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植物精準識別“敵友”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團隊在植物區分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建立了植物特異識別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信號框架。1月24日,相關研究發表于《細胞》。植物的根系土壤中棲息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它們既包括能與植物建立互利共生關系的共生微生物,也包括能侵染植物、掠奪其營養的病原微生物。植物如何精準區分共生與病原微生物,已成為植物-微生物科學與作物科學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之一。解答這一問題將為深入研究作物病害防控與養分高效利用提供關鍵支撐,助力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研究團隊發現,早期陸生植物粗裂地錢中的一對LysM類受體激酶,即MpaLYR和MpaCERK1,能夠精準區分共生與病原微生物,并激活下游不同信號通路。其中,MpaLYR負責識別微生物來源的信號分子,既能結合共生微生物的分子標志物短鏈幾丁質殼聚糖CO4/5,也能結合外源真菌產生的病原分子標志物長鏈幾丁質殼聚糖CO7/8,并通過與MpaCERK1......閱讀全文
植物與病原微生物互作分子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受了各種病原菌的侵襲,植物經過與病原菌的長期共進化形成了一套復雜的防御體系。在整個植物與病原微生物互作過程中,多種植物激素(如水楊酸、乙烯和茉莉酸等)發揮著十分重要的調控功能。不同的植物激素介導不同的植物與病原微生物互作信號途徑,并有針對性地調控植物應對不同類型病原菌的
生物物理所等發現病原微生物干擾植物免疫新機制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艷麗研究團隊與英國塞恩斯伯里實驗室馬文勃研究團隊,在《細胞》(Cell)上,發表了題為Pathogen protein modularity enables elaborate mimicry of a host phosphatas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發現
科學家發現一種病原微生物干擾植物免疫新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86.shtm2023年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艷麗研究團隊與英國塞恩斯伯里實驗室(The Sainsbury Laboratory)馬文勃研究團隊合作在《Cell》雜志發表了題為"?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對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
一、 一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豬水泡病病毒、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絲狀支原體、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癢病病原。 二、 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綿羊痘/山羊痘病毒、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
病原微生物的簡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物可以侵犯人體引起疾病,這些微生物被稱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體。病原微生物與人類之間進行著長期而復雜
病原微生物的簡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物可以侵犯人體引起疾病,這些微生物被稱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體。病原微生物與人類之間進行著長期而復雜
病原微生物的分類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組成及結構,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非細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人類的庫魯病。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
病原微生物的介紹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物可以侵犯人體引起疾病,這些微生物被稱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體。病原微生物與人類之間進行著長期而復雜
病原微生物的簡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物可以侵犯人體引起疾病,這些微生物被稱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體。病原微生物與人類之間進行著長期而復雜
病原微生物的分類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組成及結構,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非細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人類的庫魯病。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
病原微生物染色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真菌是常見的致病菌,其成分含有較多的黏多糖和蛋白質,通過氧化劑,能夠促使菌壁的多糖暴露出醛基,然后再與 Schiff 試劑進行結合,生成新的復紅復合物而顯示真菌的存在,常用高碘酸-復紅染色法。實驗材料 石蠟組織切片試劑、試劑盒 二甲苯無水乙醇中性樹膠蒸餾水高碘酸Schiff 試劑儀器、
病原微生物的簡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物可以侵犯人體引起疾病,這些微生物被稱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體。病原微生物與人類之間進行著長期而復雜
病原微生物的分類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組成及結構,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非細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人類的庫魯病。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
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某些病原體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治療藥物后,其反應性不斷減弱,以致最后病原體可抵抗該藥而不
