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霉和根霉有何區別
一、霉菌不同1、毛霉毛霉又叫黑霉、長毛霉,是接合菌門,接合菌綱,毛霉目,毛霉科真菌中的一個大屬。毛霉以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繁殖,在土壤、糞便、禾草及空氣等環境中存在。2、根霉根霉的菌絲無隔膜、有分枝和假根,營養菌絲體上產生匍匐枝,匍匐枝的節間形成特有的假根,從假根處向上叢生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頂端膨大形成圓形的孢子囊,囊內產生孢囊孢子。3、曲霉曲霉,是發酵工業和食品加工業的重要菌種,已被利用的近60種。廣泛分布在谷物、空氣、土壤和各種有機物品上。主要作用是釀酒,制醋等。4、青霉一般指青霉屬。為分布很廣的子囊菌綱中的一屬,和曲霉屬有親緣關系,有二百幾十種,代表種是灰綠青霉,從土壤或空氣中很易分離。分枝成帚狀的分生孢子從菌絲體伸向空中,各頂端的小梗產生鏈狀的青綠—褐色的分生孢子。已知在生理學方面類似曲霉屬,同時有很多能產生毒枝菌素。二、特征不同1、毛霉毛霉以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繁殖。菌絲無隔、多核、分枝狀,在基物內外能廣泛蔓延,無假根......閱讀全文
微小根毛霉菌就是毛霉菌嗎
不是。微小根毛霉菌是一類寄生性真菌,微小根毛霉菌在形態上呈現為微小的單細胞結構,它們寄生在其他生物體內,而毛霉菌是一個大型的真菌屬,屬于真菌界中的接合菌。毛霉菌通常是地下、腐生的真菌。
不規則毛霉致原發性皮膚毛霉病病例分析
不規則毛霉最早于1991年從我國1例原發性皮膚毛霉病患者皮損內分離,并命名為多變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2011年更名為不規則毛霉(Mucor irregularis)。國內以江蘇省報道較多,張帥等報道1例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毛霉病的診斷
對患有糖尿病、白血病等基礎疾病,或存在長期使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等誘發因素者 ,如出現鼻、副鼻竇、腦、眼、肺等病變癥狀,特別是有血栓栓塞跡象(如皮膚壞死和鼻腔 膿血涕均呈黑焦痂、便血、尿血、咯血、黑色痰液等)應高度警惕本病,立即做涂片直接鏡 檢、真菌培養和組織病理查找病原體。若在病變組織中多
毛霉病是什么
毛霉病(mucormycosis)是一種較少見而往往又是致命的條件性真菌感染, 可侵犯人體的鼻、腦、肺、胃腸道、皮膚等部位,甚至可通過血行播散到全身各個臟器,其病程可呈急性、亞急性、或慢性。本病首次由Paltauf于1885年以全身播散型毛霉病報道。 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抗腫瘤藥
毛霉病的介紹
毛霉病(mucormycosis)是一種較少見而往往又是致命的條件性真菌感染, 可侵犯人體的鼻、腦、肺、胃腸道、皮膚等部位,甚至可通過血行播散到全身各個臟器,其病程可呈急性、亞急性、或慢性。本病首次由Paltauf于1885年以全身播散型毛霉病報道。 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抗腫瘤藥
毛霉病的概述
毛霉病(mucormycosis)是一種較少見而往往又是致命的條件性真菌感染, 可侵犯人體的鼻、腦、肺、胃腸道、皮膚等部位,甚至可通過血行播散到全身各個臟器,其病程可呈急性、亞急性、或慢性。本病首次由Paltauf于1885年以全身播散型毛霉病報道。 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抗腫瘤藥
毛霉病的診斷
對患有糖尿病、白血病等基礎疾病,或存在長期使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等誘發因素者 ,如出現鼻、副鼻竇、腦、眼、肺等病變癥狀,特別是有血栓栓塞跡象(如皮膚壞死和鼻腔 膿血涕均呈黑焦痂、便血、尿血、咯血、黑色痰液等)應高度警惕本病,立即做涂片直接鏡 檢、真菌培養和組織病理查找病原體。若在病變組織中多
