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科院和工程院分別修改章程,對院士遴選、退出等制度進行改革完善。社會各界尤其是廣大科研工作者對此積極評價,認為院士制度改革將激發更大的創新活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永福說,改進完善院士遴選和管理,根本的是嚴格標準,堅持程序,秉持公開公平公正。此次章程修訂,貫徹、體現了去行政化的方向。章程的修改是原則性的,粗線條的,還很不夠。接下來要做的是充分討論,明確操作的細則。 “這次章程修訂取消了部委、地方和集團的推薦。這個方向是對的,盡可能減少行政的色彩,把可能產生腐敗的情況降到最低。”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說,“院士自己要自律,如果不是你專業里的事,或者沒有能力做那么多,就不要掛名。” 廣東佛山南方數據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劍說,院士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榜樣和奮斗目標。這次新的改革方案,提出了院士勸退制度和去行政化方向,可以讓院士更加“純粹”。 重慶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元明認為,此次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的......閱讀全文
近日,清華大學宣布建立文科資深教授制度,18位教授被評為該校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表示,建立文科資深教授制度,是清華大學進一步推動文科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 消息一出,眾多媒體將文科資深教授通俗地稱為“文科院士”。近年來,許多高校都進行了相關探索,如以人文社科為主的中國人民大
8月17日,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145人的名單上沒有出現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的名字。隨后,饒毅在自己的博客上發出一篇題為《》的聲明,稱“從2011年8月17日后將不再成為候選人”。 饒毅是目前國內生命科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2007年,45歲的饒毅放
目前,我國的院士年齡主要集中于70至89歲。中國工程院秦伯益院士開風氣之先,自己申請,并于2005年獲準退休。今年80歲的工程院院士沈國舫申請退休,不料所在學校以“你是我們學校的旗幟”為由婉拒。(據12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院士隊伍應該建立有進有出的正常機制,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和工程等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院士代表這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因此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但近些年來,在院士頻頻成為新聞人物或輿論焦點的同時,院士制度也遭到了非議。有人甚至認為院士制度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障礙,應該予以取消。 今年又逢兩年一
記者9月7日從中科院獲悉,該院近日印發了經院務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科學院章程》修訂版。修訂后的院章新增了院士放棄院士稱號、勸其放棄院士稱號、撤銷其院士稱號等內容,體現了近年來院士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成果。 長期以來,我國院士制度在推動科技界出思想、出謀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
“學生們稱呼我‘中國最美老頭兒’就挺好,比‘泰斗’‘大師’‘資深教授’這些頭銜更令我感到幸福。學術可以天天做,稱呼就不需要了。”2014年,著名歷史學家、華中師范大學原校長章開沅三度請辭資深教授,仿佛就在昨天。 轉眼4年過去,資深教授制度也一度淡出了人們視野,甚至被人們質疑為“空談”。而就在近
記者7日從中科院獲悉:該院近日印發了經院務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科學院章程》修訂版。修訂后的院章新增了院士放棄院士稱號、勸其放棄院士稱號、撤銷其院士稱號等內容,體現了近年來院士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成果。 長期以來,我國院士制度在推動科技界出思想、出謀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
新華社9月10日播發了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涉嫌受賄一案的庭審直擊。有報道稱,身居高位的張曙光并不滿足于官位,還一直努力當“學霸”,以維持其在鐵路領域的權威地位。他曾于2007年、2009年兩度參評中科院院士,但未如愿。據檢方指控,張曙光多筆受賄均與參評院士過程有關。為了參評過程中準備“學術成
前不久應邀參加某電視臺一檔評論節目錄制,討論的話題是“院士能不能去官化”。節目現場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甚為激烈。有的嘉賓的觀點很直接:院士制度成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最大絆腳石。 其實話題討論到這個份兒上,應當是沒法再進行了。這已經不是院士能不能去官化的問題,而是要不要院士制度的問題了——連
9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報道,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進行了專訪。以下為專訪主要內容:《科學》:您怎么看待您落選今年的院士評選? 饒毅:雖然我不再是院士候選人了,但我并不主張廢除該(院士評選)制度。院士制度和中國的行政權力形成一種平衡;至少院士說的話,管理層會聽。院士評選在很
“名單中僅一官員”的意義,在于其向院士評選制度的主旨靠近了。其實,最大的進步還不在于減少了多少官員候選人,而是每一位院士候選人都能夠真正經受得住學術的評議。 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正在被關注。據新京報報道,此前當選美國“兩院”外籍院士的施一公,再次出現在有效候選人名單中。與此同
12月7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相繼公布,宣告我國院士制度在改革調整后的首次增選工作順利收官。 與往年相比,今年院士增選的最大亮點在于非學術因素干擾減少,行政干預的可能性降低,讓多年來院士制度改革一直探索的目標終于成為現實。院士制度改革,不僅是為了“讓權力與學術各歸其位”,更在
中國科學院28日公布了2017年新當選的61位中科院院士名單,以及16位新當選的中科院外籍院士名單。新增院士有哪些看點?記者進行了簡要梳理。 看點一:院士更加年輕了 從年齡結構看,2017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54.1歲,60歲(含)以下的占91.8%。其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濤年
中國科學院11月28日公布了2017年新當選的61位中科院院士名單,以及16位新當選的中科院外籍院士名單。新增院士有哪些看點?記者進行了簡要梳理。 看點一:院士更加年輕了 從年齡結構看,2017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54.1歲,60歲(含)以下的占91.8%。其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
