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飛逝,又是一年。 對于中國科技界來說,即將過去的2013年,是務實前行的一年,更是重任在肩的一年。這一年,從國家領導人到地方政府,從學術界到企業界,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已成上下共同的心聲。 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科院時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要結合實際堅持運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經驗,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國家富強靠什么?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光谷時再度發聲。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全體委員在中關村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語氣堅定。 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會議公報中,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緊接著,習總書記在考察山東農科院時再度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閱讀全文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 打通科技入村到田“最后一公里”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動力。當前面臨的問題,既有許多農業重大需求還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又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難以得到推廣應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
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一號文件)終于出爐。雖較往年稍晚,但其主題已在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露出蹤跡。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1個、新世紀以來第1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重要文件,也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的第2個一號
1958年,為培養研制“兩彈一星”的尖端人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運而生,60年來踐行“科教報國”的宗旨,敢為人先地改革創新,成為高教界一股“不跟風不盲從”的清流。本報特設專欄解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0年來獨特的軌跡與理念。 紅專并進一甲子,科教報國六十年。 自1958年創建以來,中國科學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5年3月5日),《人民日報》2015年3月6日 學習札記 “發展是第一要務”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今天的科學匠人而言,這句古訓同樣是普適的。 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式發展,科學研究對其所依賴的實驗條件有了更高層級的追求。大科學裝置的誕生,為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極限提供了器物上的保障,使科學研究得以朝著更深維度不斷開疆拓土。 在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的藍圖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
2月2日,中科院迎來幾位重量級的客人。 在為期兩天的國家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英國、瑞士、意大利、日本和新加坡等8個國家的13名國家實驗室“掌門人”,與中國幾大部委、決策機構、地方政府相關人士和科學家坐在一起,就建設國家實驗室事宜展開了深入研討。 然而,這并不
2月2日,中科院迎來幾位重量級的客人。 在為期兩天的國家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英國、瑞士、意大利、日本和新加坡等8個國家的13名國家實驗室“掌門人”,與中國幾大部委、決策機構、地方政府相關人士和科學家坐在一起,就建設國家實驗室事宜展開了深入研討。 然而,這并不僅
凝心聚力促改革 3月3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開幕會上向大會報告工作時指出,人民政協常委會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新型研發組織支持力度。 創新如何才能真正驅動發展?委員們在小組討論中認為,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作為小
全程機械化擠奶設備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再過段時間,廣東燕塘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廣州風行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將換用新包裝,每盒奶產品將有營養品質標識,消費者將可通過標識選擇不同質量等級的牛奶。建立優質乳營養品質標識制度,正是實施優質乳工程的目的之一。 記者獲悉,該工程是由農業農村部奶產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這一年,中國科技成果讓世界目不暇接。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落成啟用,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回收……這一年,科技界向世界表明了中國邁向科技前沿的信心。 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并開展科學實驗,中國生態環境變化十年評估報告發布……這一年,科技界向
9月12日,“創響中國”長春站——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雙創示范基地揭牌儀式暨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在長春光機所舉行。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所長賈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創新創業的基因深深植根于長春光機所的歷史血脈中。” 作為中國光學事業搖籃,進入知識創新工程以來,長春光機所始終堅持以科技
3月14日,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去世令中國“粉絲”唏噓不已。這位科學巨匠,不僅撰寫過《時間簡史》等諸多優秀的科普作品,還客串過《生活大爆炸》《星際迷航:下一代》等熱門劇目,為科學知識的普及作出了杰出貢獻,也因此成為科學精神的象征。 如今,科普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霍金在國人心目中的熱度,
近日,中科院啟動“率先行動”計劃,正式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重點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調整優化科研布局、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創新科技智庫體制機制、全面擴大開放合作等5個方面的改革方案,引發科技界的關注。 多名長期關心中科院和中國科技發展的科技界人士表示,“率先行動”計劃遵循科技創新自身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制定促進科研人員流動政策,改革科技評價、職稱評定和國家獎勵制度,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并指出要“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 “科技人員流動是搞活科技創新非常關鍵的一環,只有流動起來,科技評價體系才不會變成一潭死水。”中科院院士高
