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微生物染色的染色方法介紹
微生物染色方法一般分為單染色法和復染色法兩種。前者用一種染料使微生物染色,但不能鑒別微生物。復染色法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染料,有協助鑒別微生物的作用。故亦稱鑒別染色法。常用的復染色法有革蘭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此外還有鑒別細胞各部分結構的(如芽胞、鞭毛、細胞核等)特殊染色法。食品微生物檢驗中常用的是單染色法和革蘭氏染色法。......閱讀全文
簡述微生物染色的染色機制
微生物染色的染色機制:對細菌細胞壁的詳細分析,為解釋革蘭氏染色的機制提供了較充分的基礎。多用物理機制來解釋革蘭氏染色現象。革蘭氏染色結果的差異主要基于細菌細胞壁的構造和化學組分不同。通過初染和媒染,在細菌細胞膜或原生質體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大分子復合物。G+ 細菌由于細胞壁較厚、肽聚糖
微生物染色液配制及染色法
?1、美藍染色法1.1 呂氏堿性美藍染色液美藍 0.3g 95%乙醇 30mL 0.01%氫氧化鉀溶液100mL將美藍溶解于乙醇中,然后與氫氧化鉀溶液混合.1.2 染色法將涂片在火焰上固定,待冷.滴加染液,染1~3min,水洗,待干,鏡檢.1.3 結果菌體呈藍色.?2、革蘭氏染色法2.1 結晶紫染色
微生物染色液配制及染色法
1、美藍染色法1.1 呂氏堿性美藍染色液美藍 0.3g 95%乙醇 30mL 0.01%氫氧化鉀溶液100mL將美藍溶解于乙醇中,然后與氫氧化鉀溶液混合.1.2 染色法將涂片在火焰上固定,待冷.滴加染液,染1~3min,水洗,待干,鏡檢.1.3 結果菌體呈藍色.?2、革蘭氏染色法2.1 結晶紫染色液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及染色程序
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的作用而進行的。物理因素如細胞及細胞物質對染料的毛細現象、滲透、吸附作用等。化學因素則是根據細胞物質和染料的不同性質而發生地各種化學反應。酸性物質對于堿性染料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穩固;同樣,堿性物質對酸性染料較易于吸附。如酸性物質細胞核對于堿性染料就有化
微生物染色液配制及染色法
2.1 美藍染色法2.1.1 呂氏堿性美藍染色液美藍 0.3g95%乙醇 30mL0.01%氫氧化鉀溶液 100mL將美藍溶解于乙醇中,然后與氫氧化鉀溶液混合。2.1.2 染色法將涂片在火焰上固定,待冷。滴加染液,染1~3min,水洗,待干,鏡檢。2.1.
微生物檢驗染色技術
?由于微生物細胞含有大量水分(一般在80-90%以上),對光線的吸收和反射與水溶液的差別不大,與周圍背景沒有明顯的明暗差。所以,除了觀察活體微生物細胞的運動性和直接計算菌數外,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必須經過染色后,才能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但是,任何一項技術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染色后的微生物標本是死的,在染色
微生物檢驗染色液的配制及染色方法
1 美藍染色法1.1 呂氏堿性美藍染色液美藍 0.3g95%乙醇 30mL0.01%氫氧化鉀溶液 100mL將美藍溶解于乙醇中,然后與氫氧化鉀溶液混合。1.2 染色法將涂片在火焰上固定,待冷。滴加染液,染1~3min,水洗,待干,鏡檢。2.1.3 結果菌體呈藍色。 檢驗地帶網2 革蘭氏染色法2.1
病原微生物染色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真菌是常見的致病菌,其成分含有較多的黏多糖和蛋白質,通過氧化劑,能夠促使菌壁的多糖暴露出醛基,然后再與 Schiff 試劑進行結合,生成新的復紅復合物而顯示真菌的存在,常用高碘酸-復紅染色法。實驗材料 石蠟組織切片試劑、試劑盒 二甲苯無水乙醇中性樹膠蒸餾水高碘酸Schiff 試劑儀器、
微生物的染色技術(實驗)
一、細菌的簡單染色法1?目的1.1?學習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術。1.2?掌握細菌的簡單染色法。1.3?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特征,鞏固學習油鏡的使用方法和無菌操作技術。2?原理細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學實驗中的一項基本技術。細菌的細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識別,必須對它們進行染色。利用單
微生物檢測常見細菌染色方法
細菌涂片及細菌染色是微生物學的基本技術,也是觀察細菌最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微生物檢測人員常用技能之一。通常情況下,由于細菌個體較小,較透明或半透明,如未經染色往往不以觀察識別。因此借助于染色法可以使細菌著色,與視野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易于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微生物檢測常見的細菌染色方法包括簡單