日前,中國工程院官網公開了《中國工程院2018-2022年工作綱要》。對于包括2021年在內的院士增選工作,綱要提出,嚴把院士增選“入口關”。在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適度增加增選名額,改進涉密領域候選人院士增選工作,加強新興產業領域院士增選工作。 此外,《綱要》的發展目標中還提到,院士隊伍規模適度
11月28日,2017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為新當選院士頒發院士證書并發表講話。 白春禮轉達了國家領導人對新當選院士的祝賀,并代表中科院和中科院學部主席團,歡迎大家加入中科院學部大家庭。他在講話中提出,黨的十九大擘畫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
2017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近日啟動。剛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屠呦呦此次能否當選院士? 據了解,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但均未當選。而今,她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技獎“雙料”得主,但已86歲高齡,是否有可能趕上院士“末班車”呢? 1月9日,2016年度國
從北美大學正教授位置上全職回國的饒毅先生,竟然沒能進入中科院院士第二輪候選人的名單,他表示從今以后再也不參加中國院士的增選了。饒毅事件再一次把院士選舉是否“公平公正”的疑問推進公眾的視野。 只有想當院士的人才會去巴結院士,這樣的人越多,院士制度對中國科學發展的阻礙就越大。 如果中國有
提起中國科學院對張曙光2007年參評院士材料的調查結果,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潘際鑾依然十分不解:“我們都是學者,明白誰也不可能兩年時間寫兩本專著。” 2007年院士大會投票期間,針對張曙光所提交的學術成果是真是假,院士們爭議很大。潘際鑾說,當時,不少院士的疑惑是:他
6月1日,中國科學院學部(下稱學部)走過了60個春秋。 1955年的這一天,學部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周恩來、董必武、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部分第一批學部委員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學部成立表明“全國科學的學術領導中心已經建立起來了”。 時代呼喚 中國科學院成立于1949年11月1日。之后,它就
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向社會公布后,人們發現,此次增選產生了35名新院士,而按照《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規定,每兩年一次的增選,名額不超過60名。 近一半的名額空缺,這是什么原因?中科院這次院士增選,又有哪些風向標? 釋疑 院士評選力求“經得起歷史檢驗
院士退休難,表面原因是我國一直沒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規定,深層原因則是院士頭銜的嚴重利益化 備受關注的院士退休問題,終于有了明確的說法。據媒體日前報道,中央已批準院士退休的改革方案,除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可延長到75歲外,其余院士一律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 消息一出,立即在科技界引發熱烈反響。許多
1955年6月1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學部正式成立。這個由233名學部委員組成的科學學術組織,成為新中國科學事業發展新階段的開始。 60年來,幾代學部委員、中科院院士用行動實踐著初創時的愿景。今天,中科院學部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是國家重要的科學思想庫,引領著中國科技界攀登學術高峰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改革舉措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這些改革落實情況如何?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各項任務正在加快推進,改革成效已初步顯現,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突出。2015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1%,
今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現在,我們召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專題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有6個學部的部分院士、中科院相關研究所的負責同志。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回顧了我國近代以來因科技落后而挨打的歷史教訓,回顧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長足進步和經驗,分析了我國當前和未
“兩院”院士大會于6月23日召開 分別修改《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 中國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定于本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 “兩院”6月22日聯合舉行媒體吹風會稱,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將分別有536位院士和6位
聲明中說,中科院未曾收到與張“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如查實哪位院士有受賄等違法行為,中科院絕不姑息,歡迎社會監督。 聲明中說,我們從媒體報道中注意到,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在法庭上供稱,其受賄的部分錢財用于參評院士。張曙光曾于2007年和2009年被鐵道部推薦為我
28日,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占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產生外籍院士16人,其中有兩名諾
北京6月9日,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全體會議今天下午在京舉行。 在主席團工作報告中,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說:“今年是工程院院士建院二十周年,”建院二十年來,中國工程院先后選出936位院士、56位外籍院士,現有802位院士、42位外籍院士,形成了一支素質高、學風正、品德優的院士隊伍。“從載人航
中國工程院黨組在最新一期《求是》雜志發表了題為《加強和改進院士隊伍建設》的文章。文章指出,院士增選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對院士增選工作帶來一定的沖擊:“助選”、“拉票”行為已對院士增選造成干擾;“集成、包裝”現象給院士增選工作增加了難度;增選中院士寬松討論的環境受到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