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曾經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處于太陽系的“邊緣”軌道上,但在2006年于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之后,冥王星遭到降級,理由里冥王星太小了,且冥王星的行星資格一直以來就受到質疑,于是其被降級為矮行星。那么處于太陽系邊緣地帶的冥王星上面到底有什么呢?到目前為止,美國宇航局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等對冥王星進行了觀測,發現冥王星上可能存在某種特殊的有機化合物,以至于其呈現出紅色,成分中夾雜著甲烷冰等物質。 為了揭開這個謎團,美國宇航局發射了最新的冥王星探測器:新地平線號對冥王星進行調查,這是一艘專門對冥王星及其衛星系統展開研究的探測器,此前一直沒有專用的探測器對冥王星進行研究。目前新地平線號已經旅行過半,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接近飛出太陽系日光層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預計在2015年抵達冥王星軌道。 天文學家正在猜測冥王星的表面以及近地面會存在哪些物質,由于其距離太陽過于遙遠,表面溫度極低,顯然存在液態水的可能性很低,但是科......閱讀全文
科技是一種迷人的信仰。理論的改寫、技術的更迭,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變世界。2015年的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對基礎物理的求索,對宇宙深空的探測,對人腦功能的發掘,也有對爭議性技術的討論,對氣候變化的思考……而最讓我們欣喜的是,今年的國際“十大”,有了更多來自中國的消息。 1.中科大首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恒星的宜居帶,只有位于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并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 對于類太陽恒星,宜居帶位于1個天文單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對于紅矮星(其輻射強度比太陽低得多),宜居帶位于大約0.1個天文單位附近。海洋熱量輸送的氣候效應將使得該宜居帶變
暗物質作為一種神秘的存在,被認為構成了宇宙物質的84%。在分布于地球各處地下的二十多個實驗室里,每天都有很多科學家利用大量的液體、金屬、半導體等材料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圖片來自網絡 盡管實驗越來越復雜,搜索方式也越來越精確,但截至目前,除了意大利一個實驗室飽受爭議的信號發現之外,幾乎一無所獲
要達到好的宣傳效果,要先吊足胃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宣傳主管顯然深諳此道。相信很多人仍對今年7月NASA另一個地球的“重大發現”記憶猶新,9月28日晚,NASA再度拋出“火星之謎已解開”的重磅新聞。雖然并非我們想要的發現“火星人”那種大發現,不過這次新聞發布會的成果確實有所不同,
垂直高度二千四百米 在電影《2012》里,印度科學家在距離地面1萬米深的地下實驗室工作,最先發現地球毀滅征兆。雖然這是部災難片,1萬米深的地下實驗室尚不存在,但許多國家已建有深度上千米的地下實驗室。12月12日,我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錦屏實驗室”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水電站投入使用,垂直巖石覆蓋達
根據“deep life”研究的結果,地球遠比我們過去認為的要活躍得多。這項研究揭示了在我們腳下存在一個巨大豐富的生態系統,它的面積幾乎是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的兩倍。 盡管地下環境酷熱、沒有光照、沒有營養且強烈的壓力,但是科學家們估計,地下生物圈充滿了150億至230億噸的微生物,這是地球上所有人
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歇。2019才過去不到三個月,來自神秘太空的喜訊便頻頻傳來。 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 成為月背首個“地球行者” 今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預選區域著陸,并傳回了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古老又神秘的月球背面,迎來了首個“地球行者”。 1月11日
生活在陽光下,我們看慣了飛禽走獸、樹木花草,不會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產生懷疑。最近幾十年,隨著海洋科技不斷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在海洋底部一些黑暗的極端環境下,也有微生物活動的跡象。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2年1月17日揭曉。 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名稱:溫室效應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來自IPCC術語表中對溫室效應所做出的定義的中文版。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
說到尋找外星生命,科學家腦海首先浮現出的主要是水。但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道,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提出,尋找磷、鉬、鈷這樣的“生物要素”也有助于判斷某個天體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 在地球上,從地表以上的云層到地殼
