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免疫系統是非常復雜的,大量有著不同功能的細胞精誠合作,以確保快速擊退病毒或細菌的入侵,讓機體保持健康狀態。 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是免疫系統的重要一員,它們負責識別和消滅腫瘤細胞或被病毒感染的細胞。NK細胞能夠檢測到受到壓力的自身細胞,對其展開攻擊,防止它們轉變為有害細胞。然而,這樣的機制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免疫應答會使其他免疫細胞擴增和成熟(例如特異性殺傷細胞或CD8+ T細胞),這些細胞也表現出受到壓力的樣子,結果很可能成為NK細胞的攻擊目標。 干擾素提供偽裝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Annette Oxenius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揭示了機體避免NK細胞殺死免疫系統“其他部門同事”的機制,相關論文發表在Cell旗下的Immunity雜志上。 研究人員發現,健康CD8+ T細胞能夠檢測作為免疫信使的I型干擾素,I型干擾素與這些細胞上的特殊受體結合,會掩蓋T細胞的壓力狀態。這就像是一件隱身......閱讀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國家開始大肆傳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兒出現“小頭癥”。雖然這個病毒對于成人來說癥狀非常輕微,然而對于非常脆弱的孕婦和新生兒而言,簡直像噩夢一樣的存在。近兩年來,僅僅巴西一國,就出現了超過兩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頭癥。這些年來,病毒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導讀 “世紀之藥”阿司匹林又出新成果了。這次與癌癥免疫療法息息相關。發表在《科學》子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血小板能夠通過抑制T細胞,幫助癌癥“躲過”免疫系統,而當聯合了常見的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T細胞療法能夠更加成功地提高抗癌免疫力。 5月5日,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
5月5日,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雜志上一篇題為“Platelets subvert T cell immunity against cancer via GARP-TGFβ axis”的論文中,來自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MUSC)的研究人員發現,血小板能夠通過抑制T細胞,幫助癌
阿司匹林曾經是一種用于解熱鎮痛的傳統藥物,能夠幫助有效預防血栓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如今科學家們發現阿司匹林或許還具有其它特性,比如抵御癌癥、心臟病以及先兆子癇等,本文中,小編盤點了近期阿司匹林相關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 【1】研究確定低劑量阿司匹林的又一大神奇功效 妊娠24周左右,在高血壓、
阿司匹林曾經是一種用于解熱鎮痛的傳統藥物,能夠幫助有效預防血栓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如今科學家們發現阿司匹林或許還具有其它特性,比如抵御癌癥、心臟病以及先兆子癇等,本文中,小編盤點了近期阿司匹林相關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 【1】研究確定低劑量阿司匹林的又一大神奇功效 妊娠24周左右,在高血壓、
最近,芝加哥洛約拉大學的科學家們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HIV研究人員的一個謎團:HIV如何設法進入免疫系統細胞的細胞核?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病原學期刊《PLOS Pathogens》,可能為HIV/AIDS治療帶來有效的新藥物。本文通訊作者是芝加哥洛約拉大學特里奇醫學院微生物和免疫學系副教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近日,來自英國女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阿司匹林或能有效逆轉蛀牙所帶來的影響,這或許就能夠減少人們補牙的需要;如今在英國每年大約有700萬人會進行補牙。蛀牙是全球人群中最常見的牙齒疾病,其給英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NHS)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尤其是蛀牙高流行率的北愛爾蘭。 蛀牙會引發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成為一種革命性癌癥免疫治療方法,然而該療法只對10-30%患者有效果。為了探索背后的機理,來自舊金山加州大學Robert Blelloch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顛覆當前癌癥免疫治療理論的答案,并發表在2019年4月4日Cell上。 Robert Blelloch認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影響著全球超過 2.5 億人口,每年約有 65 萬人死于 HBV 相關終末期肝病。共價閉合環狀(ccc)DNA 是慢性乙肝持續感染的元兇,作為病毒復制的中介,其在宿主肝細胞核內以微染色體的形式存在,目前的治療手段難以將其徹底清除,從而達到慢性乙肝的徹底治愈。 Gut 雜志上發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時光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2019年就要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Emory University 【1】Immunity:闡明T細胞“耗盡”的機制有望改善癌癥免疫療
