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所有大型恒星的最終下場一樣,G292.0+1.8還是在與萬有引力的斗爭中敗下陣來,爆發成一顆超新星。 據美國《科學》雜志在線報道,使天文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顆恒星——位于距離地球2萬光年的人馬座星系——的遺跡為何在高能X射線下顯得如此昏暗。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這幅部分由美國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拍攝的合成圖像(如圖)后認為,超新星的爆發過程——會釋放出某種類型的宇宙射線——可能僅僅持續了幾百年的時間,而G292.0+1.8的遺跡卻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閱讀全文
圖為LAMOST望遠鏡 日前,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天文臺LAMOST項目組合作研究,在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雙方項目組對SDSS-DR7(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第七期釋放數據)中的294843條星系光譜數據進行自動搜索,獲得了36
仙女座大星云中的兩顆白矮星發生合并,導致一個超新星爆發,這是一次極超新星爆發的前奏。科學家們認為這樣級別的超級爆發將毀滅一切生命。科學家們將宇宙中應當存在智慧生命可是我們卻找不到任何證據兩者之間的矛盾稱為“大寂靜”。 北京時間3月25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天體生物學中有一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孟祥存和博士李蛟在Ia型超新星(SNe Ia)前身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研究發現B型亞矮星可能是一些超新星遺跡中的殘留伴星。這一研究為在超新星遺跡中搜尋SNe Ia的殘留伴星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該成果發表在2019年2月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
據英國《獨立報》近日報道,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殫精竭慮地尋找外星生命,但迄今為止,結果并不令人滿意。為什么外星生命如此罕見?一項新研究或許給出了答案:宇宙中磷的數量遠低于我們的想象。圖片來源于網絡 很多重要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磷,它幫助我們存儲能量并讓能量在全身流動,形成DNA的基礎。但新研
8月7日《自然》雜志精選 植物生產力對氣候的反應 凈初級生產受到溫度和降水的影響,但這是對植物代謝的一個直接效應,還是由生長季長度和植物生物質的變化所介導的一個間接生態效應?在這項研究中,Sean Michaletz等人建立了一個代謝比例理論,來測試直接和間接氣候效應的相對重要性。 通過將他
他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成立50年來我國科學史領域唯一的院士; 他52年前發表的《古新星新表》至今為科學界矚目,卻沒有用一分錢課題費; 他做出這一科研成果時,僅是大學畢業沒幾年的本科生; 今天,在他80歲時,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席澤宗
北京時間2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局卡西尼探測器在土星附近觀測到一次強烈的太陽風,在此過程中卡西尼觀測到粒子在這里被加速到極高的能級。這種效應與粒子在超新星遺跡中被加速的原理是相類似的。日本空間與天文研究研究所的亞當?馬斯特斯(Adam Masters)表示:“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利用磁流體模擬,解釋了超新星遺跡的射電演化,并預言其存在未被發現的殼層。 超新星遺跡是超新星爆發后與周圍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的產物,其演化過程不僅與前身星的性質密切相關,還受到周圍星際氣體和磁場分布的巨大影響。由于超新星爆發的前身星存在多樣性,因此星際氣體和磁場的分布愈
改變人類情緒的藥物也能改變魚類行為 據一項對歐洲野生鱸魚的研究,在被排泄、沖刷并在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之后而最終出現在全世界水道中的醫療用藥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對生態的影響。 Tomas Brodin及其同事發現,在接觸了被稱作去甲羥安定的減緩焦慮的藥物之后,
記者7月1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國家天文臺和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一項歷時十年的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科學家們利用我國新疆天文臺25米射電望遠鏡完成了對銀河系的巡天觀測,測量了銀河系彌漫的偏振輻射和一大批天體的物理性質,并發現了兩個大的超新星遺跡。 據介紹,國家天文臺和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
封面故事: 日政治家呼吁福島核電站國有化 日本怎樣處理2011年3月使福島核電站遭到破壞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放射性沉降物及其政治影響,將對全世界的核電行業有巨大意義。在一篇文章中,日本兩位著名政治家呼吁對該核電站進行國有化,以此作為恢復過程的一部分。這兩位政治家分別是民主黨眾議員平智之和日本
來自金剛石的單一蛋白光譜分析 Fazhan Shi和同事用某顆金剛石內的一個缺陷來檢測室溫中某單一蛋白的某種電子自旋共振信號。如某種使得身體中組織可視化的醫用MRI一樣,這樣一種技術可幫助研究人員對所有類型生物分子的結構和動態有更多的了解。將這類探索按比例縮減至某單
一個垂直的管子,里面含有穩定的反應物,用于發生碘化亞砷酸反應。一種指示劑用于將這種溶液顯示為紅色。反應在底部的一個小管底端觸發,產生不斷擴大的羽狀物,頂部帶有加速渦環。整個過程并未注入任何液體,所有浮力均由反應本身產生。這一過程與促使Ia型超新星發生爆炸的核爆燃類似。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
