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主導的南海大洋鉆探即將實施
1月23日,同濟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將于1月28日從我國香港啟航。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春峰教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聯合擔任此航次首席科學家,上船參與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將達13人。 這個由美國深海鉆探船“決心”號執行的IODP349航次,是自2013年底啟動的新十年科學大洋鉆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年至2023年)的首個航次,將歷時62天,計劃于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 據介紹,此航次計劃在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深海盆完成三個鉆孔,總進尺約4000米,將首次鉆取南海形成時期的玄武巖樣本,揭示南海的形成過程和特色,確定南海形成的準確年齡,檢驗引發南海擴張的各種科學假說,分析相應的地質構造運動。同時進一步鞏固我國在南海研究的領導地位,培養高水平深海科技隊伍。 ......閱讀全文
我國科學家主導的南海大洋鉆探即將實施
1月23日,同濟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將于1月28日從我國香港啟航。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春峰教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聯合擔任此航次首席科學家,上船參與科學考察的中
我國科學家主導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
2月8日,來自中國、美國、法國、意大利、挪威、日本、印度等國家的33名科學家在香港的招商局碼頭登上美國“決心”號大洋鉆探船,即將奔赴南海執行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第367航次任務,探尋地球海陸變遷之謎。這也標志著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正式拉開序幕。 此次南海大洋鉆探計劃在南海
南海深水鉆探發現大氣田
記者從中海油有關部門獲悉:深水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8月中旬在南海北部深水區陵水17—2—1井測試獲得高產油氣流。據測算,陵水17—2為大型氣田,是中國海域自營深水勘探的第一個重大油氣發現。 本次測試是“海洋石油981”平臺建成以來的首次測試作業,創造了中海油自營氣井測試日產量最高紀
“趙煥庭南海島礁科學鉆探研究攻關突擊隊”啟動
7月29日,“趙煥庭南海島礁科學鉆探研究攻關突擊隊”啟動暨學術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舉行。老一輩科學家、南海海洋所研究員趙煥庭、張喬民,以及突擊隊成員及研究生30多人參會。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常務副主任顏文主持。“成立以老科學家命名的攻
南海大洋鉆探:南海海底兩百萬年前濁流激蕩
根海底巖芯樣品中既有四十萬年前的化石,又有兩百萬年前的化石,是“時空穿越”,還是另有內情? “看,取出來了!”伴隨著一陣歡呼聲,2月1日凌晨,鉆探船“決心號”成功在南海4250米深處獲取了第一根近10米長的巖芯。 “第一周的工作完全顛覆了南海‘安靜’的形象,200萬年前這里曾發生劇
我國科學家主導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起航
1月28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從我國香港起航。這是新十年(2013~2023)“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首航,也是我國時隔15年后第二次在南海實施大洋鉆探。 據悉,IODP349航次由美國深海鉆探船“決心”號執行,將歷時
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進入“下半場”
這一次,要講述的,是南海如何從陸地變成海洋的故事。故事的挖掘者,是正停在香港招商局碼頭的“決心”號大洋鉆探船;故事的解讀者,則是來自全世界各個領域的科學家。 這是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它包括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7和368兩個航次,共有來自13個國家的66名科學
鹵陽湖科學鉆探項目啟動
隨著一串鞭炮燃響,在陜西省蒲城縣鹵陽湖的鹽堿灘上,隆隆鉆機日前開始轉動,標志著由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學等單位聯合執行的“鹵陽湖科學鉆探項目”全面啟動實施。 中國目前現存的鹽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和青
中國南海北坡可燃冰鉆探成果報告通過專家終審
中國首次在海洋獲取可燃冰實物樣本的成果報告――《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可燃冰鉆探成果報告》,日前在廣州通過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專家進行的終審。 評審會上,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國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成功地實施了可燃冰鉆探,并獲取了可燃冰實物樣品,實現了中國海域可燃冰資源調查歷
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告捷-我國躋身深海研究前沿
6月11日,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圓滿完成了2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12日,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中國辦公室、同濟大學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此次南海新一輪大洋
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首獲多項重大發現
記者2日從設在同濟大學的國際綜合大洋鉆探計劃中國辦公室獲悉,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新十年科學大洋鉆探首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歷經62天緊張而忙碌的科學鉆探后,于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標志著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圓滿結束。 IODP349航次共
南海是怎么成為南海的
6月11日,伴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至此圓滿完成了兩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這次鉆探,掀開了3800萬年前南海一帶地球大陸板塊分裂奧秘的神秘一角。雖然從南海深處鉆取的
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問世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和生產的1萬米超深科學鉆探裝備12月20日在成都竣工出廠。這標志著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取得了又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展,標志著我國大陸科學鉆探事業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為我國“入地”計劃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技術平臺。 記者了解到,整套鉆機裝備高達60米、重達1000噸
