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節日喜慶的硝煙散盡,全國多地卻仍籠罩在陰沉的霧霾之中。 重重霧霾加重了人們的疑慮——從“灑水抑塵”到“停工停課”,從“霧霾罰單”到“免職開除”,各地治理霧霾的措施多樣、語態堅決,為何效果并不明顯?政策在落實中又遭遇了哪些尷尬與問題?突破“十面霾伏”的癥結何在? “尷尬”的應急措施 當霧霾襲來時,為什么孩子還在上課?當PM2.5爆表時,為什么企業卻置之度外?面對民間的質疑,官方解釋是,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重污染天氣的應急預案。 近日,環保部出臺了《關于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北京、上海、江蘇等地也出臺或制訂空氣污染應急預案。《福建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已上報福建省政府。遼寧的省級及各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也已編制完成。 然而,各地的應急措施在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尷尬”。記者在霧霾天采訪時了解到,對于“提醒性、建議性”的“藍色預警”應急措施,很多人既不了解其具體內容,也無法真正按照建......閱讀全文
珠三角出現區域空氣重污染Ⅱ級響應時,公務車強制停駛15%;若遇I級響應,停駛比例加大到30%……昨日,醞釀已久的《珠江三角洲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預案》)在廣東省環保廳網站公布,并征求珠三角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成員等單位意見。據悉,書面意見將于本月15日反饋省環保廳。
關于發布中國大氣復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響與應對機制聯合重大研究計劃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國科金發計〔2016〕53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中國大氣復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響與應對機制”聯合重大研究計劃2016年度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及通告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
10月27日夜間到28日上午,北京北部的昌平、密云、懷柔、延慶等區域空氣處于5級重度污染,中心城區及南部的房山、大興、豐臺、通州、亦莊等區域處于6級嚴重污染。 近來,面對嚴峻的大氣污染,各地紛紛制訂、修改、完善相應的污染應急預案。 冰城哈爾濱日前遭遇重度霧霾天氣,相關部門表示正在進一
市民路過鳳起路地鐵工地旁,都加快了腳步。 昨天上午9點30分,杭州市大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首次啟動了《杭州市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 杭州大氣重污染應急辦說,根據監測,1月4日,杭州的全天AQI值已超過200,另據預測,1月5日AQI值為201-221。因此,按照市政府《杭
10日,北方多地再次霧霾籠罩。北京、天津、石家莊、西安等城市出現中到重度污染,環保部門預測本輪霧霾還將持續數日。 入冬以來,全國多地遭遇霧霾襲擊。從11月2日起,環保部相繼派出12個督查組持續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等省市的重點地區開展督查。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
這幾天,多少人又被杭城的天空嚇到,一片霧蒙蒙,簡直是“兩眼一抹灰”的節奏。 昨天,省環保廳和杭州市環保局的官方網站上,也是一片“紫紅色”(當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200以上,即“重度污染”以上時,數據顯示為紫紅色)。 記者從杭州市環保局獲悉:杭州昨天遭遇開年以來持續時間較久的霧霾天氣,杭
10月6日,北京站,一名市民戴著口罩。當日,北京因霧霾持續重污染。 北京正在制定《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今后,北京將采取單日和多日重污染綜合分級的方式,發布空氣重污染預警,并將加大最高預警級別的強制性減排和健康防護提醒措施。市政府日前召開專題會議,聽取關于制定《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
“太原市污染指數:102.0;空氣質量:輕微污染;首要污染物:二氧化碳。”這是12月10日上午,山西省環保廳官網公布的太原市空氣質量日報數據。 近日,我國很多地方都遭遇了持續性霧霾天氣,截至12月9日環保部數字顯示,全國20個省份10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了重污染狀況,一場跨省重污染天氣應對
再陷“十面霾伏”治霾效果成疑 2014年秋天的第一場“霾伏戰”挨著黃金周的尾巴打響了。直到10月11日,持續多日的“重度污染”才在一股強冷空氣的影響下結束。然而中央氣象臺預報顯示,10月17日、18日京津冀等地將再次遭遇霧霾天。飽受霧霾困擾的人們不禁要問:今年霧霾天為何來得這么早?這些年治理霧
剛剛過去的一年,空氣質量改善的情況讓很多人感到驚喜、“知足”:“大氣十條”提出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全面實現,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圖片來源于網絡 讓百姓多享受藍天是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
長三角“海派霾”,打哪兒來? 12月初,霧霾持續襲擊全國25省,長三角地區最嚴重;專家稱污染物是其主要原因,氣象條件不是 “華東地區只需再忍一夜”,12月8日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每日天氣提示”中如此寫道。 此時,針對這場波及幾乎整個中東部地區,覆蓋了我國人口最密集地區的大霧霾,中
本期關注:大霧成災 最近,連續多場大霧席卷全國很多地區。 河南、河北兩省相繼發布大霧紅色預警信號,河北省連續9天出現大霧天氣;四川一天就有百余航班延誤,持續大霧天阻斷萬人歸家路;南京客車、飛機大面積延誤;京珠等多條高速公路發生追尾事故;最嚴重的福建、安徽兩省局部霧日超過20天;而
2月27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介紹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三人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劉友
“合肥要高度警惕,霧霾治理不能坐等。不論是工地停工、車輛限行,總得有個具體措施。”在今年2月25日的全省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省環保廳廳長繆學剛如是說。半年多過去了,當霧霾再次襲來時,合肥出了哪些招? 三大原因導致霧霾不散 近日,記者梳理了合肥自10月15日以來的天氣,除了11月2日外
