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明確指出,“我們的兒童正變得更加肥胖”。2011年全球5歲以下超重和肥胖兒童多達4000多萬人,其中3000多萬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稱,兒童肥胖癥是本世紀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在5月中下旬舉行的第67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說,兒童肥胖癥流行率在世界上每個地區都不斷上升,但上升速度最快的卻是中低收入國家。在非洲,超重和肥胖兒童從1990年的400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0萬人。 世衛組織指出,兒童肥胖癥的增多由若干因素造成,包括全球性的飲食變化,即更多地攝入高脂、高糖但缺乏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健康微量營養元素的高能量食品,以及隨著娛樂方式、交通模式的改變和城市化而出現的身體活動水平下降趨勢。 兒童肥胖會產生短期和長期的健康后果,肥胖兒童可能面臨呼吸困難、骨折風險升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等問題。兒童期肥胖會使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殘疾出現的幾率更大。 ......閱讀全文
1950年,Ingalls發現了一種“肥胖基因”(ob),它的突變可以導致肥胖和糖尿病。Kennedy和Hervey分別于1956年和1958年發現了脂肪分泌的一種“飽感因子”,它能通過下丘腦控制動物攝食量,調節體重。歷經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科學家通過定位克隆技術得到 ob 基因。ob 基因編碼
苯駢呋喃衍生物類藥物苯溴馬隆是目前臨床僅有的幾種降尿酸藥物之一,應用于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治療。苯溴馬隆能夠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從而促進尿酸排泄,有效降低血中尿酸濃度作用。但由于苯溴馬隆長期用藥易導致患者肝毒性,近年來在歐美被限制使用。而苯溴馬隆在中國、日本等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發病率較高的亞洲國家
一、引言 巨噬細胞廣泛分布于人體多個組織器官,它能識別外來病原體,在固有免疫、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1993年Hotamisligil等發現肥胖動物模型脂肪組織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分泌增加,首次將肥胖與炎癥相聯系,直到2003年Xu
近30年來,肥胖呈全球化的流行趨勢。全球約有14.6億成人超重,其中2.05億男性和2.97億女性肥胖,目前肥胖癥與吸煙、飲酒并列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三大危險因素。然而面對肥胖我們有些人認為這只是身材問題,而不在意外貌,就可以放任自己。 如果你認為美觀這一減肥理由不能給到很大的觸動,那么今天我
近30年來,肥胖呈全球化的流行趨勢。全球約有14.6億成人超重,其中2.05億男性和2.97億女性肥胖,目前肥胖癥與吸煙、飲酒并列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三大危險因素。然而面對肥胖我們有些人認為這只是身材問題,而不在意外貌,就可以放任自己。 如果你認為美觀這一減肥理由不能給到很大的觸動,那么今天我
如今,肥胖已經成為全球人群一大流行疾病,然而大家可能并不知道,肥胖還會引發其他很多健康問題,本文中,小編就近年來科學家們發表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themindfulword.org 【1】Mult Scler:肥胖又一大危害 加重多發性硬化癥患者病情 doi:10.
提到肥胖,我們可能會關注如何減肥,如何有效預防肥胖,可科學家們不這樣認為,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在肥胖研究上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研究發現,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Cell:移民到美國會改變人的腸道微生物組,因而更容易讓人變肥胖 doi:10.1016/j.cel
2018年4月20日,人民日報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關于超重及肥胖性問題的報道,該組織稱現階段超重和肥胖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流行病”,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均有蔓延趨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膳食結構的不斷改變,超重及肥胖人口占比不斷增加,并且逐漸向年輕化趨
有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的超重和肥胖人數已從 1980 年的 857 萬上升到 21 億,其中成年人增長了 28%,兒童增長了 47%。據2013年發表在 Lancet 上一篇關于全球疾病負擔的研究顯示,在發達國家中男性肥胖率普遍高于女性,而在發展中國家則恰恰相反。 目前在中國肥胖人數已遠遠超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小鼠)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棕色脂肪的形態和功能有所不同,人體內的棕色脂肪分為兩類,典型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和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白色脂肪細胞內塞滿了脂肪分子(以甘油三酯的形式)用來儲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而白色脂肪
-相比推薦的標準體重指數(BMI)的女性所生孩子而言,肥胖女性所生的孩子在2歲時肥胖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兩倍,而且兒童肥胖和父親肥胖之間也存在密切關聯。但成年人肥胖如何影響后代的體重呢?答案或許歸咎于卵子和精子了,研究人員發現,卵細胞和精子細胞中不僅包含了后代兒童遺傳學的DNA“藍圖”,還攜帶了一些
如今,每三個澳大利亞成年人中就有兩人處于過重或者肥胖狀態,而且四分之一的兒童也處于這樣的狀況,肥胖是一種自身性疾病,其也是誘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以及肌肉骨骼疾病的風險因子。 日益增加的肥胖負擔是一系列因素的結果,其中很多都超出了我們個體的控制,而且肥胖對于人們的健康有著巨大的影響,然而通常我們
每逢佳節胖三斤,春節長假過后,不少人都為體重增加而煩惱。最近,英國一項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控制體重方面,基因也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那么明明沒有胡吃海喝卻依然減不了肥是否可以歸結于基因作祟? “肥胖現象和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事實上,人的胖瘦取決于遺傳、環境、心理、運動等因素。”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