毛霉病的發病機制
(一)感染途徑:毛霉菌侵入人體的途徑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膚以及新生兒的臍部。國外文 獻以呼吸道為主,鼻、腦型和肺部感染約占1/3~2/3[2],國內 則以消化道(胃毛霉病)為最多約占2/3[3],此差異可能與該類型患者一般情況好 、病程較長、病死率低、確診率高有關。 (二)作用機理:首先毛霉菌
毛霉病的輔助檢查
毛霉病可侵犯全身各臟器多以動脈栓塞組織缺血、梗死及缺血為主要病變。于受侵血管壁或梗死組織處活檢,用嗜銀染色法可見粗短不一,少數分隔,分支成直角的菌絲。組織病理表現為真皮網狀層肉芽腫性炎癥其中有寬而無隔的透明菌絲少見侵入血管。
毛霉病的病因介紹
(一)病原菌:毛霉病大多數系由接合菌亞門-接合菌綱-毛霉目-毛霉科中的毛霉屬、犁頭 霉屬、根霉屬和根毛霉屬等的某些菌種所引起。主要特征為有性繁殖產生接合孢子,無性繁 殖形成孢子囊。特點為:①菌絲較粗大,不分隔或極少分隔;②菌絲壁較厚,側枝與母枝成 直角;③好侵犯血管,易在腔內形成血栓,引起局部組
毛霉病的發病機制
(一)感染途徑:毛霉菌侵入人體的途徑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膚以及新生兒的臍部。國外文 獻以呼吸道為主,鼻、腦型和肺部感染約占1/3~2/3[2],國內 則以消化道(胃毛霉病)為最多約占2/3[3],此差異可能與該類型患者一般情況好 、病程較長、病死率低、確診率高有關。 (二)作用機理:首先毛霉菌
毛霉病的作用機理
首先毛霉菌孢子從外界被動到達靶器官后,以腐物寄生形式存在而未侵入組 織,但可引起周圍組織炎癥、壞死。其次真菌侵入組織后出芽形成菌絲,因其有侵血管特性 ,故在動脈內膜下層繁殖,引起動脈血栓和梗塞,使組織發生干性壞死。壞死組織缺氧呈酸 性,為毛霉菌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使病變發生惡性循環,沿動脈血栓的
毛霉病的輔助檢查
毛霉病可侵犯全身各臟器多以動脈栓塞組織缺血、梗死及缺血為主要病變。于受侵血管壁或梗死組織處活檢,用嗜銀染色法可見粗短不一,少數分隔,分支成直角的菌絲。組織病理表現為真皮網狀層肉芽腫性炎癥其中有寬而無隔的透明菌絲少見侵入血管。
毛霉病的治療介紹
一旦確診,應及時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常用藥物為碘化鉀、兩性霉素B(每天1mg/kg靜脈滴注,為減少腎臟合并癥,一般總量不應超過3~4g)氟胞嘧啶(其與兩性霉素B有協同治療作用)、氟康唑(200~400mg/d,口服或靜滴)、脂質體兩性霉素B等但效果不能肯定。必要時可考慮切除患部。
肺毛霉病的概述
是毛霉菌自呼吸道侵入肺所致,個別也有因吸入鼻腦毛霉菌的分泌物繼發引起。本病發生的基礎主要是難以控制或持續存在的基礎疾病,如:白血病、糖尿病等,長期 應用抗腫瘤藥物、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大量抗生素也可誘發。最常見表現是持續 發熱和迅速進行性肺部浸潤。大多表現為非特異性支氣管肺炎樣癥狀,當霉
毛霉病的病因學
(一)病原菌:毛霉病大多數系由接合菌亞門-接合菌綱-毛霉目-毛霉科中的毛霉屬、犁頭 霉屬、根霉屬和根毛霉屬等的某些菌種所引起。主要特征為有性繁殖產生接合孢子,無性繁 殖形成孢子囊。特點為:①菌絲較粗大,不分隔或極少分隔;②菌絲壁較厚,側枝與母枝成 直角;③好侵犯血管,易在腔內形成血栓,引起局部組
毛霉病的臨床表現
(一)鼻腦毛霉病:本型患者多有糖尿病史,發病率占毛霉病的20%~40%。早期癥狀與慢性 鼻炎、鼻竇炎癥狀極為相似,如鼻塞、頭痛等。病情進一步發展,鼻腔可有暗紅血性分泌物 流出,鼻腔、鼻竇內可形成壞死性肉芽腫。病菌侵犯眼部可引起眼瞼水腫、眼肌癱瘓、眼球 突出、瞳孔固定、視力下降以至失明。病菌一旦侵
治療肺毛霉病的介紹
糾正和控制引起毛霉病的病因,早期應用抗真菌藥物進行全身治療是提高生產率的關鍵。目前臨床有確切療效的是兩性霉素B,應迅速增量至0.5~1.5mg/(kg·d),總量為2.5~3.0g,通常需要與氟胞嘧啶聯用。
如何診斷毛霉菌病?
