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院士徐如人:多位弟子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如人老人家中的小院里,兩棵李子樹長滿新葉。此時李子雖未成熟,但老人已收到“新果”。 近日,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決定授予徐如人(吉林大學)第四屆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 年逾九旬的徐如人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國際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是我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創建者與奠基人、水熱合成化學的開拓者。 1952年,徐如人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便北上吉林參與創建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化學系。當時條件十分艱苦,他們清理出地下室作為實驗室,用木板條搭建實驗臺,借實驗設備和藥品上課。 20世紀70年代,徐如人開始潛心研究分子篩,其研究在石油加工、精細化工等領域有著重要作用。他的研究在國際上取得了具有前瞻性的成果,引領并推動我國該領域的研究逐步走向國際前列,支撐了我國煉油催化工業的興起,為我國建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起到了突出作用。 1981年,徐如人在吉林大學首次創建開設了“無機合成化學”課程,把......閱讀全文
徐如人:格物探微-景行如人
出身名門詩禮鄉 經難求學圖報國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出生于浙江省上虞縣下管鎮。那里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徐如人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當過教員,辦過學校。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投身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父親徐浩抗戰期間任浙江省國民黨省黨部書記長,母親劉譜人曾執教于浙江省立高級助產學校
智能水下機器人專家徐玉如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潛器與水下智能機器人技術專家,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玉如因病醫治無效,于2012年2月17日上午11時53分不幸逝世,享年70歲。 徐玉如院士生于1942年7月,江蘇省泰興市人,漢族。1961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
九旬院士徐如人:多位弟子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新網長春5月26日電 (高龍安)徐如人老人家中的小院里,兩棵李子樹長滿新葉。此時李子雖未成熟,但老人已收到“新果”。近日,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決定授予徐如人(吉林大學)第四屆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年逾九旬的徐如人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國際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是我國“無機合
九旬院士徐如人:多位弟子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如人老人家中的小院里,兩棵李子樹長滿新葉。此時李子雖未成熟,但老人已收到“新果”。 近日,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決定授予徐如人(吉林大學)第四屆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 年逾九旬的徐如人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國際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是我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創建者與
董紹俊、徐如人院士榮獲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
中新網長春5月24日電 (李丹)近日,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決定授予董紹俊(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徐如人(吉林大學)第四屆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這是該獎首次同時授予兩人,兩位獲獎者均來自吉林省。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設立于2017年,是中國化學會面向我國化學工作者設立的最高獎項,授予
記徐旭常院士:曲終人不散
江蘇省常州市人,生前長期從事熱能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曾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中國ZL局頒發的發明創造金獎,于1995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教學方面,開創國內《燃燒學》教學,對我國幾十年來的燃燒理論與技術教學有重要影響;主持或參與編寫的著作和教
吉大化學學院教授徐如人:探尋分子篩研究突破口
人物名片 徐如人:1932年生,浙江上虞人,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奠基者。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幾十年來,他以分子篩合成化學為突破口,提出無機合成化學的科學體系,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分子篩的定向設計合成。曾4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017
我國發光學科奠基人徐敘瑢院士逝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624.shtm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發光學家,北京交通大學徐敘瑢,因病于2022年7月1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0歲。 徐敘瑢,1922年4月出生,山東臨沂人。1945年畢業于西南聯合
王如松院士:“馴服”垃圾不是夢
“垃圾不是洪水猛獸,‘馴服’好了,它能乖乖地為人類服務!” 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如是表示。 那么該如何“馴服”垃圾呢?王如松提出了生活垃圾處理的“五化”生態工程,即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產業化和社
追憶童坦君院士:坦然坦蕩如“坦君”
童坦君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供圖) 2022年12月25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發布訃告,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童坦君院士意外摔倒受傷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5日上午9時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逝世,享年88歲。 記者多年前曾有幸對童老進行專訪,那天在他辦公室交談的場景至今依然清晰
花絮:陸婉珍院士、江澤慧教授、徐光憲院士賀辭
????第十五屆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上,中國石油科學研究院的徐廣通研究員宣讀了陸婉珍院士的賀信,國家林業局北京林業機械研究所所長費本華研究員宣讀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林科院原院長江澤慧教授的賀信。北京大學的徐光憲院士也給大會發來了賀詞。 徐廣通研究員宣讀陸婉珍院士賀辭 ?
