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世界潮|培養藻類制造生物燃料未來可期
據《日本經濟新聞》最近報道,今年4月,總部位于日本川崎市的千歲實驗室公司在馬來西亞設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藻類培養設施,旨在利用二氧化碳生產生物燃料。該公司的目標是在用培養藻類制造生物燃料時,將其成本控制在能與化石燃料競爭的水平。 千歲實驗室公司并非唯一對培養藻類制造生物燃料寄予厚望的公司,其志同道合者還有來自德國等國家的企業,他們都希望培養藻類來制造燃料,實現凈零排放。當然,就目前而言,讓培養藻類“變身”生物燃料還面臨成本高昂、需要技術革新等難題。 生物燃料收到關注 近年來,生物燃料受到極大關注,因為它們被認為是碳中和的,有助于取代化石燃料,緩解全球變暖。用藻類作原料來制造生物燃料極有潛力,但大規模的藻類生產仍然面臨碳供應、水供應和土地需求等挑戰。 據報道,千歲實驗室公司設立的藻類培養設施位于馬來西亞沙撈越州首府附近的火力發電站內。研究團隊在約4.6公頃的區域內,密集擺放著裝有培養液的透明袋,用于培養淡綠色藻類,熱帶特......閱讀全文
科技創新世界潮|培養藻類制造生物燃料未來可期
據《日本經濟新聞》最近報道,今年4月,總部位于日本川崎市的千歲實驗室公司在馬來西亞設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藻類培養設施,旨在利用二氧化碳生產生物燃料。該公司的目標是在用培養藻類制造生物燃料時,將其成本控制在能與化石燃料競爭的水平。 千歲實驗室公司并非唯一對培養藻類制造生物燃料寄予厚望的公司,其志同
培養藻類制造生物燃料未來可期
據《日本經濟新聞》最近報道,今年4月,總部位于日本川崎市的千歲實驗室公司在馬來西亞設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藻類培養設施,旨在利用二氧化碳生產生物燃料。該公司的目標是在用培養藻類制造生物燃料時,將其成本控制在能與化石燃料競爭的水平。 千歲實驗室公司并非唯一對培養藻類制造生物燃料寄予厚望的公司,其志同
藻類生物燃料未來有望代替汽油
學術期刊《歐洲材料科學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稱,莫斯科物理技術研究院、莫斯科大學、斯科爾科沃科技研究院以及俄羅斯科學院一些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單細胞藻類生物燃料的準確化學成分,這有助于使其生產更有效。 藻類比其他光合有機體獲得生物物質要快幾倍,因此,許多研究人員認為,藻類是代替汽油和其他燃料
創新讓體積生物打印邁向臨床|科技創新世界潮
生物打印是對活細胞和組織的打印,患者可利用自己的細胞培養出器官,這項大有前途的技術未來可解決器官捐贈短缺的問題。然而,打印活組織和細胞是極其復雜的,需要克服許多障礙。 近期發表在《先進材料技術》上的3篇論文介紹了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有關生物打印活組織的3項創新,這些創新將使生物打印更具臨
美科學家發現制造生物燃料新藻類
來自特拉華大學的凱瑟琳·柯尼和她的藻類。 美國特拉華大學的科學家日前證實,海洋藻類赤潮異彎藻可用于制造機動車燃料生物乙醇。該藻類能存活并生長于飽含一氧化氮的煙氣環境中,但在自然環境中也可形成有毒的過度藻類繁殖。 特拉華大學地球、海洋和環境學院海洋生物科學副教授凱瑟琳?柯尼(Kathryn
癌癥疫苗研究方興未艾|科技創新世界潮
科學家在研制針對黑色素瘤和胰腺癌的疫苗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經過數十年上下求索,癌癥疫苗相關研究正到達一個轉折點,疫苗將成為癌癥治療領域下一個大事件,預計5年后將有更多癌癥疫苗問世。 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癌癥疫苗是腫瘤免疫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當前科技創新的前沿和熱點
科技創新世界潮|腫瘤上微生物抗癌顯奇效
沙門氏菌通常會引起食物中毒,但2019年,71歲的加拿大人愛瑞特·巴爾布爾自愿喝下一瓶含有10億個活性鼠傷寒沙門氏菌的液體,作為對抗胰腺癌的最后手段。當時,胰腺癌已經擴散到她體內其他器官,她只能活幾個月。她喝下的沙門氏菌經過了基因改造,可攻擊癌細胞,且對身體其他部位的毒性比普通沙門氏菌小。巴爾布
德國為獲取生物燃料建立藻類科學中心
據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報道,該中心新成立的藻類科學中心近日啟動,工作目標是建設一個利用微藻生產生物煤油的試驗工廠。從微藻獲取燃油是可能的化石燃料替代方案之一,但還需進行大量研究。 新建的藻類科學中心是聯合研究項目“AUFWIND”的一員,12個項目伙伴共同研究從藻類獲取生物煤油的經濟與環境可行
從藻類大規模提取生物燃料有望實現
荷蘭瓦格寧根農業大學兩名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說,人類有望在10年至15年內研發出從藻類中大規模提取生物燃料的技術,屆時整個歐洲使用的礦物燃料將有望被這種新能源取代。 研究人員說,目前每公頃土地種植的油菜子只能提煉出6000升生物燃料,但是同樣面積用于培植藻類卻能產生