日前,環境保護部已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省(市)人民政府發函,通報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信息,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啟動相應級別預警,切實做好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同時,環境保護部對各大氣強化督查、巡查組發出了應對重污染天氣督查巡查2018第1號令。依據各地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對
現在我國大氣污染已從煤煙型進入復合型污染時期。大氣復合污染主要表現為大氣氧化性增強、細顆粒物濃度升高、大氣能見度顯著下降、環境惡化趨勢向區域蔓延。自2012年來,我國中東部,尤其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爆發的灰霾污染,就是典型的大氣復合污染。大氣復合污染已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
10月30日,長春市再度被霾籠罩,空氣中嗆鼻的氣味終日不散,10月30日下午,盡管長春市迎來了小雨,但霾非但沒就此結束,反而加強了。 氣象專家表示,昨天這場小雨降水量實在太小,反而增加了空氣濕度,形成了霧氣,有利于霾的附著。長春市氣象臺在30日16時發布霾橙色預警信號;吉林省氣象臺也發布霾
山東省教育廳日前印發《山東省學校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實施方案(修訂版)》,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要根據污染天氣預警級別采取相應的措施,發布紅色預警時,各學校停止所有大型戶外活動;中小學、幼兒園應當暫時停課。 重新修訂方案應對重污染天氣 早在2013年11月,山東省教育廳為應對重污染天氣研
昨天,北京出現繼國慶假期過后最為明顯的霧霾天氣,多地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級別。部分學校因此取消了室外活動,環衛部門延長了清掃時間,市環境應急指揮部啟動了空氣污染藍色預警。據悉,這是上周《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正式發布后,本市首次啟動應急預警。同日,衛生計生委發布了《2013年空氣污染(霧霾)
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合研究總體專家組近日就近期公眾關心的大氣重污染來源成因與應對效果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總體專家組成員單位包括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
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合研究總體專家組近日就近期公眾關心的大氣重污染來源成因與應對效果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總體專家組成員單位包括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
央視《新聞1+1》2013年1月30日播出《霧霾升級,治理要不要升級?!》,以下為節目實錄: (節目導視) 解說: 140多萬平方公里霧霾籠罩,8億以上人口受到影響,這樣的天氣還要“霾”多久? 王躍思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的空氣已經不是看不見、摸不著、
日前,杭州余杭區印發《杭州余杭區打贏“藍天保衛戰”暨大氣污染防治2019年實施計劃》。全文如下: 為打好2019年藍天保衛戰,進一步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杭州市建設全市域大氣“清潔排放區”的實施意見》(杭政辦〔2017〕2號)、《杭州市人
10月19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經過天安門。當日,2014北京馬拉松賽開賽。 上次霧霾散去剛一周,18日下午起,京津冀地區再次霧霾籠罩。霧霾接踵而至,考驗著政府部門應對重污染的能力和治霾決心。 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31個省(區、市)與環保部簽署《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
上次霧霾散去剛一周,10月18日下午起,京津冀地區再次霧霾籠罩。霧霾接踵而至,考驗著政府部門應對重污染的能力和治霾決心。 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31個省(區、市)與環保部簽署《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立下治霾軍令狀。一年時間過去,霧霾仍不斷出現。但比霧霾來襲更讓人擔憂
昨天(10月28日),游客在景山俯瞰故宮。霧霾籠罩,能見度很差。 昨天(10月28日),北京出現繼國慶假期過后最為明顯的霧霾天氣,多地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級別。部分學校因此取消了室外活動,環衛部門延長了清掃時間,市環境應急指揮部啟動了空氣污染藍色預警。據悉,這是上周《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
近日,一則石家莊市民因霧霾狀告環保局索賠1萬元的消息引發熱議。據報道,此為全國首例個人狀告環保局的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案件,也再次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很多人認為該市民沒有起訴資格;有的人認為,即使獲得起訴資格,該市民也不可能勝訴。 市民因霧霾狀告環保局是第一例,但不會是最后一例。最近有一些著名的
30日,環保部官網發布通報,批評陜西省西安市在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方面存在突出問題,要求西安市政府采取措施徹底整改。 據介紹,12月8-22日,陜西省關中地區先后兩次發生重度霧霾天氣過程。環保部組織西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對關中城市群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情況開展了專項督查。從督查情況看,陜西省西安
湖北省武漢市政府近日出臺《武漢市霧霾天氣應急處置預案》,當連續出現霧霾天氣,且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以上時,將啟動環境應急處置預案。 武漢市政府成立了霧霾天氣專項應急委員會,應急委辦公室設在市環保局。當環境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以上時,由市環保局會同氣象局確定霧霾天氣污染預警等級,報霧霾應急委
去年冬天,京津冀地區被霧霾籠罩,重污染天氣頻現,人們至今心有余悸。 今年,從國慶假期的霧霾,到近幾天華北地區多地出現重污染天氣,各界開始對冬季的空氣質量隱隱擔憂。 受到不利氣象條件、采暖等因素影響,冬季往往被認為是霧霾高發期。今年冬季氣象條件會怎樣?霧霾是否會再次籠罩京津冀等地區?應該怎樣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