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傳出消息,“中山呼吸病防治聯盟”在國內率先推出物聯網醫學“3+2”肺癌早期診斷法。病人只要用手機二維碼“掃一掃”,就能將病情、病歷等發給呼吸科“肺結節專病門診”醫生,同時上傳CT片、腫瘤標志物、肺功能信息,醫生則在電腦前分析鑒別并及早發現早期肺癌,而那些可疑的小結節也將在醫生嚴密的監測中。 今年65歲的張女士,8年來被肺部性質不明的小結節所困擾,輾轉多家醫院,有的醫生診斷為炎性病變,有的診斷為肺結核,始終無法明確診斷。上月底,張女士通過“掃一掃”,找到中山醫院“肺結節專病門診”,按要求完成檢查后,她將所有信息傳入“云”端。醫生從“云”下載信息后,利用高度精確的肺結節分析軟件,最終確診,張女士可疑的小結節是多發原位性肺腺癌。隨即,醫生為她進行胸腔鏡腫瘤切除治療,移去了埋在體內的“定時炸彈”。 目前,中山醫院物聯網“肺結節專病門診”已接診千余名患者。據悉,中山呼吸病防治聯盟推出的物聯網醫學,還為......閱讀全文
一、前沿生物技術主題 1.蛋白質測序新技術新裝備及配套試劑國產化 (1)陣列毛細管柱蛋白質分離-陣列點樣裝置 研制二維陣列毛細管分離新裝置,第一維分離柱可分離48個餾分,第二維維陣列毛細管分離柱可同時分離48個流份;開發陣列紫外檢測器; 研制多柱點樣頭并行點樣器和流份收集器;開發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9月15日,在PerkinElmer全“析”未來 珀金埃爾默新品發布會的會前,珀金埃爾默管理團隊邀請分析測試百科網等數家媒體進行訪談,管理團隊包括:珀金埃爾默探索與分析解決方案(DAS)事業部市場副總裁 Steven Hardy先生,珀金埃爾默公司探索與分析解決方案(
當前,肺癌作為全球第一大癌癥,其發病率逐年提升。肺癌的生存率與首次確診時所處的病程階段高度相關,因此肺癌影像學診斷是發現早期肺癌的重要手段,但受限于設備、經驗、人眼客觀識別能力外加超負荷難免會有漏診和誤診;將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應用于肺癌早期影像診斷中,通過機器輔助醫生,提高診療效率,緩解超負荷
近日,首批7個項目分別與“南京市檢驗檢測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簽約。項目內容涉及食品、物聯網、承壓設備、有色金屬材料、非金屬新材料、公共信息標志等方面。 項目一:食品檢測納米固相萃取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市質檢院合作,將新型納米材料應用于食品安全檢測的前處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8月16日,第十四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在山西大同大學召開(第十四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大會召開 2位院士3位專家獲獎)。本次會議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化學傳感器專家組主辦,山西大同大學承辦,山西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南大學)和江蘇江分電分析
9月29日,國家發改委、醫保局、衛健委等21部委聯合制定了《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年)》,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施10項重大工程。 其中,和50萬零售藥店密切相關的是,“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工程要求積極發展“互聯網+藥品流通”,加快醫藥電商發展,向患者提供“網訂
2016年全球共有4000余臺醫療機器人,然而,幾乎所有的手術機器人都來源于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市的Intuitive Surgical。這家公司最為矚目的產品即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亦稱之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3D顯示效果卓越,能夠為醫生提供準確的空間距離;儀器擋板可以為醫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日前發布了《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0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
在全球范圍內,更多資本開始向生物醫藥領域“狂奔”:去年,全球藥企研發支出前25位企業累計投入1004.41億美元用于研發;全球生物醫藥領域風險投資、上市融資、并購重組總額達224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醫療健康行業成為全球風險投資最活躍的領域,年交易數量居各行業之首,交易金額排名第二。這些資本正在
3月24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6多組學研究與臨床轉化研討會:邁向精準醫學隆重召開。此次會議邀請了行業內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將為各位專家和參會代表提供一個相互學習,討論及合作交流的契機和平臺,會議將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干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
近日有消息表明,人類對抗癌癥的手段將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科學家正在致力于將納米材料和通信與傳感技術應用到癌癥的微創治療技術當中。植入人體的納米傳感器能夠對癌細胞進行識別和定位,進而將診斷信息通過納米網絡及時發送給醫護人員,實現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預防;通過納米網絡也能控制植入人體內的智能藥物容器,
——PerkinElmer 80周年公益活動暨第49期PerkinElmer客戶體驗中心(CKC)開放日活動在京舉辦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11月3日,PerkinElmer 80周年公益活動暨第49期PerkinElmer客戶體驗中心(CKC)開放日活動舉辦,本次活動主題是紅外/近紅外光譜
“雖然有很好的概念,雖然給我們展示了醫療體系未來的美好前景,但不論是組學檢測還是大數據分析,都存在著一些巨大的障礙,所以我認為精準醫學目前才剛剛起步,我們還有太多的事情要做。”12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2016中國大數據技術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再三強調了這一點。 2015年1月20日,