人工智能助力物流“最后一公里”|科技創新世界潮
近年來,電子商務呈指數級增長,消費者對高效及時配送的需求與日俱增,打通“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重要性也不斷飆升。 物流業“最后一公里”這個環節涉及復雜的交通和人員調度問題,一直是物流業的難點之一。美國《福布斯》網站指出,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一難題有望得到很好的解決。 自動駕駛汽
食安科技:食品快檢龍頭,未來發展可期
受益于強強聯合整體實力增強,2015年收入利潤實現飛速增長。公司由綠洲生化和廣東達元合并重組成立,綠洲生化是國內最大的農藥殘留及微生物快速檢測產品制造商,達元公司則專注于在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為用戶提供專業化、全方位整體解決方案。合并后,公司戰略定位為成為國內最大的農藥殘留和微生物快速檢測產品的制
浦江創新論壇聚焦未來科學:暢想科技改變世界
蒸汽機使世界進入了機械化生產的時代,電力技術的運用導致了自動化時代的到來,電子計算機則使世界快步步入信息化時代。站在科技創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沿,人們對未來科技充滿遐想。新一次科技革命將在哪個科學領域爆發?又會給世界帶來什么巨變?11月3日,六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聚集在浦江
奧地利企業研究藻類制生物燃料取得進展
奧地利《經濟報》2月7日報道,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護環境,奧地利企業千方百計地尋找生物能源替代品。下奧地利州一家專門從事生物技術的企業(Ecoduna)通過對藻類種植和加工的研究在這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他們發現,用藻類生產的生物燃料可用于機動車,還可從藻類中提取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利的脂肪酸Om
未來生物燃料電池或使用混合燃料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通過用細胞的線粒體取代酶分解和重建生物燃料中的纖維素分子,未來的生物燃料電池或將依靠各種生物燃料組成的能量“飲料”來工作。 科學家在美國化學學會的年會上展示了一款新的生物燃料電池模型。新電池不使用酶而使用細胞中的線粒體來分解燃
星空可及-未來可期
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熱映吸引了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幻電影的濃厚興趣,也激發了人們對于深空探測的強烈求知欲。 我們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地球真的可以去“流浪”嗎?如果要去“流浪”,我們有什么法子? 在2月26日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舉辦的“科學人講壇—從《流浪地球》看深空探測
科技創新世界潮|漂浮式海上風電將掀起能源革新浪潮
今年3月,美國能源部發布海上風電普及戰略,目標是讓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由現在的數萬千瓦,提高至2050年的1.1億千瓦。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的是固定在海底的著床式風電機組,其適合淺水海灘,很難應用于水深超過50米的海域,因此尚未大規模商用。讓發電設備浮于海上的漂浮式系統成為美國海上風電戰略的關鍵。
基礎研究“頂天立地”-科技自立自強未來可期
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礎研究的系列重要論述,意味深刻、意義深遠,為基礎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我的主要研究方
世界需要復雜的生物燃料途徑
利用棕櫚油生產生物柴油可能至多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達2000% ????? 聯合國的一份對有爭議的生物燃料問題的報告得出結論說,生物燃料的總體影響是好是壞并沒有一個直接的答案。 但是該報告說,關鍵在于不要鼓勵農民使用富饒的農田種植生物燃料作物。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10月16日
用廢棄油脂制造生物燃料的研究
圖1.? Greasoline工藝方法圖示。 當今全世界的機動車輛幾乎全是由石化燃料作為動力來源,鑒于對能源不斷增加的需求和日益枯竭的資源,尤其是考慮到氣候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可再生原料生產新型能源,以取代部分傳統燃料已成為各國科學家熱議的課題。針對純粹從植物中獲取生物燃料影響糧食
產學研聯動-圖計算未來可期
