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蓋毛毯” 極端方式防其融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隨著全球變暖的影響日益加劇,瑞士科學家正采用極端方式保護阿爾卑斯山脈最古老的隆河冰川(Rhone Glacier),包括為其蓋上毛毯“保溫”。 隆河冰川是瑞士阿爾卑斯山脈中部隆河的源頭,在過去150年間急劇減小。為了減緩隆河冰川的融化速度,瑞士科學家每年夏季都會把數英里長的保護毯覆蓋在波狀冰丘上,把古老的冰包起來。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平均氣溫逐漸上升時延緩冰川融化。 這種新奇的保護方式也讓游客以全新的角度欣賞隆河冰川。科學家們還在冰川內部鑿出隧道,以供游人穿行,深入接觸數千年未被開發的遠古冰層。 認識冰川 冰川是氣候變化的檢測器、調節器 冰川是在高寒氣候環境下形成發育的、多年存在于高山地區的具有一定規模、且具有特殊運動形式的自然冰體。在寒冷的高山或兩極地區,多年的積雪層在自重壓力下不斷密實形成冰川。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地......閱讀全文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上圖)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變化:過去的變化和未來預估。右側樣條為2081-2100年預估值。(下圖)新的海洋熱含量估計(藍色)比IPCC-AR5中的五個估計(灰色)顯示出更強的同期海洋變暖速率。氣候模型的同期模擬結果(黃綠色)和新的觀測估計一致。 海洋變暖是全球變暖的一個核心和基本指標。
——訪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齊曄 “近20年,我一直在環境氣候科學這個領域工作,與其中的許多科學家都有接觸。對氣候變暖,上世紀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學家一直有質疑;但從科學的角度講,這是正常現象——允許不同的聲音,要求大同存小異,要看共識。” 雖然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早已
歷時八年科學調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日前發布了《第二次冰川編目》,使我國成為世界冰川分布大國中首個實現兩次冰川編目的國家。 此次發布的中國冰川編目是在2006年啟動的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冰川資源及其變化調查》項目成果。在專家組組長秦大河的指導及項目負責人劉時銀研究員的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2018年夏天,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盡管把一個地點的最高溫度當作平均溫度來認知是不科學的,但這個全球氣候變暖的“小故事”,還是著實嚇了人一跳。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疆連續在阿克蘇溫宿縣和哈密出現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宇(NASA)公布的最新衛星檢測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今的5年時間里,由于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格陵蘭島、南極洲以及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共有約2萬億噸冰川融化。更加糟糕的是,這一融化趨勢截至目前沒有任何變緩的跡象。 5年融化2萬億
氣候無疑是2009年的重要“標簽”之一。雖然去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 候變化大會沒能達成一個新的國際減排協議以接替將于2012年“壽終正寢”的《京都議定書》,但它確實成功地將全球的關注目光聚焦到全球變暖這一議題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英國北
今日視點 地球上現存的兩個大陸冰蓋分布在南極和格陵蘭,約占全球冰川總面積的97%,總冰量的99%。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形勢下,規模僅次于南極洲的格陵蘭冰蓋,距離寒冷的極地要遠得多,冰蓋南端幾乎與蘇格蘭東北部設德蘭群島處于同一緯度,所以更為脆弱。 近幾年來,科學家不斷發現
由于全球變暖,北極斯瓦爾巴特群島,海冰銳減,一只北極熊母親和她的兩只6個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里,游回到了海岸。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記者1月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 分析結果顯示,2017年全球上層2
都是氣候變暖惹的禍!英國《自然氣候變化》期刊最新報告稱,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晚到2050年,北極圈一直到北極地區,樹木覆蓋率將增長52%。不僅如此,北極冰蓋融化還帶來歐洲、北美地區的極寒天氣以及北極熊的“自相殘殺”。 遠在北極5000公里開外的中國未能“逃脫干系”,除冰川融化產生新航道帶來機
都是氣候變暖惹的禍!英國《自然氣候變化》期刊最新報告稱,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晚到2050年,北極圈一直到北極地區,樹木覆蓋率將增長52%。不僅如此,北極冰蓋融化還帶來歐洲、北美地區的極寒天氣以及北極熊的“自相殘殺”。 遠在北極5000公里開外的中國未能“逃脫干系”,除冰川融化產生新航道帶
專家認為氣候變化是造成中國西南地區明永冰川消融的原因,但當地的藏民卻有不同的看法。郭凈對此從云南發來報道。 在云南省德欽縣的卡瓦格博雪山,有中國冰舌前端海拔最低的明永冰川。最近幾年,明永冰川持續消融和退縮,原因被專家歸結為“全球氣候變暖”。 2007年5月3日,明永冰川附近的雨崩村發生雪瀑,兩位
核心提示 22日,中央氣象臺繼續鳴響寒潮藍色預警,南方將遭遇今冬第二場大范圍雨雪天氣。前不久,已有兩次強冷空氣活動侵襲江南、華南,歐洲也出現了罕見的寒潮暴雪天氣。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為何頻繁遭受寒流襲擊?本報記者專訪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專家。 大氣環流形勢與20