因為許多壞死碎片不含真菌,診斷需要具有高懷疑指數和進行艱苦的組織標本檢查,尋找大而不分隔的直徑大小不規則的分支菌絲。培養常陰性,甚至在組織中已清楚地可見有菌絲,培養仍陰性,但原因不明。CT掃描和X線檢查常低估或遺漏有診斷意義的骨破壞。
毛霉菌病的介紹
毛霉菌病是由環境中自然存在的“毛霉”真菌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這類微生物在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其孢子會不斷地被人們吸入。當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喪失時,這種生長迅速的微生物可通過侵入患者的血管導致機體組織梗死壞死。 截至2021年5月18日,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至少有90人死于毛霉菌病,約1500
毛霉病的并發癥
糖尿病,胃腸壞死,穿孔,皮膚型還可伴發甲溝炎。
肺毛霉病的病因分析
引起肺毛霉病的真菌屬于接合菌亞門,毛霉綱,毛霉目,毛霉科,由毛霉目中的其他科,如被孢霉科、小克銀漢霉科、科克霉科、瓶霉科等引起。其中毛霉科中的根霉屬、毛霉屬、犁頭霉屬是引起肺毛霉病的最常見的3類真菌,而3類中又以根霉屬所致的最為常見,特別是少根根霉和米根霉。
鼻腦毛霉病的介紹
本型患者多有糖尿病史,發病率占毛霉病的20%~40%。早期癥狀與慢性 鼻炎、鼻竇炎癥狀極為相似,如鼻塞、頭痛等。病情進一步發展,鼻腔可有暗紅血性分泌物 流出,鼻腔、鼻竇內可形成壞死性肉芽腫。病菌侵犯眼部可引起眼瞼水腫、眼肌癱瘓、眼球 突出、瞳孔固定、視力下降以至失明。病菌一旦侵入顱內可迅速出現腦
毛霉菌病的診斷
由于毛霉菌感染的癥狀可能與其他感染相混淆,醫生不能立即做出診斷。取被感染組織進行培養可能沒有幫助,因為此種真菌在實驗條件下很難生長。醫生需結合患者的癥狀、背景狀況包括免疫力低下狀態或未經控制的糖尿病。
毛霉病的臨床表現
(一)鼻腦毛霉病:本型患者多有糖尿病史,發病率占毛霉病的20%~40%。早期癥狀與慢性 鼻炎、鼻竇炎癥狀極為相似,如鼻塞、頭痛等。病情進一步發展,鼻腔可有暗紅血性分泌物 流出,鼻腔、鼻竇內可形成壞死性肉芽腫。病菌侵犯眼部可引起眼瞼水腫、眼肌癱瘓、眼球 突出、瞳孔固定、視力下降以至失明。病菌一旦侵
毛霉病的實驗室檢查
真菌直接鏡檢及培養:標本來自上鼻甲刮片、鼻竇吸出物、肺泡沖洗液痰液及活檢標本等。多次檢查均為同一型毛霉菌,有診斷價值。直接鏡檢典型菌絲可分支,呈直角孢囊梗直接由菌絲長出。
關于毛霉菌病的概述
毛霉菌病(mucormycosis)是由毛霉菌目中的條件致病菌所致之真菌病。其特征為菌絲侵犯血管,引起血栓形成及壞死,產生鼻、腦、消化道及呼吸道等處病變,預后嚴重。 印度衛生專家稱毛霉菌病為“流行病中的流行病”。由自然環境中存在的“毛霉”真菌引發,患有糖尿病的新冠患者進行激素治療后容易感染該病
毛霉病的實驗室檢查
真菌直接鏡檢及培養:標本來自上鼻甲刮片、鼻竇吸出物、肺泡沖洗液痰液及活檢標本等。多次檢查均為同一型毛霉菌,有診斷價值。直接鏡檢典型菌絲可分支,呈直角孢囊梗直接由菌絲長出。
毛霉菌病的臨床癥狀
毛霉菌病可表現為6種臨床類型。肺部和鼻毛霉菌病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其他還包括播散型、胃腸道型、皮膚型和腎臟型。 鼻腦毛霉病 多由米根霉引起,可經血源或淋巴源通過鼻孔、鼻竇、延髓后累及腦部引起播散而致。臨床表現為面部疼痛、頭痛、嗜睡可致失明,如侵犯大血管,則引起梗死和壞死。患者常由昏睡發展為昏
毛霉菌病的發病機制
毛霉菌的分生孢子隨空氣傳播、定居,并可在任何有碳水化合物來源的基質中生長。大部分人類通過吸入分生孢子而感染。它們體積很小,可直接進入肺泡,因此毛霉菌在侵襲機體組織之前,無需在人體中定殖。在健康宿主,分生孢子肺內巨噬細胞吞噬;在免疫損傷的宿主,分生孢子的發芽和直接生長容易發生血管侵襲。在中性粒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