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國院士:“水稻候鳥”情系農民
秋風乍起,他奔赴廣西南寧;寒冬來臨,他又轉戰五指山下的海南;次年春天,他才揣著希望的種子返回湖北。 今年7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頂著酷暑深入武漢大學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鄂州實驗基地考察。 在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前,習近平先后察看了珞優8號、珞優10號、兩優234等品種,并走上田埂,在稻田里拔起禾苗察看分蘗情況。 “什么時候能夠收割?耕作的機械化程度怎么樣?農民是不是喜歡用秧盤?” 面對習近平的關切詢問,一名頭發花白的老科學家一一應答。 臨別前,習近平握著這位科學家的手說:“您辛苦了。感謝你們作出的貢獻,希望繼續努力。科技興農,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這位科學家便是著名的植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 三座大山 1959年夏天,從湖北羅田山里到團風碼頭的山路上,一老一少父子倆挑著簡單的行李行走如飛。在步行了九十多公里后,父子兩人登上了開......閱讀全文
社會各界送別“農田院士”朱英國
“英才翹楚首創紅蓮播四海,國士擎天長留教澤伴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遺體告別儀式13日在武昌舉行,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李曉紅,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于紹良,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代表,武漢大學師生代表,朱英國的親屬、生前友好等500余人前來送別。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遺傳學家
朱英國院士:糧食生產應居安思危
朱英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視察武漢大學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鄂州實驗基地時表示,我國的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我國糧食安全總體形勢是好的,但我們還要看到危機,要有危機感。 當前,我國的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連續增
朱英國院士:“水稻候鳥” 情系農民
秋風乍起,他奔赴廣西南寧;寒冬來臨,他又轉戰五指山下的海南;次年春天,他才揣著希望的種子返回湖北。 今年7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頂著酷暑深入武漢大學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鄂州實驗基地考察。 在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前,習近平先后察看了珞優8號、珞優10號、兩優234
朱啟臻:理解農業發展的工業方式
究竟用什么樣的方式發展農業,中國應該發展什么樣的農業。不同的理解反映到農業發展實踐上,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農業發展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農業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無論選擇什么樣的農業發展方式,都必須以不違背農業發展規律為前提,否則就會遭到挫折和失敗,這樣
朱英國院士獲湖北首個百萬科技大獎
湖北首個百萬科技大獎被武漢大學朱英國院士摘得。9月8日,2007年度湖北省科技獎勵大會在武昌召開,大會共授予342項科技獎,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獲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省委書記羅清泉親自向他頒發證書和100萬元獎金。 朱英國今年69歲,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與袁隆
拯救“過勞”的田地
過度使用和地力透支是我國的土地環境現狀。應制訂土壤非剛性污染物的篩選值、指導值,還要采取長期跟蹤監測的制度和風險評價制度,構建分類指導、科學合理的土壤環境標準體系。 對沒有污染或輕微污染的土壤優先保護;對輕度、中度污染的土壤要安全利用,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農藝措施排除風險;對重度污染的土壤,要
英國科學家對有機農業提出質疑
英國科學家近日表示,除了有機作物,人類還需要開發新型生態農業,其中包括使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來養活更多人口的農業技術。 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增加產量的非有機肥以及轉基因品種。有機農業的支持者認為,世界能夠生產出足夠多的農作物,關鍵問題是人們否能支付得起這些食物。 隨
教育部追授朱英國“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朱英國,男,漢族,1939年11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系我國自主培養的遺傳學家、雜交水稻研究先驅者和雜交水稻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2017年8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
英國農業部長呼吁歐盟批準轉基因玉米
倫敦1月7日消息:英國農業部長周二發出呼吁,建議歐盟在本月底的投票中批準杜邦公司和道氏化學公司聯合開發的一種轉基因玉米。 英國農業部長歐文·帕特森在牛津農業會議上表示,如果轉基因玉米獲得批準,將是十五年來歐盟首次批準播種轉基因糧食作物。 他補充說,隨著創新企業決定在其他市場投資和開發
英國推出《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預測報告》
最近,英國科學預測辦公室推出《全球糧食與農業發展預測報告》(),分析了未來40年在全球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如水和能源的供應、氣候變化、消費模式的變化等,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報告得到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和國際發展部等部門支持,由全球35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