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廈門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Menin通過表觀遺傳上調Yap1的轉錄促進了肝癌的形成。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10月7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廈門大學金光輝(Guang-Hui Jin)教授,金教授早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探討疾病發病進程中組蛋白甲基化、DNA甲基化等表觀遺傳學網絡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的關鍵信號通路,篩選有關慢性肝病發病的嶄新的治療靶點,研究以組蛋白甲基化為靶點的分子靶向藥物。 肝細胞癌(HCC)是原發性肝癌的主要類型, 也是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作為全世界最常見的一種癌癥類型,全球每年有超過50萬新患者,嚴重地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每年約有 11萬人死于肝癌,其死亡率在我國十大惡性腫瘤的排名中已從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然而目前人們對肝癌的發病機制仍不是十分清楚。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遺傳學上的基因突變是腫瘤發病機制中的......閱讀全文
DNA雙螺旋的解碼者、諾貝爾獎獲得者Watson說:“你可以繼承DNA序列之外的一些東西。這正是現在遺傳學中讓我們激動的地方。” 不久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利用由“路標計劃”管理的新基金,啟動了表觀基因組學研究計劃,一批表觀遺傳學項目和研究人員將獲得數百萬到上千萬美元的經費支持。幾乎在同時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表觀遺傳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學科,目前研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表觀遺傳在人體生長、發育、疾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少研究也表明表觀遺傳的改變是癌癥發生發展必不可少的。小編在此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表觀遺傳學與癌癥的研究,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 Genet:表觀遺傳變化讓
幾十年來,DNA一直被認為是決定生命遺傳信息的核心物質,但是近些年不斷的研究表明,生命遺傳信息從來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決定的,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可以在不影響DNA序列的情況下改變基因組的修飾,這種改變不僅影響個體的發育,而且還可遺傳給后代。如腫瘤等多種疾病并非僅由基因突變而引起,且與DNA和組蛋白
幾十年來,DNA一直被認為是決定生命遺傳信息的核心物質,但是近些年不斷的研究表明,生命遺傳信息從來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決定的,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可以在不影響DNA序列的情況下改變基因組的修飾,這種改變不僅影響個體的發育,而且還可遺傳給后代。如腫瘤等多種疾病并非僅由基因突變而引起,且與DNA和組蛋白
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從煉丹術到現代科學,長生不老似乎一直是人類樂此不疲的追求。 但若要延緩衰老,首先要弄清是什么造成了衰老。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統計學家斯蒂夫·霍瓦特(Steve Horvath)發現了一種預測一個人生命周期的方法:基于300~500個DNA甲基化標記,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里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觀
幾十年來,DNA一直被認為是決定生命遺傳信息的核心物質,但是近些年不斷的研究表明,生命遺傳信息從來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決定的,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可以在不影響DNA序列的情況下改變基因組的修飾,這種改變不僅影響個體的發育,而且還可遺傳給后代。如腫瘤等多種疾病并非僅由基因突變而引起,且與DNA和組蛋白修飾
一直以來,產前咨詢幾乎都集中在女性身上。在孕前和妊娠期間,準媽媽被反復告知要補充葉酸,不要飲酒和吸煙,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魚蝦,還要注意保持體重!孕前和妊娠期間準媽媽的飲食行為和環境接觸,都會對發育中的胎兒產生重要影響。為了胎兒的正常發育和長期健康,所有的辛苦付出也都被認為是值得的。 但是現在
表觀遺傳學修飾可以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調控基因的活性,廣泛參與了細胞對基因表達的控制,在細胞生長、細胞分化、細胞增殖和疾病狀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由此不少科學家都展開了表觀遺傳與癌癥發生發展的研究。 而對于腫瘤而言,在患者第一次被確認患上癌癥的時候,其體內已經存在了上千萬個癌細胞了,這
現任職復旦大學和北卡羅納大學的熊躍(Yue Xiong)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腫瘤和干細胞周期調控、乳腺癌小鼠動物模式和蛋白泛素化。復旦大學的葉丹(Dan Ye)研究員則主要圍繞”代謝與人類疾病”,開展”乙酰化調控代謝酶分子機制”和”代謝中間物參與表觀遺傳調控分子機制”兩方面的研究。 8月17日,
編者按: 2014年12月23日,對100多人的微小企業深圳微芯生物公司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原創抗癌新藥西達本胺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上市,并且它還創造了多項歷史記錄,成為中國首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專利使用的原創新藥。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藥物研究所劉昌孝認為,這是我國醫藥行業的
上個世紀50年代初,Watson和Crick建立了DNA分子結構模型,極大程度地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自此遺傳學便成為現代醫學研究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人類已經認識到基因突變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慢性進行性舞蹈病(Huntington's chorea, Hc)和囊性纖維化等。近年來