四、消費品工業 (一)紡織 1. 仿棉聚酯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通過仿棉PET、PTT分子結構與體系組成的設計優化、高比例改性組分在線添加與高效分散、親水聚酯體系穩定紡絲、纖維形態與力學性能調控等關鍵技術攻關開發,解決超仿棉聚酯纖維吸濕透汽、抗起毛
1015201101100調控配體呈遞培養高侵襲性的癌細胞用于開發高效靶向抗腫瘤納米載體的研究帥心濤中山大學邊黎明香港中文大學1025201101102涂層下航空鋁合金在海洋環境下的局部腐蝕演化規律及機理劉法謙中山大學鄒芳鑫香港理工大學1035201101108綠化海綿城市:利用城市植物實時評估蓄洪
國內首個呼吸病防治聯盟“中山呼吸病防治聯盟”日前在上海舉行“聯動云加端”物聯網醫學啟動會。會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學首次公布了“聯動云加端”物聯網醫學的全新診治模式。 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數超過10億人,其中支氣管哮喘患者3億人、過敏
澳大利亞基因組研究者開發了一種人工合成的“鏡像”DNA序列——Sequins。這一突破性技術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基因組分析,有望成為將基因組測序推向臨床的一大助力。 人類基因組是包含六十多億DNA堿基的復雜序列。現在測序一個人的基因組已經比較方便了,但隨之而來的基因組分析問 題依然令人頭疼。為
從Google風投人士參加行業會議的感受看行業變化 過去三十年,JP Morgan(摩根大通公司,美國現代金融業“教父”)的醫療行業峰會都是傳統藥企唱絕對主角,生物科技類公司就是過來看有什么能得幫上忙。 而201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基金2016年度項目指南 一、設立宗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河南省人民政府自2016年至2020年共同設立第二期聯合基金(以下簡稱NSFC-河南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引導社會科技資源投入基礎研究,吸引和凝聚全國各地優秀科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該技術體系提供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在采集受檢者的口腔黏膜脫落細胞,這是基因
01 全球精準醫療進展 自2015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后,精準醫療概念迅速席卷全球,近年來更呈逐年加速趨勢,各種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出現。 基因測序的成本進一步降低至100美元,解讀效率進一步提升。 2017年1月,基因測序行業巨頭美國Illumina公司推出全新測序儀,將
近兩年,精準醫療即成為生物醫療行業里的熱點話題,據悉,生物標記物指導下的精準用藥(以下簡稱個性化治療),是精準醫療中公認的核心領域。但是在創新藥研發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臨床生物標記物并不容易,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年來上市新藥只有很少數帶有伴隨診斷共同上市。 其新標志是新藥在FDA獲批時,以該藥的生物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我省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提高臨床檢驗水平,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根據《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細則。  
摘 要 評述了近五年來( 2014 ~ 2018) 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進展,內容涉及方法研究、軟硬件研發、應用特點和趨勢等方面,并對今后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引用文獻97篇。 關鍵詞: 近紅外光譜; 化學計量學; 便攜式分析; 在線分析; 綜述中圖分類號
紅外光譜分析技術作為一種綠色分析技術,在許多領域中已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應用的深入和拓展,近紅外光譜的數據類型逐漸從傳統數據變成近紅外光譜大數據。本文總結了近紅外光譜的預處理、奇異樣本篩選、多元校正和模型轉移等技術及其在相關領域的應用。對近紅外光譜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初步研究,包括
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醫療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物醫學領域產生了大量數據。生物醫學大數據蘊含了極其豐富的信息和知識,是關乎國家持續發展、國人生存健康的重要戰略資源。生物醫學大數據涉及與人類健康相關的各個領域,具有明顯的多維、海量以及多源異構的特點,對生物醫學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已成為當
(一)一般光學顯微鏡術應用一般光學顯微鏡(簡稱光鏡)觀察組織切片是組織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取動物或人體的新鮮組織塊,先用固定劑(fixative)固定(fixation),使組織中的蛋白質迅速凝固,防止細胞自溶和組織腐敗。常用的固定劑如灑精、甲醛、醋酸、苦味酸、四氧化鋨等,一般常將幾種固定劑配制成混
目前獲取海量數據變得越來越方便,但一家機構與另一家產生的資料有很多差別,把這些信息集中分析時就需要一個共同的標準。 標準化雖然艱難,但與會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務之急是解決生物醫學和信息科學兼通的復合型人才缺乏困境。 大數據時代正在深刻影響生物醫學研究:海量數據需要在不同系統
3月27~29日于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cippe 2019)上,現場的觀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工業互聯網的存在。無論是在開幕式領導的致辭中,還是同期舉辦的技術交流會上,也無論是在杰瑞集團、芯樂公司這些制造企業的“鋼鐵俠“面前,還是在寄云、易瑞這樣純粹的信息技術公司一方小小的電