病原微生物染色實驗——細菌
實驗方法原理細菌體積較小,可在顯微鏡油鏡下進行觀察。細菌中的酸性蛋白質,通過革蘭(Gram)堿性染料進行結合,遇革蘭碘以后形成復合物,再經過分化劑,則顯示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常用 Gram 堿性復紅-結晶紫革蘭法。實驗材料石蠟組織切片試劑、試劑盒二甲苯無水乙醇中性樹膠蒸餾水堿性復紅石
病原微生物染色實驗_真菌
病原微生物的種類繁多,包括屬于真核微生物的真菌、厲于原核微生物的細菌(抗酸桿菌)、來自病毒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這些物質的化學成分中,含有不同的黏多糖、酸性蛋白和脂蛋白成分。染色后,通過氧化劑或直接加熱條件下,可使染色劑與物質結合而形成牢固的復合物。實驗方法原理真菌是常見的致病菌,其成
微生物的染色與形態結構觀察實驗——革蘭氏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革蘭氏染色反應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性狀。它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Gramstain)不僅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而且還可將所有細菌區分為兩大類:染色反應呈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用G+表示;染色反應呈紅色(復染顏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用G-表示。細菌對于
微生物的染色與形態結構觀察實驗——莢膜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莢膜是包圍在細菌細胞外面的一層粘液性物質,其主要成分是多糖類,不易被染色,故常用襯托染色法,即將菌體和背景著色,而把不著色且透明的莢膜襯托出來。莢膜很薄,易變形,因此,制片時一般不用熱固定。實驗材料圓褐固氮菌試劑、試劑盒莢膜染色液純甲實驗步驟1. ?在載玻片一端滴一滴無菌水,取少許培養了
微生物的染色與形態結構觀察實驗——鞭毛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一般細菌的鞭毛都非常纖細,其直徑為0.01~0.02 μm,在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力限度以外,故需要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才能看到。鞭毛染色是借媒染劑和染色劑的沉淀作用,使染料堆積在鞭毛上,以加粗鞭毛的直徑,同時使鞭毛著色,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能夠看到。實驗材料蘇云
病原微生物染色實驗——抗酸桿菌
實驗方法原理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通常稱為抗酸桿菌,由于菌體內含有脂質蛋白質和多糖類物質,并由糖脂形成一個蠟質的外殼,當染色劑結合形成復合物后,用含酸分化劑處理也不易脫色,具有抵抗酸的作用,所以被稱為抗酸桿菌。常用 Ziehl-Neelsen 抗酸桿菌染色法。實驗材料石蠟組織切片試劑、試劑盒二甲苯無水乙
幾種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匯總!
一、簡單染色?不同的細菌,或者由于觀察者所側重觀察的內容不同一,所以所使用的染料也有差異,但是簡單染色的方法是一樣的。先按照上述的制片方法制片,制成需要觀察的玻片后,使用相對應的染料滴加到玻片上菌膜區域,以覆蓋菌膜為準。按照不同染料的要求,結合所觀察的內容確定染色時間,染色時間到達時,進行水洗,干燥
微生物擬核體內體外染色觀察實驗_溴化乙錠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如果將微生物細胞裂解,使其擬核(即染色體 DNA)被抽提出來,通過溴化乙淀(ethidium bromide,簡稱 EB)染色并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便可觀察到釋放到細胞外的染色體 DNA。EB 是一種扁平分子染料。可特異性插入 DNA 堿基對之間,在紫外線照射下,使 DNA 呈現熒光,因
微生物的染色與形態結構觀察實驗——細菌芽孢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細菌的芽孢和菌體對染料的親合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進行著色,使芽孢和菌體呈不同的顏色而便于區別。芽孢壁厚、透性低,著色、脫色均較困難,因此,當先用一弱堿性染料,如孔雀綠(malachitegreen)或堿性品紅(basicfuchsin)在加熱條件下進行染色時,此染料不
微生物的染色與形態結構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在中性、堿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細菌細胞通常帶負電荷,所以常用堿性染料進行染色。堿性染料并不是堿,和其他染料一樣是一種鹽,電離時染料離子帶正電,易與帶負電荷的細菌結合而使細菌著色。實驗材料 金黃色葡萄球菌試劑、試劑盒 生理鹽水呂氏堿性美藍染色液石炭酸復紅染色液儀器、耗材 顯微鏡載玻片接種環
