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腺型繼發敗血型鼠疫的病因治療介紹
盡管有許多新型抗生素問世,但是由于鼠疫病例稀少,它們尚未經過大規模鼠疫治療的實踐檢驗,無法證實其療效優于傳統的鼠疫治療藥物。鼠疫的治療仍以鏈霉素(SM)為首選,并強調早期、足量、總量控制的用藥策略。用量根據病型不同、疫源地不同而異,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用藥量大,腺鼠疫及其他各型鼠疫用藥量較小。在應用鏈霉素治療時,為了達到更好的預后,常常聯合其他類型抗生素,如喹諾酮、多西環素、b-內酰胺類或磺胺等。若因過敏等原因不能使用鏈霉素者,可考慮選用慶大霉素、氯霉素、四環素、多西環素、環丙沙星等。 1、按臨床分型給予不同治療。 (1)腺鼠疫:鏈霉素成人首次1g,以后0.5g-0.75g,q4h或q6h肌注(2-4g/d)。治療過程中可根據體溫下降至37.5℃以下,全身癥狀和局部癥狀好轉逐漸減量。病人體溫恢復正常,全身癥狀和局部癥狀消失,按常規用量繼續用藥3-5天。療程一般為10-20天,鏈霉素使用總量一般不超過60g。腺體局部按外科常......閱讀全文
關于腺型繼發敗血型鼠疫的簡介
腺型繼發敗血型鼠疫,敗血型鼠疫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感染鼠疫菌后尚未出現局部癥狀即發展為敗血癥的為原發敗血型鼠疫,而繼發于腺鼠疫、肺鼠疫或其他類型鼠疫者則為繼發敗血型鼠疫。敗血型鼠疫的主要表現為惡寒、高熱、劇烈頭痛、譫妄、神志不清、脈搏細速、心律不齊、血壓下降、呼吸促迫,廣泛出血,如皮下及
關于腺型繼發敗血型鼠疫的病原學介紹
鼠疫的致病菌為鼠疫菌,其分類學位置為細菌域、變形菌門、γ-變形菌綱、腸桿菌目、腸桿菌科、耶爾森菌屬、鼠疫耶爾森菌。鼠疫菌在光學顯微鏡下為革蘭染色陰性、兩端鈍圓、兩極濃染的短小桿菌,菌體長約1-2μm,寬0.5-0.7μm,有莢膜,無鞭毛,無芽孢;基因組由一條環狀染色體(約4.6Mb)和3個質粒(
關于腺型繼發敗血型鼠疫的臨床表現介紹
1、鼠疫的潛伏期較短,一般在1-6天之間,多為2-3天,個別病例可達8-9天。其中,腺型和皮膚型鼠疫的潛伏期較長,約為2-8天;原發性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的潛伏期較短,約為1-3天。 2、鼠疫的全身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病急劇,高熱、寒戰、體溫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熱。劇烈頭痛,有時出現中樞性
簡述腺型繼發敗血型鼠疫的發病機理
當人類被攜帶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后,通常叮咬的局部無明顯反應,鼠疫菌經皮膚進入人體后,首先沿淋巴管到達局部淋巴結,在其中繁殖,引起出血性壞死性淋巴結炎,感染的腺體極度腫脹,充血壞死,即為“腺鼠疫”,周圍組織亦水腫、出血。鼠疫菌可沖破局部的淋巴屏障,繼續沿著淋巴系統擴散,侵犯其他淋巴結。鼠疫菌及內毒素
治療敗血型鼠疫的相關介紹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隔離到癥狀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養(每3日1次)3次陰性,肺鼠疫6次陰性。 (一)一般治療及護理 1.嚴格的隔離消毒患者應嚴格隔離于隔離病院或隔離病區,病區內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及消毒)
治療敗血型鼠疫的相關介紹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隔離到癥狀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養(每3日1次)3次陰性,肺鼠疫6次陰性。 (一)一般治療及護理 1.嚴格的隔離消毒患者應嚴格隔離于隔離病院或隔離病區,病區內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基本介紹
敗血型鼠疫又稱暴發型鼠疫,是鼠疫桿菌引發的疾病。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鑒別診斷介紹
(一)腺鼠疫 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急性淋巴結炎此病有明顯的外傷,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癥狀輕。 2.絲蟲病的淋巴結腫 本病急性期,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癥狀輕微,晚上血片檢查可找到微絲蚴。 3.免熱病 由免熱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癥狀輕,腺腫境界明顯,可移動,皮色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監測方案介紹
衛生部印發《全國鼠疫監測方案》,以通過主動監測,系統收集人間和動物間鼠疫的相關信息,盡早發現疫情,及時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與流行,掌握疫情的動態和趨勢,為鼠疫的預測預警和制定防治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該方案包括監測目的,人間鼠疫監測,動物鼠疫監測,監測系統的組成與職責,資料收集、分析、反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診斷依據介紹