徐建中院士談中國能源問題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徐建中在“中國高新企業發展國際論壇”上的演講 第十三屆科博會“中國高新企業發展國際論壇”于2010年5月27日-28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徐建中。 徐建中:各位下午好,今天跟大家談一談中國能源的一些問題,我準備PPT比較多。中國
葉玉如院士Nature子刊新文章
來自中國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rkB phosphorylation by Cdk5 is required for activity-dependent structural plasticity and spatial memory”的文章,證實了C
徐宗本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5年3月5日),《人民日報》2015年3月6日 學習札記 “發展是第一要務”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
追憶徐曉白院士和她的化學人生
徐曉白,1927年生于江蘇蘇州。1948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學所任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先后在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所、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工作。 徐曉白在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領域都有所貢獻。在她科研
石化工程設計專家徐承恩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徐承恩,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2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徐承恩,浙江諸暨人,1927年1月21日出生。1949年9月參加工作,先后在遼寧錦州石油六廠、東北石油管理局、北京石油設計局、北京設計院、工程建設公司工作。1994年5月當
葉玉如院士將出任港科大校長
據香港科技大學官方微信5月20日發布,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校董會今日一致通過任命葉玉如為港科大下任校長,由2022年10月19日起生效,接替卸任的史維。葉玉如為港科大自1991年創校以來首任女校長。 葉玉如院士將出任港科大校長 港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與港科大首位女校長葉玉如(右)于20
盧耀如院士四部新著聯合首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087.shtm5月30日,第二屆盧耀如院士地質環境與工程效應學術思想研討會暨盧耀如院士四部新著聯合發布會在同濟大學舉行。 ???四部新著聯合首發。周游攝發布會由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
葉玉如院士:發現老年癡呆新療法
由香港科技大學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叫做IL-33的蛋白可以逆轉小鼠阿爾茨海默病樣的病狀和認知功能下降。這項研究發表在4月18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Nancy Y Ip)教授,及格拉斯哥大學感染、免疫與炎癥研究
徐宗本院士:發展大數據產業須“冷熱”結合
徐宗本 “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在推動大數據產業時,一定要同時關注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這樣才會實現大數據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并使大數據產生應有的價值。”近日,正在推動成立新絲路大數據產業基金的中科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宗本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談起了自己關于大數據熱潮背后的“
徐揚生院士:高等教育不宜搞大躍進
這個秋天,深圳高校的新成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迎來了300多名首屆本科生。作為深圳市境內外合作辦學的一種新模式,這所大學自籌備起就備受關注。這是一所合作創辦的大學,但在教學管理方面其秉承了香港中文大學的優良傳統,以國際化、通識教育、中英雙語教學和書院制為特色,培養學生跨領域、跨文化的全面發展
熱能工程專家徐旭常院士逝世-享年78歲
據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網站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因患癌癥醫治無效,于2011年3月18日16時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徐旭常(1932.11.29-2011.3.18)熱能工程專家。江蘇省常州市人。1953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1956年畢業于清華大
環境專家徐祖信院士加入南大蘇州校區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頒發聘書 佘治駿攝影 11月9日,城市河流污染綜合治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加盟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學科平臺,擔任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平臺的特聘教授,全面負責平臺的組建和運行。這是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引進的第一位院士。 據介紹,徐祖信
王如松院士:新型城鎮化,生態要優先
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和公園綠化并不是城市生態建設的全部 城市的凈化、綠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的支撐,包括“腎”、“肺”、“皮”、“口”、“脈絡”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
王如松院士:城市生態資產監管迫在眉睫
王如松 “城市生態安全問題的實質是物、事、人和生境間關系的失衡。”針對當下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生態安全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如松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監管、改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迫在眉睫。 “生態占用,即城市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維持生態服務功能所需的自然資源和
“蔬菜院士”李天來:教育是農業-育人如育苗
在“院士”“副校長”“教授”“專家”等眾多稱呼中,沈陽農業大學教授李天來最自豪也最喜歡的是“老師”。“當初,是老師帶我走進科學的大門,我才知道,農業科學也是能解決大問題的。” 李天來(右一)在蔬菜大棚里為學生授課。 臉膛黑里透紅,身材高大魁梧,聲音洪亮有力,李天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不是久坐書齋
王如松院士:生態城建設須體制革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是從事城市生態建設的專家,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用復合生態學來指導城鄉的可持續發展。6月20日,王如松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了我國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一些經驗。 王如松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以人的行為為主導、自然環境為依托、資源流動為命
緬懷!著名礦物加工專家陳清如院士逝世!
陳清如院士1926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畢業于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1952年7月起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任教。1983年晉升為教授,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清如院士是我國礦物加工學科的奠基者和
徐堅:哪些人不適合去做科研
如果一個社會里什么人都可以做科研,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 7月17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徐堅研究員在其科學網博客發表博文——《哪些人不適合去做科研?》,探討了哪幾類人不適合選擇科研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這將為已經畢業或即將畢業的碩博士提供有益的啟示。 前些日子,在所里的院子散步,遇
與雷電交朋友——“引雷人”蔣如斌
9月,邁入秋季的北方初顯涼意。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物理所)研究員蔣如斌打包行囊,從山東濱州的實驗場地回到北京。從2009年開始,蔣如斌就過著候鳥般的生活。作為“引雷人”,他的工作就是迎著暴風雨出發,在變幻莫測的雷電當中找到科學規律。“自然發生的雷電其實是行蹤詭異、難以預測的,但雷聲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