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 神經科學家們獲得了一份新的指南,可為他們開展研究工作了解果蠅神經結構的功能提供參考。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記錄了整個果蠅幼蟲大腦活化神經元的行為效應并對其進行了分類。研究人員還發現,幼蟲大腦的1萬個神經元大多數為活化細胞。他們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3月27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劍橋大學神經科學家William Schafer(未參與該研究)說:“他們提出了一個框架,幾乎完整地描述了當你強烈地刺激神經元時它在做什么。我認為這真的很棒。”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和物理學家Aravinthan Samuel(未參與該研究)說:“這項研究工作給我帶來了一些希望,表明我們可以真正地了解果蠅大腦。” 根據感官輸入和內在狀態,神經系統可以生成許多不同的運動模式。鑒別出生物體中控制行為的神經元和回路是非常困難且辛苦的過程,通常一次只能只能觀察確定一種行為。由于多......閱讀全文
目前關于單一行為發生的神經環路機制已經有比較多的解析,而關于動物如何協同多個行為以平衡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的研究還很少。11月20日,《神經科學雜志》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Agrp神經元投射到內側視前區并調控母性筑巢行為》的研究論文,此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近日,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力課題組龔哲峰副研究員等人關于發現果蠅幼蟲中央腦的兩對神經元足以調節果蠅幼蟲對于不同光強條件的偏好行為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增加這兩對神經元的活性會促進幼蟲的避光行為,而抑制這兩對神經元的活性則能夠逆轉幼蟲的避光行為為趨光行為
歲末,Nature Methods年度技術出爐——無限制行為動物成像(Imaging in freely behaving animals)。 入選理由為:成像技術和熒光傳感器的技術進步幫助科學家們更加詳細分析動物各種行為背后的神經元活動,這些動物包括大鼠,小鼠,魚,果蠅和線蟲。 一般來說,
4、 GABA能神經元與谷氨酸的相互作用谷氨酸是哺乳動物體內主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一方面參與正常的神經生理活動,在神經可塑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過度激活谷氨酸受體產生的興奮性神經毒性,會導致神經系統發生病理性變化。VTA 中的 DA 能神經元接受 GABA 神經元和興奮性神經遞質谷氨酸
物質成癮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在物質成癮的形成、戒斷、復吸過程中涉及到多種神經遞質。過去 20 年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中腦邊緣系統的多巴胺( DA)遞質,即“ DA 獎賞通路”假說[1]。目前進一步研究發現中腦腹側背蓋區( VTA)
多年以來,人們試圖通過對大腦不同區域進行電擊來改善或治療帕金森等運動障礙或抑郁癥等神經障礙疾病。成千上萬的神經疾病患者因此得以緩解病情。然而,這項治療會牽扯到腦部大量未知的神經元。如果能夠精確控制某幾個控制疾病的神經元或將打開治療神經性疾病的大門。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首次通過激活老
科學網1月18日上海訊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課題組首次通過光遺傳手段在不同性別的小鼠中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同時通過多種方法證明內側視前區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α,Esr1)的神經元在介導雌雄行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課題組首次通過光遺傳手段在不同性別的小鼠中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同時通過多種方法證明內側視前區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α,Esr1)的神經元在介導雌雄行為差異中起關鍵作用。今天
勇士與懦夫是否有生物學成因?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江寧研究組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相關研究成果2月25號在線發表于《神經元》。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壓力的自然和社會中,面對壓力每一個體都將做出選擇:是主動應對還是被動回避。負責這種抉擇能力的腦的生物基礎是什么?這是一個著名科學問題,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家小組首次通過激活老鼠視覺皮層中的幾個神經元來控制老鼠的視覺行為。 在發表在《Cell》雜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證明了所謂的神經元群在行為中具有因果關系。研究人員使用了新的光學和分析工具,在小鼠執行視覺任務時識別其皮層集合。他們還使用高分辨率光遺傳學以單細胞精度同時靶
不同小鼠對幼崽的表現有所差異:“處男”小鼠通常會攻擊幼崽,而“處女”雌性小鼠、性經驗豐富的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則對幼崽表現出父母的關愛。具有不同社會經驗的雄性和雌性小鼠之間這種明顯不同的雙親行為(parental behaviour),是由什么神經機制引起,尚不明確。這種行為開關可保護雄性小鼠其子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壓力的自然和社會。面對壓力,每一個個體都將做出選擇:主動應對或被動回避。“負責這種抉擇能力的腦的生物基礎是什么”是一個著名科學問題,簡稱為“戰斗或逃跑”的選擇。 研究者常根據動物所采用的行為方式判斷其面對壓力時選擇的應對策略。采用基因操作小鼠結合行為學、藥物遺傳學和在體顯微成
近日,MIT 的工程師團隊發明一種自動化方法,利用計算機算法來分析顯微鏡圖像,并將“機械臂”引導到目標細胞上,以實現對神經元具體行為的研究與分析。用算法分析圖像,實現對神經元行為的精準“錄像”研究據了解,這項技術可以讓更多科學家對單個神經元進行研究,并且去了解單個神經元是如何通過與其他細胞的
人為什么會癢?癢了又為何會撓?這不僅讓慢性癢患者痛苦,也是長期困擾科學家的大問題。最近,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衍剛帶領團隊補充了癢覺調控機制,解開了“癢覺-抓撓”惡性循環產生的奧秘。 團隊通過利用在體胞外電生理記錄、在體光纖記錄、藥理遺傳以及光遺傳操控等技術手段,發現在大腦中存在一群
