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解碼“基因組學之父”桑格:測序,測序,測序

    “桑格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基因組學之父’,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徹底變革了生物學并極大促進了當今的醫學發展。”、 有一天,65歲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突然停下手中的試驗,轉身走出實驗室,宣布自己正式退休。那一年是1983年。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年紀已經足夠大了,需要開始另一種生活。 此后,在家專心打理花園的桑格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直到30年后的2013年11月19日,他在沉睡中于英國劍橋郡阿登布魯克醫院安然離世,享年95歲。弗雷德里克·桑格這個名字,以及與他有關的種種傳奇往事,再度被世人的記憶所喚醒。 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學科領域的教科書中,以桑格的名字命名的試劑、測序法是無法繞過的經典教學內容,桑格也由此被今天的年輕學子們奉為“祖師爺”級的人物。 事實上,兩次獲諾貝爾獎,就足以說明桑格在世界科學界所擁有的分量和地位。因完整測定......閱讀全文

    瑞典斥巨資創建國家生命科學中心

    隨著生命科學實驗室大樓在斯德哥爾摩的啟用,歐洲云杉的測序工作即將開始,這個實驗室的目標是成為瑞典的一個國家生命科學中心。  一年前,瑞典的克魯克-愛麗線·瓦倫堡基金會宣布,提供1000萬美元研究經費,測定歐洲云杉的基因組序列;如今,據最新出版的《科學》雜志報道,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官員表

    兩次諾獎得主:弗雷德里克·桑格

    弗雷德里克·桑格  11月19日,弗雷德里克·桑格這個名字,再次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無論是英國《泰晤士報》,還是法國《世界報》、美國《紐約時報》,以及科學雜志《自然》和《科學》,都刊發了這位95歲英國科學家當天去世的消息。諾貝爾委員會的網站也把他帶著黑框眼鏡的照片,放在了首頁的顯著位置。

    科學家揭開“垃圾”DNA的神秘角色!

      生物學家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具體的生理機能都要由蛋白質來完成,那么不編碼蛋白質的DNA應該是沒有用的,可以稱為“垃圾DNA”;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發現人的基因組中僅有1.5%的序列是給蛋白質編碼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認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名為E

    一文看全!史上59家測序儀公司的“爭霸戰”

      要談測序,首先要向華人生物學家、DNA測序技術的奠基人吳瑞先生致敬。大家大多都聽過桑格,但很少有人知道吳瑞。其實吳瑞早在1968年就發表第一篇論文測定了DNA的堿基組成,1970年的新文章既測定DNA堿基組成又測定出順序,是真正的DNA測序第一人。而在吳瑞先生工作的啟發下,Sanger深入研究,

    蛋白質(十五)主要研究

    主要研究歷史在18世紀,安東尼奧·弗朗索瓦(Antoine Fourcroy)和其他一些研究者發現蛋白質是一類獨特的生物分子,他們發現用酸處理一些分子能夠使其凝結或絮凝。當時他們注意到的例子有來自蛋清、血液、血清白蛋白、纖維素和小麥面筋里的蛋白質。荷蘭化學家格利特·馬爾德(Gerhardus Joh

    系統生物學的前世今生--P4 China北京2016國際精準醫療大會

      系統生物學是以一種新角度從生物動力學系統出發進行研究的,其具有信息學科特點。在醫藥方面,它以生物網絡角度來分析疾病的原因。系統生物學使我們獲得了以前未知的信息。事實上,系統生物學和人類基因組計劃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新型學科發展的基礎上孕育了系統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的誕生又進一步

    一步一步教你使用NCBI數據庫資源

    相關專題隨著ncbi 數據庫各種資源的涌現,NCBI已經成為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資料查找,數據分析的工具。那么NCBI數據如何使用,新手入門一步一步教你認識和使用NCBI數據庫。一 綜合數據庫NCBI數據庫集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這些生物學家,稱得上“xx之父”

      作為一個平凡的小卒,對于行業中大神級別的人物總是充滿了膜拜之情。這些大神中更有出類拔萃者,在領域內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人們通常會給他們冠以"……之父"的名號,以此來形容其獨一無二的江湖地位。在生物領域里面,也有這樣一些令人崇敬的"爸爸"們,他們的大名和科研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日前在醫院去世,享年95歲。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氨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桑格因此于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