說到尋找外星生命,科學家腦海首先浮現出的主要是水。但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道,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提出,尋找磷、鉬、鈷這樣的“生物要素”也有助于判斷某個天體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 在地球上,從地表以上的云層到地殼深處,幾乎有水的地方
說到尋找外星生命,科學家腦海首先浮現出的主要是水。但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道,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提出,尋找磷、鉬、鈷這樣的“生物要素”也有助于判斷某個天體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 在地球上,從地表以上的云層到地殼深處,幾乎有水的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不遠未來的地球,沙塵暴肆虐,生命遭到威脅,文明面臨生死存亡,人類不得不遷徙……一切問題的解被指向浩瀚的宇宙。本月12日,“燒腦”大片《星際穿越》在中國上映,一路票房飆紅,口碑爆表,并引發影迷“惡補”物理課本的熱潮。 與此前同樣由諾蘭執導的《盜夢空間》相比,《星際穿越》并沒有沿襲上一部電影的爆棚
從氣候變化到基因編輯倫理,研究人員在2015年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他們還作出了重要發現,包括冥王星上的冰山、量子怪誕性的證據以及關于細胞內分子機制的細節。 通往巴黎之路 今年,全世界開始認真對待氣候變化。隨著12月聯合國氣候峰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首次承諾控制或減少溫室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內容摘要:該套設備由帶電粒子輻射探測器、軌道大氣環境探測器和空間環境控制單元共3臺儀器組成。目前,三個實驗樣品共計在軌開展實驗19次,其中等溫變壓實驗12次,自然結晶實驗6次,地面同步開展實驗,通過天地對比發現重力對結晶實驗過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 2011年9月29日,我國在
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發射升空至今,已在軌運行300多天,其間,天宮一號開展了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環境探測、復合膠體晶體生長等三方面的科學實驗,并獲得大量珍貴實驗數據。昨天(8月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發布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成果,其中大部分已廣泛應用于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2012年8月1日】2011年9月2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利用目標飛行器的實驗支持能力,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開展了三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研究,截至目前,相關科學實驗與應用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實現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從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實驗,到大范圍內推廣最新醫學進展;從幽深的海洋到遙遠的太空,一步步推進探索的極限,中國科學研究正在展示出萬丈雄心。英國廣播公司近日(BBC)關注中國的科學革命,他們進入這些頂端的中國實驗室和科研場所,采訪了大批中國一線科研人員,以大量的圖文關注中國在
在過去25年里,他們的事業與冥王星科學研究不斷交集,從幫助發現矮行星大氣層到描繪第一批詳細地圖,揭開矮行星地貌的神秘面紗。LeslieYoung和Eliot Young在 Sommers Bausch天文臺。 在美國科羅拉多博爾德的一間備用會議室里,行星學家Leslie Young和Eliot
本組攝影 石天蛟長白山火山地震波監測人員正在取樣位于山頂的長白山火山監測點 世界火山哪個睡著哪個醒著 目前,地球上存在的活火山約1500座,主要分布于世界四大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東非大裂谷火山帶、地中海火山帶和大洋中脊火山帶。根據近50年來的統計,從陸地到海洋,每年全球都有火山噴發
人類科學探索的手段,早已經抵達浩渺太空;但對于腳底下的地球深部,卻還是難以觸摸。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科學家就夢想打一口超深的鉆井,一直鉆穿地球殼幔邊界的“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長什么樣? 六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夢想至今沒有實現。但由此發展起來的大洋鉆探計劃,已經成為地球科學史上規模最大
北京時間1月4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數百年來,人類一直在苦苦思索火星之謎,其中人們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任何可證明火星上曾存在生命的證據,但是隨著最近幾年人們不斷把飛船、登陸器和火星車發射到這顆紅色行星上,用來研究我們這個紅色近鄰,收集可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