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軌道尺度亞洲季風變遷驅動古人類從非洲遷徙到東亞
古人類學家發現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古人類以非洲為中心逐漸遷徙到其他大陸。現今,人類足跡遍布地球各大陸。常年冰凍的南北極也不乏人類的足跡。有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在古人類演化和擴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歐亞板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板塊。歐亞板塊西部與非洲大陸直接相連,是古人類走出非洲的第一站。人類居住最為密集的亞洲南部和東部,其氣候主要受到季風環流(亞洲季風)的影響。亞洲季風是全球最大、最活躍的季風系統。然而,關于過去亞洲季風變化在古人類從非洲遷徙到東亞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氣候變化研究團隊研究員敖紅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聯合韓國釜山大學博士阮驕楊、西班牙人類演化國家研究中心教授María Martinón-Torrese、英國劍橋大學博士Mario Krapp等,基于中國黃土的高分辨率亞洲夏季風重建、東亞古氣候模擬、整合亞洲古人類遺址記錄、古人類棲息環境模擬,探討了軌道尺度亞洲季風變遷與古人類從......閱讀全文
研究揭示冰蓋擴張導致亞洲冬季風軌道和變化增強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敖紅研究員、宋友桂研究員、強小科正研級高工和張鵬副研究員,聯合國內外專家,利用黃土高原崇信紅粘土/黃土剖面對北半球冰蓋擴張前后亞洲冬季風在軌道和千年尺度上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270萬年前北半球冰蓋擴張導致亞洲冬季風在軌道和千年尺度變化增強,該成果近
黃土10Be定量重建亞洲季風降水變化研究取得突破
5月25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以研究論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刊登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Warren Beck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衛健共同領導的團隊在利用中國黃土10Be重建古降水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黃土10Be記錄的55萬年以
青藏高原和亞洲季風那點事都被花粉暴露了!
圖說:青藏高原喬木植物花粉的擴散趨勢線與亞洲季風主導的等降水量線的耦合。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宇飛團隊首次利用花粉豐度等值圖形式,量化和圖形化地展示了青藏高原周邊植被喬木花粉經由亞洲夏季風氣流攜帶、攀爬進入青藏高原的歷程,為評估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亞洲夏季風的
亞洲季風形成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系亟待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方小敏帶領新生代環境團隊與合作者,從有精確年代控制的典型盆地巖性變化、氣候環境記錄、高原隆升記錄及模型模擬4個角度,系統梳理了當前亞洲氣候研究的主要進展,從時空變化上提出了亞洲季風北進的兩個節點和演化的3個階段,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文章第一作者、中科
亞洲季風與青藏高原花粉沉積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眾多證據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制約著亞洲季風系統的演化。花粉作為可以隨風傳播的重要媒體,有極大潛力可以發展成為衡量季風活動的風力和方向的代用指標,用于青藏高原上的古季風活動的檢測和評估。因此,有必要建立對現代花粉沉降模式的正確認識。然而,前人的研究僅關注了青藏高原表土孢粉沉降與區域植被的耦合及建立花
軌道尺度亞洲季風驅動古人類非洲遷徙東亞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987.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敖紅研究員和安芷生院士聯合多位國內外專家,基于中國黃土的高分辨率亞洲夏季風重建、東亞古氣候模擬、整合亞洲古人類遺址記錄、古人類棲息環境
青藏高原西部花粉記錄揭示晚全新世亞洲季風移動路徑
青藏高原及周邊山地儲存了地球上除兩極以外的大部分冰川資源,也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近年來,由于高原冰川的快速消融,其水汽的來源及影響因子等問題受到科學界的普遍關注。 青藏高原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以及西昆侖發育有許多大型冰川(如慕士塔格-公格爾冰川等)。近十年到百年
研究揭示黑碳氣溶膠及溫室氣體對亞洲季風的影響機制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及氣溶膠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類世氣候和環境顯著變化的重要強迫因子。黑碳氣溶膠作為大氣溶膠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產生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燃燒過程。它可直接通過吸收可見光到紅外波段范圍內的太陽輻射加熱大氣,是除溫室氣體以外對引起全球變暖最大的貢獻者。近年來由于人口增長和經