對第一例病人及時發現與確診,對本病的控制與預防極為重要。 (一)流行病學資料 當地曾有鼠間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區史;有接觸可疑動物或類似患者。 (二)臨床資料 根據各型臨床特點。 (三)實驗室診斷是確定本病最重要依據。對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細菌學檢查,對疑似鼠疫尸體,應爭取病解或穿刺取材進行細菌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鑒別診斷
(一)腺鼠疫 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急性淋巴結炎此病有明顯的外傷,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癥狀輕。 2.絲蟲病的淋巴結腫 本病急性期,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癥狀輕微,晚上血片檢查可找到微絲蚴。 3.免熱病 由免熱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癥狀輕,腺腫境界明顯,可移動,皮色
概述敗血型鼠疫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2~5日。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2~7天;原發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僅數小時;曾預防接種者,可長至12天。 臨床上有腺型、肺型、敗血型及輕型等四型,除輕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癥狀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癥狀外,以急性淋巴結炎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機會較多
概述敗血型鼠疫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2~5日。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2~7天;原發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僅數小時;曾預防接種者,可長至12天。 臨床上有腺型、肺型、敗血型及輕型等四型,除輕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癥狀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癥狀外,以急性淋巴結炎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機會較多
診斷敗血型鼠疫的基本介紹
對第一例病人及時發現與確診,對本病的控制與預防極為重要。 (一)流行病學資料 當地曾有鼠間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區史;有接觸可疑動物或類似患者。 (二)臨床資料 根據各型臨床特點。 (三)實驗室診斷是確定本病最重要依據。對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細菌學檢查,對疑似鼠疫尸體,應爭取病解或穿刺取材進行細菌
預防敗血型鼠疫的相關介紹
(一)嚴格控制傳染源 1.管理患者發現疑似或確診患者,應立即按緊急疫情上報,同時將患者嚴密隔離,禁止探視及病人互相往來。病人排泄物應徹底消毒,病人死亡應火葬或深埋。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2.消滅動物傳染源 對自然疫源地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
關于敗血型鼠疫的流行病學介紹
(一)傳染源 鼠疫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間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間流行。鼠間鼠疫傳染源(儲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貓、豹等,其中黃鼠屬和旱獺屬最重要。家鼠中的黃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間鼠疫重要傳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為傳染源,以肺型鼠疫最為重要。敗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傳染性。腺鼠疫僅在膿腫
腺鼠疫的癥狀
腺鼠疫常發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瘀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由于淋巴結及周圍組織炎癥劇烈,使患者呈強迫體位。如不及時治療,腫大的淋巴結迅速化膿
腺鼠疫的檢查
1、常規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減少則因出血程度而異,血小板可減少。腸炎型者可有血樣或黏液血便。 2、細菌的分離和鑒別 取血、膿、痰、腦脊液、淋巴結穿刺液等材料送檢。一般檢查程序包括顯微鏡檢查、培養、鼠疫噬菌體裂解試驗和動物實驗,簡稱四步試驗,以上四步均獲陽性結果可確
敗血型鼠疫的基本信息介紹
