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癌癥患者獨有的古老DNA
一種改變了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和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的古老逆轉錄病毒,現在被發現同樣也在現代人類——某些癌癥患者的DNA中留下了一些改變。來自英國的一個研究人員小組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的一篇論文中,著述了這一驚人的研究發現。 多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一些病毒不僅可以影響動物(和人類)的普通生物學,還可以進入到它們的基因組中引起DNA鏈改變。這些改變隨后可以傳遞給后代。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有這樣的DNA鏈引起了人類疾病。 2012年的6月,另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存在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DNA中的一些改變是由于一種古老的逆轉錄病毒所導致。這種病毒在基因組的“垃圾”序列(如此命名是因為它們不攜帶任何與蛋白質生成相關的信息)中留下了其存在的證據,但其似乎并沒有做任何事情。該研究小組找到了14個獨特的病毒證據實例。帶著好奇,該研究小組隨后查看了在現代人......閱讀全文
研究蝙蝠基因或有助于抗病毒和癌癥研究
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21日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一項研究報告稱,對相對長壽和病毒抵抗力較強的蝙蝠的基因研究可能會為人類癌癥和傳染病的防治提供幫助。 這項研究是由澳大利亞、中國、丹麥、美國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的。研究人員對蝙蝠的抗病毒能力和壽命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把
Cell:病毒警報阻斷癌癥
近日,國外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腫瘤細胞和小鼠實驗已經找到一種方法來觸發免疫系統的一種“病毒警報”,這可激發癌癥患者對免疫治療藥物的反應。一種越來越有前途的癌癥研究的焦點,藥物是為了解除癌癥細胞避免檢測和破壞免疫系統的能力。 該內容發表在8月27日的Cell《細胞》雜志上,Johns Hopkin
研究人員正在開發新型癌癥疫苗-用病毒樣粒子抗癌
網易科技訊 3月5日消息,據Futurism報道,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正在尋求開發一種能引發對腫瘤細胞免疫反應的癌癥疫苗。來自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利用一種類似病毒的粒子來幫助動物對抗癌癥。 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為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提供了240萬美元的資助,用于為動物研制一種癌癥疫
關于癌癥病毒的病理特性
某些癌癥患者存在腫瘤易感基因。如第17號染色體上存在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婦女患乳腺癌危險性遠遠高于無BRCA1基因的婦女。某些兒童腫瘤,如視網膜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白血病等,可見于親子兩代,患者有基因缺陷,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這種遺傳性癌癥是腫瘤會遺傳的最好例征。患者一般發
關于癌癥病毒的基本介紹
腫瘤會遺傳,但遺傳傾向程度不一,實際上所有人類腫瘤都表現出在某一人群中有高發傾向。如中國人鼻咽癌發生率遠高于日本人和美國人。在我國,鼻咽癌以廣東人發病率最高,移居到上海10年以上的廣東人,其鼻咽癌發病率仍為上海當地居民發病率的3.64倍;反之,移居到廣東的外地人,鼻咽癌發病率仍遠低于當地廣東人。
用新冠病毒來治療癌癥?研究顯示,新冠能抑制肺癌
該研究顯示,新冠病毒(SARS-CoV-2)的刺突蛋白(S蛋白)能夠導致肺癌細胞凋亡,并在肺癌小鼠模型中抑制腫瘤生長。這項研究提示了我們,困擾全世界三年之久的新冠大流行或許能夠帶來一種治療癌癥的新方法早在2021年1月,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期刊就報道了一個神
癌癥病毒療法進入臨床實驗
用病毒殺死癌細胞的理念很早就被提出,上世紀中葉就曾經有科學家做過嘗試。最近由日本寶生物公司、東京大學、岡山大學和Oncolys?BioPharma公司開發的病毒療法已進入臨床實驗。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和鳥取大學等團隊,已先后通過動物實驗驗證了自持病毒療法對治療胰腺癌有效。杏林大學將病毒療法與免疫療
HIV病毒癌癥免疫藥物的治療
美國埃默里大學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部研究員Justin Harper等人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研究顯示:利用兩種癌癥免疫治療藥物組合使用刺激免疫細胞,可縮小感染了猿猴免疫病毒(SIV)并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病毒庫大小。這些發現對于尋找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有重要