微生物學檢驗染色標本檢查
細菌標本經染色后,由于細菌與周圍環境間在顏色上形成鮮明對比,故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可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特征(如細菌的大小、形狀、排列等)和某些特殊結構(如莢膜、鞭毛、芽孢等),并可根據染色反應性對細菌加以分類鑒定。(一)細菌染色的一般程序 細菌染色的一般程序是: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媒染)—
微生物學檢驗染色標本檢查
細菌標本經染色后,由于細菌與周圍環境間在顏色上形成鮮明對比,故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可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特征(如細菌的大小、形狀、排列等)和某些特殊結構(如莢膜、鞭毛、芽孢等),并可根據染色反應性對細菌加以分類鑒定。? ? (一)細菌染色的一般程序 細菌染色的一般程序是:涂片(干燥)—固定—染色(
關于微生物染色的種類和選擇-介紹
染料分為天然染料和人工染料兩種。天然染料有胭脂蟲紅、地衣素、石蕊和蘇木素等,它們多從植物體中提取得到,其成分復雜,有些至今還未搞清楚。主要采用人工染料,也稱煤焦油染料,多從煤焦油中提取獲得,是苯的衍生物。多數染料為帶色的有機酸或堿類,難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機溶劑中。為使它們易溶于水,通常制成鹽類。
微生物的染色與形態結構觀察實驗——細菌的單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在中性、堿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細菌細胞通常帶負電荷,所以常用堿性染料進行染色。堿性染料并不是堿,和其他染料一樣是一種鹽,電離時染料離子帶正電,易與帶負電荷的細菌結合而使細菌著色。實驗材料金黃色葡萄球菌試劑、試劑盒生理鹽水呂氏堿性美藍染色液石炭酸復紅染色液儀器、耗材顯微鏡載玻片接種環雙層瓶擦
微生物的染色技術及顯微鏡觀察
一、細菌 ?的簡單染色法?1 目的 1.1 學習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術。 1.2 掌握細菌的簡單染色法。 1.3 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特征,鞏固學習油鏡的使用方法和無菌操作技術。 2 原理 細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學實驗中的一項基本技術。細菌的細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識別,必須對它們
微生物擬核體內體外染色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富爾根氏(Feulgen)染色法是根據席夫氏(Schiff)試劑進行的反應而建立的微生物擬核染色法。席夫氏試劑含有堿性復紅和亞硫酸,堿性復紅與亞硫酸結合后,失去醌式結構而變為無色。當 DNA 經酸作用而生成的醛化合物與席夫氏試劑結合后,使醌式結構恢復,合成一種帶紫紅色的堿性復紅衍生
微生物擬核體內體外染色觀察實驗_富爾根氏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富爾根氏(Feulgen)染色法是根據席夫氏(Schiff)試劑進行的反應而建立的微生物擬核染色法。席夫氏試劑含有堿性復紅和亞硫酸,堿性復紅與亞硫酸結合后,失去醌式結構而變為無色。當 DNA 經酸作用而生成的醛化合物與席夫氏試劑結合后,使醌式結構恢復,合成一種帶紫紅色的堿性復紅衍生物。此
微生物的染色技術及顯微鏡觀察(一)
一、細菌的簡單染色法 ? 1 目的 ? 1.1 學習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術。 ? 1.2 掌握細菌的簡單染色法。 ? 1.3 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特征,鞏固學習油鏡的使用方法和無菌操作技術。 ? 2 原理 ? 細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學實驗中的一項基本技術。細菌的細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學
微生物學技術:細菌抗酸染色法
1、原理與應用結核分枝桿菌對苯胺染料一般不易著色,若加溫或延長染色時間使其著色后,再用3%鹽酸酒精處理也不易脫色,經此染色后,結核分枝桿菌及其他分枝桿菌呈紅色,而非抗酸菌和細胞雜質等呈藍色。2、材料(1)結核病人痰(2)抗酸染色液(3)玻片、片夾、濾紙片、竹簽、空平皿、污物盆。3、方法(1)取潔凈的
微生物檢測中革蘭氏染色相關知識點
革蘭氏染色的原理細菌細胞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于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