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科學家發現昏暗超新星
就像所有大型恒星的最終下場一樣,G292.0+1.8還是在與萬有引力的斗爭中敗下陣來,爆發成一顆超新星。 據美國《科學》雜志在線報道,使天文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顆恒星——位于距離地球2萬光年的人馬座星系——的遺跡為何在高能X射線下顯得如此昏暗。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這幅部分由美國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拍攝的合成圖像(如圖)后認為,超新星的爆發過程——會釋放出某種類型的宇宙射線——可能僅僅持續了幾百年的時間,而G292.0+1.8的遺跡卻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閱讀全文
中英團隊揭示超新星前世今生
日前,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王博研究員、韓占文院士及英國牛津大學菲利普教授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Ia型超新星前身星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研究發現,Ia型超新星單簡并星模型存在一個臨界吸積率,由于該臨界吸積率的存在,以前人們由單簡并星模型得到的Ia型超新星誕生率被高估,此項研究增加了形成中子
《科學》:科學家發現昏暗超新星
就像所有大型恒星的最終下場一樣,G292.0+1.8還是在與萬有引力的斗爭中敗下陣來,爆發成一顆超新星。 據美國《科學》雜志在線報道,使天文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顆恒星——位于距離地球2萬光年的人馬座星系——的遺跡為何在高能X射線下顯得如此昏暗。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這幅部分由美國宇航局(NASA)的
《科學》:超新星殘骸好比粒子加速器
這一發現將提供有關一些宇宙中更為神秘現象的解釋 超新星遺骸就像是一臺巨大且超級有效的粒子加速器。 (圖片提供:ESO/Eveline Helder等/NASA/Chandra CXC) 天文學家如今證實,一顆超新星——巨恒星爆發后形成的天體——向太空中投射的沖擊波能夠產生攜
最奇特超新星被科學家發現
英國《自然》雜志最近刊登了一篇題為《持續的能量爆發引發大質量恒星形成獨特的富氫爆炸》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報道了一顆奇特的超新星,對現有超新星形成和演化理論及爆發機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一研究成果由國際合作團隊共同完成,中方團隊由清華大學教授王曉鋒領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張天萌等參
研究發現黑鉆石產自遠古超新星爆發
奧爾洛夫黑鉆(Orloff Diamond) 北京時間1月31日消息,黑鉆也稱“黑金剛石”,外表黑色多孔,僅產于巴西和中非。科學研究發現和一般的金剛石不同,這種鉆石并非產自超基性巖,而是外太空。 當黑金剛石被首次挖出地面時看上去并不起眼,也很難將其與其它鉆石區分開來。它們和其它鉆
太陽系附近存超新星爆炸痕跡
一個由俄羅斯、挪威和法國的天體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提出了一項理論,解釋了觀察到的宇宙射線中異常高含量的反物質,認為其是太陽系附近超新星爆炸的結果。最新理論發表在《物理評論》上。 論文作者之一、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教授德米特里·謝米科茲介紹說:“超新星爆炸發生在約200萬
超新星和化學爆炸有許多共同之處
一個巨大的超新星和地球上一個微小的氣體爆炸似乎沒有太多的共同點。但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它們的過程基本相同。 并不是所有的爆炸都是一樣的。例如,煙花是由比聲速慢的火焰驅動的,這種火焰被稱為爆燃。在一定條件下,爆燃可以轉變為威力大得多的爆轟,產生比聲速還快的破壞性沖擊波。
日本研究者發現極遠的超新星痕跡
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產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7月23日宣布,他們利用位于夏威夷的“昴”號天文望遠鏡,發現在牧夫星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19億光年的位置,存在某顆超新星的殘跡。研究小組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最遙遠的超新星痕跡。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狀態。這種爆炸的亮度
超新星爆炸距離測量精度提高一倍
宇宙的加速膨脹是暗能量存在的證據。近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的兩篇論文報告稱,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宇宙學家已經找到將超新星爆炸距離的測量精度提高一倍的方法,這將使科學家研究暗能量的精度和準確性大大提高。 1998年,人們利用超新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宇宙正在加速膨脹。這種加速歸
數據分析短板讓中國“漏掉”近地超新星
1月22日,倫敦大學天文學院發現大熊星座M82星系一顆超新星爆發,這顆超新星距離地球約有1200萬光年,是距地球最近、最亮的超新星之一,對研究宇宙暗能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遺憾的是我國研究人員卻沒能及時辨認出來,錯過了研究其光譜的最佳時機。 目前,這顆超新星已經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給出正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