新癌癥疫苗病毒樣顆粒Qβ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正在設計一種病毒樣顆粒,稱為Qβ,它將在體內產生抗癌免疫反應,并可能被用作治療癌癥的新疫苗。 這項由國家癌癥研究所撥款240萬美元資助的項目將支持疫苗的開發,以保護動物免受目前無法治療的癌細胞的侵害,并且可以很容易地轉化為人類使用。 “這項資助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專注于
以毒攻毒!皰疹病毒“變身”癌癥克星
科技日報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劉霞)英國科學家在近期舉辦的2022年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上提交論文稱,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皰疹病毒可能給已經窮盡所有其他療法的癌癥患者帶來希望:在一個有39名患者參與的試驗中表現出了顯著療效。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名為RP2的病毒是一種轉基
以毒攻毒!皰疹病毒“變身”癌癥克星
英國科學家在近期舉辦的2022年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上提交論文稱,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皰疹病毒可能給已經窮盡所有其他療法的癌癥患者帶來希望:在一個有39名患者參與的試驗中表現出了顯著療效。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名為RP2的病毒是一種轉基因的單純皰疹病毒,通過“連環出擊”,
Nature癌癥綜述:如何用CRISPR進行癌癥研究
CRISPR/Cas9系統可以很容易地改寫多種生物的基因組,這一技術很快如風暴一般席卷了整個基因組工程領域。可想而知,以CRISPR/Cas9為基礎的各種應用也將為癌癥遺傳學領域帶來一場變革。麻省理工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Tyler Jacks就是這方面的先行者,他去年連發兩篇Nature文
癌癥研究商業化
在全球范圍內,治療癌癥的藥物都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這一領域屬于一個增長最快的經濟領域。瑞士的兩大制藥中心羅氏和諾華是該領域的帶頭羊。 美國康涅狄格州的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 Health),專門為醫藥健康產業提供專業信息和戰略。該公司的分析人員認為,2015年抗癌藥銷售額將增長到710億瑞郎
抗體成像助力癌癥研究
新技術幫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免疫系統的作用機制。 抗癌藥物的研發過程非常曲折:起初,細胞實驗和小鼠實驗的前景都非常樂觀;但是,隨后的猴子試驗就非常讓人沮喪:猴子們被那些旨在靶向和殺死胰腺癌細胞的藥物毒死了。 該藥物的研發團隊成員、加州Genentech公司的Simon Williams指出,團隊
美日研究發現癌癥研究新機制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癌癥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都急劇攀升,這使得癌癥研究變得更加迫切。對于癌癥生物學的研究讓科學家們了解更多癌癥的真相,比如說多種遺傳變異,多種表觀遺傳學變異等等,誘發癌癥的機制變得繁雜而晦澀難懂。 近期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兩個研究組從不同方面分別揭示了癌癥的新作用機制:腸道內的一種
日本癌癥疫苗研究取得進展-可使癌癥病灶消失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北海道大學17日公布了在癌癥治療疫苗臨床試驗中取得的成果,有患者注射疫苗后,癌癥病灶消失。 人類免疫系統在擊退癌細胞時,是由“T輔助細胞”向“T殺傷細胞”發出指令,殺滅癌細胞。目前的癌癥治療疫苗通常只具有讓“T殺傷細胞”增殖的效果,而新疫苗將同時激活兩種細胞,強化人
《臨床研究》:天花疫苗瞄準癌癥
科學家發現,在天花的根除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種病毒在癌癥治療中也能夠大顯身手。在一項新研究中,一個轉基因牛痘株,即人們所說的天花疫苗,能夠抑制兔子肝臟腫瘤的生長。如今,這種病毒正在向著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的目標邁進。 一個肝臟腫瘤在用轉基因病毒治療前(上)以及治療4周后(下)。 (圖片提供:Stephe
癌癥研究的重要技術突破
最近,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德國健康與環境中心Christina Scheel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試驗分析方法,通過培養的人乳腺上皮細胞重建乳腺的三維組織結構。為了這個目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透明的凝膠,細胞在凝膠中分裂和擴散,類似于青春期的乳腺發育。具體來說,細胞分裂并產生空心管,這些