病原微生物的分類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組成及結構,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非細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人類的庫魯病。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
病原微生物安全分級
WHO據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傳播方式和宿主范圍、是否具有的有效預防措施將感染性因子危險程度分成了4級:危害等級I(低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指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危害等級Ⅱ(中等個體危害,有限群體危害),指病原體能夠對人或動物致病,但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社區、牲畜或環境不易導致嚴重危害;實
病原微生物染色實驗_真菌
病原微生物的種類繁多,包括屬于真核微生物的真菌、厲于原核微生物的細菌(抗酸桿菌)、來自病毒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這些物質的化學成分中,含有不同的黏多糖、酸性蛋白和脂蛋白成分。染色后,通過氧化劑或直接加熱條件下,可使染色劑與物質結合而形成牢固的復合物。實驗方法原理真菌是常見的致病菌,其成
PCR方法檢測病原微生物
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種模擬天然DNA復制過程,在體外擴增特異性DNA(或RNA)片段的新技術。本實驗是將待檢雙鏈DNA經94℃高溫變性成單鏈作模板,然后加入一對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引物分別與待擴增DNA片段的兩端互補,經55℃低溫退火,引
病原微生物細菌的結構
(1)細菌的基本結構。各種細菌都具有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質四部分。細胞壁是位于細菌的最外層的一層質地堅韌而略有彈性的膜狀結構,其化學成分復雜,并隨著不同細菌而異。細胞膜是由磷脂和多種蛋白質組成的單位膜,其主要功能是物質轉運、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是細菌滲透屏障和賴以生存
PCR方法檢測病原微生物
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種模擬天然DNA復制過程,在體外擴增特異性DNA(或RNA)片段的新技術。本實驗是將待檢雙鏈DNA經94℃高溫變性成單鏈作模板,然后加入一對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引物分別與待擴增DNA片段的兩端互補,經55℃低溫退火,引
病原微生物染色實驗——細菌
實驗方法原理細菌體積較小,可在顯微鏡油鏡下進行觀察。細菌中的酸性蛋白質,通過革蘭(Gram)堿性染料進行結合,遇革蘭碘以后形成復合物,再經過分化劑,則顯示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常用 Gram 堿性復紅-結晶紫革蘭法。實驗材料石蠟組織切片試劑、試劑盒二甲苯無水乙醇中性樹膠蒸餾水堿性復紅石
病原微生物樣本的采集
傳染病實驗室診斷、傳染源調查、自然疫源地監測、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都以檢出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或其相關物質為目的。這類樣本來源主要是人和宿主動物、媒介昆蟲,也包括水、土壤、食品等樣本供調查傳染源。1、病原微生物樣本采集的一般注意事項1)針對性:不要求樣品代表性,強調針對性,盡可能采集病原微生物含量最多的部
PCR方法檢測病原微生物
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種模擬天然DNA復制過程,在體外擴增特異性DNA(或RNA)片段的新技術。本實驗是將待檢雙鏈DNA經94℃高溫變性成單鏈作模板,然后加入一對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引物分別與待擴增DNA片段的兩端互補,經55℃低溫退火,引
病原微生物的采樣原則
一 防護原則采樣中避免造成人員感染和樣本污染非常重要。應把采集的樣本視為具有感染性,需采用必要的防護措施,注意安全操作,安全地包裝和運輸。應具備急救包,以便在采樣中意外泄露時使用,確保安全。1、人員要求從事高致病性病原檢測樣本采集的技術人員,必須經生物安全培訓具備相應的實驗技能。在樣本采集過程中,采
病原微生物核酸量值實現溯源
近日,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課題“病原微生物核酸量值溯源傳遞關鍵技術研究”通過科技部和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該課題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并實現依靠核苷酸堿基將病原微生物DNA含量溯源到國際SI基本單位,并且研制出堿基標準物質,填補了國內生物研究領域空白。 據不完
核酸雜交法檢測病原微生物
核酸雜交技術是根據兩條互補的核苷酸單鏈可以雜交結合成雙鏈的原理所建立,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標記的核苷酸單鏈做探針,與待檢標本中的DNA雜交來探查待檢標本中有無與之相互補的核酸。該方法特異性高,但敏感性低于PCR方法。 本實驗學習用非放射性標記物-地高辛(DIG)標記DNA片段作探針,用
核酸雜交法檢測病原微生物
核酸雜交技術是根據兩條互補的核苷酸單鏈可以雜交結合成雙鏈的原理所建立,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標記的核苷酸單鏈做探針,與待檢標本中的DNA雜交來探查待檢標本中有無與之相互補的核酸。該方法特異性高,但敏感性低于PCR方法。 本實驗學習用非放射性標記物-地高辛(DIG)標記DNA片段作探針,用
病原微生物對人體健康危害
水中病原微生物對人體健康形成的危害歷史長久。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水體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病毒等,可引起傷寒、痢疾、霍亂和腹瀉等腸道疾病。19世紀歐洲一些大城市因水源水質受到污染造成多次霍亂爆發和蔓延。在此之后,人類采用加氯消毒方式,基本上控制了水致傳染病問題。但1970年代以來,飲用水中又不斷發現新的
病原微生物風險評估報告格式
?病原微生物風險評估報告格式1、 生物風險評估依據1)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4)WHO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2、生物風險評估要素1)病原微生物特征;2)病原微生物相關實驗活動;3)實驗活動人員;4)實驗活動的設施、設備和環境;5)風險認定和
病原微生物染色實驗——抗酸桿菌
實驗方法原理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通常稱為抗酸桿菌,由于菌體內含有脂質蛋白質和多糖類物質,并由糖脂形成一個蠟質的外殼,當染色劑結合形成復合物后,用含酸分化劑處理也不易脫色,具有抵抗酸的作用,所以被稱為抗酸桿菌。常用 Ziehl-Neelsen 抗酸桿菌染色法。實驗材料石蠟組織切片試劑、試劑盒二甲苯無水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