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歇根大學和紐約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新生兒能夠從母親那里學會恐懼。舉例來說,如果母親懷孕前的某種經歷讓她對特定事物感到恐懼,那么她的寶寶會很快通過母親恐懼時的氣味,學會害怕這種事物。這項在大鼠中進行的研究發表在本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這一發現解釋了一個困擾幾代心理學家的現象:母親的創傷經歷會對她的后代產生深遠的影響,即使這個經歷發生在很久以前。 “剛出生的大鼠并不會受到外界危險信息的影響。但如果這樣的信息來自它們的母親,大鼠就能夠很快學習并產生長期記憶,”領導這項研究的Jacek Debiec博士說。 “我們的研究顯示,在新生大鼠建立自身經驗之前,它們基本上是獲取母親的經歷體驗。最重要的是,這種母親傳遞的記憶是長期的,而嬰兒的其他記憶如果未經重復就會很快消失。” 研究人員在大鼠聞到薄荷味時施加溫和電擊,讓它們在懷孕前對這種氣味感到恐懼。等這些大鼠生產之后再讓它們聞到薄荷味(不電擊),喚起它們的恐懼......閱讀全文
想想這意味著什么吧:DNA編碼本身沒有突變,與它連接的甲基卻導致了長期的、可遺傳的基因功能改變。另一類被稱為乙酰基的分子,則起著相反的作用,能將DNA鏈從組蛋白卷上解開纏繞,使其上的特定基因更容易被RNA轉錄。 到20世紀80年代末,史扎夫去麥吉爾大學任職時,他已經成了一名表觀遺傳改變
人們居住的地區和他們的價值觀,都會對后代產生影響。那么抽煙、經歷饑荒或者在戰爭中服役,這些經歷是否會給后代留下獨特的印記呢? Emory大學的Brian Dias在小鼠中對這類問題進行了研究。他發現,與特殊氣味關聯的恐懼可以影響小鼠后代的大腦。他將雄性小鼠暴露在苯乙酮中,同時給予一定的
近年來人們發現,父母的生活經歷會對后代產生顯著的影響。營養不良、接觸毒素或罹患疾病會改變父母的基因表達模式,這種改變在某些情況下能傳遞給下一代。然而,這種非基因遺傳機制一直是一個謎。 十月十七日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非基因遺傳機制其實可能非常簡單。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特定的獲得性性狀可以遺傳給下一代。不過,獲得性性狀的遺傳仍然存在爭議,因為人們還不了解這一現象背后的確切分子機制。 表觀遺傳學修飾能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調控基因的表達。三月十四日的三月十四日Nature Genetics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父母的行為會通過表
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與Nature、Science齊名,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PNAS收錄的文獻涵蓋生物、物理和社 科學,主要內容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報告、學術評論、學科回顧及前瞻、學術論文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學會學術動態的報道和出版。近期其最受關注的文章(生物類)如下
你相信嗎,不僅是你,地球上的哺乳動物都在變胖,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大幅減少有關。 美國醫學院院士、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醫學教授馬丁·布萊澤指出,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真正的主宰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在近30億年時間里,它們占據了陸地、天空、水體的每一個角落,推動著化學反應、創造了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異。 MAL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謝曉亮1998年,謝曉亮成為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
當Dana Atkinson回憶起今年1月接到的那通電話時,她開始哭了起來。那通電話給她和孩子的未來蒙上了陰影。 38歲的Atkinson是一名護士,在位于美國薩斯奎哈納河岸附近的杰辛格醫療中心工作。數月前,在一次常規的醫療檢查期間,一名實驗室技術員從她身上抽了一小瓶血。征得Atkinson的
眾所周知,高脂肪飲食會帶來健康風險,但對于準媽媽們來說,情況可能完全不同。近日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高脂肪飲食或可以預防孕婦后代罹患阿爾茨海默癥。美國天普大學Lewis Katz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動物研究證實,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入大量脂肪可以防止后代
眾所周知,高脂肪飲食會帶來健康風險,但對于準媽媽們來說,情況可能完全不同。近日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高脂肪飲食或可以預防孕婦后代罹患阿爾茨海默癥。美國天普大學Lewis Katz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動物研究證實,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入大量脂肪可以防止后代
去年4月,來自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用稱為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系統,除去了人類胚胎中的一個突變基因。這項研究工作一經發布便引發了國內外科學界對于以可能遺傳給后代的方式來編輯人類基因組——相關倫理道德的廣泛爭論。12月份,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科學家和倫理學家,聚集在美國華盛頓討論人類基因
一直以來,產前咨詢幾乎都集中在女性身上。在孕前和妊娠期間,準媽媽被反復告知要補充葉酸,不要飲酒和吸煙,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魚蝦,還要注意保持體重!孕前和妊娠期間準媽媽的飲食行為和環境接觸,都會對發育中的胎兒產生重要影響。為了胎兒的正常發育和長期健康,所有的辛苦付出也都被認為是值得的。 但是現在