CRISPR技術如何助力癌癥研究
在美國癌癥研究學會(AACR)的新一屆年會上,不少研究人員介紹了他們如何利用當下熱門的CRISPR技術來研究癌癥并尋找治療方法。 據Whitehead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David Sabatini介紹,他們實驗室利用CRISPR篩選癌細胞系,以搜索目標基因,并確定致癌通路的組分。 研究人員利
研究發現低氧驅動癌癥生長
《分子細胞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12年第3期“復雜疾病的系統生物學研究”專輯中發表了一篇美國佐治亞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徐鷹教授題為“Hypoxia and miscoupling between reduced ene
新世紀癌癥研究的突破
3.3 化學治療 抗癌新藥的研究 科學家面臨的問題是永遠不會出現使每個癌癥患者都再度容光煥發的單一治癌法或藥物,因為從腦癌、乳腺癌到腸癌等每種癌癥的發生發展都各不相同。正在研制中的藥物如此之多,臨床研究人員甚至來不及一一對他們進行檢驗。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發起了一項計算機研發抗癌工程。目前醫學界已
IBM再開源3個癌癥AI項目-推動癌癥研究
癌癥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 2018年估計有1,810萬新病例以及960萬人死于癌癥。學術界和工業界也不斷致力于尋找更有效的抗癌藥物。IBM位于蘇黎世的研究團隊正在構建一些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方法,加速人們對復雜疾病的主要驅動因素、分子機制以及腫瘤組成的差異等幾方面的理解。 為了推動新療法的研究
新型癌癥成像技術助力癌癥研究突破性進展
隨著癌癥研究的不斷創新發展,不斷涌現的新型癌癥成像技術也在幫助科學家們對癌癥進行更為快速的診斷,并且更加容易幫助尋找最具潛力的癌癥新藥并將新藥推向臨床試驗;其中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們就走在了這一領域的前沿,他們將先進的成像技術應用到了癌癥藥物的研發初期,結果顯示這些成像技術有助于剔出效果不佳的
北大研究員發表癌癥研究新成果
PTEN是一個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許多腫瘤都存在PTEN突變、下調或功能障礙。PTEN的磷酸酶活性依賴于膜轉位(激活),已知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劑(尤其是曲古菌素A)能夠促進PTEN的膜轉位,但人們并不清楚這背后的具體機制。 多細胞生物的每個細胞都攜帶著相同的遺傳學信息。不過,不同類型
FDA首次批準病毒“TVec”治療癌癥
Amgen公司的talimogene laherparepvec(T-Vec)是一種基因修飾活的抗腫瘤孢狀病毒,它能夠在腫瘤細胞內復制,并且使腫瘤細胞破裂死亡。同時能夠在腫瘤組織局部釋放GM-CSF,這是一種白細胞生長因子,能夠激活系統性免疫反應。T-Vec通過2種重要且互補的方式發揮作用:引發
美國癌癥研究學會年會:納米化妝品可能誘發癌癥
納米技術產品是近年研究開發的熱點,市場上也不斷有納米防曬霜、納米護膚液等納米化妝品問世。最近,在2007年美國癌癥研究學會年會上,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學者Pacheco指出,大小只有十億分之一米的納米顆粒可以對DNA造成損傷從而誘發癌癥,人們選擇納米化妝品時應慎重。?雖然各國都在加大對納米技術的研究,
安捷倫發布CGH+SNP癌癥芯片以及軟件用于癌癥研究
安捷倫發布 CGH+SNP 癌癥芯片和 Cytogenomics 軟件用于癌癥研究 基于癌癥 Cytogenomics 芯片協會的設計 2011 年10月11日,蒙特利爾——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今日發布 SurePrint G3 CGH+SNP 癌癥目錄芯片,該款芯片
癌癥不可能被治愈:新研究揭示癌癥進化根源
將癌癥追溯到多細胞生物起源的時期,有助于了解癌癥的神秘特性和轉換治療癌癥的思維方式。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Paul Davies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Charles Lineweaver近日提出一種新的看待癌癥的角度,即將癌癥進化的根源追溯到多細胞生物數十億年前的起源時期。如果他們的理論
阿斯利康與英國癌癥研究院合作研發癌癥新藥
阿斯利康與公益機構英國癌癥研究院(CRUK)再次進行新的合作,創建新型實驗室,共同開發新型癌癥生物療法及診斷方法。 他們之間進行強強聯合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雙方的優勢資源,供職于英國癌癥研究院的癌癥生物學專家們擁有蛋白質工程學知識、而阿斯利康子公司MedImmune擁有人源噬菌體抗體展示庫方面的
癌癥研究院與AB-SCIEX合作-用質譜成像技術研究癌癥擴散
雙方合作使用MALDI-TOF/TOF技術,對癌轉移的研發方法進行改善和標準化 癌癥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是研究癌癥在人體內的擴散,從而來確定新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