“近幾年我每年都參加自然科學獎評審”,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饒子和開門見山地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我認為國家對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是非常積極、非常認真的”。 對科研人員和科研單位而言,科技獎勵制度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促進科學成果研究方面有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十八大以來,科技獎勵制度不
一流實驗室也一定要自主研制開發,在購買一些必要的現有設備基礎上,獨立研制開發一些符合自己需要的、具有特色的實驗設備,為產出一流科研成果奠定基礎。 自2015年底,國務院提出“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至今,已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其間,各校紛紛根據學校建設實際進行規劃,制定措施。而作為高校建設,尤其是科
為創新驅動發展作貢獻——專訪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在新時期將如何貫徹落實這一戰略要求,為創新驅動發展作貢獻?在2013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中國科學報》圍繞這個話題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
科技創新從來不是一場靠單打獨斗就能取得勝利的戰斗,良好的機制體制架構為基礎,科技發展的風口為突破點,再聯合產學研合力攻關,才有可能成為科技創新笑得最好的贏家。 本月6日召開的北京科技創新大會上,產學研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獻言獻策。創新性的政策配套、集聚的創新資源,讓記
“以往在科研項目評價時,重視項目執行過程管理,特別是‘錢怎么花’。只要財務方面稍有‘不妥’,再好的科研成果的驗收也會成大問題。這使得科研人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跑財務’上,而無法專注本職工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總工程師朱定真向記者道出了科研人員在執行項目時最“頭疼
今年1月16日,是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實施一周年的日子。 一年前,承載著幾代農科院人夢想的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獲農業部和財政部聯合批復。這是繼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社科院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工程之后,我國批準的第三大創新工程。 機遇與壓力并存。“創新工程是國家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全
新任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部長通道”接受采訪。3月19日,時間已過中午12時,北京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外依然人頭攢動,熱度不減。一陣相機快門的“咔嚓”聲中,紅毯上迎來新任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現在腦子里想的是如何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怎樣讓科技工作更好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一出場,王志剛就表達
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陷入了一個低迷的狀態,各個國家都在進行經濟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國家不再糾結于傳統產業的低端循環,而是著力尋求一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能夠帶來巨大市場潛力的高技術產業突破,并把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而強力推進。細胞治療產業是典型的新產業,也是能夠帶來巨大市場潛力的高技
包老師是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的一名教師。10月25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的2018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2018)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的當天,他7點20分就抵達了會場,找到一個位于前排的好位置后,安心等待8點半大會開始。在本屆大會注冊人數超過7600人的情況下,這樣的“未雨綢繆”無疑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緊緊圍繞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這個明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在強調多措并舉、多方努力的基礎上,特別突出了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2月2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
最近,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的18名研究人員簽訂了一份特別的任務書。這份任務書圍繞“數字城市環境網絡”的研究主題,對研究人員制定了詳細的工作任務和考核指標。 這是城市所為“率先行動”計劃制定的具體方案之一。 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朱永官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作為科研領域的一名‘新
新疆是農業大區,也是我國面向中亞的橋頭堡,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區。新疆農業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糧食、棉花、肉類、乳品等重要農產品增長潛力巨大。 多年來,新疆的“三農”工作一直備受關注。為加快新疆農業現代化進程,滿足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新疆維吾爾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會議在北京春日的霧霾天里拉開了帷幕。人民大會堂東廣場上,距離開幕式還有一個半小時,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曉林就早早地來到了會場外。 “霧霾這件事,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李曉林抬頭看了看天,向團團圍住他采訪的記者表示,“完全解決霧霾問題
2018年的第一個工作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青島能源所)邀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張玉奎院士來到青島,出席由青島能源所主辦的“生物能源與過程高端論壇”。 “這不僅是一場學術交流,也是兩所啟動融合發展后的工作新常態。”日前,青島能源所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