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的農田水利設施 我國糧食總產9連增,但糧食進口量也在增加,糧食安全處于緊平衡狀態。200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5.3億噸,進口谷物(粉)占國內總產量的0.3%,2012年糧食總產接近5.9億噸,進口谷物(粉)占國內總產量的2.3%,提高近十倍。 2012年糧食進口也首次突破8000萬噸。加起來,2012年糧食供給超過6.7億噸,創下了歷史新高。氣候變暖使我國北方作物生長季積溫增加,復種指數提高,種植范圍擴大,但干旱缺水限制了糧食新增潛力的提高。我們建議國家加強水資源和糧食安全的協同發展建設和戰略研究。 加快東北水資源和糧食安全協同發展建設及戰略研究 據農業部統計,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自治區9年增產占全國增量的38.2%;總產量在全國的比重從2003年的17.7%提高到2012年的23.2%,成為全國糧食增長最快貢獻最大的區域。 東北糧倉遇到氣候變暖和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機遇......閱讀全文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4日發布《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白皮書約1.2萬字,分為前言、中國糧食安全成就、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未來展望與政策主張、結束語等6部分。白皮書全面總結反映了我國糧食安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重點闡述了1996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實施的一系
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年) 前言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為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糧食工作的重要決策部署,從根本上解決糧食流通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決守
10月14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向國際社會全面介紹了中國的糧食自給能力、對世界糧食安全的影響和貢獻、糧食支持政策、糧食市場開放等問題。 1996年,中國政府曾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有力回應了國際社會關于“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質疑。 時隔23年,中國再次發表
位于青島的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試驗基地即將收割新一批海水稻,并計劃于今年首次在全國五大典型鹽堿地試種。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表示:“爭取 2018 年能夠拿出不低于一個可以在全國大范圍推廣、經過國家審定的品種。” 海水稻指的是抗鹽堿的水稻品種。通常情況下,水稻被植物學家列為不耐鹽作物
“超級風暴” 4月1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表示,世界范圍內的食品價格上漲如同金融市場危機一樣,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這是國際社會首次將糧食危機與金融危機擺在同一個位置上并列。此前1月份,在這份與花旗、MMC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沃頓商學院危機中心
張正斌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早在1934年,偉人毛澤東就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國上世紀50到70年代的大中型水利建設熱潮,為我國現在的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打下很好的基礎。 水土保持是基本國策。為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生
制圖:張芳曼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在實現“九連增”的同時,谷物進口量也呈現增長趨勢,引發社會對我國糧食自給水平的擔憂。我國糧食自給率水平如何?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姜長云研究員。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 姜長云認
正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既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也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資料。 經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國家安全法正式通過并實施。特別是其中的第二十二條,文中提到糧食安全相關問題,可見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戰
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一連增”,總產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糧食連續11年增長,是令人欣慰的,但今后的糧食生產如何保持增長勢頭?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下,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改造中低產田?在確保“第一糧倉”三大平原區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如何全面規劃,保障
目前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安全等問題,生物技術有望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國內外提出了各種農業發展模式,如石油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和現代農業等等,但都沒有將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進行統籌考慮,也沒有形成真正的
近日,美國科技博客Quartz網站發表題為《中國的農業為何正在衰退?》的文章,該文章認為,在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過程中,農田和水資源已遭受嚴重損害,盡管經濟突飛猛進、民眾更富裕,但中國保持糧食增長的能力已大不如前。若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一個依賴中國的全球經濟體系將走向災難。 近年來,針對
我國北方地區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然而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糧食生產穩定性和產量潛力挖掘的主要限制因素。這種矛盾在華北平原尤甚,河北中南部平原用于糧食生產的地下水凈消耗,已造成區域平均的地下水下降達7.4米,局部地區達20米。同時,也引起了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業內專家認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教授夏軍 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水庫水源地水質有11%不達標,湖泊水源地水質約70%不達標,地下水水源地水質約60%不達標。近10年來中國水污染事件高發,水污染事故近幾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全國城鎮中,飲用水源地水質不安全涉及人口