敗血型鼠疫又稱暴發型鼠疫。可原發或繼發。原發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強,所以發展極速。常突然高熱或體溫不升,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無淋巴結腫。皮膚粘膜出血、鼻衄、嘔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發病后24小時內死亡,很少超過3天。病死率高達100%。因皮膚廣泛出血、瘀斑、紫紺、壞
敗血型鼠疫的流行特征等介紹
(一)傳染源 鼠疫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間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間流行。鼠間鼠疫傳染源(儲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貓、豹等,其中黃鼠屬和旱獺屬最重要。家鼠中的黃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間鼠疫重要傳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為傳染源,以肺型鼠疫最為重要。敗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傳染性。腺鼠疫僅在膿腫
呼吸道感染繼發腦炎的治療
【一般資料】女性,7歲,學生【主訴】頭痛二天【現病史】患兒昨天下午無明顯誘因下訴頭痛、無頭暈,無發熱,無惡心嘔吐,稍咳嗽,無氣急,未治療,今天仍然訴頭痛,于我院門診就診,查腦電圖為異常腦電圖,門診擬"腦炎"收住入院,病程中患兒無皮疹,無腹痛、腹瀉,無氣急、紫紺,無抽搐、昏迷,無其它異常,食納欠佳,精
腺鼠疫的鑒別診斷
(一)腺鼠疫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⒈急性淋巴結炎 此病有明顯的外傷,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癥狀輕。 ⒉絲蟲病的淋巴結腫 本病急性期,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癥狀輕微,晚上血片檢查可找到微絲蚴。 ⒊兔熱病 由兔熱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癥狀輕,腺腫境界明顯,可移動,皮色正常,
腺鼠疫的發病機制
病菌自皮膚侵入后,一般經淋巴管到達局部淋巴結,引起原發性淋巴結炎及周圍組織炎癥反應。淋巴結高度充血、出血受累淋巴結可互相融合,周圍組織水腫、出血。淋巴結內含大量病菌及其毒素,進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敗血癥及嚴重毒血癥狀。如病變不繼續發展,即成為臨床上的腺鼠疫。若病菌經血進入肺組織可產生繼發性肺鼠疫
敗血型鼠疫的病原學相關介紹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莢膜FI(fraction I)抗原,分為兩種,一種是
怎樣預防敗血型鼠疫?
(一)嚴格控制傳染源 1.管理患者發現疑似或確診患者,應立即按緊急疫情上報,同時將患者嚴密隔離,禁止探視及病人互相往來。病人排泄物應徹底消毒,病人死亡應火葬或深埋。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2.消滅動物傳染源 對自然疫源地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
關于腺熱的病因學介紹
EB病毒為本病的病原,電鏡下EB病毒的形態結構與皰疹病毒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EB病毒為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顆粒由類核、膜殼、殼微粒、包膜所組成。類核含有病毒DNA;膜殼是20面體立體對稱外形由管狀蛋白亞單位組成;包膜從宿主細胞膜銜生而來。EB病對生長要求極為特殊,僅在非洲淋巴瘤細胞
腺鼠疫的發病原因
鼠疫桿菌屬腸桿菌科耶爾森菌屬,為多形性,革蘭陰性兼性需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8℃,普通培養基上生長緩慢,需培養72小時以上。典型的鼠疫桿菌呈短而粗、兩端鈍圓、兩極濃染的橢圓形小桿菌,菌體長約1.0~2.0μm,寬0.5~0.7μm,有莢膜,無鞭毛,無芽孢或動力。從病人或死于鼠疫的人或動物取材的新
鼠疫耶爾森菌疾病的臨床表現
①腺型鼠疫:最常見,多發生于流行初期。病菌通過疫蚤叮咬的傷口進入人體后,被吞噬細胞吞噬,在細胞內繁殖,并沿淋巴管到達局部淋巴結,引起出血壞死性淋巴結炎。多見于腹股溝淋巴結。 ②敗血癥型鼠疫:可原發或繼發。前者常因機體抵抗力弱,病原菌毒力強,侵入體內菌量多所致;后者多繼發于腺型鼠疫,病菌侵入血流
皮脂腺痣繼發皮脂腺癌的皮膚鏡線索病例分析
致主編:皮脂腺癌(Sebaceous carcinoma)是一種罕見的皮膚惡性腫瘤,由上皮層分化而來,起源于皮脂腺[1]。因此,皮脂腺痣(Nevus sebaceous)傾向于發展為良性和惡性腫瘤[2]。本文中,我們報道了在罕見的由皮脂腺痣繼發的皮脂腺癌的皮膚鏡下表現,該病例為單發性黃色斑塊
分析敗血型鼠疫的發病原理
鼠疫桿菌侵入皮膚后,靠莢膜、V/W抗原吞噬細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隨后又靠透明質酸及溶纖維素等作用,迅速經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結繁殖,引起原發性淋巴結炎(腺鼠疫)。淋巴結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敗血癥和嚴重中毒癥狀。脾、肝、肺、中樞神經系統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發生繼發性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