每當有新的CIRSPR-Cas9相關文章發表時,Addgene公司的工作人員就會迫不及待地研讀。Addgene是家非盈利公司,研究者們把自己使用的分子工具存放在這里,以供其他科學家們盡快使用這一技術。Addgene公司執行董事Joanne Kamens 指出,一篇大熱的論文一發表,幾分鐘內他們就
每當有新的CIRSPR-Cas9相關文章發表時,Addgene公司的工作人員就會迫不及待地研讀。Addgene是家非盈利公司,研究者們把自己使用的分子工具存放在這里,以供其他科學家們盡快使用這一技術。Addgene公司執行董事Joanne Kamens 指出,一篇大熱的論文一發表,幾分鐘內他們就
D.C. Wang, X. Wang于2016年8月發表在Semin Cell Dev Biol上的文章:Systems heterogeneity: An integrative way to understand cancer heterogeneity首次闡述了系統性異質性這一概念,為人們
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Perelman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侵襲性癌癥生長及一些表觀遺傳改變與突變p53蛋白有關。在本周的《自然》(Nature)雜志上這一研究小組描述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以及對于一些難治癌癥的意義。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多倫多大學細胞與發育生物學、遺傳學和生物學系教授Shelley
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Perelman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侵襲性癌癥生長及一些表觀遺傳改變與突變p53蛋白有關。在本周的《自然》(Nature)雜志上這一研究小組描述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以及對于一些難治癌癥的意義。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多倫多大學細胞與發育生物學、遺傳學和生物學系教授Shelley B
幾十年來,原發部位不明確腫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site, CUP)讓患者本人、患者家屬,以及患者的主治醫生們都傷透了腦筋,因為只有在明確了腫瘤的原發部位之后才能根據原發灶(組織)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制定出合適的轉移瘤處置方案。雖然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多種模型,可
——高創匯專訪:國家家蠶基因組重點實驗室崔紅娟教授 在得知崔教授和她的團隊最新成果在Nature 子刊《Oncogene》上發表后,高創匯新聞中心立即聯系了國家家蠶基因組重點實驗室的崔紅娟教授進行深入訪問。 模式家蠶攻堅腫瘤難題,表觀遺傳引領科研潮流 由崔紅娟教授帶領的團隊已經在學術上取
最近一項研究對表觀遺傳學如何調節人類基因程序進行了研究。該研究表明如果表觀遺傳受到擾亂就有可能開啟癌基因或關閉抑癌基因,這兩種事件都會導致正常細胞變成腫瘤細胞引起癌癥。 半世紀以前的實驗曾經發現影響DNA包裝的化學修飾可以開啟或關閉基因的表達,這樣就引入了表觀遺傳學密碼的概念。 表觀遺傳學的
一項多中心研究報告稱,對死于胰腺癌的病人腫瘤樣本進行的全基因組分析表明DNA上發生的表觀遺傳修飾能夠使一些胰腺癌細胞獲得生存優勢,據研究人員介紹,這些優勢能夠讓癌細胞在肝臟和肺這樣血液供應充足的器官繁榮生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癌癥轉移會讓癌癥變得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王前飛團隊聯合武漢大學黃贊團隊,發現急性白血病表觀靶向治療新靶點,有望通過靶向酸性核磷蛋白ANP32A調節表觀遺傳修飾治療腫瘤。相關成果以“ANP32A Regulates Histone H3 Acetylation and Promotes Leukemoge
我們也許可以通過逆轉因衰老而改變的基因活性來減緩衰老進程,甚至逆轉衰老。 根據近期發表在《細胞》(Cell)上的一項工作,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研究人員通過調節一些關鍵基因的表達水平,成功誘導分化后的成熟細胞成為胚胎類似
代謝異常是腫瘤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來不少研究表明腫瘤或機體代謝產物或者代謝通路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此,小編盤點了近期關于腫瘤代謝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分享。 【1】新研究揭示表觀遺傳和代謝如何在癌癥發育中發揮作用 DOI: https://doi.org/10.1093/bfgp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中心及中科院天然免疫和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瞿昆教授課題組聯合美國斯坦福大學Howard Chang實驗室,首次揭示了T細胞淋巴瘤(CTCL)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該研究成果以“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of cutane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中心及中科院天然免疫和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教授瞿昆課題組聯合美國斯坦福大學Howard Chang實驗室,首次揭示了T細胞淋巴瘤(CTCL)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該研究成果以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of cutaneo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中心及中科院天然免疫和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教授瞿昆課題組聯合美國斯坦福大學Howard Chang實驗室,首次揭示了T細胞淋巴瘤(CTCL)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該研究成果以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of cutaneo
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of 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and dynamic response to HDAC inhibitors”的文章,利用ATAC-seq
近日,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和第二軍醫大學的鮑嫣(Yan Bao)博士,發表了一篇題為“Epigenetic Control of B Cell Development and B-Cell-Related Immune Disorders”的綜述文章,探討了參與B細胞發育和B細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