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承辦的第九屆國際二氧化碳大會(http://icdc9.lasg.ac.cn)于6月3日至7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大氣物理研究所王會軍所長為大會組織委員會主席;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副主任謝正輝研究員為大會組織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大氣物理研究所廖宏研究員為大會組織委員會副主席;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大氣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曾寧教授為大會科學委員會主席。 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和業務機構近500名科學家參加,被認為是國際碳循環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系列會議。大會開幕式由科學委員會主席曾寧教授主持,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王振宇處長、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陸日宇主任分別在大會開幕式致辭,并歡迎各國專家的到來。本次大會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閱讀全文
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導致了溫室效應等問題,科學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將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回收并轉化。上海高研院研制相關高科技裝置,讓甲烷與二氧化碳“攜手重生”,變廢為寶。近日,全球首套萬方級甲烷二氧化碳自熱重整制合成氣裝置,在山西潞安集團煤制油基地實現穩定運行超過1000小時,日產合成氣高達20多
中國二氧化碳捕捉封存(CCS)工業化示范項目8月27日在鄂爾多斯開工建設,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全流程項目,此舉標志著中國政府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承擔國際責任方面走在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前面。 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二氧化碳的減排已刻不容緩。而在眾多減排方法中,
“綠色自由”目前還處于概念階段 本期關注:美科學家提出“綠色自由”概念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杰弗里·馬丁和威廉·庫比茨提出一項名為“綠色自由”的概念,即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把它轉化為汽油。 王獻紅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二氧化碳直接加氫制取高辛烷值汽油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孫劍、葛慶杰研究員團隊發現了二氧化碳高效轉化新過程,并設計了一種新型多功能復合催化劑,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直接加氫制取高辛烷值汽油,相關過程和催化材料已申報多項發明專利。該研究成果2日發表于學術刊物《自然
針對傳統二氧化碳地質封存(CCS)工程所面臨的成本高、封存量受限、儲層壓力管理困難等一系列問題,以及中國煤炭資源豐富地區因開展煤化工所面臨的水資源短缺的矛盾,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李琦團隊提出了二氧化碳驅替采水(CO2-EWR)的二氧化碳利用技術路線和評價模型。該技術路線被寫入了《中美元首
近年來,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S-CO2)作為工質的動力循環在全球范圍內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其優良特性對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太陽能熱發電和核能)具有顛覆性的意義,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目前,國內對于超臨界二氧化碳動力循環技術的研究仍處于起步與初步探索階段。因此,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能源動力
Power-to-Gas(PtG)是一項將電能轉化為高能量密度的可燃氣體的化學儲能技術,電離產生的氫氣與捕集的二氧化碳可人工合成甲烷,從而用于再發電或戰略儲能以達到碳中和目的。地質儲能以其儲能容量和經濟性優勢一直被認為是可靠的儲能方式之一。同一地質儲層中以二氧化碳作為墊層氣存儲甲烷會顯著提升甲烷
Power-to-Gas(PtG)是一項將電能轉化為高能量密度的可燃氣體的化學儲能技術,電離產生的氫氣與捕集的二氧化碳可人工合成甲烷,從而用于再發電或戰略儲能以達到碳中和目的。地質儲能以其儲能容量和經濟性優勢一直被認為是可靠的儲能方式之一。同一地質儲層中以二氧化碳作為墊層氣存儲甲烷會顯著提升甲烷
12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維慎研究員和李硯碩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成功制備出一種由1納米厚的納米片構成的分子篩膜,其厚度僅為蟬翼厚度的千分之一,遠遠“薄于蟬翼”。常規分子篩膜的厚度則為蟬翼厚度的十倍以上。該納米片不僅極薄,而且具有如“篩眼”般高度規整的孔道,可以精確篩分尺
碳衛星在軌示意圖和部分CO2定標曲線 2016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制的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8月31日,中國氣象局在京組織召開了碳衛星在軌測試總結評審會。評審結論表明,碳衛星已完成在軌測試全部
2016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制的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8月31日,中國氣象局在京組織召開了碳衛星在軌測試總結評審會。評審結論表明,碳衛星已完成在軌測試全部工作,衛星各項功能、性能指標符合研制任務書
2016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制的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8月31日,中國氣象局在京組織召開了碳衛星在軌測試總結評審會。評審結論表明,碳衛星已完成在軌測試全部工作,衛星各項功能、性能指標符合研制任務書
2月20日,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與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解讀會”,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7項重大科學成果入選,包括: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
新知 說不定哪一天,我們吃的保健品就是電廠廢棄物生產的。 這是記者采訪王強研究員時閃過的一個念頭。 最近,一則“我國科學家發現小球藻‘吃’煙氣中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小球藻是什么?它“吃”下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又變成什么?11月27日,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疑問,
