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照妖鏡”——游離DNA助力腫瘤早期探查
“人體細胞也有生命周期。細胞衰老凋亡后,細胞內的物質會滲透出來。其中,DNA會隨之‘崩裂降解’,進入血液,成為游離DNA。”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張凱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腫瘤細胞的游離DNA和正常細胞的游離DNA有所不同,這就給了我們探測腫瘤細胞的機會。”隨著分子檢測技術的發展,科研人員能夠“捕獲”痕量DNA并可對其進行精準測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分子檢測產品得以應用于腫瘤診療,為腫瘤的早期識別帶來希望。近日,張凱聯合鹍遠生物研發團隊在《細胞》子刊發表了綜述論文,全面總結了多癌種早期檢測技術的發展現狀,并分別從技術、臨床驗證及應用層面,論述了多癌早檢亟須解決的各種問題和潛在的優化方向。相關檢測技術已應用于腫瘤患者診療目前,除了宮頸癌疫苗能夠做到提早預防腫瘤之外,其他癌種只能通過早期發現來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以乳腺癌為例,患者如果在乳腺癌0—1期時就被發現,生存率能夠達到97%。而如果發展到乳腺癌4期才被發現,死......閱讀全文
百余根硅納米線陣列監測循環腫瘤DNA
??近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李杜娟通過引入高效能晶體管生物傳感器,在癌癥早期診斷以及術后監控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生物傳感器和生物電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生物傳感器是一類用于檢測特定分析物的分析設備,通常由生物識別元件、換能器和電子檢測
新的DNA分析技術可加速腫瘤等疾病的診斷
目前,麥吉爾大學和Génome Québec創新中心的研究人員,實現了一項技術突破,可為癌癥和各種產前情況帶來更快速的診斷。 發表在本周《PNAS》雜志的這篇論文中,麥吉爾大學物理系的Sabrina Leslie和Walter Reisner教授及其Génome Québec創新中心的合作者R
循環腫瘤DNA片段更短小-有助開發液體活檢新技術
根據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上的最新研究,循環腫瘤DNA與正常游離DNA在長度上存在差別,據此或可利用病人血液幫助開發檢測腫瘤DNA的液體活檢新技術。 液體活檢技術可以從血液中發現和診斷癌癥,還可以幫助監測癌癥復發,評估治療效果,但是這項技術仍然存在監測靈敏度的問題,大
循環腫瘤DNA為卵巢癌提供精準治療新思路
惡性漿液性卵巢癌(HGSOC)是卵巢癌中最常見和最具侵襲性的亞型。 HGSOC腫瘤由幾個具有大量突變的異質細胞群組成。這種遺傳變異性使得難以找到能夠殺死所有癌細胞的藥物,并且細胞在治療期間不會對其產生抗藥性。 超過一半的診斷為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的患者在診斷后五年內死亡,即每年全球超過150,0
DNA之父沃森驚天逆轉:基因不是腫瘤治療終極武器
1953年,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和精準醫學時代的大門。 時隔65年,精準醫療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然而,90歲高齡的沃森來到中國,卻帶來了顛覆式的主張—— 基因治療并非癌癥治療的終極出
科學家開發工程化細菌用于檢測腫瘤DNA
人們應用合成生物學手段已開發出精密的細胞生物傳感器,可用于檢測人類疾病。然而,生物傳感器尚未被設計用于檢測特定的細胞游離DNA序列和突變。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等機構合作開發一種工程化細菌,可檢測活體中腫瘤DNA。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題為:Engineered bac
Nature故事:他用DNA測序技術,讓百年腫瘤“變廢為寶”
在倫敦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地下室的檔案庫里,存放著一些“寶貴”病歷。癌癥研究人員Sam Behjati希望能夠利用這些資源開啟未來的研究。5月2日,他和他的同事發表了一些成果,這些成果來自前個世紀3份兒童腫瘤樣本的基因組序列。這則故事也于5月11日被Nature網站報道。 這些有歷史意義的細胞有
測序-100-萬腫瘤-DNA!液體活檢新銳獲投-3.6-億美元
5月12日,世界領先的綜合性液體活檢公司之一 Guardant Health 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目標,即在五年內對一百多萬名癌癥患者的腫瘤 DNA 進行測序。Guardant Health 預計這些來自“Guardant 1 Million”項目的數據可以推動癌癥持續護理的根本性進步,并加速基
