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段時間的反復爭論和收集建議后,《環境保護法》進入了實質性改寫和增寫條款的操作階段。總體上看,人們都普遍承認《環境保護法》的基礎性地位,認為環保法應該反映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態度和重大取向,把一些重要和比較成熟的提法寫入其中。 在這些重要表述中,環境保護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是必須體現的內容。經過思考,我認為環境保護應該遵循3項基本原則,茲提出以供參考,并代擬以下條款: “環境保護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行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制定和實施以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的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全國區域平衡和資源配置,劃定國家生態安全紅線,維護和擴大原生生態系統規模,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增強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 環境保護應堅持公平責任原則。任何組織和個體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應承擔相應的道德和法律責任。國務院對全國環......閱讀全文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筆者認為,作為環境保護基本法的《環境保護法》應勇于
權利和義務不僅是法學的基石范疇和邏輯起點,也是法律的最普遍、最常見的要素。《環境保護法》作為環保領域的綜合性法律,調整的是環保領域具有全局性、總體性的重大問題,應當對環境保護的權利義務等做出規定。為此,中國環境報社記者特別采訪了武漢大學教授、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蔡守秋,討論了從公民環境權利
關于報送對《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意見和建議的函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2012年8月對《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一審之后,及時公布,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環境保護部高度重視,先后召開省級環保部門、市縣級環保部門、企業代表、環保專家、環保組織代表等各類座談會,并通過環
■ 焦 點 1 修訂思路 以《決定》精神為指導,確定修訂深度、立法本位、立法技術和立法策略 【《決定》亮點】 《決定》提出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基于此,《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
環保部今天公開了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提交的關于《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的主要意見,意見認為,《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存在四大問題。 環保部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補充10項環境管理制度和措施,完善14項環境管理制度和措施及相關規定。同時,建議增加按日計罰、公益訴訟等制度。
日前,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發布了《新<環境保護法>實施效果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是在由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陽光律師事務所等9家單位的環境法學專家組成的課題組,對新《環境保護法》實施效果獨立開展第三方評估后產生的。 評估結果顯示,新《環境
記者陳麗平新環境保護法貫徹實施座談會今天下午在京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一部好的法律關鍵是要得到有效實施。要宣傳好、貫徹好、實施好環境保護法,切實提高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要嚴格執法,依法保護環境,切實改善環境質量;要公正司法,依法嚴肅查處環境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重型車用汽油發動機與汽車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Ⅲ、IV階段) (GB 14762-2008)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制定本標準。 &nb
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始,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之路至今已走過40余年。伴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中國確立了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實施“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探索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建立形成了行政管制、經濟激勵、公眾參與綜合運用的環境政策體系。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日前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可明作關于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審議結果的匯報。其中,明確地方人民政府對土壤安全利用的主體責任、生態環境及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形成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合力,建立約談等問責機制,鼓勵新聞媒體、社會公眾對土壤污染防
“新《環境保護法》生效實施兩年多來,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對環保工作重視程度空前,環境監管執法力度明顯加大,社會各界關注環保、參與環保的意識明顯提升。《環境保護法》規定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執行的力度、遵守的程度、產生的影響,都超過了過去環境保護法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 近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牽頭組
2015年,對于我國環保行業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政策法規頻出、執法日趨嚴格等等都彰顯了我國在環境保護上的決心。環保部更是將2015年定為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元年。這一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也進入修訂審批程序。環保法規密集出臺
地表水(surface water),是指陸地表面上動態水和靜態水的總稱,亦稱“陸地水”,包括各種液態的和固態的水體,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冰蓋等。它是人類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各國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2019年5月7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一季度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名單,通
明確環境權影響幾何? 環境權對于維護公眾的環境利益、建立政府環境責任制和推進環境公益訴訟意義重大 記者:明確環境權,將賦予公眾哪些具體權利? 蔡守秋:環境權是維護公眾環境利益的法律基礎和依據。 在法治社會和權利本位的語境中,環境權入法,特別是規定公民(個人、自然人)環
對違法排污企業“按日計罰” 有些常委委員、地方和部門提出,目前環保領域“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突出,應當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法律委員會建議作如下修改:增加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通過暗管、滲井、滲坑、高壓灌注或者以其他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構成犯罪
在今年溫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環境保護和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占了很大部分。有細心人計算了一下,報告1/12的內容,以及部署2008年任務的1/6篇幅,都說的是同一個話題——節能減排。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貫穿了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鮮明主題,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強調發展首先要注重質量,發
周珂,中國人民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中心主任 我國早在1979年就出臺了《環境保護法》。當時許多人認為條件不是特別成熟,力主出臺該法的中央領導同志提出了兩個基本原則――“有比沒有好”與“宜粗不宜細”。當時這兩個原則很有說服力,具有超前性。但30多年過去了,不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環
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廣西柳州龍江鎘污染事件,陜西鳳翔、河南濟源、湖南武岡等地血鉛事件……近年來,環境污染事件頻發,給人民群眾健康造成威脅。對環境污染導致的健康風險進行管控日益迫切,亟待開展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判斷污染事件對健康影響的風險大小。 那么,目前開展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存在哪些困難?如何加
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結合實施新《環境保護法》,中國環境與發展的法制化進程正在迎來重要的窗口期和機遇期,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必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中國環境與發展
11月9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國合會中方執行副主席陳吉寧發表題為《改革生態環保制度 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的特別演講。 環境保護部部長 陳吉寧 (二○一五年十一月九日) 各位委員、各位專家,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北京正處金秋銀冬之交,我們有一年收獲的喜悅,也有謀劃來年的期待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正式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并取消了環評資質,建設單位可自行委托技術單位編寫環評報告。新編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全文如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預防因規劃和建設項目實
今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目的是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是生命,生物多樣性就是我們的生命”。這深刻地詮釋了人類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珍惜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一、生物多樣性就是我們的生命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速的同時,也引發了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排污者造成的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損失得不到賠償,公眾的環境權益和生態系統得不到保護。 制定頒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是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保護生態環境
在今年9月結束的歐亞經濟論壇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能源部生態管理與監督委員會副主席祖爾福哈爾·若爾達索夫表示,共同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的倡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哈薩克斯坦連接歐亞大陸,是 “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可靠伙伴。“一帶一路”作為連接歐亞的一條通道,希望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能夠把中國與歐洲國家聯系起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永龍研究員(責任作者)、賀桂珍博士(第一作者)聯合國內外學者,在7月12日出版的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Revis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Law的文章,論述《中國環境保護法》實施與修訂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改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10月28日,《決定》全文公布。 《決定》貫穿了一條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紅線,是對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動員部署。 對環境保護工作來說,《決定》的出臺,為環保領域落實依法行政要求,
農業生態環境是承載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農業環境問題影響人類的生存、繁衍和文明進程,發展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社會的基礎。 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解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還沒有建立,促進農業法制生態化轉型的環保法律機制也并不完善。土壤污染、農用薄膜、工業污
國內十大環境新聞 1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10月20日~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
《廣東省水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2019年5月14日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了保護和改善水環境,防治水污染,保護水生態,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
周生賢 人類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發展于自然。自人類出現以后,生物與環境、人與自然就緊密聯系在一起。生物是在與環境的對立統一中存在的,而存在決定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環境問題是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和經濟增長模式的產物,根本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