12月14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導水管周圍灰質中速激肽陽性神經元通過下行通路促進“癢覺-抓撓”循環》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完成。通過利用在體胞外電生理記錄、在體光纖記錄、藥理遺傳以及光遺傳操控等技
1950年,Ingalls發現了一種“肥胖基因”(ob),它的突變可以導致肥胖和糖尿病。Kennedy和Hervey分別于1956年和1958年發現了脂肪分泌的一種“飽感因子”,它能通過下丘腦控制動物攝食量,調節體重。歷經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科學家通過定位克隆技術得到 ob 基因。ob 基因編碼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城市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道在大腦齒狀回中新產生的神經細胞以兩種方式影響年老的神經細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1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dult-born hippocampal neur
癢覺是一種可以引起抓撓的不愉快的感覺。癢覺與視覺、聽覺等感知覺一樣,也是大腦加工處理的產物。癢覺對于動物來說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機制。癢覺通過誘導抓撓動作去除皮膚上具有潛在危害的異物。因此,癢覺對于動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 癢覺是一種可以引起抓撓的不愉快的感覺。癢覺與視覺、聽覺等感知覺一樣,也是大
科學家已經知道,大腦的杏仁核中心區(CeA)在與飲酒有關的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們仍不清楚介導這些行為的確切腦細胞類型。 現在,UNC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CeA中的特定神經元會導致類似酗酒行為的發生。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這項研究揭示了一種特定的神
7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佐仁研究組在《神經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導水管周圍灰質神經活動在不同類型的防御行為中的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腦區periaqueductal gray (PAG)參與動物防御行為的神經機制。 防御行為,比如逃跑、
加州理工(Caltech)的科學家們在大腦中發現了一個蹺蹺板回路,這個回路決定小鼠的行為是否合群。 自閉癥患者往往不喜歡社交,更傾向于表現出孤僻的重復行為。 人們知道,自閉癥與大腦杏仁體功能障礙有關,杏仁體結構參與了大腦中的情緒處理。現在,Caltech研究團隊在小鼠杏仁體中發現了相互對立的兩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我們如何區分男性和女性。他們發明了一種開創性技術,利用光線來控制神經元。他們說,這一發現解開了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如何識別面部的謎題。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5月8日報道,該研究小組使用的獼猴此前曾接受訓練,能夠正確識別雄性或雌性的面部。 很長時間以來,科學家一直把這一能力
壓力會對我們的胃口和飲食習慣造成嚴重影響。利用小鼠模型,一項新研究探究了大腦如何控制食欲,以及食欲與積極和消極情緒之間的聯系。 壓力可以通過幾種方式影響我們的食欲。短時間的壓力會抑制我們的胃口,但長期壓力卻會促進我們對食物的渴望,同時引起體重增加。使用鼠標模型,一項新研究探索了壓力飲食背后的神
表3.ViGene提供的光敏通道蛋白類型 激活型光敏通道蛋白的應用2015年,Dheeraj Pelluru等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題為Optogenetic stimulation of astrocytes in the posterior
3月5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無顆粒島葉皮層瞬時性神經元活動調控學習新任務時的工作記憶存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澄宇研究組完成。 工作記憶是指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一
《自然-神經科學》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后頂葉皮層在信息歸類感知抉擇中的因果性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寧龍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從一個創新的角度解答了一個具有廣泛爭議的科學問題:
4月29日,《自然-神經科學》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后頂葉皮層在信息歸類感知抉擇中的因果性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寧龍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從一個創新的角度解答了一個具有廣泛爭議
后頂葉皮層(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簡稱PPC),是大腦中一個處理多種感覺、運動信息的聯合腦區,能夠接收來自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和軀體感覺系統的信息傳入,同時它的主要輸出目標是與運動相關的腦區:背外側前額葉皮層、次級運動皮層、額葉視區、紋狀體等等。其在大腦網絡中處在感覺
《Nature》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在緊張的社會環境中,能夠新生海馬神經元的小鼠比對照組小鼠情緒狀況好,顯得不那么焦慮。這是由于新生神經元對成熟的海馬細胞的抑制增加了。 成年小鼠神經發生(neurogenesis)通過抑制成熟神經元活性使小鼠在社會交往中更有信心。“越多成年新生神經元,小鼠對壓力
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活動如何引發行為上改變?從細胞層面到行為學層面存在巨大的鴻溝。這長久以來都是神經科學的難題。近日,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讓他們識別出那些參與特定運動指令的神經細胞。科學家首次通過人為地激活少數神經元來誘發魚的行為。了解神經環路的核心成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