Nature-Materials:基于DNA納米機器的腫瘤疫苗研究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DNA納米機器用于精準化智能化腫瘤疫苗研究中獲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 DNA nanodevice-based 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
NEJM:循環腫瘤DNA監測轉移性乳腺癌潛力巨大
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需要監測腫瘤負荷以明確治療應答,并且還需要改善生物標志物,如癌抗原15-3(CA 15-3)和循環腫瘤細胞。這類生物標志物已得到廣泛研究。然而,對于乳腺癌,攜帶有腫瘤特異性變異的循環游離細胞DNA(循環腫瘤DNA)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或尚未與其他循環生物標志物進行比較。英國
DNA甲基轉移酶與腫瘤的形成和變異
DNA甲基化有其重要的生物學上的意義,他的作用表現在控制基因表達,維護染色體的完整性(integrity)和調節DNA重組的某些環節。DNA甲基化可通過影響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達以及基因組的穩定性而參與腫瘤形成。然而,經過大量試驗、研究證實,DNA甲基化是由DNA甲基轉移酶(DNMT)催化發生并
DNA甲基轉移酶與腫瘤的形成和變異
DNA甲基化有其重要的生物學上的意義,他的作用表現在控制基因表達,維護染色體的完整性(integrity)和調節DNA重組的某些環節。DNA甲基化可通過影響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達以及基因組的穩定性而參與腫瘤形成。然而,經過大量試驗、研究證實,DNA甲基化是由DNA甲基轉移酶(DNMT)催化發生并維持
循環腫瘤DNA為難治性前列腺癌提供線索
前列腺癌是西方國家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癥。許多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死于其他原因,而不知道自己身患癌癥。多數前列腺癌生長非常緩慢,不會引起癥狀,但有些癌癥是侵襲性的,生長和擴散的速度很快。然而,醫生往往無法判斷哪種前列腺癌是侵襲性的。近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表明,血漿中循環腫瘤DNA的“年
腫瘤細胞外囊泡DNA分子邏輯運算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孫佳姝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韓達課題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教授張少華合作,在腫瘤細胞外囊泡DNA分子邏輯運算與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umor-Derived Extr
DNA甲基轉移酶與腫瘤的形成和變異
DNA甲基化有其重要的生物學上的意義,他的作用表現在控制基因表達,維護染色體的完整性(integrity)和調節DNA重組的某些環節。DNA甲基化可通過影響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達以及基因組的穩定性而參與腫瘤形成。然而,經過大量試驗、研究證實,DNA甲基化是由DNA甲基轉移酶(DNMT)催化發生并
華裔專家團隊開發出基因試紙,可高效檢測病毒、腫瘤DNA
近日,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美國布羅德研究所華裔專家張鋒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論文顯示,張鋒團隊研究出了一種“基因試紙”,可以用于檢測病毒、腫瘤DNA(脫氧核糖核酸)等核酸物質,具有低成本、方便、高效等特點。 論文中介紹,只需要將“基因試紙”浸入處理過的樣品,一條線就會顯示出是否檢測到靶分
DNA甲基轉移酶與腫瘤的形成和變異
DNA甲基化有其重要的生物學上的意義,他的作用表現在控制基因表達,維護染色體的完整性(integrity)和調節DNA重組的某些環節。DNA甲基化可通過影響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達以及基因組的穩定性而參與腫瘤形成。然而,經過大量試驗、研究證實,DNA甲基化是由DNA甲基轉移酶(DNMT)催化發生并
Science子刊公布癌癥液體活檢成果:評估腫瘤DNA片段大小
液體活檢已經成為了癌癥檢測的一大熱門詞匯,許多液體活檢都是通過循環腫瘤DNA(ctDNA)進行檢測,ctDNA就是腫瘤細胞遺傳物質脫落后進入血液的碎片。 來自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建立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分析ctDNA的大小,在血液中檢測難以追蹤的腫瘤DNA(又稱ctDNA),這種方法可提高對罹患腦