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將投入大慶6600米井深鉆探
由吉林大學自主設計的中國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地殼一號”在家鄉吉林省短暫休整后繼續上路,將于20日晚抵達最終目的地大慶安達,開展科研工作。 據介紹,“地殼一號”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的研制是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13年3月通過驗收。該萬米鉆探鉆機設計裝機
鉆到海底“窺探”地球:大洋鉆探有多牛
一望無際的美麗南海再次迎來了藍色的“決心”號,中外科學家在這里開展第三次大洋鉆探。近半個世紀以來,利用大洋鉆探的先進技術,科學家鉆到海底“窺探”地球,創造了深海和地球科學一個接一個學術亮點。 從夭折的“莫霍計劃”到大洋鉆探 打一口深井,打穿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長
日本在海底鉆探1.6公里-收集地震數據
鉆探用的導管 正在海上作業的地球號 據美國《連線》雜志網站報道,上月末,日本科學家成功地在世界上最活躍的海底地震帶鉆探約1.6公里深,這是第一個用于收集地震數據的深海鉆探工程。 深海鉆探船“地球”號使用一種叫做隔水導管鉆井的特殊技術鉆探距離日本東南部約58公里處的地震帶
科學家公布南極冰層鉆探項目細節
一個14人小組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前往南極洲東部冰蓋,開始鉆探幾公里深的冰芯。這些研究人員來自一個耗資1300萬歐元的歐洲項目,將利用冰芯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氣泡,了解地球過去的氣候。 在日前于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歐洲地球科學聯盟會議上,這個名為“超越EPICA”項目的細節被公布。該項目希望找到1
汶川地震科學鉆探獲系列重大發現
今天,在中國地質科學院舉辦的汶川地震三周年學術報告會上,中科院院士許志琴介紹了科學家在汶川地震后進行的一場“快速反擊”。 2008年11月7日,汶川地震后178天,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工程(WFSD)正式啟動,“以最快的速度回應大地震”。 兩年多來,工程進度比原先預想的艱難得多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取樣關鍵技術”項目通過驗收
2018年6月26日,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辦公室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取樣關鍵技術”主題項目驗收會。來自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項目驗收專家組、項目承擔單位及研究骨干30余人參加了會議。驗收專家組認為項目組成功研發的天然氣水合物自主鉆探取樣裝備,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并
南海及鄰域關鍵基礎地質問題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受邀作大會報告。主辦方 供圖 9月25日至27日,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南海及鄰域關鍵基礎地質問題研討會在廣州南沙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楊經綏
記汪品先院士:求解深海之謎
“你看,大西洋是這樣裂開的……”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指著辦公室墻上的一幅海底地形圖,引導記者理解深海的概念。他有一個觀點,就是海洋強國一定要體現在深海大洋上。 這位年逾古稀的科學家是推動中國深海研究的先行者,是首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的首
科學家稱石油鉆探或將釋放天花病毒
生物風險:某些病毒可以再凍土層存活3萬年之久,并且可能感染人類完全有可能的一種情形是:石油公司的鉆探區域地下埋藏著一些古時候的尸體。其中一些尸體中可能潛伏著某些病毒1915年,一名沒有接種疫苗的男孩患上天花。僅僅在過去的這一個世紀里,全球大約就有3億人死于天花病毒感染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全球
我國科學家首提“板緣張裂”新模式
近日,我國首個大型深海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順利結題。在該重大研究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邊緣海的“板緣張裂”新機制。 大陸如何破裂形成海洋盆地是地球動力學的基本問題。科研團隊開展南海大洋鉆探得到的證據表明,南海產生于新生代中期,屬于超級大陸瓦解后的板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儲庫”,封存了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碳。通過大洋鉆探,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種高度富碳的新型巖漿,可在巖石圈的作用下“脫碳”,連續轉化為堿性玄武巖。 地球是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等圈層有機組成的一個整體,碳元素在這些圈層之間
中國科學家積極開展南海科學研究
探索大陸岸邊的邊緣海形成機制,是國際前沿的地球科學基本問題。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盆地演變、深海沉積、微生物與碳循環等方面積極開展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果。 邊緣海介于陸地和海洋之間,是海陸相互作用的界面。邊緣海的發育,改變了大陸和大洋之間的物流和能流。南海作為亞洲岸外的最大邊緣海,探尋其“前世
科學家團隊在南阿爾卑斯斷層開展地震鉆探研究
10月6日消息,1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開始在新西蘭南島的南阿爾卑斯斷裂帶進行1.3公里深的鉆探工作,以收集斷裂帶的內部作用信息。鉆探項目位于弗蘭茨.約瑟夫冰川北部的瓦塔羅阿(Whataroa),科學家將在斷裂帶安裝監測設備,用來研究小型地震、溫度、壓力和化學條件等。該研
印度科學家計劃鉆探到印度板塊監測地震
印度科學家計劃鉆一個8千米的深洞用于探測地震先兆。圖為柯依那地區的水壩。 印度科學家正打算著手進行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鉆探到印度板塊的深處,監測由即將發生的地震引發的震動以及其他地震特征。 印度科學部長Ashwani Kumar于上周宣布,海得拉巴市國家地球物理研究所(NG
《科學》雜志發表汶川地震斷裂帶鉆探研究成果
美國《科學》雜志6月27日發表一份說,中國等國科學家通過科學鉆探項目對汶川地震主斷裂帶附近的地下水位進行了測量和分析,該研究成果或對汶川地震孕震機制和震后愈合提供新見解。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在余震、滑坡和泥石流仍不斷發生的情況下,中國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震
南海北部陸緣洋陸轉換帶研究迎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846.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綜合利用三維海底地震儀(OBS)廣角地震數據、多道反射地震數據、國際大洋鉆探結果等,在南海北部陸緣洋陸轉換帶(COT)研
“決心”號“探海神針”深度達全球第七
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截至目前,在IODP367航次第二個鉆探站位,“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已超過1500米,這一鉆井深度在國際大洋鉆探歷史上達到全球第七。 “決心”號目前正在進行鉆探的這一鉆井編號為U1500B。3月25日,“決心”號在該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