通過超大規模的工程手段改變地球環境,遏制地球變暖趨勢,這一被稱作“地球工程”的做法被很多人認為是拯救地球的緊急“B計劃”。但“千人計劃”入選者、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約翰·摩爾(John Moore)教授刊載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最新研
變暖論 8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分會在其網站上發布文章稱,目前仍在肆虐的大火可能會加劇全球變暖。 毫無疑問,這是全球變暖論的堅定支持者。全球變暖論者認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變暖的元兇,而且也有證據表明,全球正在變暖。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最近公
格陵蘭島的冰層正在加速融化,流入海洋的融水量已經達到七八千年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些發現來自350年前的冰芯,數據顯示過去20年,融化冰川急劇增加。 之前的研究已經顯示格陵蘭島部分冰層出現了創紀錄的融化,但最新的分析首次估計了整個冰蓋的歷史徑流。近日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結果顯示,過去20年的徑
青藏高原為什么變綠,是不是生態趨好的信號?冰崩的成災機制是什么,可否科學預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資源,對“亞洲水塔”弊大還是利大?喜馬拉雅山與岡底斯山哪個先隆升,給生物演化帶來怎樣的影響?…… 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17年,我國時隔40多年再次啟動青藏高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科學家認為,在地球上空以可壓縮蒸汽的形式釋放碟狀人工納米粒子或硫酸,是有效對付氣候變暖的兩種新途徑,優于只是簡單地將二氧化硫氣體注入到大氣層中。 之前,科學界的研究重點是模擬火山爆發形成硫酸鹽浮塵,將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從而使地球表面降溫。思路是將二氧化
名稱:溫室效應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來自IPCC術語表中對溫室效應所做出的定義的中文版。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不久前因有關喜馬拉雅冰川將在2035年完全融化的結論而受盡學術界及輿論界“擠兌”。英國《星期日電訊報》1月31日則再添新料,稱報告結論取自學生論文及登山者見聞。 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先前公布一份全球氣候變暖報告,指出南美洲安第斯山、歐洲阿爾卑斯山、非洲
阿拉斯加巴羅:在阿拉斯加州,每年冬季海冰沿海岸形成,到7月中旬,海冰就會融化或破碎。而阿拉斯加州沿岸海冰的衛星圖像顯示,海冰每年都會大面積消退。左邊圖片是2006年拍攝的,顯示阿拉斯加州的海岸附近依然有大量海冰;而右邊圖片拍攝于2007年,海水中已經沒有任何冰塊。 阿拉斯加波弗特海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1月7日在坎昆氣候大會期間發布報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狀況的評估結果,呼吁全球采取緊急措施,減小冰川消融對高山地區人民生活帶來的沖擊。 這份名為《高山冰川和氣候變化——人類生計和適應的挑戰》的報告對全球主要冰川近年來的融化速度進行了排序。報告指出,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恩斯特展示他的溫室菜園 種草莓、西紅柿、青椒,對多年前的丹麥格陵蘭島人而言,完全無法想象。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格陵蘭島人吃上了自己種的多種蔬果,覺得氣候越暖越好。不過,氣候變暖也帶來不少煩惱。 據新華社電 格陵蘭島五分之四在北極圈內,年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最低可達零下70攝氏度。不
盡管溫度趨勢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但各種因素只能影響增溫幅度的大小,而不改變全球在變暖這一總體趨勢。地球處于高溫區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010年5月初,應聯合國秘書長的要求,國際科學院理事會(Inter Academy Council,IAC)宣布組成一個有12名成員的獨立調
全球氣候變暖在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已經并且正在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土地沙化、濕地減少、積雪消失……青藏高原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災區”。 “過去,這湖邊上的山上終年都有積雪,七八月份也不化。放羊時,白的雪映著太陽,耀人的眼睛。現在山頂好久看
據生活科學網站報道,全球變暖,大氣污染,人類活動造成的這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已嚴重擾亂生物世界原本平和正常的秩序,近年來,自然世界頻繁不斷地向我們發出警示信號: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動物世界正面臨嚴峻威脅,保護及補救措施已刻不容緩。 信號1:鳥類遷徙開始日期普遍提早 今年6月,刊登在國際
貴州黔西南山區的布依族山民在趕墟喊山:順山橫山仰山山都應該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們,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們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里所后天練就——地勢的空曠和高海拔,就是為他們天造地設的排練場和演習廳。 陜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場,《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何元慶(左一)及其團隊在玉龍雪山。 “一次我踩到了被積雪覆蓋的玉龍雪山冰裂縫上,在即將掉入幾十米深冰縫的一剎那,手里的冰鎬正好搭在了冰縫的裂口上,我雙手死死抓住冰鎬才撿回了命,現在 想起來都心有余悸。”這是中科院寒旱所玉龍雪山冰川與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玉龍站)站長何元慶博士的一段真實經歷。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