中儲糧:目前糧價上漲仍在可控范圍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談中國的糧食調控 三聯生活周刊:最近國際米價出現大的漲幅,表面看,由于我們國家在糧食問題上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因而亞洲米價此番上漲幾乎沒有影響,但從一個相對更長的周期,它對國內稻谷供需市場是否仍然構成潛在
隨著本世紀初中國成為世界上主要糧食進口國,糧食安全問題又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總體上,在制度創新、技術進步、市場改革、農業投入等因素的驅動下,過去30年,從供給、收入、營養、市場價格等方面來看,中國食物安全度都在不斷提高。 筆者團隊通過對未來中國糧食安全情況的研究,認為中國農產品供需將基本
“育種”“抗旱”是他幾十年來思考的關鍵詞;“讓每一滴水生產出更多糧食”是他科研生命的主題。 水,也許是張正斌一生都難以擺脫的糾結。缺水,是他童年起就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與干旱的對抗,曾奪走了他姐姐的生命。 農業,似乎是生于黃土高原的他繞不開的宿命——“育種”“抗旱”是張正斌幾十年來思考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隨著經濟等發展,長江流域的生態破壞嚴重。 沿江工業密布,每年排入長江的污水量相當于黃河水量;大量物種消失,白鰭豚功能性滅絕,而江豚正步其后塵;作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干涸變“草原”…… 中部地區地處我國腹地,承東啟西、連貫南北,位于長江、黃河、淮河等重要流域的關
為提升我國黃淮海糧食主產區生產能力提出決策依據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未來人口增長還要達到15億,因此,糧食安全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同時,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黃淮海地區的農業發展受氣候干旱和水資源短缺的威脅,這一地區也是我國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長期以來科研人員協同
“這玉米根本賣不動,我現在都不怎么打理這片地。”蹲在一片雜草叢生的玉米地旁,北京市大興區農民老馬對本報記者感慨道。但老馬遭遇的“賣糧難”并非因為中國糧多,相反近兩年中國正在大量地進口糧食,糧食自給率早已突破政府此前制定的95%標線,2012年有1.9億中國人需要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糧食問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亞洲開發銀行13日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說,超過75%的亞太國家存在嚴重的水資源安全問題。 在這份名為《2013年亞洲水資源發展展望》的報告中,研究人員從家庭用水、經濟用水和環境用水等五個角度衡量一個國家的水資源總體安全水平。被評估的49個亞太國家中,有37個國家面臨嚴重的水
一方面,糧食生產“九連增”,糧食增量屢創新高;另一方面,糧食進口量持續 增加,去年糧食自給率降到88.4%。專家表示—— 大豆自給率降到18%,整個中國糧食自給率降到88.4%——在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的同時,糧食進口量也在持續增加。糧食危機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在日前于京
背景資料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成立于1988年,是一個附屬于聯合國的跨政府組織,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狀,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由于IPCC的工作提高大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推動了氣候公約的談
變化環境下水文響應及對水資源安全的影響是國際上普遍關心的全球性問題,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問題。嫩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糧食主產區和濕地集中分布區,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近50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和高強度人類活動深刻改變了嫩江流域水文循環過
作為一個從事抗旱節水的農業科研人員,讓我心里不能寧靜的是,毛澤東主席說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句話已經過去60多年,但我們還沒有實現水利現代化——旱澇災害肆虐,糧食經濟損失嚴重。 近年來氣候變化異常,頻繁出現的干旱缺水成為我國南北方共同面對的挑戰、糧食安全危機的重要根源、中華
三峽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它的成功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治水的百年夢想,鑄就了水電建設的歷史豐碑。目前,三峽工程已全面轉入運行階段,經濟社會效益凸現,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水電事業的科學發展。 一、水電開發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
唐華俊 在當前我國糧食庫存相對充裕的形勢下,華北地區應當加快品種改良和調整農藝栽培管理措施,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更好地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華俊 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華北地區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該區域近50年呈現明顯的暖干化趨勢,增溫速率高于全國平均水
2013年年底,中國退運了超過60萬噸來自美國的進口轉基因玉米及其產品。至于退運的原因,中國的解釋是美國輸華的玉米檢出含有未經中國農業部門批準的MIR162轉基因成分,而美國認為這是中國的貿易保護或報復行為。 這不是第一次中美因轉基因食品引發貿易爭端。2001年,在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高溫、暴雨、干旱、霧-霾……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全球各地發生多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警示人們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應對氣候變化是攸關當前和長遠利益的大事,全球各國的目光都聚焦于此,而我國則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2015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對氣象部門作出重要
第六屆世界未來能源峰會15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拉開帷幕。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基什內爾、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謝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等來自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高級官員和專家學者出席了開幕式。 阿聯酋王儲兼武裝部隊副總司令謝赫穆罕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