如今,每三個澳大利亞成年人中就有兩人處于過重或者肥胖狀態,而且四分之一的兒童也處于這樣的狀況,肥胖是一種自身性疾病,其也是誘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以及肌肉骨骼疾病的風險因子。 日益增加的肥胖負擔是一系列因素的結果,其中很多都超出了我們個體的控制,而且肥胖對于人們的健康有著巨大的影響,然而通常我們
現代女性以瘦為美。最佳減肥的方法就是吃得少,動得多,但是這對于群體水平肥胖來說好似過于簡單,科學家們認為減肥的有效策略需要將神經科學,遺傳學和行為科學結合起來,多方面入手。 日前,《自然-展望》(Nature Outlook)以“Obesity”為題,介紹了包括肥胖與遺傳、肥胖與微生物組、肥胖
最新研究:蘇格蘭科學家發現,肥胖影響精子數量和質量 專家支招:胖人備孕需先控制體重,用安全套避孕需防意外滑脫,口服避孕藥需警惕藥效不足 我國已婚夫婦中,不孕不育患者約占15%,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擇偶時,如何鑒別對方的生育力強不強、“孕”氣好不好?生殖醫學專家嚴肅建議,不妨看看對方的腰圍!蘇
肥胖不利于健康幾乎是一個壓倒性的共識。肥胖對疾病發生、發展以及治療效果的潛在影響一直受到不少研究的關注。長期以來,肥胖也被視為多種癌癥的不良預后因素。 然而,近兩年一些研究卻顯示,肥胖患者在接受癌癥免疫療法后,效果更好。這和既往對肥胖的認知是相悖的。如何分辨肥胖對癌癥及其治療的有利和不良影響的
近期,國家衛計委發布了關于印發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的通知,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健康委、教育廳(委)、市場監管局(廳、委)、體育局、團委、婦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教育局、市場監管局、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團委、婦聯: 超重肥胖已成為影響我國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天Nature子刊和Lancet子刊雙雙發文,承認公眾對肥胖的不科學描述是造成體重歧視的主要原因,并呼吁制定強有力的政策和立法來防止基于體重的歧視。 在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論文(Joi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
少吃多運動是許多人深信不疑的減肥妙法,可是科學家發現,僅僅靠”管住嘴,邁開腿“還不能讓人變得苗條起來。肥胖的背后其實有著更為復雜和深奧的生物學機理,我們吃下去的每日三餐,不僅提供了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還養活了人體內大大小小的腸道微生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微生物決定了我們機體的健康程度。如果腸道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都表明,父母在很多方面都會給未來后代的健康產生一定影響,比如父母的飲食方式、年齡、體重、是否感染、女性孕期所暴露的物質等等都會對后代的生長發育產生一定效應,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的相關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這些研究報告將告訴各位哪些因素會影響后代的健康! 【1】Fr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日前發布新聞公報稱,該校研究人員與國外同行合作,最新確認了一種與肥胖相關基因,該基因副本數量與肥胖風險成反比。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揭示了新陳代謝與肥胖間的新遺傳關系,比以往一些肥胖遺傳因素研究成果更具普遍意義,有助于科學家找到更好的辦法來解決肥胖問題。 這一新確認的肥胖基
肥胖會對T細胞產生驚人的影響 圖片來源:DENNIS KUNKEL MICROSCOPY/SCIENCE SOURCE 1月不減肥,2月徒傷悲、3月徒傷悲……終于,3月23日,《肥胖》拉響4月肥胖警報。其中精選出的3篇論文分別從心理健康、兒童肥胖和行為失調等方面,探討了肥胖問題。 為了調查孕期和
全世界的肥胖癥患病率迅速增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1980年至2008年間,全球肥胖癥患病率幾乎翻了一番。中國也觀察到肥胖癥患病率的上升,但是大多數國家的努力都集中在兒童肥胖癥上。 為了制定更有效的衛生干預措施和政策,迫切需要更新的省流行率估計值。最近,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史上最新、最全、規模最
重新發現腸道細菌 微生物組學是當今生命科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種細菌是肥胖的病因。這個拿自己做試驗的科學家成功減肥的故事,也從腸道微生物學的角度,尋找到一個詮釋古老中醫藥理論的新途徑…… 合體的毛衣下沒有隆起的肚腩,72公斤,對于身高173厘米、年滿5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2009年什么最貴?健康。肥胖的人一定不健康嗎?不盡然。用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運動科學和流行病學教授史蒂文?布萊爾自己的話說,他是一個“又矮又胖又禿頂的家伙”。但身高1.67米、體重90公斤的他可能比那些更高更瘦的男人健康得多。他每周跑40公里,吃
有肥胖遺傳傾向的人,可能很快就會有一種治療方案,來對抗他們的肥胖問題。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科學家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幾個有效的抑制劑,可選擇性地靶定FTO——常見的脂肪量和肥胖相關基因。這些FTO特異性抑制劑,為新型抗肥胖藥物和療法的開發,鋪平了道路。 這項研究,是由NUS理學
兒童和青少年肥胖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眾所周知,成人肥胖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有關,包括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以及血液中高水平的脂肪和膽固醇,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在最年輕患者群中肥胖對心臟病風險影響最大。而許多研究也表明,兒童期肥胖與成人肥胖密切相關,肥胖對身體的許多負面影
有肥胖遺傳傾向的人,可能很快就會有一種治療方案,來對抗他們的肥胖問題。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科學家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幾個有效的抑制劑,可選擇性地靶定FTO——常見的脂肪量和肥胖相關基因。這些FTO特異性抑制劑,為新型抗肥胖藥物和療法的開發,鋪平了道路。 這項研究,是由NUS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