8月24日,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螞蟻技術研究院等聯合舉辦的圖計算研討會在北京舉辦。來自圖計算領域的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從各自視角出發,深度探討了圖計算的技術發展和應用前景。談及如何理解圖這門新興技術,螞蟻集團圖數據庫負責人洪春濤認為,圖是一種更符合人類思維方式的技術,也更還原大自然本來的面貌,
中國科幻電影未來可期
近日,中國經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發布“起航之前”全新預告,正式進入公映倒計時,料將延續2020年《流浪地球》掀起的觀影熱潮。再加上近期上線的其他科幻題材大制作,這波科幻類影視頗有熱度。主打中國題材、來自中國想象和中國文化的科幻電影,正越來越受到認可。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讓人類對難以
氫燃料電池產品造訪世界制造業大會
近日,大連化物所技術許可、明天氫能公司生產的氫燃料電池產品在合肥參展2021世界制造業大會。本次參展的產品包括氫燃料電池的膜電極、電堆、系統,以及搭載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氫能公交車等。 展會上,我所衣寶廉院士以視頻形式致辭。他表示,氫能是靈活智慧的能源載體、是高效低碳的二次能源、是綠色清潔的工業原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中學院科技創新巡展啟動
12月27日,“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19”在北京科學中心拉開帷幕。 本年度巡展立足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科院建院70周年這一歷史性節點,重點遴選了近年來中科院在數、理、化、天、地、生六大方面較易于被青少年理解的重大科技進展和成果,并在已有的兩套展品基礎
微生物或可推動未來生物燃料新突破
美國杜蘭大學的分子生物學教授大衛?穆林(David?Mullin)一直專注于開發具有經濟效益的生物燃料,最近他又就微生物分解植物細胞的能力及將其轉化為生物燃料的可能性開展研究。 穆林通過收集分析反芻動物的糞便,已經從一種非洲斑馬的排泄物中提取到了TU-103細菌,該細菌可以在廢棉花、甘蔗渣和報
為制造生物燃料,非洲上演“奪地”大戰
生物燃料需求擴大,非洲引發“奪地”大戰。環保組織發布的研究報告表示,目前在非洲,至少有15個跨國公司在11個非洲國家的500公頃土地上種植生物燃料作物,以得到生物燃料的原材料。 該研究發現,歐洲和亞洲公司與當地政府簽訂協約,在非洲土地上種植甘蔗、麻風樹和棕櫚樹以用
雄安新區:綠色出行-未來可期
7月16日一早,準備換乘擺渡車前往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園區上班的李紅欣喜地發現,停車場邊多了一批顏色靚麗、印有“雄安”字樣的共享單車。 這是雄安新區踐行綠色交通、方便市民出行的又一個便利舉措。當天有200輛定制共享單車在園區投用。 在雄安新區,像李紅這樣住在容城縣及周邊,要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上班
如何從科技創新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
2月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我國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 如何提高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從科技創新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中國科學
IHI公司發表:用于生物燃料的微生物藻類在戶外培育成功
IHI(1),神戶大學,千歲研究院共同對外發表,生物燃料專用微生物藻類(Botryococcus)在戶外大規模培育成功。 三所單位都是依NEDO(新能源成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關于”戰略次生代生物能源利用技術開發項目“的委托,于2012年開始的對高速繁殖型Botryococcus藻類進行研究開發
能源科技熱詞:生物燃料
??? 生物燃料泛指由生物質組成或轉化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燃料。它是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具有良好的可貯藏性和可運輸性,可提供可替代石油的液體燃料。狹義的生物燃料僅指液體生物燃料,主要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等。 ????20世紀70年代以來,受傳統能源價格、環保和全球氣
蘇格蘭科學家利用威士忌制造生物燃料
蘇格蘭科學家日前利用威士忌的副產品研制出了一種新型生物燃料,并稱該燃料比乙醇更高效。 據路透社報道,愛丁堡龍比亞大學(Napier?University)的研究小組經過兩年研究,最終從蒸餾過程的副產品中提取出了生物燃料丁醇,這是一種既可單獨使用,又可與汽油或柴油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