿主體內繁殖及侵襲,在生物因子與宿主相互作用下,導致肌體產生以防御為主的一系列
概述急性蜂窩織炎
急性蜂窩織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間隙或深部疏松結締組織的急性、彌漫性、化膿性感染。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葡萄球菌,有時為溶血性鏈球菌,少數由厭氧菌和大腸桿菌引起。近年隨著微生物學的發展和檢測手段的提高,厭氧菌感染和混合感染受到廣泛的重視。
什么是蜂窩織炎
蜂窩織炎是皮下組織的一種化膿性的感染,病原菌主要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以由厭氧性或腐敗性的細菌由外界侵入皮下組織而致,也可以由其他局部的化膿性感染直接擴散而來,或由淋巴或血行感染而引起。蜂窩織炎的癥狀,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邊界不是很清,是浸潤性的斑塊,后期逐漸隨著炎癥的擴散而加重
關于頜血部間隙感染的概述
中醫認為本病屬于“癰”、 “疽”、“發”的范疇,當病變比較局限形成膿腫時稱之為“癰”;而炎癥范圍比較彌散形成蜂窩織炎時,則謂之“癰”或“發”。由于頜面部各間隙解剖位置不同,出現的癥狀亦不盡相同,故在中醫中又有許多名稱。如“頸癰”(頜下或頦下間隙感染)、“顴癰”(顳及顳下間隙感染)、“頰疽”(頰間
蜂窩織炎的鑒別診斷
根據有境界不清的紅腫,有指壓性水腫及壓痛,皮疹中央先腫后軟,波動、潰破等特點可診斷,但要注意與下列疾病鑒別。 1.丹毒 丹毒為淺層炎癥,浸潤較輕,不形成深在性膿腫,皮損為境界清楚的炎癥性紅斑,水腫情況不及本病明顯。 2.接觸性皮炎 有接觸史,紅斑與接觸的致敏物一致,過緣清楚,瘙癢明顯,一般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