【1】合成生物學:一個用來控制轉基因生物的內置毀滅開關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7989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個基于CRISPR的內置器件,它設計用來專門破壞轉基因生物的特定DNA序列。控
近幾年,免疫療法的成功使癌癥治療進入了新的時代。無論是科研界,還是商業界,都絲毫沒有掩飾對這一領域的熱情。2016年,Cell雜志公布的年度十大最佳論文中,免疫療法占兩席。事實上,這兩項成果只是去年癌癥免疫療法重要突破進展中的“冰山一角”。 剛剛過去的2016年,科學家們在Cell、Natur
外來病原體的入侵能夠激活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包括:1)抗感染I-型干擾素等細胞因子的產生;2)炎性小體(inflammasome)的活化;3)細胞凋亡(apoptosis)活化以殺死被感染的細胞【1】。雖然三者對于清除病原微生物都很重要,但任何一條通路的過度活化均會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如系統
免疫系統是機體維持健康狀態的根本保證,免疫系統的異常會導致各種類型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癥、自體免疫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等。針對近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在免疫系統紊亂以及引發的相關疾病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簡要的盤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 J immunol:天然免疫紊亂促進多發性硬化 doi:
北京時間2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約克大學的科學家近日稱,他們最近在一項研究中發現經菌能夠利用硅酸分子制造“隱身衣”,并以此逃避人體內的免疫系統。 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生物化學雜志》上,英國約克大學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名為《硅酸變旋的催化》的論文,詳細公布了他們的這一最新發現。科學家們稱,有
什么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Coronavirus)是一種有包膜(或囊膜)的正鏈線性RNA病毒,也是一種最大的RNA病毒。冠狀病毒屬于網巢病毒目。我們通常說的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科的兩個亞科之一。該亞科包括甲、乙、丙、丁(α,β,γ和δ )四個屬。 冠狀病毒的包膜是由雙層脂質和跨膜蛋白組成。病毒的
Cell推出了新一期《聚焦中國》,重點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免疫學研究的飛速發展。本期《聚焦中國》作為Cell旗下《Immunity》的特殊增刊,展示了華人科學家在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特異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的新成果。并專門介紹了中國
新冠肺炎病毒因其強大的感染和傳播能力,在全球掀起了一場緊急防控大戰。在這一過程中,一系列疑問在醫生、科學家,甚至普通人的心中浮現:是什么決定了冠狀病毒是否、何時、如何傳染給人類,以及達到怎樣的傳染程度?為什么不同冠狀病毒的致病性會有如此大的區別:有的只是讓人流鼻涕,而有的則會引發重癥肺炎?過去
詹姆斯(James*)和馬特(Matt*)兩兄弟成長于上世紀 80 年代的英國德文郡(Devon),對兩個孩子來說,日常的嬉鬧也要小心翼翼——小小的傷口或是磕碰都能把他們送進醫院。 他們患有血友病(haemophilia),一種由于凝血蛋白缺乏導致的凝血功能障礙性遺傳病。它已經困擾了家族中數代
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分子隱身衣使得艾滋病致病病毒——HIV能夠隱藏在機體細胞內,而不會觸發機體自然防御系統。他們的研究還演示了如何利用一種實驗藥物來脫去病毒的掩護,觸發一種免疫反應阻止HIV在實驗室培育的細胞中復制。這一研究發現有可能促成新的療法,幫助改進現有HIV感染治療。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
免疫細胞有個“隱形斗篷”,防止“自家兄弟”之間的誤傷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有一種很神奇的道具——隱身斗篷,常被哈利拿來做一些“神出鬼沒”的事情。瑞士科研人員日前發表研究公報稱,他們首次發現實驗鼠免疫系統內的細胞也有這樣的“隱形斗篷”,可讓其免受“自家兄弟”的誤傷。 人體免疫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1981年,自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被發現以來,人們才開始慢慢了解HIV和AIDS,隨著科學家們30多年的努力研究,他們在艾滋病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可喜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不光闡明了HIV感染宿主的分子機制,還對抵御耐藥性菌株提出了可行性的策略,盡管如此,HIV病毒還會“另辟蹊徑”尋找求生出路,讓科學家們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