    Science:外顯子組測序讓“生命密碼”解讀更容易

            簡單來說,外顯子組就是遺傳代碼中蛋白質編碼的組分,占整個基因組的1%-2%。測序儀每跑一次僅能讀取一定數量的堿基,但通過測序外顯子組,研究人員能更快地生成更多的堿基。與全基因組相比,它也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做出更好的分

    Nature期刊評選出2019年需要關注的7大技術

      7位專家預測了2019年將推動他們各自所在的領域向前發展的技術進展,包括高分辨率成像和從頭構建基因組大小的DNA分子等。對生命科學技術來說,2019年看起來非常令人期待。  1.Sarah Teichmann:擴展單細胞生物學  Sarah Teichmann是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細胞遺

    《Nature》:2019年需要關注的7大技術

      7位專家預測了2019年將推動他們各自所在的領域向前發展的技術進展,包括高分辨率成像和從頭構建基因組大小的DNA分子等。對生命科學技術來說,2019年看起來非常令人期待。  1.Sarah Teichmann:擴展單細胞生物學  Sarah Teichmann是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細胞遺

    The scientist:近期最受關注的基因組測序 TOP5

      The scientist雜志集中盤點了近期最受關注的一些基因組測序成果,包括山地大猩猩、綠膿桿菌、金絲雀等。  種屬:山地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  獲得東部大猩猩的一個亞種群——山地大猩猩的第一個全基因組序列,揭示出在10萬年的時間里這一種群一直在衰退,因此導致了有限的遺傳

    “垃圾DNA”中發現潛在癌癥病源

      人類基因組中僅有1%~2%是負責蛋白質編碼的基因,其余非編碼區域早先被認為是毫無用處的“垃圾DNA”。但是,美、英等國研究人員最近在這個“垃圾”區域中找到近百個乳腺癌與前列腺癌的潛在“導火索”,提示研究“垃圾DNA”對了解癌癥的重要性。   美國耶魯大學、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等機構的研

    圍繞生物技術做生意 確保未來20年競爭力

      在科學史和商業史上,當一個國家正處于鼎盛的上升期,便會在某一年份集中涌現一批偉大的人物或公司。2010年之于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就是這樣的一年。  5月6日,一家從未進入公眾視野的公司――深圳海普瑞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開盤價166元,盤中最高漲至188元,成為中國兩市第一高價股。創始人、

    這是一個屬于生物科學的時代|投資人薦讀

      原文標題:a16z合伙人:這是一個屬于生物科學的時代|投資人薦讀   編者按:a16z生物基金兩年前由管理合伙人Vijay Pande參與建立,以引導企業在生物技術,計算機科學以及醫療等領域的投資。最近,Jorge Conde也成了Andreessen Horowitz(下文統稱a16z)的生

    中科院院士賀福初:大發現時代的“生命組學”

      縱觀自然科學史,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厚積薄發”的現象:當人類對某個領域的認知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出現一個甚至數個劃破歷史長空的科學巨星,他(們)促使重大發現蜂擁而至、噴薄而出,促使一個或多個相關學科呈現爆發式成長,乃至革命性突變,如此該學科可謂進入了“大發現時代”。   A 自然科學史上的若

    Science封面頭條:十年破譯采采蠅基因組

      采采蠅可以在人類和牲畜中傳播,分別引起人類非洲錐蟲病(也叫做昏睡病)和那加那加病(Nagana)。在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當前有7000 萬人面臨著致命感染的危險。人類非洲錐蟲病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列表中被忽視的一種熱帶病,自2013年以來其成為了根除的一個目標。了解采采蠅,破壞其傳播

    關于骨骼的最新研究進展

      【1】eLife:"信使"細胞能夠促進骨骼愈合  DOI: 10.7554/eLife.40715  骨骼如何愈合,它們怎么能愈合得更好?根據最近發表在eLife雜志上的USC干細胞研究,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在于新發現的"信使"細胞群。在這項研究中,第一作者