針對2012末日論的陳詞濫調,美國宇航局近期再次進行澄清:完全子虛烏有,根本不用擔心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了,隨著2012年的鄰近,末日論也跟著愈發甚囂塵上,有末日預言家們聲稱在那一年將會有一次恒星大爆炸,這次巨大的爆炸將摧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我國首臺“南極巡天望遠鏡”在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中,成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南極“冰蓋之巔”,安裝在昆侖站,目前已可以通過衛星通訊進行遠程遙控,實現全自動、連續監測銀河系內的上億顆恒星,并能夠用來搜尋太陽系外行星。 據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商朝暉介紹,我國計劃在昆侖站安裝3臺“南極巡
仰望星空,浩瀚宇宙繁星閃爍、熠熠生輝,銀河系如同瀑布落九天,召喚人們無限的追思與遐想。回溯時光,詩人屈原感發“天問”而求索,李白將“月光”擬成地上霜。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家們歷經幾世紀的接力研究,詩人與賢哲關于天空的迷思漸顯端倪:廣袤宇宙的星星就如同我們的地球圍繞的太陽,它們大多是依靠核燃燒維持
北京時間11月16日凌晨1點30分,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已經吊足人們胃口的“秘密”,他們發現的“異常物體”既不是全世界都在盛傳的UFO,也不是外星人。事實是,天文學家利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發現了一個“年僅30歲”的黑洞,這是人類科學史上發現的“最年輕”黑洞。“外星人”猜測 1
17世紀末,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有質量的物體就有這種引力;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提出引力其實是質量引起的時空變形;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解釋了粒子為何會有質量,將希格斯場、質量和時空聯系在一起。 而如今,人類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由兩個
5毫秒釋放能量相當于一個2000兆瓦大型發電站200億億年間發電量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科學家們日前稱,他們利用“帕克斯”射電望遠鏡成功地在距地球15億光年處觀測到了一次巨大的能量爆發,整個爆發過程持續了5毫秒,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于一個2000兆瓦的大型發電站在200億億年間
哈勃從發射之初,就滿載了天文學家的期望,試圖通過它來進一步了解宇宙中的奧秘。在20年的服役歷程中,它幫助天文學家們解決了一些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并且引導著天文學界產生新的整體理論來解釋這些結果,推動了天文科學的進步。以下列舉了哈勃的重
封面故事: 蝙蝠飛行能力先于回聲定位 美國懷俄明州“綠河組”曾產生很多重要化石,包括Icaronycteris index,它在超過40年的時間里一直被認為是已知最古老的蝙蝠。它的顱腔特征表明,該動物是通過回聲定位來確定獵物位置的。這一結果促使關于蝙蝠進化的“先飛行”說、“先回聲定位
一個日本研究團隊日前報告說,他們利用國際空間站日本“希望”號實驗艙中的觀測設備,首次捕捉到銀河系中大規模超新星爆發的痕跡,這將為研究銀河系的演變提供線索。 綜合日本媒體報道,這項新成果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聯合其他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獲得的。借助“希望”號實驗艙中搭載的
這一發現將提供有關一些宇宙中更為神秘現象的解釋 超新星遺骸就像是一臺巨大且超級有效的粒子加速器。 (圖片提供:ESO/Eveline Helder等/NASA/Chandra CXC) 天文學家如今證實,一顆超新星——巨恒星爆發后形成的天體——向太空中投射的沖擊波能夠產生攜
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產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7月23日宣布,他們利用位于夏威夷的“昴”號天文望遠鏡,發現在牧夫星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19億光年的位置,存在某顆超新星的殘跡。研究小組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最遙遠的超新星痕跡。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狀態。這種爆炸的亮度
封面故事: 關于四足恐龍尾巴作用的假設得到研究結果支持 1969年,在第一個“迅猛龍”化石被發掘出幾年之后,John Ostrom猜測,在主動的、或不規則的運動過程中,四足恐龍將它們的尾巴用作動態穩定器。一項將計算機模擬、通過視頻對跳躍的飛龍科蜥蜴進行觀察和制作一個有蜥蜴一樣尾巴的機器人這
維生素B12轉運蛋白的結構被確定 ABC轉運蛋白是通過將細胞ATP的水解與基質穿過生物膜的轉位耦合在一起來執行很多生理功能的膜蛋白。維生素B12穿過大腸桿菌內膜的吸收是由ABC轉運蛋白BtuCD介導的,但其中所涉及的機制尚不是完全清楚。這篇文章報告了束縛在一個AMP-PNP結合狀態
“當我告訴人們,我發現了準晶體的時候,所有人都嘲笑我。”為堅持己見而備受打擊時,謝赫特曼想不到,二十多年后,會因此拿到諾貝爾化學獎。 前幾天,201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后揭曉——“宇宙加速膨脹”和“準晶體”的發現最終贏得評委會青睞。有趣的是,這兩項研究一開始都被懷疑,而“固
近日,國家天文臺發布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一期巡天成果。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研制的一架主動反射施密特天文望遠鏡,LAMOST大顯神通,在近千萬光譜中大海撈針發現了五顆超高速星,而目前世界上已證認的超高速星僅有幾十顆。 超高速星是迄今為止人類在銀河系中發現的速度最快的一類恒星,其速度可達100
12月18日出版的《自然》雜志評選出2014年度十大科學人物。這十大人物是本年度一些重要科學進展及事件的中心人物。其中與生物學有關的主要有癌癥免疫療法研究人員Suzanne Topalian、干細胞療法研究者Masayo Takahashi、對抗埃博拉的醫生Sheik Humarr Khan、結
北京時間4月10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以下是本周的最佳太空圖片:1.盛開的鳶尾花 春天萬花正在爭相綻放,宇宙也不例外。這張最近公布的照片顯示的是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看到的NGC 7023,它因形似盛開的鮮花,因此又被稱作鳶尾花星云。這朵宇宙之花實際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