關注耐藥性,DNA損傷與腫瘤領域有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43.shtm12月21日,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袁健教授課題組揭示了減數分裂重組蛋白11(MRE11)蛋白乳酸化修飾在代謝介導腫瘤耐藥中的關鍵作用,并為靶向DNA修復聯合化療治療腫瘤提供了
昆明動物所揭示線粒體DNA種系突變對腫瘤易感性的影響
線粒體DNA(mtDN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多年來備受關注。前期研究揭示,大部分腫瘤細胞mtDNA體細胞突變很可能都是由于其線粒體氧化磷酸化功能限制降低而產生的副產品。而mtDNA種系突變不僅存在于腫瘤組織,同樣也存在于正常組織中。但是目前仍不清楚腫瘤細胞mtDNA種系突變是否和體細胞突變的
腫瘤原發灶DNA倍體異質性分析的臨床意義
實驗步驟 展開
一周資訊回顧:他用DNA測序技術,讓百年腫瘤“變廢為寶”
國內資訊 重磅!《“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發布,基因測序、免疫療法、AI等“被點名” 5月10日,據科技部官網消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等的總體部署,為加快推進生物技術與生物技術產業
SUMO化修飾通過調控相分離影響DNA修復和腫瘤耐藥的機制
DNA作為遺傳信息的主要載體,其結構的完整與功能的完善對于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和保障生命體正常生理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不同類型的DNA損傷修復對于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至關重要,針對最嚴重的DNA雙鏈斷裂損傷(DSB),細胞主要通過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與同源末端重組(HR)進行修復。 泛素E3連接
科學家首次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
早期研究認為腫瘤中大量擴增的原癌基因存在于染色體上。2017年,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在Nature雜志上指出,它們是以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的形式存在的,但ecDNA的結構和功能一直缺乏直接的證據。 201
PD1聯合DNA疫苗:PDL1表達提高,80%腫瘤縮小
PD-1治療自2015年以來一直都是人們討論的熱點,適應癌種廣、能持續有效、副作用比化療小,唯一的毛病就是有效率低——有什么辦法可以增加PD-1的有效率,讓單藥治療無效的患者變得有效呢? 眾多PD-1聯合療法層出不窮,之前,咚咚已經報道過PD-1的得力助手——AM0010,通過強化腫瘤免疫而強
阻斷DNA修復的新藥物能夠提高腫瘤細胞對化療的敏感性
鉑類等許多化療藥物通過破壞DNA來殺死癌細胞。然而,一些腫瘤可以通過依賴DNA修復途徑來抵抗這種損傷,從而對化療產生耐藥性。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可阻斷這種修復途徑的化合物,當用這種化合物和順鉑聯合治療荷瘤小鼠時,腫瘤比單用順鉑治療的腫瘤明顯縮小。該研究結果于6月4日發表于
DNA探針用于檢測流體剪切力促進腫瘤細胞和細菌的粘附
近年來研究發現腫瘤與微生物之間存在深入聯系,除了免疫相互作用外,哺乳動物細胞和細菌之間還存在其他各種相互作用,如腸道微生物會誘導乳腺癌的發生。因此研究癌癥細胞和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于腫瘤的發生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其中,腫瘤細胞對細菌識別的機械傳感機制在炎癥和吞噬作用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流體剪切力
JAMA-Oncology:利用循環腫瘤DNA可預測非轉移性結直腸癌
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利用循環腫瘤DNA(ctDNA)可預測非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預后和復發。這些研究成果于本周發表在《JAMA Oncology》雜志上(影響因子20.87)。 在第一項研究中,美國、澳大利亞以及瑞典的研究人員關注了58名在瑞典醫院接受過切除手術的I/II/III期結直腸癌
腫瘤原發灶和癌旁組織細胞DNA倍體異質性分析
實驗步驟 展開
丁寶全課題組:基于DNA納米機器的腫瘤疫苗研究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DNA納米機器用于精準化智能化腫瘤疫苗研究中獲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 DNA nanodevice-based 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