    Nature故事:他用DNA測序技術,讓百年腫瘤“變廢為寶”

      在倫敦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地下室的檔案庫里,存放著一些“寶貴”病歷。癌癥研究人員Sam Behjati希望能夠利用這些資源開啟未來的研究。5月2日,他和他的同事發表了一些成果,這些成果來自前個世紀3份兒童腫瘤樣本的基因組序列。這則故事也于5月11日被Nature網站報道。  這些有歷史意義的細胞有

    世紀腫瘤提供罕見線索

      在英國倫敦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檔案館的地下室中存放著很多病例,癌癥研究專家Sam Behjati希望能夠讓醫院的歷史為未來作貢獻。5月2日,他和同事發表了研究結果:對近一個世紀之前該醫院收集的3名兒童的腫瘤樣本基因組進行了DNA測序。  這些歷史上的細胞幫助解決了一個現代問題:罕見癌癥腫瘤樣本數量

    《基因組生物學》:一種超級細菌的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近,英國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和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者們共同完成了一種名為Steno的超級細菌的基因測序工作,研究結果顯示,這是一種具有顯著抗藥性的生物體。對這種細菌基因組的了解將有助于研究者們發現如何應對這種具有獨特抗藥性的生物體。這一研究論

    2019年3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9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doi:10.1016/j.cell.2019.01.0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特蘭托大學計算宏基

    英研發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

      巧用納米孔單分子讀取法   基于納米孔的單分子讀取技術,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成功研發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該測序技術讀取數據更快、有望大大降低測序成本,改變個人醫療的前景。   當前,基因測序工作費時且昂貴,測序時,分子必須進行多次復制(這一步被稱為擴增),同時進行熒光示蹤標記,這一過程會帶來

    英研發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 用納米孔單分子讀取

      基于納米孔的單分子讀取技術,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成功研發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該測序技術讀取數據更快、有望大大降低測序成本,改變個人醫療的前景。   當前,基因測序工作費時且昂貴,測序時,分子必須進行多次復制(這一步被稱為擴增),同時進行熒光示蹤標記,這一過程會帶來錯誤,因此,一個基因要被測序多

    識別健康人體內敲除基因有助開發生物醫學新療法

      Daniel MacArthur對人體功能不需要的基因的尋找起源于兩個生病的男孩。2000年,作為一名大學生,他開始在Kathryn North的實驗室工作,North是一位研究罕見病例的遺傳學家,她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團隊最近發布了兩兄弟肌營養不良癥早發性形成的可能原因。他們懷疑其原因是ACT

    識別健康人體內敲除基因有助開發生物醫學新療法

      Daniel MacArthur對人體功能不需要的基因的尋找起源于兩個生病的男孩。2000年,作為一名大學生,他開始在Kathryn North的實驗室工作,North是一位研究罕見病例的遺傳學家,她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團隊最近發布了兩兄弟肌營養不良癥早發性形成的可能原因。他們懷疑其原因是ACT

    大數據分析如何助力人類癌癥、HIV等多種疾病的研究?

      近年來,科學家們逐漸開始使用大數據分析來對多種疾病進行研究,當然,研究人員也取得了多項研究進展,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Cancer Immunol Res:科學家有望利用大數據分析來預測癌癥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  doi:10.1158/2326-60

    Cell等期刊發表24項里程碑成果 解析人類復雜疾病機制

      11月17日在《Cell》及其相關期刊,來自里程碑式的BLUEPRINT計劃和IHEC聯盟的24項研究成果顯示,血細胞的特性和數量的變異,可能影響一個人患上復雜疾病的風險,如心臟病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哮喘、乳糜瀉和1型糖尿病。  這些論文,連同在其他高影響力期刊發表的另外17篇

    Nature:人類細胞圖譜研究先鋒Aviv Regev

      Aviv Regev是一位生物分析專家。現在,她正致力于繪制人體的每一個細胞。  計算生物學家Aviv Regev喜歡做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11年,她與分子遺傳學家Joshua Levin合作,測試了RNA測序的幾種方法。科學家們在測試幾種技術的極限,以查看哪種方法表現最佳。他們用降解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