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數學院教授陳秀雄和英國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唐納森,以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博士后孫崧合作,近期在國際幾何分析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解決了第一陳類為正時的“丘成桐猜想”,最終給出了卡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之丘成桐猜想的完整證明。 為解釋萬有引力的本質,愛因斯坦于1916年創立廣義相對論,并試圖用一個二階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來度量引力場,即著名的“卡勒—愛因斯坦度量”。后來的物理學家們進一步發展出“弦”理論,認為宇宙是十維時空,但這些復雜的高維空間必須是“卡勒—愛因斯坦度量”。 為探索高維空間,意大利數學家卡拉比1954年提出了“卡拉比猜想”:復雜的高維空間是由多個簡單的多維空間“粘”在一起,也就意味著高維空間可通過一些簡單的幾何模型拼裝得到。1975年,數學家丘成桐等人攻克了陳類為負和零的“卡拉比猜想”,但只有第一陳類為正的問題得以解決,才能證實“卡勒—愛因斯坦度量”。丘成桐提出,可將其轉化為代數幾何的穩定性問題,這個“......閱讀全文
丘成桐是名滿天下的數學家,他26歲便成就了一生的輝煌。幾十年來永不停歇的追求,讓他的名字在數學界幾乎無處不在。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一個活著的傳奇。 今年1月3日,丘成桐從臺北飛回北京,1月4日他又要飛往英國劍橋大學參加斯蒂芬·霍金的七十壽辰慶祝儀式。在這兩次飛行的間隙,《中國
“數學與人文”叢書,丘成桐、楊樂、季理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雖然從很多媒體上了解過當代數學大師丘成桐的人文造詣相當了得,但前不久聽到他受高等教育出版社之邀作的一場名為《數學與人文——我的研學之樂》的演講,還是被震撼了。在近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他談《詩經》、《楚辭》,詠詩
4月26日,人民大會堂河南廳,華人數學家丘成桐將自己獲得的2010年沃爾夫數學獎獎金全部捐給清華大學,設立數學獎學金,以獎勵在數學方面有突出才能的清華學生。 因為諾貝爾獎中沒有數學獎,沃爾夫獎堪稱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在沃爾夫獎35年的篇章里,一共有50位數學家獲此殊榮,這50位當代數
菲爾茲獎、克拉福德獎、沃爾夫獎、馬塞爾·格羅斯曼獎....作為一名數學家,上述的任何一個獎項能獲其一都實屬難得。而丘成桐,卻是集多種榮譽于一身的“大滿貫”得主。究竟如何才能實現?“不斷地創新”,這是他的答案。圖片來源于網絡 “科研創新帶來無比的快樂,但是沒有經過火的考驗的創新,往往深度不夠
演講人:丘成桐 時 間:2010年12月25日 地 點:海南·三亞 演講人簡介: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廣東汕頭。1983年獲得素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迄今仍是華人數學家中唯一的獲獎者。1979年后,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轉向振興祖國數學事業上,先后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
吳寶珠在清華大學接受采訪 對國內讀者而言,越南數學界是比較陌生的。但就像出乎意料的那樣,就在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海得拉巴市召開的第26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38歲的越南數學家吳寶珠獲得國際數學界大獎——菲爾茨獎。吳寶珠“通過引入新的代數—幾何學方法,證明了朗蘭茲綱領自守
12月25日晚上,首屆三亞國際數學論壇會議中心座無虛席,來自海南省部分高校與中學的300多名師生與曾獲菲爾茲獎與沃爾夫獎的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教授進行交流互動,丘教授以“研求之樂”為題,與師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成長、成才之路。徜徉山水之間,放浪形骸之外 丘教授開始用“徜徉山水之間,放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