科學家重建晚漸新世亞洲夏季風軌道周期變化特征
晚漸新世亞洲季風、深海氧同位素、偏心率的周期變化特征? ? ?論文作者供圖?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變暖已然成為全人類所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已有研究表明,目前的大氣CO2濃度已達到418微克/克,按照當前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速率,大氣CO2濃度在本世紀末將超過600微克/克,與距今約2800萬年前~2
研究揭示晚漸新世亞洲季風軌道周期變化及其驅動機制
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變暖已成為當前重要環境問題。漸新世(距今~3400–2300萬年)是地球從兩極無冰的溫室模態轉換到南極發育大規模冰蓋的單極冰室模態后的第一個時代。期間,大氣CO2濃度在~400-900 ppm間波動,全球溫度比現在高>8°C,北極尚無冰蓋發育。關于漸新世氣候變化特征和動力學
青藏高原地表變暗對區域冰川及亞洲季風系統的影響
青藏高原以高、寒、旱著稱,通過動力和熱力作用驅動亞洲氣候環境演變。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原植被變綠與冰凍圈退縮導致高原地表反照率不斷降低,即地表整體變暗,而且這一變暗趨勢預計在未來將持續增強。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地質歷史時期高原隆升對亞洲季風系統的影響。然而,以高原地表變暗為顯著特征的現代地表過程
地球軌道偏心率或同時影響地球磁場和亞洲季風變化
長期以來,全球主要地磁極性倒轉事件在黃土與海洋沉積物中的記錄存在顯著“錯位”,引發對中國黃土作為全球變化研究三大支柱之一的質疑,此外,有關地球磁場強度與氣候變化之間相互關系的討論一直存在爭議,也是全球變化研究熱點問題之一。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所周衛健院士帶領團隊持續開展黃土10B
西非季風/東亞季風/南亞季風對沙塵氣溶膠不同響應機制
大氣氣溶膠重要組成部分的沙塵氣溶膠在傳輸過程中通過多種物理過程對下游的季風氣候產生顯著影響。沙塵氣溶膠直接輻射效應通過吸收和散射太陽短波輻射改變局地能量平衡,從而通過“快過程”影響局地熱狀況及大氣環流。遠距離傳輸到海洋上空的沙塵氣溶膠通過引起海表能量和海溫變化的“慢過程”進一步影響氣候。北非沙漠
新研究揭示晚漸新世亞洲季風軌道周期變化及其驅動機制
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變暖已成為當前重要環境問題。漸新世(距今~3400–2300萬年)是地球從兩極無冰的溫室模態轉換到南極發育大規模冰蓋的單極冰室模態后的第一個時代。期間,大氣CO2濃度在~400-900 ppm間波動,全球溫度比現在高>8°C,北極尚無冰蓋發育。關于漸新世氣候變化特征和動力學
地環所西風氣候與亞洲夏季風相互作用合作研究獲重要進展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封閉的半咸水湖。青海湖地處亞洲季風濕潤區和內陸干旱區的過渡地帶,同時受到亞洲季風和西風氣候的影響,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然而,前人對西風氣候的變率及其與亞洲夏季風的關系尚不清楚。 8月31日,Scientific Report
科學家揭示軌道尺度亞洲季風變遷驅動古人類從非洲遷徙到東亞
古人類學家發現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古人類以非洲為中心逐漸遷徙到其他大陸。現今,人類足跡遍布地球各大陸。常年冰凍的南北極也不乏人類的足跡。有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在古人類演化和擴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歐亞板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板塊。歐亞板塊西部與非洲大陸直接相連,是古人類走出非洲的第一站。人類居住最為
東亞季風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家最近在東亞季風氣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發現了影響過去20萬年季風變化的各種因素。 研究由南京師范大學汪永進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于上周在《自然》雜志上(2月28日)發表。 鐘乳石這種洞穴堆積物能夠被用來作為氣候研究的指標。 汪教授們對采集自中國中東部三寶洞的石筍
4100萬年前印度季風增強和擴張的古地理控制研究獲進展
亞洲季風自熱帶印度大陸延伸到溫帶東亞,是地球上獨特的、強大的徑向大氣環流系統。印度季風是亞洲季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主要水汽來源(圖1),對亞洲季風的變化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印度季風的形成演化與驅動機制尚無定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關于未來全球變暖情景下亞洲季風變化趨勢、過程和機制的研究。近年來
