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載火箭:六大創新嫦娥三號:十大特點
據長三乙遙二十三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杰介紹,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具有六大創新: 多窗口發射技術。通過窗口優化設計、軟件在線切換技術研制、火箭三級增壓輸送系統適應性等技術改進和試驗,由嫦娥二號的零窗口發射,增加至每個發射月有連續3~4天具備發射條件,每天有2個發射窗口,實現了多窗口發射。 雙激光慣組冗余/衛星導航復合制導技術。主要采用雙激光慣組加衛星導航修正的復合制導技術,使火箭按照設計好的軌道飛行的同時,精確計算最佳途徑,并隨時修正,以實現嫦娥三號精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新型有效載荷支架及器箭鎖緊裝置技術。根據嫦娥三號的結構與尺寸,火箭重新設計了有效載荷支架,以及星箭接口的鎖緊裝置,使火箭與探測器更完美地連接在一起,增強了探測器奔月途中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可靠性增長技術。完成了一子級發動機、二子級發動機、三子級發動機、控制系統等9項可靠性增長項目,飛行可靠性大大提升。 增加運載能力技術。主要是增加運載......閱讀全文
代表委員勾勒中國太空探索新圖景
今年是我國航天發射的大年,新年伊始就緊鑼密鼓進行了數次發射,而在當下舉行的全國兩會上,中國航天也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熱議的高頻詞語。 不管是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月球基地的規劃、火星探測的計劃,還是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重型火箭、商業航天衛星星座等研制進展,會場內外傳遞著一個個有關航天的最新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圓滿成功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 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后,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后,先后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
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
嫦娥三號成功發射 今日1時3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據悉,嫦娥三號將首次實現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勘察,為我國探月工程開啟新的征程。 火箭飛行19分鐘后,器箭分離,嫦娥三號順利進入近地點高度210公里、遠地點高度約36.8萬公里的地月轉移
中國探月工程目標是駐月-“月宮一號”今年公開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副書記李光亞27日在重慶圖書館接受采訪稱,雖國家尚未立項或公布明確時間表,但毋庸置疑,中國探月工程的最終目標將是登月、駐月。 李光亞說,中國探月工程分為三步走,分別是探月、登月、駐月。目前正在進行的探月階段代號“嫦娥工程”,其中,嫦娥一號探測器已實現“繞月”目標
嫦娥三號預計6日傍晚步入環月軌道
北京晨報記者從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截至12月5日18時,嫦娥三號探測器已正常運行約88小時,飛行近35萬公里,工作狀態良好。據了解,嫦娥三號預計于今天(6日)傍晚被月球捕獲“剎車”,進入100公里的環月圓軌道。 12月3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順利完成第二次中途修正,并對首次使用的7500牛發
運載火箭:六大創新-嫦娥三號:十大特點
據長三乙遙二十三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杰介紹,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具有六大創新: 多窗口發射技術。通過窗口優化設計、軟件在線切換技術研制、火箭三級增壓輸送系統適應性等技術改進和試驗,由嫦娥二號的零窗口發射,增加至每個發射月有連續3~4天具備發射條件,每天有2個發射窗口,實現了多窗口發射。 雙
北大教授焦維新:月球虹灣區或有新發現
嫦娥二號拍攝的月面虹灣區已為嫦娥三號任務打好前站焦維新: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從事深空探測、行星科學、空間天氣學研究,最新出版《月球文化與月球探測》一書。 【嫦娥奔月】看點 12月2日凌晨,“嫦娥三姑娘”奔赴太空,目的地只有一個,月球。時隔
嫦娥三號、四號月球探測器進入初樣研制階段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于登云透露,中國探月工程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已進入初樣研制階段,目前進展情況良好。 于登云是在11月23日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與媒體對話——嫦娥二號衛星探月”活動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說,帶“腿”帶輪子的嫦娥三號、四號
中國將實現對地外天體首次軟著陸探測
中國探月工程二期“落”月的最關鍵一步——嫦娥三號發射任務定于2013年下半年進行,中國將實現對地外天體的首次軟著陸探測。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3月3日在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了這一信息。 嫦娥三號將是中國發射的第一個地外
中國將實現對地外天體首次軟著陸探測
中國探月工程二期“落”月的最關鍵一步——嫦娥三號發射任務定于2013年下半年進行,中國將實現對地外天體的首次軟著陸探測。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3月3日在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了這一信息。 嫦娥三號將是中國發射的第一個地外軟著陸探測器和巡視器
我們成功往返月球的秘密,都在這里了!