如果一個在孕期的準媽媽營養不良,那么她的小孩將會有極大的可能患肥胖癥和2型糖尿病,這是由于所謂的“表觀遺傳”效應。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這種對于孕期營養不良的“記憶”是會通過其男性后代的精子再傳給下一代,從而進一步增加她孫子的患病風險——換句話說,就是“祖母懷孕時的飲食就決定了你的健康(you ar
上世紀70年代,催產素廣受科學家的關注。當時研究表明,催產素不僅促進母親行為的形成,對一系列社會行為也有所調節。這些社會行為包括:田鼠的一夫一妻制,羊的母嬰聯系,甚至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催產素由腦垂體后葉分泌。通常,人們認為催產素的作用就是為孕婦催產和刺激乳房泌乳。催產素實際上還有一種男女
有些人會對特定的動物、場景等表現出特別的恐懼,醫學上稱為“恐懼癥”。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恐懼記憶會讓實驗鼠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發生化學改變,這種變化會遺傳給后代,讓它們對某種事物產生天生的恐懼感。 美國埃默里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通過電擊等手段讓實驗鼠對櫻花的氣味產生恐懼感,然后讓它們進行繁殖。
11月30日,“三親嬰兒”迎來了兩個好消息。英國科學家獲批準在臨床中使用三親嬰兒技術,英國也成為世界上首個正式引進該技術的國家。另一個好消息來自Nature,科學家們解決了線粒體替代療法的棘手問題,為線粒體替代療法的臨床成功率作出了重要貢獻。 英國為“三親嬰兒”開綠色通道 今年5月,首例三親
近日,據新華網報道,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神經學家妮科爾·阿弗納一項最新動物研究發現,女性懷孕期間吃太多高脂肪與含糖量高的食物,其后代長大后不僅容易超重,酗酒或藥物濫用的風險也較高。 關于孕婦飲食習慣及個人行為對胎兒、以至對孩子未來成長發育的影響,一直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科學家研究
根據由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MUL)領導的一項研究,在懷孕期間母親飲食可以永久地影響后代的特征,如體重的這一過程,可以受到基因組一個意想 不到的部分中遺傳變異的強烈影響。這一研究發現可以闡明以往許多的人類遺傳研究無法完全解釋某些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肥胖遺傳機制的原因。 這項發表在《科學》(S
科學家們發現,卵細胞的表觀遺傳學信息會通過一種此前未知的方式對后代產生影響。正因如此,母親懷孕前的健康狀況對胎兒發育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表觀遺傳學信息沒有編碼在DNA序列里,但卻決定著基因的開和關。舉例來說,DNA甲基化就是沉默基因的一種主要途徑。卵細胞在卵巢中發育的時候會帶上一定的甲基化標簽
紐約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于11月27日在《Nature Microbiology》刊登的一篇文章顯示:母體使用抗生素會導致后代腸炎發病率增加,是因為改變了腸道菌群的群落比例! 炎性腸病性關節炎相關鞏膜炎包括Crohn病(CD)和潰瘍性結腸病(UC)的統稱。 本次研究結果集中在微生物組,即生活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母體年齡效應”,在此基礎上人們可以預測,母親線粒體的DNA突變有多少會傳遞給后代。已知有兩百多種疾病是線粒體DNA突變引起的,這些突變還與糖尿病、癌癥、帕金森癥和阿爾茨海默癥有關。這項研究指出,懷孕時年齡較大的母親,其后代的線粒體突變率更高。相關論文發表在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 Microbiol:腸道微生物調控諾如病毒感染過程 doi:10.1038/s41564-019-0602-7 高度傳染性的諾如病毒會引起腹瀉和嘔吐,并且因迅速在人口密集的空間中傳播而臭名昭著。每年
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6393-w研究以“Maternal gut and breast milk microbiota affect infant gut antibiotic resistome and mobile genetic el
研究顯示,用母乳喂養的嬰兒發展更為健康,包括增強免疫力、提升智力、減少嬰兒猝死癥的發生、減少兒童期肥胖等等。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母乳喂養的益處,對此付諸于實踐的建議也在持續增加。近日,赫爾辛基大學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母乳喂養可以保護嬰兒免受腸道中耐藥細菌的侵害,再次論證母乳喂養
前幾日,《Cell Reports》上一項新研究揭示孕婦高脂肪和高糖飲食容易引發子孫后代的代謝問題,同時研究人員通過小鼠研究首次表明即使在孕前,女性肥胖導致的表觀遺傳學變異也可通過血液傳遞至三代以上,從而增加子孫后代患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包括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該研究為孕婦的健康飲食再次敲了一個
美國醫藥衛生管理當局正在考慮是否應該給一項飽受爭議的輔助生育技術(assisted-reproduction technique)——線粒體置換技術(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臨床試驗開綠燈,該技術能夠避免攜帶有遺傳病致病基因的女性將疾病遺傳給下一代。批評者們認
對于很多人來說,現在似乎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更多的過敏原和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如今,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在北半球不斷攀升,幾乎每兩個歐洲人中就有1個人會對食物或者環境過敏,而且在過去十年里,人們對食物和環境的過敏的頻率及嚴重性都在不斷增加。 很多過敏癥都開始于兒童時期,根據歐洲過敏和呼吸道疾病患者
關于男女的最佳生育年齡,已有許多報道。對于年輕夫婦來講,生還是不生,已經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現實而又難解的選擇問題。為完成自己的事業理想,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生兒育女計劃一推再推,生育期的后移對于計劃生育,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確有利。但是,在生育問題上,也并非越晚越好,過早過晚生育都存在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