西安交大在利用石筍記錄重建全新世氣候變化取得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351.shtm長期以來,石筍碳酸鹽氧同位素記錄被認為可以反映季風區降水變化,從而進一步反映季風強度。但這一認識一直存在爭議,在阿拉伯海地區,同樣被認為可以反映印度季風變化的海洋記錄與以石筍氧同位素為
2024亞洲海鮮展、亞洲海產品博覽會、亞洲漁業展
2024?亞洲海鮮展、亞洲海產品博覽會、亞洲漁業展?Seafood Expo Asia2024?亞洲國際海鮮展覽會Seafood Expo Asia展會時間:2024?年?9?月?4-6?日展會地點: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主辦單位:Diversified Business Communicatio
末次冰盛期沙塵輻射效應對東亞西風夏季風環流的影響
亞洲沙塵主要來源于中東、中亞以及東亞等地,是全球沙塵循環及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通過直接、間接等效應,沙塵氣溶膠能夠對全球與區域氣候產生影響。末次冰盛期(LGM)距今約2.1萬年,該時期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被永久冰蓋覆蓋,相較于現代,亞歐大陸整體溫度低約-5~-10℃,東亞夏季風強度也更弱。通過黃
晚中新世至中上新世溫暖期亞洲氣候演化與動力過程研究
始于距今200-300萬年前的大冰期氣候塑造了第四紀以來的海洋和陸地環境格局,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物群落,包括人類的出現和演化。在這之前的上新世和中新世,地球氣候相對溫暖,是距離現代最近的地質溫暖期,期間僅南極發育了大規模冰蓋,而北半球僅發育了零星的小規模冰蓋。這一情景與目前兩極冰蓋變化趨勢頗為相似
10萬年前亞洲環境向好和非洲東南部環境惡化使智人從非洲走向東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082.shtm人類是如何演化的?來自哪里?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本質問題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熱點課題。在位于黃土高原的古都西安,坐落著一所以研究地球環境而聞名于世界地球科學界的專業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地
我國科學家揭秘青藏高原東部隆升歷史
本報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齊芳)四川省稻城亞丁風景區位于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腹地,現今平均海拔3700米,其旖旎的高山森林景觀引人入勝。然而,科考證據表明,以稻城縣香格里拉鎮為代表的青藏高原東部高海拔森林景觀曾經是一片低地沙漠,直到4500萬年前才轉變為現今的模樣。是什么力量驅使亞洲季風滲透到這個地
地環所夏季風對東亞氣溶膠時空分布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東亞已成為全球氣溶膠荷載最大的區域之一,同時東亞屬于典型的亞洲夏季風區。研究夏季風對東亞氣溶膠時空分布的影響,對理解氣溶膠和亞洲夏季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劉曉東研究員所領導的研究組發現,印度夏季風對東亞地區上空的大氣氣溶膠
全球季風系統演變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476.shtm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云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正堂院士團隊在《自然-地球科學》發表題為“大陸演化主導的現代全球季風系統自潘吉亞超級季風的興起”的論
地球環境所等在印度季風降水變率與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印度季風是全球最強盛的熱帶季風氣候系統,其降水變化對南亞地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過去對印度季風氣候變化的認識大多數來自于海洋沉積物的研究,主要是根據印度洋上涌流強度變化所指示的夏季風風場強度來反演和重建。然而,對區域社會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的大陸季風降水變率的
氣溶膠減排或使亞洲高山湖泊生態退化
“人為排放氣溶膠正在對亞洲高山湖泊生態系統產生深刻影響,減緩了亞洲高山湖泊的富營養化。”倫敦當地時間2月27日,《自然·氣候變化》首次刊發蘭州大學陳發虎院士團隊關于亞洲高山湖泊生態系統歷史影響的研究成果。 陳發虎團隊根據黃土高原近2000年來的湖泊沉積物記錄,首次揭示出在自然暖期(公元540年
新研究揭示常綠闊葉林的起源與演化
在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專項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中心分子生態學團隊與韓國Sungshin Women’s University等單位合作,研究揭示常綠闊葉林的起源與演化。相關研究發表于《植物學年報》。 在當前人類面臨全球氣候變化威脅的背景下,準確把握
新研究揭示常綠闊葉林的起源與演化
在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專項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中心分子生態學團隊與韓國Sungshin Women’s University等單位合作,研究揭示常綠闊葉林的起源與演化。相關研究發表于《植物學年報》。 在當前人類面臨全球氣候變化威脅的背景下,準確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