深空探測堪稱人類航天技術的“皇冠”月球是中國走進深空探測的必經之地讓我們通過一組數字去回望中國人飛天攬月的浪漫故事38萬千米月球,別名太陰、玄兔、嬋娟、玉盤,平均半徑約1737.10千米,與地球平均距離約38萬千米。對于月球,人類既熟悉又陌生。它形成于何時?是怎么形成的?仍然有太多未知的謎團。13天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發現月球“水庫”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地球科學》發表的研究論文介紹,中英科研人員從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中發現,撞擊玻璃珠是月表水的重要儲存庫。這些玻璃珠具備維持月表水循環的能力和潛質。 過去20年的月球探索已經發現月球表面存在大量水的證據。在最新研究中,中英科研人員發現了月表水的天然存儲庫——撞擊玻璃珠。
嫦娥五號預計今年底發射-探測火星
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11日晚在南京表示,嫦娥五號預計于2019年底發射,實現采樣返回任務。月球后續任務正在研發過程中,將實現月球極區探測,為未來建立月球科研站進行前期技術驗證。他還透露,進行“探火”(探測火星)時將帶比“玉兔二號”更重的巡視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我國計劃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中國航天人的時間表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徐徐展開。從2024年到2030年前,幾乎每一年都能留下中國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足跡線,月亮很圓、很耀眼,中國人巡天探宇的腳步很忙、很勇敢,以前“人攀明月不可得”,現在“踏月凌天探星河”,高不可攀的明月將是我們叩問蒼穹的下一站。 “中國人的腳印肯定會踏在月球上
人類為何對月球南極如此著迷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8月20日發布消息稱,其發射的“月球-25”號探測器偏離預定軌道,與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聯,任務以失敗告終。按照原定計劃,“月球-25”號將在月球南極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附近軟著陸。 正當人們認為登陸月球南極無望時,事情很快出現“反轉”。8月23日,印度發射的“月船3號”探測器
“嫦娥二號”衛星傳回首批科學數據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正在“奔月”途中的“嫦娥二號”衛星今日早上發回第一軌數據。截至10月5日早上7時,首批科學數據接收完畢,容量在1.6G。 繼2日晚首臺科學儀器順利開機之后,正在“嫦娥二號”衛星4日晚又有兩臺科學儀器開機。至此,“嫦娥二號”衛星所搭載的γ射線譜儀、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
“嫦娥”的眼睛:紫外月球敏感器拍攝月球影像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繼載人航天工程之后又一重大項目,嫦娥一號衛星是這項大工程的第一步。與以往我國發射衛星不同的是,嫦娥一號衛星繞月飛行使得該衛星具有某些不同與以往衛星的新功能。要實現這些新功能,保證飛行任務順利完成,就要對一些關鍵技術進行重點攻關。紫外月球敏感器以其"新、難"的技術特點成為嫦娥一號衛星
嫦娥六號如何在月球背面“挖土”?
由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協聯合出品的《神奇的嫦娥五號》科普紀錄片12日在北京發布,再現嫦娥五號探月之路。嫦娥五號實現月面“挖土”“起飛”背后有哪些“花絮”?嫦娥六號如何實現月球背面采樣?目前研制進展如何?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當天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作出專業解讀。 向地質學家“取經”“挖土
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師:嫦娥六號如何月面挖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618.shtm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電 題:專訪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師:嫦娥六號如何在月球背面“挖土”? 作者 馬帥莎 由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協聯合出品的《神奇的嫦娥五號》科普紀錄片12
嫦娥四號月球車全球征名-探測器公布外觀設計
?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15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儀式,正式啟動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全球征名活動,并對外公布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著陸器和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 ? 按照計劃,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將于2018年12月實施,將首次實現人類探
嫦娥三號明年下半年發射-將執行落月任務
昨天(11月10日)晚上,在梅地亞新聞中心接受記者集體采訪時,十八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馬興瑞透露,明年下半年將實施嫦娥三號的發射和落月巡視勘測任務;而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預計在2014年底實現首飛。 馬興瑞介紹,中國的探月工程任務分繞、落、回。嫦娥三號執行的
“嫦娥三號”將于12月上旬擇機發射
記者今天(11月26日)從國防科工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肩負“落月”重擔的“嫦娥三號”任務計劃今年12月上旬擇機發射。目前,運載火箭和探測器已轉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現場。我國首輛月球車——嫦娥三號巡視器定名為“玉兔號”。
國家航天局:中國正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據11月25日報道,為期3天的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25日正在海口進行。中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在論壇上表示,后續中國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中國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將于今年10月升空
火星作為太陽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體之一,對人類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火星探測是21世紀人類深空探測的重點之一,我國正在積極開展火星自主探測的相關研究。 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有關專家介紹,2011年,我國將與俄羅斯合作共同探測火星。與此同時,我國航天工業部門還先期啟動了基于探月一二期技術的自主火
玉兔二號巡視器已完成三個月晝工作-累計行走163米
北京3月14日 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玉兔二號巡視器已完成三個月晝工作,于13日12時16分進入第三個月夜,累計行走163米。嫦娥四號著陸器于13日12時完成月夜設置。 據介紹,玉兔二號巡視器已達到設計壽命。后續,研制隊伍將繼續精心操作、密切監控、確保安全,爭取使玉兔二
“中華牌”月球車制造完畢-可獨立探測火星
圖為我國獨創的四輪三軸月球車 2013年,由中國自行設計研制的“中華牌”月球車將乘坐“嫦娥三號”探月衛星“親近”月球。目前,該月球車已制造完畢。 ? 中國航天關鍵靠自力更生 日前,在重慶向各大高校學子作主題為《嫦娥一號與深空探測》的報告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嫦娥工程總指
嫦娥二號升空在即-“發射窗口”選擇有學問
目前,“嫦娥二號”及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已“進入”移動塔,技術人員正進行常規測試,在發射之前,還有一個環節至關重要—— 9月26日,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移動塔向2號固定發射塔靠攏,順利完成了第三次合練的“嫦娥二號”衛星及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進入”移動塔,專家和技術人員繼續對“嫦娥”及運載火箭進
2021年中國航天這些大事值得銘記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 題:太空建站、探測火星、發射次數“50+”——2021中國航天這些大事值得銘記新華社記者胡喆“天問”“祝融”到訪火星,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精彩亮相,“天和”“神舟”“天舟”組成中國自己的太空家園,“羲和號”邁出中國太陽探測新步伐……2021年,中國航天全年發射次數首次突破50次
探月精神述評:托起“嫦娥”飛天夢
攬月而歸,踏夢而行。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土壤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安全著陸,中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電,勉勵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并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
中國將公布嫦娥工程所攝月球照片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