說不定哪一天,我們吃的保健品就是電廠廢棄物生產的。 這是記者采訪王強研究員時閃過的一個念頭。 最近,一則“我國科學家發現小球藻‘吃’煙氣中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小球藻是什么?它“吃”下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又變成什么?11月27日,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疑問,采訪了中
據報道,研究發現,大約2.52億年前,甲烷八疊球菌屬微生物排出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氣體,導致超過9成生物死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聯合研究認定,這類看似不起眼的微生物是生物“大滅絕”的“真兇”。 在大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陸地和海洋中共有超過90%的生物死亡
頁巖氣,是賦存于富有機質泥頁巖及其夾層中的非常規天然氣,它具有連續分布、儲量大的特點,但儲層極為致密,滲透率極低,用常規技術手段難以開發。 “頁巖氣實質是天然氣,它源自于頁巖而不是砂巖等傳統巖石儲層,屬于清潔能源;頁巖氣在燃燒過程中只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對PM2.5的影響會大大減少,會改善我們的
五洲公司代理的德國MEMMERT產品業務在2010年獲得全面增長之后,吃著火鍋唱著歌飛入2011年,憑借著在生命科學領域強大的實力和廣泛的客戶基礎,五洲東方于2011年1月1日起獲得德國MEMMERT二氧化碳培養箱產品線在中國區域獨家代理權。 上世紀九十年代,作為中國科學院
在自然界中,光合生物能夠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將二氧化碳(或硫化氫)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或氫氣),該過程是生物界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地球碳氧循環的重要媒介。受此啟發,利用可見光還原的方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和/或太陽能燃料(如CO、HCOOH、CH3OH、CH4
中科院關于表彰2015年度科技促進發展獎獲獎團隊的決定 根據《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管理辦法(暫行)》(促字〔2014〕12號),經專家初評、初評結果公示、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并經院長辦公會議批準,決定授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超高產耐鹽堿優質水稻新品
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被認為是解決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的一種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如何應對二氧化碳在封存過程中存在的泄漏風險是一個棘手的難題。我國在二氧化碳驅替過程實時動態監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助于解決這一難題。圖片來源于網絡 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科研人員首次利用光纖
地質歷史時期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是理解當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全球溫度之間關系的重要線索。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學重點實驗室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學研究組碩士研究生王雨晴在導師周浙昆的指導下與日本千葉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新生代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7個化石點的水杉葉片化石
(化學與材料)科學擬資助項目編號擬資助項目名稱依托單位申請者職稱合作單位擬資助金額(萬元)重點項目2191001二維碳基負載過渡金屬單原子的高效氧還原反應催化劑制備與催化機理探究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802191002光熱催化二氧化碳加氫制低碳烯烴鐵基納米催化材料的理性設計與性能調控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
全球氣候變暖已日益成為人們所關切的重要環境問題。為減輕大氣含碳量及控制溫室效應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二氧化碳(CO2)地質封存技術逐漸被認可為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來應對上述氣候問題。地下深部咸水層作為主要的封存載體因具有分布廣泛、儲存量大等特點被視為CO2長期封存的最優場地。然而,由于儲層應力場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64.shtm近年來,我國政府支持創新創業力度空前,越來越多海外留學人員選擇“海歸”,投身到祖國如火如荼的創新創業熱潮中。他們之中,既有宜寶科技創始人周明這樣
今夏各地頻發高溫、暴雨,北美爆發森林大火,全球變暖引發的極端天氣再次給人類敲響氣候變化的警鐘。 “過去我們一直關注二氧化碳濃度快速上升,卻忽視了大氣中氧濃度的變化。”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教授對記者說。目前,大氣中氧氣濃度下降的速度是二氧化碳上升速度的兩倍,假定二氧化碳排放維持高排放情景
2020年度市科委第二季度項目(課題)驗收公開清單 #aabbccdd2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2{border:1px solid #666666}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在多尺度二氧化碳壓裂驅采非常規油氣資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于5月30日在線發表在《焦耳》 (Joule 2019, doi: 10.1016/j.joule.2019.05.004)。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壓裂研究取得進展 水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是一類由有機配體和無機金屬離子/金屬簇自組裝形成的新型晶態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積高、結構可調和孔環境可修飾等優點,在甲烷、氫氣等能源氣體存儲和二氧化碳分離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 近日,中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劍和研究員葛慶杰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中的界面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發現可碳化的系列K助劑可在二氧化碳加氫的氣氛中誘導鐵基催化劑形成高活性Fe5C2-K2CO3界面,促進乙烯、丙烯和線性α-烯烴的生成。 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引發全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